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鼻黏膜上皮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颗粒物,紧密连接部,鼻黏膜,气液交界培养
鼻黏膜上皮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羡慕,马思远,王阳,王成硕,张罗[1](2019)在《PM2.5对正常人鼻黏膜上皮细胞防御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评估PM2.5刺激对正常人鼻黏膜紧密连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非炎性疾病(如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脊液鼻漏等)而拟行相关手术的成年患者。鼻黏膜标本来自全麻鼻内镜手术中所得到的中下鼻甲、钩突或筛窦黏膜。通过鼻黏膜上皮细胞气液交界培养,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M2.5,测量比较培养细胞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um electrical resistant,TER)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渗透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以反映细胞间连接紧密程度的改变。通过荧光定量PCR,观察PM2.5对培养细胞紧密连接分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PM2.5对培养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加入PM2.5后,随着刺激时间延长,反映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完整性的TE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并且PM2.5刺激的浓度越高,TER下降的越明显。而反映上皮渗透性的FITC通过率与PM2.5刺激的浓度呈正相关,PM2.5浓度越高,通过培养上皮的FITC越多。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 PM2.5间断刺激3天后,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的claudin-1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分布连续性和荧光强度均显着减低。结论 PM2.5刺激可通过破坏鼻黏膜上皮细胞膜上紧密连接分子的表达,进而影响正常人鼻黏膜的屏障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9年07期)
王思懿,鄢存坤,陈学,牟成金,潘武[2](2019)在《LL-37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潜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抗菌肽LL-37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LL-37处理细胞后,CCK-8法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分泌量。结果与0μg/ml组细胞比,添加LL-37能够抑制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诱导鼻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凋亡,上调鼻黏膜上皮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的表达,有效降低鼻黏膜上皮细胞中TNF-α、IL-6、IL-8的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L-37能够在体外抑制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水平,促进细胞中TNF-α、IL-6、IL-8的分泌有关。(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郑辉,吴昆,贺广湘[3](2019)在《微小RNA-107对脂多糖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微小RNA(microRNA,miR)-107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uman nas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HNMECs)增殖、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以1 mg/L LPS诱导HNMECs建立炎症反应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miR-107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l)的表达量变化。HNMECs中转染miR-107激动剂(agomir)和激动剂对照(agomir control),并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观察细胞增殖、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蛋白质印迹试验验证HMGBl是否为miR-107的靶基因。结果 miR-107在LPS诱导后HNMECs中的表达量较诱导前显着降低(t=9.35,P<0.05),而HMGBl在LPS诱导后HNMECs中的表达量较诱导前显着升高(t=13.07,P<0.05)。与转染agomir control相比,LPS诱导后HNMECs中转染miR-107agomir可显着抑制细胞增殖(F=17.12,P <0.05),降低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6.11,P <0.05)、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t=6.90,P<0.05)及IL-6(t=8.18,P <0.05)的表达水平,并提高细胞凋亡率(t=7.49,P<0.05)。HMGBl是miR-107的靶基因,LPS诱导后HNMECs中转染miR-107 agomir可显着降低HMGBl蛋白的表达量(t=28.56,P<0.05)。结论 miR-107在LPS诱导后HNMECs中表达下调,而HMGBl表达上调。过表达miR-107可显着抑制LPS诱导后HNMECs增殖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促进细胞凋亡。HMGBl是miR-107的靶基因,提示miR-107可能通过调控HMGBl发挥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9年02期)
