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道地药材产地土壤微生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汶川地震灾区道地药材产地土壤微生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地震造成森林植被大面积损毁、岩山裸露、河流阻断、地貌改变,使森林覆盖、水源涵养和地下水位改变;同时工矿企业污染物外泄、大量生活垃圾及防疫用消毒灭菌杀虫剂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污染,对灾区宏观生态到微观生态造成了巨大影响。以前的研究没有给土壤生态恢复积累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基础数据。本研究以地震重灾区道地药材产地土壤为实验材料,探讨地震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以期为灾后重建和生产恢复提供基础资料。首先,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四川重灾区都江堰和彭州川芎根际土地震前后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的计数结果表明,震后1年(2009年)川芎根际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减少,震后2年(2010年)真菌、放线菌、细菌数量较震后1年(2009年)有增加趋势,但真菌和细菌数量仍未恢复到震前(2007年)水平;2009年、2010年江油附子生产地根际土壤也呈现出微生物数量恢复的过程。其次,采用最大或然数法对根际土壤功能微生物的结果表明,都江堰和彭州川芎根际土震后1年(2009年)较震前(2007年)土壤功能菌群落多样性、均匀性降低,震后2年(2010年)土壤功能菌群落多样性、均匀性开始升高,部分接近震前(2007年)水平。2009年、2010年江油附子生产地根际土壤也呈现出功能菌群落多样性、均匀性降低恢复回升的过程。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对都江堰和彭州川芎根际土丛枝菌根真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都江堰和彭州川芎根际土震后1年(2009年)较震前(2007年)土壤丛枝菌根真菌数量和孢子密度降低,震后2年(2010年)丛枝菌根真菌种群数量无增加,但孢子密度基本恢复至震前(2007年)水平。综上可见,可见地震破坏了土壤的微生态系统,引起了土壤微生态功能的改变。地震后土壤的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恢复的能力,但土壤微生态功能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从本研究结果认为震后2年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提示在救灾过程中应尽量保护土壤微生态系统,震后可增强人工干预修复,应是灾区生产和生态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汶川地震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概况
  • 1.1.1 山地生态系统
  • 1.1.2 农田生态系统
  • 1.2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恢复重建概况
  • 1.2.1 生态重建与修复
  • 1.2.2 土壤生态修复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汶川地震重灾区药材产地土壤微生态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地选择
  • 2.1.2 采样方法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1 实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培养基
  • 2.3 实验方法
  • 2.3.1 平板计数法
  • 2.3.2 MPN计数法
  • 2.3.3 数量指标计算细菌数量统计表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根际土壤平板计数法的结果
  • 2.4.2 MPN计数法
  • 2.5 小结与讨论
  • 3 汶川地震重灾区药材丛枝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样地选择
  • 3.1.2 采样方法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分离
  • 3.3.2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鉴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彭州敖平地震前后丛枝菌的变化
  • 3.4.2 都江堰石洋地震前后丛枝菌的变化
  • 3.5 小结与讨论
  • 4 结论与分析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汶川地震灾区道地药材产地土壤微生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