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引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春市,初中,滑冰运动,策略研究
再引入论文文献综述
张嗣昌[1](2019)在《滑冰运动再引入初中体育课堂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春市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持续时间长,降雪量丰富,为冰雪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中国取得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举办权以来,全国人民对冰雪运动有了新的认识与关注。为了实现“叁亿人上冰雪”的宏大目标,国家教育部门适时提出了将青少年群体作为主要参与对象,这一举措对我国冰雪运动的蓬勃开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及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可以激发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兴趣,增强其体质和促进健康。滑冰运动因其对场地设施、环境条件、师资水平等要求相对较低而受到一些北方地区学校的欢迎,上个世纪70年代,长春市部分初级中学曾将其作为冬季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但由于当时经济水平低,场地、器材等不能满足学生上课兴趣及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导致总体情况开展的不太好,进入21世纪以后,滑冰运动在长春市中学校园难觅踪迹。如今,国家把开展冰雪运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外,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冬季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因此,将滑冰运动再引入长春市初中体育课堂不仅有必要性,还具有可行性。本文以滑冰运动再引入长春市初中体育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春市具有得天独厚天气条件和冰雪文化氛围,超过半数以上的初中学生有过学习滑冰运动的经历,对滑冰运动技能的掌握拥有一定基础,降低了滑冰运动再引入初中体育课堂的难度。2.长春市市区公园和郊区的湖泊形成的天然冰场和滑冰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滑冰运动教学的需要,但各学校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明显不够。3.长春市初中冬季体育课由于受气温的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足,滑冰运动对场地、器材以及教学模式等具有较高要求,因此,滑冰运动再引入长春市初中体育课堂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4.长春市初中体育教师的年龄和教龄比较合理,部分教师有过滑冰运动的学习与培训经历,拥有开展滑冰运动教学的基础,但少数教师对滑冰运动的认知情况较低。(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郑刘梦[2](2018)在《基于MaxEnt模型对董寨再引入朱鹮的生境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但在20世纪中叶一度濒临灭绝。自1981年朱鹮野生种群在洋县被重新发现以来,经过30多年的就地和易地保护研究,朱鹮野生种群数量超过1500只,但大部分野生种群依旧分布于秦岭洋县及周边地区。河南董寨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7年引入17只朱鹮进行人工繁育,成为我国在陕西省外的首个朱鹮再引入实施地。至2013年,人工朱鹮种群数量到达132只,满足野化放飞的种源需求,在2013年开始进行野化放飞工作。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开展朱鹮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董寨再引入朱鹮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对保护区及其周边的朱鹮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基于3S平台,利用ENVI5.1软件对2013年Landsat-8遥感影像解译,将研究区地表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农田、湿地、居民区;通过ASTER GDEMV2地理高程数据获取研究区的海拔、坡度、坡向数据;并从专业网站获取研究区乡道以上等级的道路数据。所有变量经过ArcGis10.3软件处理,通过MaxEnt模型预选和相关性检验,最终选取了海拔、坡度、坡向、距林地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湿地距离等6个环境因子,作为朱鹮生境适宜性评价的环境因子;结合2013-2015年对23只再引入朱鹮的野外活动点监测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保护区及其周边的朱鹮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经ROC曲线检验,证明模型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将结果导入ArcGis中进行重分类,将朱鹮生境适宜度分为不适宜、较适宜和高适宜叁个等级,最终生成朱鹮生境适宜度分布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ROC曲线对MaxEnt模型结果进行评价,训练集的AUC值是0.923±0.006,验证集的AUC是0.856±0.032。