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藏原羚种群特征及其适应对策

野生藏原羚种群特征及其适应对策

论文题目: 野生藏原羚种群特征及其适应对策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生态学

作者: 鲁庆彬

导师: 王小明

关键词: 野生藏原羚,种群大小,分布,集群,栖息地,节律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属于哺乳纲,偶蹄目,原羚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目前是被列入为我国二级野生保护名录。历史上藏原羚曾广泛分布在整个青藏高原及其扩展部分,由于气候环境、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野生藏原羚的数量急剧下降,其分布区也逐渐萎缩,野生种群已到濒危的境地。如果对野生藏原羚生态学知识的了解不够充分,在保护和管理野生种群时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对野生藏原羚种群长期存在于高强度人为活动的压力之下的适应对策的研究,是制定保护规划的关键。这有利于恢复野生藏原羚种群数量,使之免遭灭顶之灾。 本研究在1996年8月、1999年夏季(6~8月)、2003年7~10月和2004年3~4月,利用双筒望远镜、GPS、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在石渠县境内采用样带法、定点观察法、样方法等方法,对野生藏原羚的种群分布、集群特征、取食行为和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通过对石渠县野生藏原羚的野外研究发现,石渠县野生藏原羚种群密度为0.117头/km~2,主要分布在石渠县西北部至东部,分布区为典型的高山草原草甸地带,可能受当地牧民的放牧生活影响大。调查发现,危害种群的因素主要是栖息地退化和丧失、人为捕杀和雪灾等。分析四川省现存有藏原羚分布的5个县的草地面积,其平均百分比为70%,且草地沙化平均百分比为10%,因此,藏原羚实际分布的区域估计仅为60%左右。以此为依据,我们推算,整个青藏高原野生藏原羚种群的数量可能不到10万头。 2、调查研究表明,藏原羚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主要在海拔4200~4700m的范围内,但是藏原羚表现为成群型分布的特点,最经常的集群形式是2~9头为一群,这可能是藏原羚的最优集群规模。这种小规模集群形式,能在防御天敌时,采取隐蔽、奔跑和逃避的策略,这是中小

论文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藏原羚研究概述

1.1.1 藏原羚的形态与分类

1.1.2 藏原羚种群的分布和数量

1.1.3 藏原羚的食性和取食行为

1.1.4 藏原羚的集群与迁移行为

1.1.5 藏原羚的繁殖行为

1.1.6 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行为

1.1.7 保护生物学

1.2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1.3 藏原羚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石渠县藏原羚种群的分布特征及适应性

2.1 研究地点及研究方法

2.1.1 研究地点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野生种群分布状况

2.2.2 石渠县现存野生种群数量

2.3 讨论

第三章 野生藏原羚社群结构及适应性

3.1 夏季集群特征

3.1.1 研究地点及研究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春秋季集群特征

3.2.1 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3 野生藏原羚的迁移行为

3.3.1 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个体数变化

3.3.2 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集群数变化

3.3.3 讨论

3.4 不同季节集群差异比较

3.4.1 集群大小分析

3.4.2 集群大小的季节差异

第四章 野生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行为及适应性

4.1 夏季藏原羚的栖息地选择

4.1.1 研究地点

4.1.2 研究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秋季藏原羚的栖息地选择

4.2.1 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3 春季藏原羚的取食地和卧息地差异比较

4.3.1 方法

4.3.2 结果

4.3.3 讨论

第五章 野生藏原羚昼间活动规律与适应性

5.1 夏季昼间活动规律

5.1.1 研究地点与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2 秋季昼间活动规律

5.2.1 研究地点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3 春季昼间活动规律

5.3.1 研究地点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不同季节的比较

5.4.1 不同季节藏原羚活动节律的差异

5.4.2 不同集群类型藏原羚活动节律的差异

第六章 野生藏原羚的生存危机和保护管理建议

6.1 野生藏原羚的生存危机

6.1.1 人口压力

6.1.2 偷猎

6.2 野生藏原羚的保护和管理

6.3 集合种群理论的指导作用

6.3.1 集合种群的概念与应用

6.3.2 野生藏原羚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6.4 结束语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文章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8

相关论文

  • [1].上海鸟类群落特征及其保护规划研究[D]. 栾晓峰.华东师范大学2003
  • [2].野生扬子鳄种群动态及其生存对策[D]. 丁由中.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横断山南麓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滇南高原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格局[D]. 刘思慧.浙江大学2004
  • [4].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D]. 吴鹏举.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D]. 胡忠军.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四川省石渠县藏狐的生态学研究[D]. 王正寰.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小兴安岭白头鹤(Grus monacha)繁殖行为生态学研究[D]. 郭玉民.东北林业大学2005
  • [8].岩羊(Pseudois nayaur)的社群结构和保护遗传学研究[D]. 曹丽荣.华东师范大学2006
  • [9].岩羊(Pseudois nayaur)生态学研究[D]. 刘振生.华东师范大学2006
  • [10].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的家域、活动规律和采食生态学研究[D]. 崔多英.华东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  ;  ;  

野生藏原羚种群特征及其适应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