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研究 ——以美国典型判例为例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研究 ——以美国典型判例为例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法院和学者对公司治理的兴趣一直在于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一般来说,作为剩余索取权人的股东偏向于大胆投资,使公司盈利,但这也增加了债权人分担损失的风险。债权人享有对公司资产的固有请求权,他们希望公司能够稳定地经营。传统公司法认为,公司董事仅对股东负信义义务,但是最近一些美国的法院认为,当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时董事的信义义务就会转移至对债权人。这种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一种理论——董事义务转移理论。通说认为,该理论是指公司有偿付能力时董事的信义义务是最大化股东利益,公司实际破产时董事的信义义务则是最大化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进入重整程序后董事的信义义务是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服务。本文以美国的现状为例,分析了该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容,并介绍美国学界对该理论的反对意见,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公司实际破产时期的董事信义义务的受益人应是股东和债权人,并阐述了该理论对我国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借鉴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三个典型判例为例,介绍了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确立过程,说明美国法院对该理论持肯定态度,并确定了董事义务转移的条件是公司的实际破产。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的内容,即公司经营各阶段中的董事信义义务的受益人及其内容,重点介绍了公司实际破产阶段,并说明了董事对债权人负有信义义务的理论依据,因为实际破产是董事信义义务的受益人发生变化的条件。第三部分介绍了有关学者对该理论的批判意见之一,他们认为该理论采用一种片面的剩余索取权的分析方法,破坏了股东所有权结构,忽视股东的财产权利和非财产权利。第四部分介绍了有关学者从公司治理和破产治理相结合的角度对该理论的批判意见,认为该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冲突,并忽视了破产重整制度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功能。该理论将保护债权人的目的强加给了公司,造成目的和方法之间的不协调。最后一部分提出董事义务转移理论所依赖的合适的理论依据,然后通过与大陆法系国家相关制度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相关法律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现状,阐述该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的历史沿革
  • 1.1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的起源
  • 1.1.1 Wood v. Drummer 案情
  • 1.1.2 Story 法官的意见
  • 1.2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的发展
  • 1.2.1 Credit Lyonnais Bank Nederland v. Pathe Communications Corp.案情
  • 1.2.2 Allen 法官的意见
  • 1.3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的确立
  • 1.3.1 North American Catholic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Foundation V. Gheewalla 案情
  • 1.3.2 Noble 法官的意见
  • 2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中的董事信义义务
  • 2.1 公司有偿付能力时期的董事信义义务
  • 2.1.1 董事信义义务的受益人
  • 2.1.2 董事的信义义务
  • 2.2 公司濒临破产时期的董事信义义务
  • 2.2.1 濒临破产的确定标准
  • 2.2.2 董事的信义义务
  • 2.3 公司实际破产时期的董事信义义务
  • 2.3.1 实际破产的确定标准
  • 2.3.2 董事的信义义务
  • 2.3.3 董事对债权人负有信义义务的理论依据
  • 2.4 公司重整时期的董事信义义务
  • 2.4.1 董事信义义务的受益人
  • 2.4.2 董事的信义义务
  • 3 反论一: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破坏了股东所有权结构
  • 3.1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误解了股东财产权利
  • 3.1.1 股东财产权利的内容
  • 3.1.2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对股东财产权利的误解
  • 3.2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忽视了股东非财产权利
  • 3.2.1 股东非财产权利的内容
  • 3.2.2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对股东非财产权利的忽视
  • 4 反论二: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冲击了公司治理制度且忽视了破产重整制度
  • 4.1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冲击了公司治理制度
  • 4.1.1 公司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 4.1.2 公司治理制度对股东整体利益的保护
  • 4.1.3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对公司治理制度的冲击
  • 4.2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忽视了破产重整制度
  • 4.2.1 破产重整制度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 4.2.2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对破产重整制度的忽视
  • 5 启示及结论
  • 5.1 实际破产公司的董事应对股东和债权人负有信义义务
  • 5.2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
  • 5.2.1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的优越性
  • 5.2.2 我国相关法律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现状
  • 5.2.3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董事网络与公司治理研究述评及展望[J]. 管理现代化 2019(06)
    • [2].独立董事勤勉义务的边界与追责标准——基于15件独立董事未尽勤勉义务行政处罚案的分析[J]. 法律适用 2020(02)
    • [3].“退而不休”的独立董事发挥余热了吗?——审计委员会中退休独立董事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20(01)
    • [4].独立董事最佳任期研究——基于神经网络模型[J]. 商业会计 2020(03)
    • [5].独立董事“标签特征”抑制了大股东掏空吗?——基于区域研究[J]. 财会通讯 2020(06)
    • [6].独立董事履职优势特征识别及其评价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20(02)
    • [7].我国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相关法律制度研究[J]. 法制博览 2020(14)
    • [8].对可靠数据的需求将与日俱增——专访路孚特中国董事总经理陈芳[J]. 中国投资(中英文) 2020(Z3)
    • [9].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提名权制度的思考[J]. 经济师 2020(05)
    • [10].独立董事网络与企业创新[J]. 武汉金融 2020(05)
    • [11].国外独立董事履职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小银行的借鉴与启示[J]. 中国农村金融 2019(15)
    • [12].中国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的法律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01)
    • [13].独立董事背景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研究综述[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9(08)
    • [14].海外董事、制度环境与公司过度投资[J]. 财会月刊 2019(23)
    • [15].专职董事的那些事[J]. 董事会 2019(10)
    • [16].技术独立董事能有效提高企业价值吗?[J]. 财会通讯 2018(03)
    • [17].论公司治理中董事的职权履行问题[J]. 经贸实践 2018(07)
    • [18].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用手投票”行为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8(05)
    • [19].中国产权协会董事分会挂牌成立[J]. 产权导刊 2018(06)
    • [20].政府董事: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重建的切入点[J]. 政法论坛 2017(01)
    • [21].学者董事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6(12)
    • [22].董事异质性对大股东隧道效应抑制效果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02)
    • [23].董事辞任未果怎么办[J]. 董事会 2017(01)
    • [24].信息披露真实性的价值——来自官员独立董事辞职原因披露的证据[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6(04)
    • [25].独立董事特征对资本成本的影响[J].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7(01)
    • [26].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市场感知的视角[J]. 财经论丛 2017(04)
    • [27].独立董事之独立性保障机制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7(13)
    • [28].论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义务[J]. 许昌学院学报 2017(01)
    • [29].女性董事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17(05)
    • [30].女性董事与企业绩效:综述与展望[J]. 金融发展研究 2017(07)

    标签:;  ;  ;  ;  

    董事义务转移理论研究 ——以美国典型判例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