2、影响朱鹮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距林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其次是坡度、坡向和距湿地距离。朱鹮对低海拔有很好的适应性,对林地和人类农业活动有一定依赖,对人类聚集区保持一定距离。3、生境适宜度随着坡度、距道路距离增加而下降;朱鹮生境的最适海拔范围在90-100 m;在距湿地200 m内,适宜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超过200 m适宜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沿顺时针方向,朱鹮栖息地适宜性从东坡到北坡逐渐降低。4、朱鹮主要活动范围内的生境质量较好,但在保护区内的高适宜生境面积较少(143.12 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北部和中部,随着野外朱鹮种群的增长,将无法满足朱鹮日益增长的繁殖栖息地需求;在整个研究区域中,罗山县境内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517.18 km~2),其次是信阳市区(465.61 km~2)、湖北大悟县(222.94 km~2)和光山县(180.17 km~2),未来朱鹮很可能逐步向这叁个区域扩散。本研究提供了董寨再引入朱鹮在野外的潜在分布情况,探讨了影响朱鹮生境适宜性的因素,绘制了当前朱鹮活动范围内的生境适宜性分布图,为董寨再引入朱鹮的监测、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对在其他地区开展的朱鹮再引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杰[3](2018)在《河南董寨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种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鹮(Nipponia nippon)属于鹳形目(Cie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鹮亚科鸟类,中等体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属于世界濒危物种(EN)。为了拯救和恢复朱鹮野生种群,于2007年在河南董寨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实施朱鹮再引入项目并取得了成功,朱鹮再引入的成功案例为国际濒危动物的保护提供了事实依据。董寨为除陕西省外第一个再引入朱鹮野化放飞点,到目前为止,朱鹮的繁殖生物学尚未研究。为了弄清朱鹮的繁殖情况并为朱鹮的再引入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本研究对2014年到2016年在河南董寨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野化放飞的朱鹮的配对、巢址选择、产卵、孵化以及育雏过程进行了研究。2013-2015年先后进行叁次野化放飞,共计释放78只朱鹮,其中放飞的雌鸟有39只,雄鸟39只。在这叁个繁殖季节,采用焦点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10个配对,12个巢;用卷尺、罗盘、GPS、测高仪以及测距仪来测量巢址生境特征的16个变量;利用五点法对秋冬季朱鹮生活区域的食物丰富度调查。结果如下:1.从营巢树的选择来看,朱鹮的巢址选择具有明显的多样性:朱鹮用作巢树的树种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火炬松(Pinus taeda)和泡桐(Paulownia fortunei)。2014-2016年在野外繁殖的朱鹮共有12窝,成功繁殖的窝数有10窝(至少有1只幼鸟成功出飞),占总窝数的84%;完全成功的窝数是6窝和部分成功的窝数是4窝,他们占总比例的50.00%与33.33%;完全失败的窝数(没有幼鸟出飞)有2窝,所占比例为16.67%。2.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9.31%。第一主成分中,巢树树高、巢高、巢树胸径、距河流距离以及乔木均高,命名为植物因子和食物因子。第二主成分中,距居民点距离、巢距、距机动车道距离叁个变量的载荷较大,命名为干扰因子和巢位因子。第叁主成分中因子载荷系数较大是巢位和距水田距离,将其命名为巢位因子和食物因子。第四主成分中,坡度和坡位这两个变量的载荷系数明显比其他变量偏高,命名为地形因子。3.河南省董寨在2013年10月、2014年8月和2015年3月分别野化放归朱鹮34只、26只和18只。放归的朱鹮于2014年繁殖1巢;2015年繁殖7巢;2016年繁殖4巢。成功繁殖巢树的平均胸径39.30±12.54cm(n=10),平均高度13.92±2.01m(n=10),巢距地面平均高度10.36±1.75m(n=10)。4.朱鹮的产卵日期从2月16日到5月15日,朱鹮为隔天产卵,每窝产卵2-4枚。2014-2016年共产卵33枚(5巢2枚卵,5巢3枚卵,2巢4枚卵),平均窝卵数2.75±0.75(n=12),受精率与未受精率分别为81.82%和18.18%。5.朱鹮为异步孵化鸟,孵化期为28-33天,平均孵化率为78.48%。6.朱鹮的育雏期为39-46天,双亲共同饲养。所需食物量随雏鸟日龄的增长逐渐增大,朱鹮亲鸟换巢觅食的次数也呈明显的变化,但双亲在总的喂食次数和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具有互补性。