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城市理念下的水敏性城市设计

田园城市理念下的水敏性城市设计

理想空间(上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摘要:“水敏性城市设计”是景观都市主义影响下的景观设计思想和方式之一。而目前被极力提倡的“雨水花园”、“海绵城市”,也可看做是“水敏性城市设计”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城市设计理念。本文将以澧洲新城城市设计为例,讲述如何利用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方法打造可持续的田园生态新城。

关键词:海绵城市;田园城市;水敏性城市设计

一、前言

水敏性城市通过对城市水利和环境工程综合化处理,重新定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同时,一个可持续、生态高效的现代城市结构还需要把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的、交互式的、公众性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认为这种能够面对气候变化影响、并能提高社会经济成本效益的具有良性结构的现代城市,才可以称之为田园城市。

海绵城市专注建立雨洪收集与管理过程完善的城市,而水敏性城市则致力于综合打造集水环境、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城市,目前被极力提倡的“雨水花园”、“海绵城市”,也可看做是“水敏性城市设计”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城市设计理念。本文将以湖南省常德市澧洲新城城市设计为例,讲述如何利用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方法打造可持续的田园生态新城。

二、项目概况

澧洲新城西邻澧县老城,东接澧县经开区,南傍生态湿地,北达澧州大道,是连接老城与经开区的纽带。经十七路、经二十路、纬十一路、临江路等主要道路交汇于此,交通优势明显,总用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基地现状基本保持为农业特征,主要用地为村庄建设用地和农林用地。基地地形平坦且地势较低,现状水渠和河道水网众多,水面率达12.56%,水资源丰富,整体环境基质较好。但现状基地内部断头水系较多,水体流动性差,水质有待改善。

三、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

1.规划目标:田园新城

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对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演绎,总结出澧县田园新城的六大特征:舒适宜人的绿化环境、安全慢行的交通方式、海绵时代的生态基底、多元交融的建筑风貌、城景相融的空间布局、集约利用的开发模式。

对此,澧县新城发展形成三大目标定位:国内领先的中央活力区;田园城市的最佳实践地;澧州特色的文化演绎谷。

2.功能定位:创业中枢活力聚城

中央活力区(CAZ,CentralActivitiesZone),是对中央商务区(CBD)理念的一种品质和内涵的延伸。它更为注重多样性、活力持久性和空间的人性化,包括了居住、商业,有办公、酒店、公寓等多种业态的集合,基本上涵盖了从工作一直到居住等人的所有行为。

澧州新城南部核心区作为津澧地区的中心区域,应协调周边区域的发展,形成服务于区域的创智服务功能;体现澧州历史的文化展示功能以及彰显澧州特色的田园生态功能。实现洞庭湖滨生态田园城市建设。打造集创智服务功能、文化展示功能、生态田园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城市新中心。

四、规划特色——以水敏性城市设计实现田园城市愿景

1.水敏性设计的概念

WSUD(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水敏性城市设计)是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的结合,从而确保了城市水循环管理能够尊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过程。在国际上,其他与WSUD类似的概念包括英国的“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UDS)、美国的“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以及新加坡的“活跃、美丽、洁净水项目”(ActiveBeautifulandCleanWatersPrograme,ABC)、中国的“海绵城市”设计思想等。WSUD理念则更全面地包含了众多可持续水管理与城市设计中的交互式因素,因此更有效地融合了未被传统水系统设计包含的种种考量,更加容易抓住当前水管理改善诉求产生的各种契机。放眼全球,水敏型城市的愿景、WSUD实践的种种成果已逐步成为定义城市尺度规划策略的主旋律。

2.设计要点——现代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

1)城市景观发挥功能性作用

城市景观,是在区域及全球生态系统中,由“自然”与“人力”在不同的相对关系中相互作用的产物。然而,在提供空间的舒适性之外,城市景观更需具有功能性作用。本次城市设计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秉承“有机聚合”理念,在维护原有生态体系的基础上,保留并改造水网体系,强化以“水”为特色的景观特征,形成“河水映城,碧水环城,绿林掩城”的“城水交融”特色城市景观。

此外,设计重点在于发挥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例如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微气候的影响、促进碳沉降,及城市食物生产的潜在用途等关键性城市生态问题。基于建立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的理解,促进对现代开放空间和景观特征的新“价值”的认知和判断。本次城市设计需基于对生态系统的“生态机能”的深层理解,结合基地未来作为新城中心区的凝聚力、多样性,融入澧州历史文化、原有生态基底、洞庭湖地区地域背景成为发展蓝绿景观、开放空间整合策略的驱动力。

2)水敏型生态景观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本次项目中,通过不透水河道改为透水性自然河道、设置雨水集水箱、建造涵水景观、建筑物顶部种植植物等,实现现代城市空间中的生态功能。利用雨水收集、雨水净化处理、雨水储存再利用,保护并增强自然受纳水体环境的生态完整性,把雨水作为城市替代水源的管理模式且有助于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水敏型生态景观的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减少澧县城市内涝,形成城市内的生态多样性走廊,固碳并洁净空气。

3.本区域技术和总体思路

在项目设计中,澧州新城因地制宜,探索和实践适合本区域的技术和总体思路:

