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

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

论文摘要

在苏联和中国,凯洛夫《教育学》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然而,它却在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命运。在苏联,在其(指1948年版)出现后,仅仅八年就遭到批判,后渐渐退出苏联的教育舞台;而在中国则影响深远,五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看到它的“影子”。这就形成了一种教育理论在其诞生地影响短暂,在异国他乡影响长久的现象,姑且将其称作“凯洛夫《教育学》现象”。论文以“凯洛夫《教育学》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凯洛夫《教育学》在苏联和中国的命运给予多向度的关注。不仅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将其在两国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研究,还把其在两国的不同命运进行比较。沙俄时期,俄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的教育理论,并得到俄国学界的普遍认可。苏联成立后,教育理论乃是人文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的结合体,并指导着苏联教育实践。到了斯大林时期,意识形态主导一切,由此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凯洛夫《教育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清除。斯大林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消失之后,苏联的教育理论研究又回到传统的发展轨道,并形成了具有苏联特色的共产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凯洛夫《教育学》被抛弃;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凯洛夫《教育学》进入中国,再加上其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相似得以走红,并成为中国教育学的模板。“文革”结束后,中国多次反省、努力,然终没能彻底摆脱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论文详细分析了凯洛夫《教育学》在苏联影响短暂和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原因,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探讨,并对此现象进行扣问,引人深思。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引子
  • 一、斯大林执政前的苏联教育
  •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教育探索
  • 第一章 凯洛夫《教育学》的产生及特征(1930~1949)
  • 第一节 凯洛夫《教育学》产生的背景
  • 一、三十年代对“儿童学”的批判
  • 二、三十年代对学校制度的改革
  • 三、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
  • 第二节 凯洛夫《教育学》的产生
  • 一、“官员兼学者”的凯洛夫
  • 二、凯洛夫《教育学》的出版
  • 第三节 斯大林意识形态统领的凯洛夫《教育学》
  • 第四节 凯洛夫《教育学》在苏联的地位
  • 一、苏联教育理论界大批判
  • 二、凯洛夫《教育学》地位的确立
  • 第二章 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走红(1949~1956)
  • 第一节 中国教育界的“圣经”
  • 一、选择凯洛夫《教育学》的思想基础
  • 二、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的出版
  • 三、凯洛夫《教育学》传播“障碍”的清除
  • 四、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第二节 凯洛夫《教育学》:中国教育学的模板
  • 一、中国第一部教育学课本的出版
  • 二、中国《教育学》与凯洛夫《教育学》的文本对比
  • 第三章 中苏两国对凯洛夫《教育学》的批判(1956~1976)
  • 第一节 赫鲁晓夫时期对“苏维埃教育学”的批判
  • 一、凯洛夫《教育学》1956年的改版
  • 二、对凯洛夫《教育学》的否定
  • 第二节 苏联教育学研究的转向
  • 一、苏联教育的改革与苏联教育学研究的转向
  • 二、苏联教育学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回归
  • 第三节中国对凯洛夫《教育学》的批判
  • 一、五十年代的质疑
  • 二、中苏关系恶化时期的批判
  • 第四章 凯洛夫《教育学》在中苏两国不同的命运(1976~1989)
  • 第一节 凯洛夫《教育学》从苏联教育学淡出
  • 第二节 凯洛夫《教育学》依然存活在中国
  • 一、“文革”结束后的反思
  • 二、抹不去的凯洛夫《教育学》
  • 结语
  • 一、为什么凯洛夫《教育学》在前苏联的影响短暂
  • 二、为什么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影响深远
  • 三、“凯洛夫《教育学》现象”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