7.2014年出飞幼鸟1只;2015年出飞幼鸟14只;2016年出飞幼鸟8只。叁年共繁育幼鸟23只,平均出飞率为75.00%,平均繁殖成功率为70.14%。8.通过与陕西洋县的野生朱鹮繁殖作对比发现在巢址海拔、巢树高度、巢高以及巢树胸围上差异性显着。然而,在平均窝卵数上,董寨朱鹮(2.75±0.75,n=12)与洋县朱鹮(2.84±0.77,n=271)差异不显着(t=-0.41,P=0.69);在平均孵化率上,董寨朱鹮(78.48%,n=12)与洋县朱鹮(80.20%,n=271)差异不显着(t=-0.16,P=0.88)以及在成功产卵的巢中的平均出飞率上,董寨朱鹮(2.3±0.82,n=10)与洋县朱鹮(2.24±0.80,n=201)无显着性差异(t=0.23,P=0.82)。这一结果将有助于引导中国朱鹮的复苏和扩张以及其他再引入项目的实施。(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陈建鹏[4](2018)在《宁陕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种群的夜宿集群、个体存活率、种群增长率与阿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保护物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曾经是东亚地区最为常见的鸟类之一。20世纪中叶,栖息地破坏和狩猎等原因导致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朱鹮相继灭绝。自1981年中国朱鹮在洋县重新发现以来,中国朱鹮的保护工作卓见成效,野生种群的数量从1981年的7只增加到了 2017年的1,550余只,同时约1,600只圈养个体分别存活于北京动物园、陕西汉中朱鹮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陕西省宁陕野化放飞基地管理站等16个繁殖中心。该物种成功的就地保护与人工繁殖计划使得再引入的开展成为可能。目前,我们面临的保护瓶颈之一是如何克服阿利效应对再引入小种群发展的阻碍作用以及对再引入成功率的影响。阿利效应—低种群密度下个体适合度的降低,可通过若干机制潜在地作用于再引入种群。按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再引入专家组的定义,再引入就是在物种的历史分布区建立再引入种群的尝试。由于再引入行动中释放个体的数量常远低于释放地的环境容纳量,而且种群建立和维持阶段均处于低密度状态,因而阿利效应有可能导致再引入计划的失败。本研究以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调查种群数量及年间变化、繁殖力、性比、不同年龄组个体的存活率以及种群年均增长率等种群参数,分析个体适合度和种群增长率的相关关系,确定影响朱鹮再引入种群的阿利效应的产生机制、作用类型和强度。再引入种群几乎永远具有小的繁殖群体,因此我们必须考虑阿利效应对再引入种群存活、增长和扩散的不利影响,提出阿利效应的最小化策略,以便建立具有遗传活力的野生种群,从根本上缓解朱鹮的濒危状况。本文通过环志标识、无线电追踪和野外监测等方法研究了朱鹮秋冬季节的夜宿集群特征以及与阿利效应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截止2017年7月,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共形成40个繁殖配对,产卵81窝267枚,平均窝卵数3.3 ±0.75(n=81)枚;孵化幼鸟193只,平均孵化率达72.28%±0.25;出飞幼鸟135只,年均雌性繁殖力1.69±0.17;繁殖成功率50.56%。(2)纵观整体,种群性比失衡,其结构由前期雌性偏倚模式过渡至雄性偏倚模式;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说明种群增衰模式仍属于增长型。(3)秋冬季节的夜宿集群规模与数量均与活动区面积、海拔无关,可能与食物资源分布、生境类型有关,且朱鹮倾向于选择高大乔木作为夜栖树,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马尾松(P.massoniana)。(4)夜宿集群形成于秋冬季节的早期(最早为6月15日),主要以家族群和5~9只的小群集群夜宿居多;集群成规模于中期(10月10日~12月20日),常见13~21只的大群,且群内亚成体逐渐增多,配对的形成常发生于这一时期;集群解体于末期(翌年3月1日~20日),集群内各年龄组个体所占比例接近。(5)基于对朱鹮个体存活率估计的最优模型Sa3,pa3,r.,F.,分别对2008-2017连续10年间宁陕朱鹮幼鸟、亚成体和成体的存活状况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成体年均存活率最高,为0.812±0.036;亚成体次之,为0.678±0.066;幼鸟最低,为0.544 ±0.066。(6)配对率与性比间存在“钟型”函数关系,即性比越偏离平衡状态,配对率越低下;配对数量与秋冬季节的夜宿集群规模呈正相关,即集群规模越大,年均新增配对数量越多。(7)基于Leslie matrix模型对朱鹮未来25年后的种群规模和种群增长率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5年后,该种群年均增长率仍大于1,且种群数量将超过400只。(8)基于前人对宁陕朱鹮出生扩散和繁殖扩散均呈偏雌性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潜在引发现有种群阿利效应的原因,包括:扩散、性选择、栖息地破碎化、天敌威胁和气候变化等,和基于性比失衡导致的雄性配对困难、个体适合度降低,进而得出引发配对限制的阿利效应,其类型为成分阿利效应(Component Allee effect);考虑到10年间种群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和成分阿利效应的持续累积,我们认为.:该种群亦或存在阿利效应的另一种类型一种群阿利效应(Demographic Allee effect)。