冯彦,蔺慧文,朱蓉娜,雒红霞,皇甫辉[4](2019)在《细颗粒物(PM2.5)降低人鼻黏膜上皮细胞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颗粒物(PM2.5)对人正常鼻黏膜上皮细胞间闭合蛋白(occludin)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0、 50、 100、 200、 400、 500、 800、 1000)μg/mL PM2.5处理体外培养的正常人HNEpC鼻黏膜上皮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最佳处理剂量;后续采用(200、 400、 500)μg/mL PM2.5处理HNEpC细胞,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occludin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occludin的mRNA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occludin蛋白水平。结果与阴性对照组(0μg/mL PM2.5)相比,各剂量PM2.5处理鼻黏膜上皮细胞24 h和48 h后,细胞活性均降低,且细胞活性与PM2.5剂量呈负相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200μg/mL PM2.5组,细胞形态及细胞间occludin蛋白分布表达无明显改变; 400μg/mL PM2.5组,细胞形态变为梭形,细胞间隙增宽; 500μg/mL PM2.5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形态变为长梭形,细胞间隙增宽明显;除200μg/mL PM2.5处理细胞24 h外,其余各组细胞occludin mRNA及蛋白水平均下调,且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结论 PM2.5可降低正常人HNEpC鼻黏膜上皮细胞活性、降低occludin的表达和分布。(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田腾飞[5](2018)在《抑瘤素M与紧密连接的相关性及其在H3N2流感病毒感染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中OSM与紧密连接(TJs)的相关性及意义,以及呼吸道病毒作为一种鼻黏膜致炎因子,引起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抑瘤素M(OSM)表达的情况。方法:1、检测鼻息肉组织(n=83)和健康对照组(n=48)中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occludin及OSM的表达情况。OSM同ZO-1,claudin-1和occludin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2、体外气液界面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n=11)经H3N2流感病毒感染后,检测OSM的表达情况,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OSM与病毒血凝素(HA1)和不同上皮细胞标志物(mucin5AC,α-tubulin和p63)之间共染色情况。结果:1、qPCR结果显示紧密连接蛋白OSM,ZO-1,claudin-1和occludin在鼻息肉中与健康对照组中均有表达。鼻息肉组织中ZO-1和claudin-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而occludin的mRNA在两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32)。OSM蛋白主要表达在鼻黏膜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组织,且m RNA表达情况及总荧光强度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01)。OSM蛋白表达水平与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成负相关。2、体外气液界面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经H3N2流感病毒感染后,qPCR检测表明OSM的mRNA表达升高,同mock对照时间点相比感染8,24,48小时后增高的倍数分别为2.2,4.7和3.9倍。在感染24小时达到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共染色OSM和HA1,发现在24和48小时有共染色情况,检测各时间点总荧光强度(Total fluorescence intensity,TFI),发现OSM有升高趋势,mock,8h,24h和48h的TFI值分别为0.033×10~7,0.144×10~7,2.99×10~7和2.94×10~7。在H3N2感染24小时后,OSM同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的杯状细胞标志物mucin5AC,纤毛细胞标志物α-tubulin,和基底细胞标志物p63进行免疫荧光共染色,结果显示OSM同纤毛细胞标志物α-tubulin及杯状细胞标志物mucin5AC发生共染。结论:1、鼻息肉组织中TJs的表达降低,且与OSM的表达情况呈负相关;2、H3N2流感病毒引起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OSM的高表达,并可能导致上皮TJs功能障碍;鼻黏膜上皮细胞中的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可能是OSM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6-01)
