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农业的社会,一向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一直以来被视为“贱业”,商人也被归类为“士农工商”的四民之末,即使商人富甲一方,在社会上广积德行,也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在文学上,商人往往被塑造成反面形象或只是作为配角出现,成为文学作品加以嘲弄、歧视,甚至鄙视的对象。“三言”的作者则以欣赏的笔调对商人的形象进行热情的礼赞,一改往日文学作品中商人被嘲弄、讽刺的地位。作品对他们勤劳致富,以商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在经商活动中继承传统美德,实现人生价值,给予正面的肯定。同时对于少数贪婪好色、见利忘义等反面角色进行了谴责,用全新的观念对商人进行道德评价,赋予商人以崭新的形象和全新的精神风貌。“三言”代表了中国古典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明末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与明初和清代沉闷的气氛相比,晚明时代洋溢着热烈奔放的气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与旧的封建秩序相抗衡的新思想和新活力。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晚明时期商业活动日益发达,商人开始大量出现,这些商人在社会变革中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仅成为时代变革的弄潮儿,而且作为文学描写的对象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作品的主人公。据统计,“三言”中写到商人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就有50多篇,约占作品总数的一半,浓厚的商业氛围,是冯梦龙创作“三言”的时代基础,同时作者商人出身的家庭背景和他的社会经历使他有条件了解商业活动和商人的生活,这些都为冯梦龙真实而准确地反映明末商人的形象准备了条件。“三言”对商人形象的塑造偏离了贱视、鄙视的传统叙事话语,其对商人形象的肯定,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主要以正面反映商人形象的小说集,可以说是商人形象塑造的一块辉煌的里程碑。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三言”为文本研究商人形象,不仅能探析出商人形象形成的文化原因,而且能够折射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采用形象分析的方法,从解读文本入手,阐述了“三言”的基本概况、研究状况以及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同时根据文本剖析了“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把商人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归类,然后重点分析商人文学形象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并揭示出商人形象的成因主要是由明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三言”问世的客观背景以及作者冯梦龙的创作心态等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论文最后根据以上推论得出“三言”商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即明末商人地位及女性地位得到相应提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