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发病机理相关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西医结合血液学
作者: 姜敏
导师: 李晓惠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实验室指标,造血,免疫
文献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itc anemia,AA)是由理化、生物、物理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祖细胞缺陷及(或)造血环境损伤,导致红髓向心性萎缩,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见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总发病率为0.92/10万/年。急性再障(acute aplastic anemia,AAA)年龄、性别发病率波动较大。慢性再障(chronic aplasitc anemia,CAA)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0.8/10万0.68/10万),尤以CAA男女性别差异更为明显,男女比例为1.69:1。男女慢性再障发病率在老年期(50~60岁)均有明显高峰。急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14/10万/年0.61/10万/年)。近期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发病率有提高趋势。急性再障病死率高,慢性再障迁延反复发作,仍然是困扰医学院的难题之一。 目前再障的中医分型尚缺乏统一标准,这对于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随着广大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AA的中医分型渐趋一致: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阴阳两虚型。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诊治的实际情况,将再障分为:精亏阳虚型、精亏血瘀型和精亏毒蕴型三型。并探讨骨髓CFU-GM培养、CD3、CD4/CD8、骨髓活检病理等实验室指标与再障发病机理和中医辨证分型间的关系,研究建立中医辨证分型实验室指标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再障发病机理和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的实验室指标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对再障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精亏阳虚型、精亏血瘀型和精亏毒蕴型三型,并行骨髓CFU-GM培养、CD34、CD3、CD4/CD8、骨髓活检病理等实验室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精亏阳虚型以CFU-GM减少为主;精亏毒蕴型除CFU-GM明显减少外,其外周血CD4值下降,CD8值增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骨髓活检示出血、坏死明显;精亏血瘀型除CFU-GM减少外,以骨髓活检示出血为主,免疫异常尚不显著。结论:精亏阳虚型患者为再障的轻症,发病机理以造血干细胞的内在缺陷为主;精亏毒蕴型属再障之重症,发病机理以免疫功能的缺陷为主。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Ⅰ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名考证和认识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
2.祖国医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3.本课题中医辩证分型依据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分型微观指标研究概况
5.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医分型的成就和不足
Ⅱ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临床资料
4.实验室研究和统计方法
4.1 实验室研究方法
4.2 统计结果分析
4.3 统计学处理方法
5.实验结果
6.结果分析
7.讨论
Ⅲ 讨论
1.中医辨证分型依据
2.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
3.实验室指标的选择
4.统计结果分析
5.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05
参考文献
- [1].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唐旭东.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 [2].刘宝文教授运用中医中药疗法治疗慢性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总结[D]. 曹岩.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
- [3].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研究进展及导师治疗经验[D]. 马成杰.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 [4].丘和明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治规律理论研究[D]. 胡曦月.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 [5].沙棘油对肾阳虚、肾阴虚证型再生再障性贫血骨髓造血调节作用的研究[D]. 王栋范.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 [6].失眠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D]. 袁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 [7].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现状及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D]. 吴佳庆.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 [8].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骨代谢标志物关系的研究[D]. 史红霞.新疆医科大学2017
- [9].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杨敏.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10].腺样体肥大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观察及评价研究[D]. 乔静.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相关论文
-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候分析[D]. 唐晓波.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Fas/FasL凋亡系统相关性研究[D]. 王敬毅.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 [3].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证型免疫学异常的研究[D]. 朱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4].补肾方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细胞分泌造血调控因子影响的研究[D]. 王琰.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 [5].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细胞调节因子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杨向东.天津中医学院2004
- [6].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唐旭东.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 [7].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研究进展及导师治疗经验[D]. 马成杰.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 [8].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D]. 张勇.苏州大学2005
- [9].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型与疗效关系的探讨[D]. 姚佳峰.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 [10].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近况与临床观察[D]. 李海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