于蕾[6](2018)在《白细胞介素13通过H3K4me3修饰调节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H3K4me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对蛋白H3K4me3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及正常下鼻甲组织中表达水平进行比较,以探究其在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3月到2016年12月我院诊治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11例,用Lund-Kennedy方法评估鼻息肉患者病情程度,以鼻息肉患者的鼻息肉组织为实验组,以同一患者正常的下鼻甲黏膜组织为对照组。对11例鼻息肉组织及正常鼻黏膜组织分别进行Western blot检测H3K4me3蛋白的表达水平;用RT-PCR检测两组组织中FOXJ1 m RNA、CLCA1 m RNA、DNAI2 m RNA、MUC5a m RNA m RNA的表达量,用△CT法进行相对定量分析,△CT与m RNA的表达量成反比。本研究用Prime 6.0软件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鼻息肉组织中蛋白H3K4me3表达量明显升高,息肉组织中蛋白水平灰度值比的均数±标准差(0.62±0.07);对照组中下鼻甲黏膜组织中蛋白H3K4me3表达量明显降低,黏膜组织中蛋白水平灰度值比的均数±标准差(0.31±0.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2.RT-PCR结果显示,鼻息肉组织中FOXJ1m RNA和DNAI2m RNA的△CT值明显高于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MUC5am RNA和CLCA1m RNA的△CT值明显低于正常下鼻甲组织黏膜组,并且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鼻息肉组织中的FOXJ1m RNA和DNAI2m RNA相对于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表达降低,而病变鼻息肉组织中的MUC5am RNA和CLCA1m RNA较正常下鼻甲黏膜组织表达增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3K4me3蛋白可能参与了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反应的发生和维持过程,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叁甲基化(H3K4me3)有可能作为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新靶点。第二部分IL-13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3K4me3表达的影响及意义目的:在体外培养的人鼻腔黏膜上皮细胞的模型上,探索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对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H3K4me3修饰和组蛋白甲基化特异性转移酶(mixed-lineage leukemia 1,MLL1)在IL-13调控细胞分化中发挥的作用,为治疗鼻腔炎性疾病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鼻腔黏膜上皮细胞,用不同梯度浓度的IL-13处理后,以β-tubulin为对照,western blot检测蛋白H3K4me3的表达水平,选取合适的IL-13(10ng/ml)的浓度进行下一步实验。经IL-13处理后的人鼻腔黏膜上皮细胞中,用RT-PCR检测鼻黏膜上皮细胞分化关键基因FOXJ1、DNAI2、CLCA1和MUC5a以及H3K4me3相关的组蛋白甲基化相关基因MLL1、MLL2、MLL3、MLL4、MLL5、SETD1A和JARID1B的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检测H3K4me3的特异性甲基转移酶MLL1蛋白的表达水平。Knockdown MLL1后,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knockdown MLL1的效果;随后利用RT-PCR重复检测经knockdown MLL1处理后的鼻黏膜上皮细胞分化关键基因FOXJ1、DNAI2、CLCA1和MUC5a的表达与knockdown处理之前表达是否有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过IL-13处理后,处理后的鼻黏膜上皮细胞中蛋白H3K4me3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基因FOXJ1和DNAI2的m RNA呈低表达(P<0.05),而CLCA1和MUC5a的m RNA呈高表达(P<0.05);H3K4me3相关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MLL1、MLL2、MLL3、MLL4、MLL5和SETD1A的m RNA表达升高,而组蛋白去甲基化转移酶JARID1B的m RNA表达降低,其中MLL1的m RNA表达较其它转移酶升高的较明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蛋白MLL1的表达也升高;与经IL-13处理的鼻黏膜上皮细胞相比,knockdown MLL1处理后,蛋白H3K4me3和MLL1表达水平下降,MLL1的m RNA呈低表达,RT-PCR结果显示FOXJ1和DNAI2的m RNA呈高表达(P<0.05),而CLCA1和MUC5a的m RNA呈低表达(P<0.05)。结论: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检测H3K4me3和MLL1结果一致,均发现IL-13刺激组中H3K4me3和MLL1表达增高,存在H3K4me3修饰升高。(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5)
修倩[7](2017)在《低氧对鼻黏膜上皮细胞免疫状态的调控及其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 NP)是耳鼻咽喉科较为常见的鼻-鼻窦疾病,流行病学大规模统计显示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4%。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糖皮质激素全身和局部应用以及手术治疗。随着功能性鼻内镜技术的进展,手术对于治疗CRSw NP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近年来不断有文献报道,尽管鼻内镜手术的设备与技术日益完善,但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表明CRSw NP手术后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往往需要多次接受鼻窦内窥镜手术,给患者本人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CRSw NP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因而对于CRSw NP的保守治疗主要依靠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和全身应用。