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权入宪的法理思考

环境权入宪的法理思考

论文摘要

经济愈发展,人的权利愿望愈强烈。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权,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忽视自身生存环境的产物,以至于环境严重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情况下,成了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环境权作为新生代权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目前,学术界对环境权的论述屡见不鲜,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学术见解立场的差异,环境权的某些基本理论尚未达成共识,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以法理学为基础,综合运用宪法学及相关部门法学的基本理论,对环境权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希望通过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为将来环境权明确地写入我国宪法提供粗浅的理论依据。本文以环境权入宪的法理思考为论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环境权之产生。本部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环境权之产生背景;其产生的背景有二:第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与恶化导致了环境权的产生。第二,人权理论的进步和发展使环境权得以产生。二是环境权之概念之分析。先列举了我国学者关于环境权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归纳提炼出环境权必不可少的主体是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自然人,进而总结得出了环境权的概念。第二部分:环境权入宪之证成。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对环境权的性质做了分析,将环境权和财产权与环境权和人格权进行比较后,指出环境权既不属于财产权又不属于人格权,而是一项独立的具有宪法属性的基本权利,并从宪法基本权利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基本权利的特征,然后从基本权利特征方面来求证环境权之基本权利属性。第二,从现代宪法发展与环境权入宪的角度来分析环境权入宪的必要性:一是宪法完善之要求。二宪法之目的要求----公民权利的保护法。三是公民诉权的要求。四是是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三,环境权入宪的价值落脚于对人的生存权的保障和对发展权的完善。分析了环境权入宪的价值在于实现正义、秩序自由,也道出了环境权必须入宪的道理。第三部分:环境权入宪之制度分析。本部分有四个方面内容。首先,介绍了国外宪法制度对环境权之规定与规定;其次,分析我国宪法制度对环境权入宪之反应;第三,剖析了我国环境权入宪存在的障碍;最后,提出了我国环境权入宪之构想和立法建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本文的研究动机
  • (二) 环境权入宪的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路径
  • 1 环境权之产生
  • 1.1 环境权产生之背景
  • 1.1.1 环境权是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与恶化的产物
  • 1.1.2 环境权是人权理论的进步与发展的产物
  • 1.2 环境权的概念
  • 2 环境权入宪之证成
  • 2.1 环境权之基本权利属性
  • 2.1.1 环境权与财产权的比较
  • 2.1.2 环境权与人格权比较
  • 2.1.3 基本权利之特征
  • 2.1.4 环境权之基本权利品格
  • 2.2 现代宪法发展与环境权入宪
  • 2.2.1 环境权的入宪是完善宪法之需
  • 2.2.2 环境权入宪是宪法之目的——保护公民权利
  • 2.2.3 环境权入宪是公民诉权的要求
  • 2.2.4 环境权入宪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2.3 环境权入宪的价值
  • 2.3.1 环境权入宪是对生存权的保障
  • 2.3.2 环境权入宪是对发展权的完善
  • 2.3.3 环境权入宪是正义价值的体现
  • 2.3.4 环境权入宪是秩序价值的追求
  • 2.3.5 环境权入宪是自由价值的复归
  • 3 环境权入宪之制度分析
  • 3.1 国外宪法制度对环境权之反应状况
  • 3.2 环境权在我国的入宪状况
  • 3.2.1 我国环境权入宪的状况
  • 3.2.2 我国环境权未入宪的原因分析
  • 3.2.3 环境权入宪障碍的克服
  • 3.2.4 我国环境权入宪的理论构想和立法建议
  • 4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改革开放与宪法变迁[J]. 民主与科学 2017(03)
    • [2].论宪法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J]. 行政与法 2012(12)
    • [3].我国宪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J]. 人大研究 2011(08)
    • [4].宪法视野下人口制度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5].中国宪法的制度改进与路径选择[J]. 清华法治论衡 2013(01)
    • [6].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与特征[J]. 人民论坛 2011(09)
    • [7].转型社会宪法修改的模式与功能[J]. 法学评论 2020(02)
    • [8].经济变迁与宪法秩序探讨[J]. 法制与社会 2014(35)
    • [9].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中国的前宪法现象为视角[J]. 财经政法资讯 2014(06)
    • [10].政体选择与国情影响——基于中亚五国政体模式的分析[J]. 法学论坛 2014(03)
    • [11].宪法的制度变迁模式和路径选择[J]. 孝感学院学报 2009(04)
    • [12].周边风云[J]. 南风窗 2009(17)
    • [13].党纪与政党类型及宪法关系国际观察[J]. 人民论坛 2014(35)
    • [14].修改宪法是高瞻远瞩的决策和审时度势的举措[J]. 理论导报 2018(03)
    • [15].共和国宪法六十年[J]. 瞭望 2009(43)
    • [16].“最本质特征”入宪的五大意义[J]. 人民论坛 2018(09)
    • [17].中国模式的转型逻辑及制度框架[J]. 江汉论坛 2009(07)
    • [18].论十八大以来我国立法的实践成就[J]. 法制博览 2020(11)
    • [19].行政法对宪法的积极功能探讨[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4)
    • [20].浅谈宪法的基本原则[J]. 法制博览 2015(30)
    • [21].感悟宪政文化[J]. 法制与社会 2009(22)
    • [22].宪法的性质与我国宪法制度的完善[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3)
    • [23].加拿大性别平等的探索及对我国的启示[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05)
    • [24].我国宪法视角下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J]. 人大研究 2015(11)
    • [25].宪法系列讲座之1 书写宪法的概念[J]. 法律与生活 2015(01)
    • [26].陈潭:“不折腾”的中国模式[J]. 社会观察 2010(12)
    • [27].2014年韩国宪法学与宪法制度的发展[J]. 中国宪法年刊 2015(00)
    • [28].宪法宣誓制度的前世今生[J]. 政工导刊 2015(01)
    • [29].观点摘登[J]. 上海人大月刊 2008(10)
    • [30].监察立法三问[J]. 中国经济报告 2018(01)

    标签:;  ;  ;  ;  

    环境权入宪的法理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