由于得益于前期人工辅助与自然繁殖相结合的保护措施,并未出现种群负增长的情况,因此该类型的阿利效应为微弱的种群阿利效应。(9)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关于建立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保护措施和最小化阿利效应的管理策略。(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宏根,汪仁平[5](2018)在《扬子鳄再引入工程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扬子鳄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2001年国家林业局根据专家的评估,提出通过人工繁育的扬子鳄实施再引入,来恢复和扩大野生扬子鳄种群的战略;2002年启动扬子鳄野外再引入工程,并在安徽和上海两地实施。经过再引入地的选择、改造以及人工养殖扬子鳄的筛选和野化训练等工作,再引入活动在安徽省郎溪县高井庙林场连续实施12年,共野外放归99条扬子鳄;在上海崇明东滩实施2次,放归12条扬子鳄。所放归的扬子鳄在野外生存成功,并繁育出了116条后代。实施再引入工程初步实现了扩大野生鳄种群的目的,并为以后大规模实施活动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卢毅军,朱康娣,杨国福,胡中,史琰[6](2017)在《基于光需求的濒危植物在城市绿地中再引入潜在生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的濒危植物保护越来越困难,亟需一些补充性的方法。城市绿地空间可以为本地的濒危物种提供生境。基于对杭州市的珍稀濒危物种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及其叁种近缘种的野外调查,我们开展生理生态学实验,同时调查城市绿地中的微生境,结果发现:(1)光条件可能是影响这些物种野外自然分布的主要因子;(2)夏蜡梅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表明,该物种并非真正的耐阴树种,因此不适合生长在林下生境,而形态学特性表明它又不适合生长在有风的开阔地和林缘生境;(3)在杭州城市块状绿地中,47.5%的生境适合夏蜡梅生长;(4)其他叁个物种有比夏蜡梅更宽的生境需求,因而更容易在城市绿地中栽培。此次生态学研究(野外和生理生态学实验)和城市规划相结合,我们发现城市可以提供大量的异质性生境用于本地珍稀濒危物种的再引入,从而利用大量的城市绿地空间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园林》期刊2017年02期)
孙蔚[7](2017)在《恒大地产回归A股有了时间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恒大在香港召开股东周年大会,但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并未出席。恒大集团首席财务官潘大荣在股东大会上对恒大地产回归A股(以下简称“回A”)表现得信心满满。目前,恒大在回A方面没有遇到阻碍,如果回A顺利,恒大将和万科争夺A股第一房企股的位置。潘(本文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期刊2017-06-22)
王璐[8](2017)在《基于配对限制的阿利效应对陕西宁陕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种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朱鹮隶属于鹳形目鹮科,该物种数量稀少,曾一度面临着灭绝危机,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物种。2007年5月,世界首次朱鹮再引入项目在陕西宁陕县实施。自56只朱鹮笼养个体释放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该朱鹮再引入种群的跟踪监测与保护工作。截止2016年,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已经形成了 30个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112只。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可以自我维持的群体,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该种群增长缓慢,种群数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个别年份种群个体平均增长率出现了下降趋势,因此推测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中可能存在阿利效应现象。本文通过环志标识、无线电追踪、野外监测等方法研究了基于配对限制的阿利效应对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影响。研究对象为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包括56只释放个体和其在2007-2016年间形成的野外繁殖个体。研究结果如下:朱鹮种群在2007-2016年间种群数量从2007年底的12只增加到2016年底的75只;年平均种群个体平均增长率是1.108±0.408(波动范围0~1.400,n=10);2007-2016年间种群个体平均增长率和种群数量呈较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 r=0.286,P>0.05,n=10),其随种群数量增长呈波动变化(变化曲线基本符合驼峰形状),可以证明朱鹮种群中可能存在种群阿利效应。