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按揭制度是起源于英国的一种物的担保形式,是英美法系国家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担保形式。我国内地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从香港地区引入该制度以来,至今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广为流行的一种融资购房方式。然而经过本土化过程,我国现行的商品房按揭离英国法中的传统按揭已经相去甚远,也不同于香港的按揭制度。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如何准确认识我国商品房按揭并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有机结合,如何面对商品房按揭在实务中出现的种种法律问题,如何防范商业银行在商品房按揭中面临的风险,是理论和实务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以我国商品房按揭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展开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对按揭的含义、历史沿革、我国商品房按揭的法律定位、银行在商品房按揭中的风险和防范问题的分析,全面把握我国的商品房按揭制度,以期理清理论认识,并为实践所用。全文除前言和结语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以下问题作了分析探讨:第一部分运用历史考察的方法,先后回顾了按揭制度在英国、美国、香港和我国内地的起源和发展;第二部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把我国的商品房按揭分别和英美法中传统按揭制度、日本法中的让与担保制度以及我国法律体系内的抵押和质押作比较分析之后,依据实务中的操作,得出我国商品房按揭应属抵押的结论。第三部分,针对按揭实践中出现的若干新问题,分别对假按揭、加按揭和转按揭现象作了法律层面的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论述了反按揭的性质和风险并对其在我国的开展作了初步研究。第四部分,从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按揭业务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建设个人信用体系、引进按揭保险机制等相应的法律规制方法。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内地法律中的商品房按揭制度研究[J]. 消费导刊 2008(10)
- [2].试论我国商品房按揭制度的法律问题[J]. 知识经济 2013(15)
- [3].香港按揭制度与中国大陆商品房按揭的对比分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4].论我国按揭制度的构建[J]. 湖南农机 2008(11)
- [5].我国商品房按揭人权益保护的阙如及完善[J]. 新乡学院学报 2016(11)
- [6].商品房按揭制度风险分担的比较法研究[J]. 知识经济 2013(24)
- [7].我国预售商品房按揭制度初探[J]. 理论前沿 2014(09)
- [8].浅谈存量房屋买卖中的转按揭制度[J]. 中外企业家 2009(10)
- [9].论商品房按揭制度中的基本法律问题[J]. 中外企业家 2009(10)
- [10].按揭制度法律性质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8)
- [11].论我国商品房按揭制度及其完善[J]. 中外企业家 2009(14)
- [12].论我国商品房按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6)
- [13].浅论商品房按揭中的法律问题[J]. 魅力中国 2009(32)
- [14].浅析商品房按揭制度的完善[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2(04)
- [15].商品房按揭中当事人利益保护问题初探[J]. 法制与社会 2011(26)
- [16].商品房按揭法律制度完善研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 2016(03)
- [17].完善中国商品房按揭制度之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3(06)
- [18].浅析我国大陆按揭法律制度与英美、及我国香港地区之差异[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 [19].预售商品房按揭法律属性论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11)
- [20].商品房按揭法律问题探究[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5)
- [21].反向按揭法律问题之初探[J]. 法制与社会 2008(32)
- [22].商品房按揭的法律性质探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1(06)
- [23].浅论建立我国倒按揭贷款的法理基础[J]. 法制与社会 2009(15)
- [24].论按揭制度中的商品房按揭保险合同[J]. 消费导刊 2008(19)
- [25].我国楼花按揭制度的风险防范[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09)
- [26].论商品房按揭主体权益制衡机制的完善——以按揭人的权益保障为视角[J]. 北方经济 2013(10)
- [27].英美法系商品房按揭制度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8)
- [28].商品房按揭法律制度探究[J]. 法制与社会 2008(31)
- [29].英国法中按揭制度结构模式的演进——以不动产为分析对象[J]. 北大法律评论 2015(01)
- [30].我国个人住房按揭制度的完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