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现阶段,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环境问题,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国内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制度创新以及国际间气候合作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在保持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前提下,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提前到来、并降低碳排放曲线的峰值,也即学术界称之为实现碳排放演变路径的“隧道”模式研究成为目前学术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议题。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是绪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意义、结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主要创新之处。论文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学者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以及未来碳排放数据预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其目的在于追踪国际、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最新状态,汲取以往学者在这方面研究的优秀成果,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等方面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作为最先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联系在一起进行的研究范式,它的提出、发展及理论缺陷都对后期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与启发作用。二氧化碳作为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产物之一,同时也是衡量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自然也可以被纳入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范畴中去。该部分对国内外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发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不是一个必然规律”①。脱钩理论一方面作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最新发展在于对其进行了量化,使得不同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环境效益可以进行量化比较,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出碳排放强度的相对减排指标而非碳排放总量的绝对减排指标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脱钩理论只是对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与定量地描述,并没有清楚地指出影响两者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式,更谈不上对各影响因素作用的量化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与碳排放问题的日益关注,对碳排放进行驱动因素分解的研究逐渐增多,而这也成为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与发展低碳经济措施的基础性工作。国内外学者目前普遍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以下简称LMDI)对碳排放进行驱动因素的分解,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分析都是对中国总体或部分产业发展产生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缺乏对不同省区的具体研究,因而得出的政策建议对于指导不同省区开展减排工作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①因此,本文以大关中地区为例的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考虑到我国各省区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源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各省区碳排放未来情景的预测对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学者的研究为本文在进行大关中地区未来碳排放变化的预测过程中的模型简历与参数设定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作用,理论综述的最后部分对其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做了相应的介绍。文章第三部分对全国范围内以及部分东部省区和大关中地区2001-2008年间碳排放的总体特征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文章第四部分运用LMDI方法对2001-2008年间关中地区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驱动因素的分解,分析不同因素对该地区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本文设计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区经济总产出、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的变化、能源效率的变化、能源结构的变化等,从中找出不同因素对大关中地区碳排放变化影响的大小,从中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碳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政策建议提供实证依据。文章的第五部分对不同情景下大关中地区的碳排放变化路径进行预测,包括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市化率、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技术进步、政策执行力度、国内外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程度等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变化情况,分析不同减排路径对未来40年碳排放量的影响。此外,本部分还基于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降低40%-45%的庄严承诺,通过采用碳强度指标和全国整体减排成本最小原则,计算大关中地区四省区的减排配额分配情况,为大关中四省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适度的减排政策和路径提供参考。文章最后针对大关中地区开展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之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大关中论文; 碳排放论文; 隧道模式论文;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