因而,探讨CRSw NP的发病机制,找到相应的治疗靶点,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是目前研究的方向与热点。既往研究表明,CRSw NP的病理变化包括上皮层的增厚和破坏、腺体增生,基底膜增厚、组织的水肿以及大量炎症细胞的浸润[1]。研究者对中鼻道进行研究发现,中鼻道的血流量远远小于下鼻道的血流量,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与氧含量变化成正相关,因而他们认为中鼻道是相对低氧的微环境。[2]因而推测炎症对于鼻黏膜的刺激会导致组织水肿,窦口黏膜的水肿导致窦口阻塞,使得吸入鼻道内的常氧浓度的气流不能进入窦口而导致窦内低氧[3];与鼻窦组织黏膜的低氧相关的标志物如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骨桥蛋白等,均在鼻息肉组织中发现上调[4,5],也间接证明了CRSw NP患者的中鼻道内低氧存在。上述的研究表明:CRSw NP的发生被与乏氧密切相关。但低氧如何导致CRSw NP的发生尚不清楚。HIF1α与HIF2α是一种在正常细胞中持续表达和转录的蛋白[6],但在常氧下会被蛋白酶经泛素化途径降解,低氧状态下HIF1α与HIF2α降解受阻而大量累积[7],因而HIF1α与HIF2α的表达被认为与低氧环境密切相关。HIF1α和HIF2α可以改变靶基因转录强度,通过与靶基因的缺氧反应元件密切结合,文献报道HIF1α可以调控超过100种基因[8]。HIF1α在CRSw NP组织中有明显的表达增高[5],而与乏氧相关的HIF1α下游调控因子VEGF也有明显的表达上调[9]。本课题将围绕低氧对于不同来源的鼻黏膜上皮细胞及鼻息肉上皮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探讨HIF1α与HIF2α在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于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相关调控机制进行研究。目的:探讨低氧如何对鼻黏膜上皮细胞及鼻息肉上皮细胞的免疫状态产生影响,进而研究何种调控机制参与了鼻息肉的发生发展,找出可能治疗鼻息肉的新靶点。方法:收集17例健康志愿者下鼻甲以及40名CRSw NP患者下鼻甲及鼻息肉组织。所收集的标本分为叁组,对照下鼻甲组,鼻息肉下鼻甲组及鼻息肉组,鼻息肉组又依欧洲鼻窦炎鼻息肉指南(2012版)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组与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组。标本取材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分别对叁组样本进行检测,包含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 5,IL-5),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 17A,IL-17A),白细胞介素17A受体(interleukin 17A receptor,IL-17AR),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乏氧诱导因子2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2α,HIF-2α)。另一部分标本应用酶消化法,提取鼻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分别应用常氧和低氧刺激细胞。收集细胞上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erform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s)检测相应的炎症因子:IL-5,TSLP,IL-17A,以及IFN-γ。收集细胞裂解液用于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低氧与常氧状态HIF1α,HIF-2α的表达变化。同时应用免疫荧光和固态光源高内涵进行炎症试验,及Columbus图像分析软件对免疫荧光进行分析。并将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炎症因子,HIF1α,HIF-2α表达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显示对照下鼻甲组和鼻息肉组上皮细胞表达HIF2α与HIF1α都有明显增强。三组之中对照组下鼻甲上皮细胞中IL-17A与IL-17AR表达量最高,而鼻息肉组在叁组之中表达IL-17A与IL-17AR量最低。IL-17A与IL-17AR的表达量呈明显正相关。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IF1α,HIF2α表达量与鼻息肉患者内镜评分呈正相关。HIF1α的表达量与鼻息肉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组上皮细胞中表达IL-5,TSLP蛋白量明显高于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组上皮细胞中两蛋白的表达量。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组上皮细胞中表达IL-17A,IL-17AR蛋白量明显高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组上皮细胞中两蛋白的表达程度。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组与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组上皮细胞中表达IFN-γ蛋白的量没有显著区别。ELISA结果显示常氧刺激下,随时间延长,各组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5,IFN-γ,TSLP,IL-17A没有明显变化。然而低氧刺激下,叁组上皮细胞中IL-17A表达随时间变化出现差异:鼻息肉组与鼻息肉下鼻甲组上皮细胞,随低氧时间延长分泌IL-17A逐渐减少,对照下鼻甲组随低氧时间延长分泌IL-17A逐渐增加。但低氧刺激下,各组细胞随低氧时间延长,分泌IL-5,IFN-γ,TSLP蛋白量均没有显着区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的上皮细胞在接受低氧刺激时,其变化趋势与程度一致。