朱鹮种群在2007-2016年期间繁殖雌性的数量从2007年的3只增加到2016年的20只;繁殖雄性的数量从2007年的9只增加到2016年的34只;年平均雌雄性比是0.688±0.193(波动范围0.333~1.0,n=10)。不等性比表明朱鹮种群中繁殖雄性配对困难——种群中存在着配对限制现象。2007-2016年间繁殖雌、雄性数量与种群数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 r=0.984,P<0.01,n=10;Pearson r=0.933,P<0.01,n=10),繁殖雌性随种群数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繁殖雄性随种群数量呈现波动;雌雄性比与种群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r=0.363,P>0.05,n=10),其随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波动。表明繁殖雌、雄性数量和雌雄性比均受到种群数量的制约,因此雌雄性比可能引发了择偶阿利效应;繁殖雌、雄性数量和雌雄性比引起了朱鹮种群数量的波动,从而可能制约着种群数量和种群个体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变化,因此雌雄性比失衡可能是导致种群阿利效应的原因之一。朱鹮种群在2007-2016年间配对数量从2007年的0对增加到2016年的11对,年平均配对率仅为24.63%;年平均配对率过低表明朱鹮种群中存在寻找配偶困难的现象——种群中存在配对限制现象。年配对数量与种群数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r=0.900,P<0.01,n=10),其随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波动,因此配对数量可能引发了择偶阿利效应。配对数量可能制约着种群数量和种群个体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变化,因此配对数量可能是导致种群阿利效应的原因之一。朱鹮种群在2007-2016年间平均雌性配对率是44.02%±22.14%(波动范围0~83.33%,n=10);较低水平的雌性配对率表明种群中存在着配对限制现象。2007-2016年间雌性配对率与种群数量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Pearson r=-0.191,P>0.05,n=10),其与种群数量呈曲线波动现象。雌性配对率可能制约着种群数量和种群个体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变化,因此较低水平的雌性配对率有可能是导致种群阿利效应的原因之一。朱鹮种群在2007-2016年间平均当年幼鸟数量是6.80±4.37只(波动范围0~16只,n=10);年平均亚成体数量是5.20±3.46只(波动范围0~10只,n=10);年平均成体数量是28.90±16.60只(波动范围12~54只,n=10)。年平均当年幼鸟、亚成体和成体数量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6.60%、12.70%和70.70%。亚成体所占比例最低表明朱鹮种群中潜在的配对个体数量较少,从而出现配对限制现象。2007-2016年间当年幼鸟、亚成体数量均与种群数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 r=0.713,P<0.05,n=10;Pearson r=0.687,P<0.05,n=10),两者均与种群数量呈曲线波动变化;成体数量与种群数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r=0.971,P<0.01,n=10),并随种群数量的增长呈曲线递增趋势。当年幼鸟、亚成体和成体的数量均可能引起种群数量的波动,从而制约着种群数量和种群个体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变化,因此年龄结构可能是导致种群阿利效应的原因之一。配对限制引发的择偶阿利效应本身为一种微弱成分阿利效应,造成了朱鹮种群寻找配偶困难和配对率低下,还会导致朱鹮繁殖力低下;配对限制导致的微弱种群阿利效应,造成了朱鹮种群个体平均增长率下降;当微弱的种群阿利效应发展成为强烈的阿利效应时,可能会使种群数量下降,甚至低于阿利阈值而使种群灭绝。本文讨论了导致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中基于配对限制的阿利效应的原因,提出了建立一个新的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保护管理措施与阿利效应最小化的策略。(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申苗苗[9](2017)在《陕西宁陕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种群个体适合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鹮(Nipponia nippon)36年来的保护使得这一珍稀物种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主要表现在:野生种群数量从最初的7只增加到了近1100只,分布区向南部巴山、秦岭东段甚至秦岭以北不断扩大;笼养种群数量不断增长,1000余只人工繁育个体分别保存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的16个繁育中心及动物园中;足够的笼养种群为该物种再引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种源保障。