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严重创伤(AIS>3)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导致创伤病人死亡的第二位死因。严重创伤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发生感染后单纯抗感染疗效差。T淋巴细胞亚群是具有特殊标志的从胸腺中输出的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效应及免疫调节功能,其中CD4+和CD8+是一对相互制约的T细胞亚群,细胞免疫的自我稳定依赖于这对亚群间的平衡。IL-2主要由T淋巴细胞产生,在免疫应答及调节中占有重要地位。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可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创伤后TNF-α水平明显升高,如失控性释放,可引起炎症反应“级联效应”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基础。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在体液免疫抗感染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对亚低温认识的加深以及其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报告肯定了亚低温的脑保护效果。对创伤性失血动物和病人实施有目的的全身降温,可降低代谢率,减轻组织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延长创伤患者、尤其是大量失血患者急救的“黄金时间”,提高存活率。目前,亚低温对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甚少。本实验采用大鼠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初步探讨亚低温治疗对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为研究亚低温对严重创伤后机体的保护机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60只SD大鼠(体重200~280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实验中因创伤、失血、低温等因素死亡10只,剩余50只。⑴对照组:大鼠不予创伤和失血(n=10);⑵正常体温组:制作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模型+正常体温,分别与6h、24h两个时相点检测指标(n=20);⑶亚低温组:制作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亚低温,分别与6h、24h两个时相点检测指标(n=20)。除⑴组外,实验动物以3%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麻醉,双股骨中段闭合性骨折后,股动脉插管放血至血压40 mmHg制成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1 h后,回输全部失血及2倍量林格液。测定距肛门2cm直肠内温度。正常体温组用烤灯照射,维持大鼠直肠温度于38~39℃,持续3h;亚低温组用冰水降温,维持大鼠直肠温度于32.5~33.5℃,持续3h。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完成后6h,24h于腹主动脉抽血,取1.6ml血浆,用于T细胞亚群的测定(FCM法)。取4ml血浆离心,取上清液于-20℃冰箱中保存,用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等的测定(ELISA法)。取脾并培养脾淋巴细胞,按照试剂盒的要求,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经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TNF-α。并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死亡情况。结果:1.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外周血中CD4+明显降低(P<0.01),CD8+升高(P<0.05),CD4+/CD8+明显降低(P<0.01)。创伤后亚低温组与正常体温组相比,6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h组外周血中CD4+升高(P<0.05),CD8+下降(P<0.05),CD4+/CD8+升高(P<0.01)。2.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经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降低(P<0.01),TNF-α升高(P<0.01)。创伤后亚低温组与正常体温组相比细胞因子IL-2升高(P<0.05),TNF-α降低(P<0.01)。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无显著性差异(P>0.05)。创伤后亚低温组与正常体温组相比,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无显著性差异(P>0.05)。4.实验过程中对照组无动物死亡,亚低温组与正常体温组动物均有动物死亡,死亡率有所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早期(24h内)模型大鼠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表现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8+升高,CD4+、CD4+/CD8+明显降低;经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明显降低,而TNF-α明显升高。应用亚低温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8+降低,CD4+、CD4+/CD8+升高; IL-2增加,TNF-α明显下降,提示亚低温可能改善严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机体早期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2.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后早期,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变化不明显,应用亚低温治疗后也无显著变化。3.虽然应用亚低温治疗可能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但动物的早期存活率并没有显著提高。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及免疫学分析[J]. 中国医刊 2020(03)
- [2].程序化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局部亚低温治疗的辅助作用[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04)
- [3].亚低温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意义初探[J]. 中国医疗设备 2018(S1)
- [4].早期头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10)
- [5].对进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探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19)
- [6].不同方式亚低温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18(23)
- [7].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 浙江医学 2017(01)
- [8].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04)
- [9].早期机械通气及亚低温联合治疗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 医药论坛杂志 2016(11)
- [10].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06)
- [11].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J]. 中国农村卫生 2017(06)
- [12].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监测与护理[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7(04)
- [13].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09)
- [14].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 2017(04)
- [15].脑外伤后亚低温治疗的研究进展[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2)
- [16].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47)
- [17].亚低温治疗对热射病的心肌保护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68)
- [18].颅内压监测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4)
- [19].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时机选择[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7(05)
- [20].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外医疗 2017(24)
- [21].前瞻性护理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病人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6(04)
- [22].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11)
- [23].亚低温治疗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05)
- [24].亚低温治疗老年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16(07)
- [25].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J]. 当代医学 2016(23)
- [26].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02)
- [27].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亚低温治疗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24)
- [28].亚低温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疗效观察[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06)
- [29].亚低温治疗脑干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21)
- [30].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