免疫蛋白印记实验和免疫荧光固态光源高内涵分析结果显示,低氧48小时后,鼻息肉黏膜上皮细胞与常氧刺激时该细胞相比,HIF1α和HIF2α表达明显增加。我们的研究揭示出低氧刺激下,HIF1α,HIF2α表达和IL-17A分泌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与相关性:鼻息肉上皮细胞中,HIF1α,HIF2α随低氧时间延长表达明显增加,IL-17A随时间延长表达明显减少。然而,对照下鼻甲组HIF1α,HIF2α表达和IL-17A分泌也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但是与鼻息肉组不同的是,该组中HIF1α,HIF2α表达和IL-17A分泌呈负相关。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的上皮细胞在接受低氧刺激时,HIF1α,HIF2α表达和IL-17A分泌的变化趋势与程度一致。结论:低氧对于鼻黏膜上皮细胞及鼻息肉上皮细胞免疫状态的改变具有重要影响。低氧刺激鼻黏膜上皮细胞,诱导HIF1α,HIF2α的表达,这些蛋白的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IL-17A分泌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其中鼻息肉鼻黏膜上皮细胞与健康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17A的变化趋势相反。低氧可能通过刺激HIF1α,HIF2α的表达,调控IL-17A分泌,启动下游炎症反应,参与了鼻息肉的发生。另外鼻息肉下鼻甲组与鼻息肉组在低氧刺激下上皮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但体内相同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说明环境的刺激在息肉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结论为探讨鼻息肉的发病机理,临床干预提供了新颖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2-01)
郑慧媛,马新春,石磊,李建民[8](2017)在《白细胞介素-8基因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8基因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Western印迹检测IL-8在鼻息肉组织及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从鼻息肉组织中分离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HNEC),将IL-8小干扰RNA(IL-8-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NC)转染细胞,以空脂质体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效果;各组转染细胞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检测酶切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IL-8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下鼻甲组织(P<0.01);siRNA-NC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8-siRNA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siRNA-NC组细胞凋亡率及酶切caspase3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8-siRNA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L-8在鼻息肉组织中高表达,沉默IL-8的表达能通过上调酶切caspase3蛋白表达促进HNEC凋亡。(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7年22期)
沙骥超[9](2017)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上皮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信息传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指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吸入性变应原后主要由Ig E介导的递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目前,AR发病机制以Th1/Th2失平衡,围绕Th2方向的免疫应答为特征,其中鼻黏膜上皮细胞作为变应原致敏的第一站,免疫学活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鼻黏膜上皮(Nasal epithelial cells,NECs)通过细胞连接及产生功能性细胞因子调控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是启动并维持气道炎症性疾病如AR、哮喘的关键。NECs接触变应原后免疫活性延长和/或增强产生多种促炎因子,生长因子及趋化因子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启动下游Th2方向的免疫应答,随后,T细胞经细胞因子再次诱导上皮细胞的免疫活性,级联放大下游免疫反应,并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其它炎性细胞的免疫应答。目前,以鼻黏膜上皮细胞为中心的研究多集中在鼻黏膜上皮细胞免疫活性本身,或鼻黏膜上皮细胞与树突状细胞(DCs)信息传递参与变应性疾病发病的具体途径的上。近年,诱导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Lymphocytes,Tregs)对吸入性变应原发生免疫耐受来治疗变应性疾病的思路被认可,并已通过大量体内、体外实验证实CD4+CD25+Foxp3+Treg细胞可以抑制Th2方向的变态反应并且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免疫学机制中起主要作用。它主要通过抑制DCs的成熟并诱导产生效应性T淋巴细胞,抑制B淋巴细胞变应原特异性Ig E的产生并增加Ig G4和/或Ig A的表达,还能够抑制肥大细胞(Mast cell)、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在变应性疾病中的免疫学活性,从而达到免疫耐受,缓解或治疗变应性疾病。另外,Treg细胞与局部组织重塑也有显着相关性,并具有抑制效应性T淋巴细胞向局部组织迁移发生免疫应答等的生物学特性。