截止2014年,中国和日本相继建立了 6个再引入种群,分别是陕西宁陕种群(2007-05-31)、铜川种群(2013-07-04)、千阳种群(2014-09-17);河南大别山种群(2013-04-17);浙江德清种群(2014-11-12)以及日本佐渡种群(2008-09-25),尤其是世界首个朱鹮再引入种群在陕西宁陕的建立为该物种的易地保护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本研究估算了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适合度参数(繁殖概率与存活率),根据个体的环志标识,详细记录了参加繁殖的成年雌性的比例、成年雌性的生产力(成功繁殖幼鸟的数量);同时调查了上一年出飞幼鸟而未参加繁殖个体的存活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8-2016年间共追踪调查宁陕再引入朱鹮种群繁殖巢30个,平均巢成功率为70.5%±0.370(n=30)。共产卵214枚,其中154枚孵化出雏鸟,平均孵化率达71.9%±0.883(n=30),112只雏鸟成功抚育到离巢出飞,离巢成功率为72.7%±0.465(n=30),单位雌性繁殖概率为58.6%±0.762(n=30),雌性繁殖概率年间差异不显着(Fisher's exact test,P=0.95)。(2)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单位雌性生产力为1.88±1.30(n=30),雌性生产力年间差异不显着(Fisher's exact test,P=0.35);雌性生产力与窝卵数呈显着的相关关系(Pearson,r= 0.881,P=0.02),即随着窝卵数的增加雌性生产力逐渐升高,繁殖配对数与雌性生产力也存在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earson,r= 0.812,P=0.008),所以影响窝卵数和繁殖配对数的因素同样会影响雌性生产力。(3)在C-J-S模型中确定φ(t)p(.)为最适模型,根据最适模型估算出宁陕再引入朱鹮种群成体年存活率为0.805(95%CI:0.556-0.837,n=51),与洋县野生种群的存活率相近,当年幼鸟的存活率较低(0.478,95%CI:0.548-0.771,n=22)。(4)估算存活率的同时,在软件Program MARK7.1中得到了 2008-2016年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再观察数量,种群数量的理论观测值年变化差异显着(Fisher's exact test,P=0.02)。(5)与铜川、千阳以及河南大别山再引入朱鹮种群繁殖适合度参数相比,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平均窝卵数(3.24±0.84,n=66)最高,平均孵化率(71.9%)、出飞率(72.7%)以及繁殖成功率(52.8%)均高于千阳种群的(平均孵化率、出飞率、繁殖成功率依次为55.6%、40.0%、22.2%),但却低于铜川种群的(平均孵化率80.0%、出飞率100%、繁殖成功率80.0%)以及大别山种群的(平均孵化率97.8%、出飞率88.2%、繁殖成功率87.5%)。(6)雌性繁殖概率与种群数量呈显着的线性关系(Pearson,r=0.319,P=0.03),每个成年雌性所产生的幼鸟数与该种群数量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Pearson,r=0.814,P=0.008),成体年存活率与种群数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r=0.905,P=0.001);当年幼鸟的存活率与种群数量也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earson,r=0.695,P=0.038),由此说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数量随着雌性繁殖概率、雌性生产力、成体以及幼鸟存活率的增加而上升。(7)综上所述,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个体适合度参数(雌性繁殖概率、雌性生产力、存活率)均与该种群数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在该种群中可能存在影响其个体繁殖和存活的阿利效应。(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黄治学,王科,蔡德靖,祝文平,潘小燕[10](2016)在《河南董寨朱鹮再引入释放前的野化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3—10月在河南董寨模拟野生环境的大网笼中对34只人工饲养朱鹮(Nipponia nippon)进行了再引入释放前的野化训练。野化朱鹮在一周内快速地将飞行能力提升到野生朱鹮的水平,在10 d内夜宿环境由地面至栖杠最后过渡到树上。在觅食方面,朱鹮在2个月内完成了对不同类型觅食地的适应,遵循由旱地到湿地、由浅水至深水的顺序。野化个体对猛禽有天敌防御本能,警戒距离和惊飞距离分别约300和50 m;但对饲养管理人员表现出警戒缺失。野化网笼中配对朱鹮的离婚率高达66.7%,但朱鹮的配对繁殖时间越长,配对关系越稳定。有无育雏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无显着影响,过高的营巢密度和其他鸟类的干扰是导致野化训练期间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饲养朱鹮经过2~3个月的野化训练,能够满足再引入释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栖杠的搭建方式、投食策略和野化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朱鹮野化训练的效率。开展释放后监测,掌握朱鹮在野外的适应能力、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有助于评估野化训练的成效。