1)因地制宜、多元设计

因地制宜,依据区域水文环境、地质条件、土壤特性研究制定合理的利用措施。

2)整体规划、有序组织

整个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围绕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开放空间有序组织、逐层削减。

3)融汇景观、创新工艺

通过研究、实践,开创性构思设计工程措施,在实现雨水收集、过滤、下渗的同时能够实现与区域景观的统一布局和有机融合。

4)注重生态、经济适用

整个流程设计依靠水的自然流态,结合项目主体结构,采用生态的、物理的、简易的工程措施进行辅助性优化改造,在对总造价影响不超过2%的前提下,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净化和滞蓄功能。

五、水敏性城市设计策略:蓝环绿道田园新城

“蓝环绿道”,即将水体元素(“蓝”)和景观元素“绿”一起融入到城市设计之中,共同塑造更为慢节奏的城市,充分保存城市肌理,同时为人们提供亲近水的机会。“蓝环绿道”所构建的“蓝绿网络”对城市而言有着非常综合的作用,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基底非常重要。

“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发展到今天,人们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它与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花园城市等各种城市概念有趋同性,是表达人类理想城市的综合性概念,它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结合本项目,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讲述水敏性城市设计的策略:

1.海绵城市四个层次的开放空间

澧州新城以生态溶解城市的理念,构建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态,形成了自然河流景观带、生态廊道、城市绿环、社区公园和道路绿带四个层次的开放空间,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空间基底。从规划层面确定大的“海绵空间”,如:中央绿廊、中央公园、环形绿带公园还有其他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等,总面积约85.94公顷。

1)中央绿廊

围绕中央绿廊,打造中央活力走廊,体现“曲水连城,蓝绿交织”,突显生态景观特征,内部布局有兰湖、雕塑园、生态湿地、体育活动场地等。中央活力走廊的面积为18.89公顷。

2)中央公园

围绕中央公园,打造时空文化走廊,体现“城水相融、人水和谐”,在形态上,绿廊中利用雨水收集布置有湖泊、湿地;在功能上布置了文化场所、特色商业等大众活动场地,彰显出了开放性、生态性、文化性、亲民性等特色。时空文化走廊的面积为15.62公顷。

3)环形绿带公园

环状绿带公园是环绕新区城市中心区的天然生态绿带。呼应古代营城形制,提升现代城市环境。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同时还对从城市中心区排入的雨水起到调蓄作用和进一步净水作用。

4)社区公园、街头绿地

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是海绵城市的末梢细胞,分散在每个社区和街道,联系起整个新城的海绵系统,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使澧洲新城变成会呼吸的海绵体。

2.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澧州新城整个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紧紧围绕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开放空间有序组织、逐层削减,开创性设计了由项目地块到市政道路、景观绿地、中央雨洪系统四个层级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海绵社区的雨水收集有一下两个途径:

一、在建筑地块内,我们采用雨水花园、生态绿地、线性排水沟、景观水体、透水路面、终端收集池等工艺,对地表径流系数较大下垫面的雨水基本做到了应收尽收。

二、在市政道路上,大规模采用了植物滞留槽、下凹式绿带、生态草沟及集料蓄水沟等措施,在保证道路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收水口、装配式集料过滤池等设施,对雨水全部收集到两侧绿地进行过滤、滞留和渗蓄。

3.通过绿道整合水绿系统

通过绿道串联澧州老城、澧州新城、产业新城三大片区的自然人文景观,覆盖主要的公共中心、生态中心及文化节点,并通过与BRT、公交站点无缝衔接,打造与市民吃、住、行、游、购、娱息息相关的绿色通道。提供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联系通道,建立人-自然-文化的紧密联系。

未来绿道将成为澧县田园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亮点,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引领新的生活。

避免传统绿道建设的误区。误区一:绿道=自行车道,长距离借道城市道路和公路的非机动车道。误区二:只建车道,不划绿色廊道。误区三:只建绿道,无相关配套设施。误区四:过于人工化,不生态,太“豪华”。可以利用现有道路的尽量不重新铺设等级较高的硬质路面。

六、总结

虽然传统的城市设计并没有涵盖水专题研究,但其与水土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毋庸置疑。水敏性城市设计将城市对水的敏感性根植于城市设计当中,旨在确保随着我们的城市建设密度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生态机能将更好地引入和支撑我们对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的规划和创造。

水敏型城市设计实践,将专注于绿色基础设施和气候应对式设计原则的整合式发展策略,从而实现整个流域到街道尺度的供水、防洪、陆地和水生景观的生态健康。蓝环绿道的建立很好地补充了排水系统,提供了安全的城市行洪通道,这些高度连接的空间网络还可改善城市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最终,水敏型城市设计支撑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弹性应变能力,并创造更适宜居住和更高效的田园新城。

参考文献

[1]张玉鹏.国外雨水管理理念与实践.国际城市规划.2015.B05.

[2](澳大利亚)托尼黄,王健斌.生态型景观,水敏型城市设计和绿色基础设施.中国园林.2014.04.

[3]王鹏,(澳大利亚)吉露?劳森,刘滨谊.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策略及其在景观项目中的应用.中国园林.2010.06

[4]袁肠洋.成玉宁.水、植被与土地的集约——论水敏型城市地下水水源地保护规划设计.中国园林.2014.04

标签:;  ;  ;  

田园城市理念下的水敏性城市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