这些对变态反应的抑制性特征使Treg细胞在AR或哮喘的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而这种抑制性的免疫学活性的发挥依赖于细胞连接如CD25、CTLA-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ICOS(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及细胞因子IL-10、TGF-beta、IL-4、PD1(Program death-1)等的释放。同时,Treg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给治疗变应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却也仍然存在诸多困惑。例如至今尚未发现天然的变应原特异性CD4+CD25+Treg细胞存在,且尚未寻找到安全有效的增活剂。直接用已知的Tregs敏感的功能性细胞因子如TGF-beta或IL-10对Treg细胞进行诱导并不可行,前者有致癌作用且具有较强诱导纤维化的缺点;IL-10免疫活性仍然不确定且体内半衰期过短。因此,目前对Treg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迫切需要有进一步的探索。Ngugen等2010年的研究结果表面哮喘患者下呼吸道上皮细胞来源的TSLP能够抑制Treg细胞功能活性,Treg细胞表面能够表达TSLP受体,下气道上皮细胞与Treg细胞通过TSLP/TSLPR进行直接的信号联系且参与了哮喘的发病机制。而我们不难发现TSLP也是鼻黏膜上皮细胞参与AR发病的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然而,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上皮细胞是否能够对Treg进行免疫调控尚不清楚,了解二者之间是否存在AR相关的细胞通讯有助于找出诱导Treg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治疗AR的新靶点。因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科学问题或假说,鼻黏膜上皮细胞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之间存在直接的信息传递机制;二者的细胞间信息传递可能参与AR发病机制。围绕这一假说,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分叁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了探讨鼻黏膜上皮细胞与Treg细胞之间是否直接存在直接的信息传递,建立鼻黏膜上皮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采集健康志愿者鼻黏膜上皮细胞,进行人类原代鼻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至细胞融合,免疫磁珠分离健康志愿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CD4+CD25+Foxp3+Treg细胞,建立NECs-Tregs共培养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与单独培养的Treg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探讨与单独培养的Tregs相比较共培养后Treg细胞抑制性活性的细胞表面标志CCR8、CTLA-4表达增高(p=0.002,P<0.05;p=0.035,P<0.05)的意义。第二部分:筛选并探讨AR鼻黏膜上皮细胞暴露于特异性变应原后可能与Treg相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采集血清特异性尘螨Ig E阳性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鼻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RT-PCR检测经特异性变应原重组蛋白片段Der p1刺激后AR组与对照组可能与Treg相关的细胞因子的m RNA的表达水平,主要包括TSLP,IL-10,TGF-β,IL-25,CCL1;ELISA检测细胞悬液中的蛋白浓度。分别探讨AR组经Derp1刺激后与健康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较TSLP表达增高(P<0.05)、CCL1表达降低(P<0.05)、IL-25m RNA及TGF-βm RNA表达增高(P<0.05;P<0.05)的意义。第叁部分:为探讨AR发病机制中鼻黏膜上皮细胞对Treg细胞抑制性作用的调控方向及可能的信息传递途径。利用第一部分建立的共培养模型,于共培养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探讨与对照组相比AR组Foxp3+Treg细胞表面标志CCR8、CTLA-4表达下降(p=0.007,P<0.05;p=0.011,P<0.05)的意义。ELISA检测并探讨共培养后细胞悬液中AR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SLP增高(p=0.016,P<0.05),CCL1降低(p=0.047,P<0.05),而IL-10(p=0.101,P>0.05),TGF-β(p=0.432,P>0.05)蛋白质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的意义。分析并探讨共培养后鼻黏膜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及Foxp3+Treg细胞表面标志中TSLP/CTLA4(P>0.05)、CCL1/CCR8(r=0.642,p=0.01,P<0.05)、TSLP/CCR8(P>0.05)、CCL1/CTLA4(P>0.05)的相关性及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鼻黏膜上皮细胞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存在直接的细胞通讯;NECs-Treg共培养后Treg细胞的抑制性活性增强;而在AR患者接触特异性变应原后,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免疫学活性的异常使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抑制性作用下降,而这种负向调控作用可能参与了AR的发病机制。