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关于中国农业工业化的问题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西方经济学
作者: 钟儒刚
导师: 方齐云
关键词: 农业工业化,要素分析法,发展模式,技术进步,农地制度,农业组织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众多学者和专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卜凯到美国学者黄宗智,到最近中国农村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中外学者一直就中国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着不懈地探索。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苏联经济为模式的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发展理论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结构理论指导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总结几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笔者在张培刚先生的农业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下,综合技术、制度、结构、市场等各个方面的理论来系统地探索中国农业发展模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着重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探讨了张培刚先生提出的农业工业化概念的内涵,阐明工业化前初始农业的特性。文章认为:农业的工业化正如张培刚先生指出的那样,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的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函数的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一方面,这种变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是不断前进的,是动态的; 另一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必须是突破性的,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包括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或变革。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农业工业化过程是一个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工业或城市转移的过程; 从生产技术层面来看,农业工业化表现为国民经济的一系列的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的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从微观经济主体层面来看,工业化的农业经济主体同自然人、家庭等传统农业微观经济主体不同,表现为法人或公司法人; 从生产规模层面来看,工业化的农业经济是在高度社会化分工、生产的专业化、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体系、金融体系、产品和要素市场、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比传统农业大得多的生产规模; 从经济规模的实现条件来看,工业化的农业是在高度精细化的社会分工、高度的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章还强调了传统农业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农业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点
2 农业的工业化
2.1 工业化的涵义
2.2 传统农业的特征
3 农业工业化与农业经济组织
3.1 现代厂商理论的简单回顾
3.2 农业经济组织的契约属性
3.3 完善农业经济的微观主体
3.4 推进农业的产业化
4 农业工业化与农地制度
4.1 农地制度安排:历史溯源
4.2 农地制度创新:现状总结
4.3 农业工业化的农地制度安排
5 农业工业化与农业技术进步
5.1 农业技术进步的理论回顾
5.2 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3 农业工业化与农业技术进步
6 农业工业化与劳动力要素
6.1 农业劳动力要素的基本状况
6.2 人力资源的开发
6.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7 农业工业化与农业投资
7.1 农业经济投入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7.2 农业经济投资需求
7.3 加大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6-04-12
参考文献
- [1].多功能农业与中国农业政策研究[D]. 姬亚岚.西北大学2007
- [2].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安吉.浙江大学2007
- [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席晓丽.福建师范大学2008
- [4].农业工业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 曹执令.湖南农业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农业工业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 曹执令.湖南农业大学2011
- [2].论中国工业化的主体和主题[D]. 王玉玲.中央民族大学2004
- [3].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D]. 王志雄.福建农林大学2005
- [4].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D]. 李仙娥.西北大学2005
- [5].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D]. 翟书斌.华中科技大学2005
- [6].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董云鹏.河北工业大学2006
- [7].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研究[D]. 李姚矿.合肥工业大学2006
- [8].中国区域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D]. 张伦方.西南财经大学2007
- [9].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研究[D]. 拜琦瑞.兰州大学2007
- [10].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及战略创新[D]. 高峰.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