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当代的地铁车站空间营造在国内外设计潮流的冲击下,盲目的模仿,对其要素进行照搬与重组,逐渐丢失自己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失去了彰显自己的个性。本研究以地铁车站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空间营造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及“以山水地域文化为例的车站空间意境研究”,为当代地铁车站空间“地域文化的重拾”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铁车站;公共空间;山水文化;营造意境
前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当代的地铁车站空间营造在国内外设计潮流的冲击下,盲目的模仿,对其要素进行照搬与重组,以致于地铁车站天地墙柱公共空间装修风格千篇一律,逐渐丢失自己本土的地域文化特色,失去了彰显自己的个性。那为什么不研究中国自己本土的地域文化呢?本研究将以山水文化为视角来探讨地铁车站空间意境营造研究。
1、地域文化与地铁空间营造关系研究
1.1地铁车站空间营造是地域文化的特殊符号
空间营造在某种程度上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尤其是地铁交通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空间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型、功能性,那这一公共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的一张明信片,是体验城市文化的象征符号。
1.2地铁文化依托于地域文化
首先,地铁空间文化风貌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的历史渊源、社会的不断变迁密切相关。作为城市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地铁,其文化发展方向与城市文化发展方向也是密切相关。
其次,城市文化是地铁文化建设的依据。脱离城市文化,地铁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1.3地铁文化影响城市地域文化的发展
城市地铁的开通往往带动着沿线地块的商业开发、住宅建设以及娱乐餐饮产业的发展,以站点为影响半径带动周边地块的发展。尤其是地铁沿线的地下空间开发,连通既有地下商业广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下经济,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总之,地铁文化是城市地域文化的体现,城市地域文化是地铁文化的基础。
2、基于地域文化——山水文化主题的地铁公共空间意境分类
中国的地域文化就山水文化举例来说,国内老一辈学者钱学森曾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这一概念首次见诸文字是在1990年7月31日,给吴良镛教授的信中写道:“我看近来一直在想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1]基于此,给本研究启示,是否可以从山水文化追溯建筑空间的营造意境。
山水文化表现在历代文人画作的山水画中,其山水画是具有意境的,是中国人的精神象征,本研究认为它可以从传统向现代形式的转化,譬如“万科第五园”、王澍的“象山校区”等都是有中国感觉的空间。那地铁空间亦是如此,同样可以营造出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的意境空间。
基于以上山水文化意境的简要分析,本研究试图把地铁空间意境营造分为四大类:
1)以质朴简约为美——车站天地墙柱面;
2)以山水自然为美——车站空间要素图示;
3)以地域特征为美——车站地面建筑;
4)以巧于因借为美——车站地面景观绿化。
2.1以质朴简约为美——车站天地墙柱面
“祟尚简约,是中国历代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文人画成就最高的山水画中,简约与作品深远意境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它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并且成为人们鉴赏文人画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2]在分析这一特征的意境要素时,可以落实到地铁空间的“材料美学”角度来概括,譬如地铁车站的天地墙柱面装修风格的美学意境。
2.2以山水自然为美——车站空间要素图示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以“山水自然为美”,山和水始终是描绘的主要对象。这种以山水为美的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山文化、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有对山、水的崇拜,譬如有不少仙山神话、洪水神话流传下来。这一现象实质上揭示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之间一直有着某种“相融共生”关系的存在,以山水自然为美的山水画创作也正是在这种共生关系下的产物。
在梳理这层关系后,把以山水为美的意境营造映射到“空间美学”上,强调建筑在空间上与自然山水的对话,并最终归纳出以山水自然为美的景观建筑要素图式。譬如地铁空间的营造可以采用的山水文化要素图示有:洞门(桃形、扇形)、洞窗(花窗)、空廊、花架、漏(砖)墙、假山(缝隙、洞穴)、采芳径(花屏围成的路径)等空灵的营造形式。这些要素能创造出的虚实、流动、序列的灵动空间美。
2.3以地域特征为美——车站地面建筑
“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的区域内,某一社会群体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传统有其特殊性。我们把这种特殊性称为地域文化”[3]。譬如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以“以地域特征为美”的意境营造,这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山水创作原则有关,外师造化要求向大自然学习获取丰富素材与创作灵感。这一创作手法给予本研究启发,试想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造型,包括出入口、风亭、冷却塔,是否可以基于地域性得出的要素图示进行归类设计,把地铁的地面建筑作为城市的景观建筑小品精心设计,使其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窗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以地域特征为美”的意境图示以我国各地域的住宅建筑形式来说,譬如南方少数名族的干栏式住宅、苗族的吊楼、傣族的竹楼、彝族土掌房等,都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符号;以及各地具有特色的文化图案符号,譬如广西壮族的壮锦文化图案、蒙古的蒙元文化祥云图案等。这些要素图示本研究认为可以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给予地铁地面建筑新的创作灵感。
2.4以巧于因借为美——车站绿化景观
山水画“以巧于因借为美”的意境营造体现在两个方面:1)简笔写意;2)隐现相成。首先,山水画在造景上常借以“植物造型”的简笔写意点缀画面,并借以植物本体的文化寓意烘托意境。另外,山水画还常借廊桥、亭、竹林与房屋等物象的藏与露、遮蔽与隐现来进行趣味的营造。那么,本研究把山水画中“以巧于因借为美”的意境要素归纳到“外部小品的营造之美”上来。譬如:借“自然事物本体文化寓意”与“自然事物造型写意之美”的借景,有“竹石小景、假山、芭蕉、柳树、枯树、松树”等。这些要素均可以运用于地铁车站地面景观建筑小品营造,打破千篇一律的设计造型,让地铁的风亭及冷却塔更多的成为城市景观的一角,打破市民及地块业主对地铁风亭冷却塔的敏感排斥心理印象。
3、案例——南宁地铁的壮锦文化装修概念设计
壮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南宁地铁提炼壮锦元素,结合地域文化为整体思路进行了公共区与出入口装修概念设计(图1:南宁出入口造型壮锦图案),整体给人一种简单而不失精致典雅之感。
4、结语
本研究以地铁车站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认为空间营造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紧密,并以山水地域文化为例探讨了四种的空间营造意境,为当代地铁车站空间“地域文化的重拾”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鲍世行.钱学森论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3.
[2]张鹂.中国文人画的简约风格及其审美特征[J].文艺理论研究,1987(2):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