本研究中,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上皮细胞经特异性变应原重组蛋白Derp 1刺激后的免疫学活性异常包括TSLP表达增高(m RNA及蛋白浓度),CCL1表达下降(m RNA及蛋白浓度),IL-25m RNA表达增高,TGF-βm RNA表达增高;Foxp3+Treg细胞的抑制性作用的减弱主要包括共培养后AR组Treg细胞表面标志CTLA-4降低,CCR8降低。体外实验中,AR鼻黏膜上皮细胞CCR8特异性配体的CCL1降低,与共培养后Treg细胞CCR8降低有显着相关性,因而,CCL1/CCR8途径可能是鼻黏膜上皮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信息传递途径之一,该途径的功能异常可能参与AR的发病。该结果进一步为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免疫学活性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佐证,为经鼻黏膜上皮诱导免疫耐受治疗AR提供理论依据;为AR乃至上、下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刘珺,廖剑绚,唐洪波,周芝芳[10](2016)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激活TACE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活性氧(ROS)和肿瘤坏死因子转化酶(TACE)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介导黏蛋白MUC5AC分泌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SEB孵育细胞0~24 h,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检测TACE的酶活性,荧光探针H2DCFDA检测鼻黏膜上皮细胞中活性氧(ROS)的含量,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MUC5AC的分泌水平。同时采用TACE siRNA干扰或ROS抑制剂NAC处理细胞,观察其在介导MUC5AC分泌中的作用。结果 100 ng/m L SEB作用鼻黏膜上皮细胞15 min后即可上调TACE的酶活性,30~60 min后达到峰值,并持续至2 h;SEB也能增加鼻黏膜上皮细胞内ROS的含量;采用NAPDH氧化酶抑制剂DPI处理后,ROS水平明显减少;ROS抑制剂NAC处理鼻黏膜上皮细胞后,可明显降低TACE的酶活性;30~100 ng/m L SEB能显着诱导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MUC5AC,采用TACE siRNA干扰其表达或抑制剂处理后,可抑制MUC5AC分泌。结论 SEB激活TACE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MUC5AC。(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鼻黏膜上皮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抗菌肽LL-37对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LL-37处理细胞后,CCK-8法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分泌量。结果与0μg/ml组细胞比,添加LL-37能够抑制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且呈浓度依赖性,诱导鼻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凋亡,上调鼻黏膜上皮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的表达,有效降低鼻黏膜上皮细胞中TNF-α、IL-6、IL-8的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L-37能够在体外抑制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蛋白水平,促进细胞中TNF-α、IL-6、IL-8的分泌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鼻黏膜上皮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羡慕,马思远,王阳,王成硕,张罗.PM2.5对正常人鼻黏膜上皮细胞防御功能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9
[2].王思懿,鄢存坤,陈学,牟成金,潘武.LL-37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潜在机制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9
[3].郑辉,吴昆,贺广湘.微小RNA-107对脂多糖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9
[4].冯彦,蔺慧文,朱蓉娜,雒红霞,皇甫辉.细颗粒物(PM2.5)降低人鼻黏膜上皮细胞闭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9
[5].田腾飞.抑瘤素M与紧密连接的相关性及其在H3N2流感病毒感染的人鼻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D].南昌大学.2018
[6].于蕾.白细胞介素13通过H3K4me3修饰调节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化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8
[7].修倩.低氧对鼻黏膜上皮细胞免疫状态的调控及其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
[8].郑慧媛,马新春,石磊,李建民.白细胞介素-8基因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鼻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9].沙骥超.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上皮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信息传递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
[10].刘珺,廖剑绚,唐洪波,周芝芳.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激活TACE诱导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