(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再引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但在20世纪中叶一度濒临灭绝。自1981年朱鹮野生种群在洋县被重新发现以来,经过30多年的就地和易地保护研究,朱鹮野生种群数量超过1500只,但大部分野生种群依旧分布于秦岭洋县及周边地区。河南董寨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7年引入17只朱鹮进行人工繁育,成为我国在陕西省外的首个朱鹮再引入实施地。至2013年,人工朱鹮种群数量到达132只,满足野化放飞的种源需求,在2013年开始进行野化放飞工作。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开展朱鹮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董寨再引入朱鹮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对保护区及其周边的朱鹮生境适宜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基于3S平台,利用ENVI5.1软件对2013年Landsat-8遥感影像解译,将研究区地表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农田、湿地、居民区;通过ASTER GDEMV2地理高程数据获取研究区的海拔、坡度、坡向数据;并从专业网站获取研究区乡道以上等级的道路数据。所有变量经过ArcGis10.3软件处理,通过MaxEnt模型预选和相关性检验,最终选取了海拔、坡度、坡向、距林地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湿地距离等6个环境因子,作为朱鹮生境适宜性评价的环境因子;结合2013-2015年对23只再引入朱鹮的野外活动点监测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保护区及其周边的朱鹮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经ROC曲线检验,证明模型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将结果导入ArcGis中进行重分类,将朱鹮生境适宜度分为不适宜、较适宜和高适宜叁个等级,最终生成朱鹮生境适宜度分布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应用ROC曲线对MaxEnt模型结果进行评价,训练集的AUC值是0.923±0.006,验证集的AUC是0.856±0.032。2、影响朱鹮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距林地距离、距道路距离,其次是坡度、坡向和距湿地距离。朱鹮对低海拔有很好的适应性,对林地和人类农业活动有一定依赖,对人类聚集区保持一定距离。3、生境适宜度随着坡度、距道路距离增加而下降;朱鹮生境的最适海拔范围在90-100 m;在距湿地200 m内,适宜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增加,超过200 m适宜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沿顺时针方向,朱鹮栖息地适宜性从东坡到北坡逐渐降低。4、朱鹮主要活动范围内的生境质量较好,但在保护区内的高适宜生境面积较少(143.12 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北部和中部,随着野外朱鹮种群的增长,将无法满足朱鹮日益增长的繁殖栖息地需求;在整个研究区域中,罗山县境内的适宜生境面积最大(517.18 km~2),其次是信阳市区(465.61 km~2)、湖北大悟县(222.94 km~2)和光山县(180.17 km~2),未来朱鹮很可能逐步向这叁个区域扩散。本研究提供了董寨再引入朱鹮在野外的潜在分布情况,探讨了影响朱鹮生境适宜性的因素,绘制了当前朱鹮活动范围内的生境适宜性分布图,为董寨再引入朱鹮的监测、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对在其他地区开展的朱鹮再引入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引入论文参考文献
[1].张嗣昌.滑冰运动再引入初中体育课堂的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2].郑刘梦.基于MaxEnt模型对董寨再引入朱鹮的生境适宜性评价[D].河南师范大学.2018
[3].吴杰.河南董寨朱鹮(Nipponianippon)再引入种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4].陈建鹏.宁陕朱鹮(Nipponianippon)再引入种群的夜宿集群、个体存活率、种群增长率与阿利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8
[5].王宏根,汪仁平.扬子鳄再引入工程综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8
[6].卢毅军,朱康娣,杨国福,胡中,史琰.基于光需求的濒危植物在城市绿地中再引入潜在生境分析[J].浙江园林.2017
[7].孙蔚.恒大地产回归A股有了时间表[N].中国消费者报.2017
[8].王璐.基于配对限制的阿利效应对陕西宁陕朱鹮(Nipponianippon)再引入种群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7
[9].申苗苗.陕西宁陕朱鹮(Nipponianippon)再引入种群个体适合度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10].黄治学,王科,蔡德靖,祝文平,潘小燕.河南董寨朱鹮再引入释放前的野化训练[J].生态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