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白粉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白粉病,锈病,蚜虫
小麦白粉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尹志刚,李刚,谢许东,陈真真,周国勤[1](2019)在《6个药剂组合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及蚜虫的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豫信11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自然发病的条件下,测定了6个药剂组合处理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及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烯唑醇+啶虫脒、戊唑醇+咪鲜胺+啶虫脒、多菌灵+戊唑醇+吡虫啉3个药剂组合处理对白粉病和锈病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替代多菌灵和叁唑酮的常规药剂组合,作为小麦豫信11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的有效配方。(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倪忠秋,夏先春,何中虎,郝元峰[2](2019)在《小麦京冬8号与矮抗58抗白粉病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合理利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以京冬8号和矮抗58创制的255份RIL群体为材料,利用50K SNP芯片及表型数据,发掘白粉病抗性QTL。试验材料分别于2017年高邑、2018年高邑和石家庄接种河北白粉病菌种(E09、E20及E23-1混合),2017和2018年北京、2019年石家庄接种北京菌种(E21及温室混合),田间调查采用最大严重度法于花后15天左右感病对照充分发病时记载。接种鉴定表明相同菌种不同环境间群体白粉病抗性相关性较高,不同菌种间相关性较低,北京菌种毒性高于河北菌种。QTL分析表明,5个位点对河北菌种表现抗性,分别位于1AL、2AL、2DS、5AL、6BL染色体上,其中2AL位点效应最大,解释约40%遗传变异,抗性来自矮抗58。4个位点对北京菌种表现抗性,分别位于4D、5AL、6BL染色体上,其中3个来自京冬8号,1个来自矮抗58,未检测到主效2AL位点,表明该位点可能为小种专化型抗性基因,与相同染色体上Pm4基因的关系正在研究中。6BL上的位点在两个菌种都能检测到,表明该位点可能为广谱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小麦白粉病持久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夏先全,魏会廷,张伟,邢燕,敬华英[3](2019)在《四川省小麦白粉病高效轻简化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粉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普遍和严重。通过分析四川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对包括种植抗性品种、注意栽培管理、选择药剂及适当施药方式等多项措施形成的小麦白粉病高效轻简化防治技术进行了说明介绍,为有效控制四川省小麦白粉病,保障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王炜哲,邓杰,谢爱婷,马占鸿[4](2019)在《北京市郊小麦蚜虫及小麦白粉病的预测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蚜虫和小麦白粉病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病虫害。本文聚焦北京市郊区小麦蚜虫和小麦白粉病的测报,基于气象大数据和病虫害调查,采用K最近邻(KNN)、决策树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及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作物生长等因素的相关关系,构建监测预警模型,并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对小麦蚜虫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特征因子共有7项,包括小麦生育期、蚜虫基数2个非气象因子和3月中旬最低湿度、4月上旬最高温度、4月上旬最低日照、4月上旬最低湿度和4月中旬平均温度5个气象因子,用K最近邻(KNN)算法较好,模型对应的EVS、MAE、MSE和R~2分别为0.791、0.393、0.426和0.79;小麦白粉病共筛选出10个特征因子,其中降水天数和日照时数是影响其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阴雨日多、通风透光不良时病害较重,其KNN模型的EVS、MAE、MSE和R~2分别为0.679、0.488、0.667和0.677。上述研究对于北京市郊蚜虫和白粉病研究及防控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张美惠,刘伟,王振花,韩翠仙,范洁茹[5](2019)在《高温胁迫下小麦白粉病菌不同温度敏感性菌株Hsp基因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全球性小麦真菌病害,其流行年份可导致严重的小麦产量损失。本研究通过设置5个不同温度梯度在室内筛选出4个温度敏感菌株13-14-7-2-②、13-10-11-1-①、13-11-4-2-2-①、13-1-1-①以及4个耐高温菌株13-1-4-1-1-①、13-14-8-2-②、13-10-3-2-②、13-11-4-2-1-①,并采用Real-time RT-PCR技术对高温胁迫下接种不同菌株0h、6h、12h、24h和48h其病菌的热激蛋白基因BgtHsp40、BgtHsp70、BgtHsp90和BgtHsp104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探究了BgtHsp40、BgtHsp70、BgtHsp90和BgtHsp104与小麦白粉病菌耐高温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接种小麦白粉病菌6h后(孢子萌发阶段)、24h后(附着胞形成阶段)、48h后(吸器形成阶段),高温胁迫下耐高温菌株的BgtHsp40和BgtHsp70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敏感菌株,而耐高温菌株的BgtHsp90和BgtHsp104相对表达量与敏感菌株相比差异均不显着。此结果说明高温胁迫下,在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吸器形成阶段BgtHsp40和BgtHsp70与小麦白粉病菌的耐高温性可能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孙艳秋,高增贵,姚远,汪浩德[6](2019)在《抗小麦白粉病的真菌寡糖激发子粗提物防效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小麦产量损失较大。近年来寡糖激发子已成为防控植物病害的一种有效措施,为了探明真菌寡糖激发子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开展了小麦白粉菌寡糖激发子的提取和防效测定试验。采用微珠涡旋法和热解法提取了小麦白粉菌细胞壁粗多糖(GD)和寡糖激发子粗提物(GB),通过总糖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明确了GD和GB的组成成分主要为总糖和蛋白质,GD的得率为19.77%,总糖含量为73.81%,蛋白质含量为12.35%,GB得率为10%,GB总糖含量69.6%,蛋白质含量为11.3%。通过红外光谱扫描GD和GB的结构,可知GD和GB的结构中都存在糖的官能团特征吸收峰,二者吸收峰出现的位置基本一致,GD中存在β型糖苷键的连接方式。通过大豆子叶激发法测定了GB的生物活性,明确了GB浓度为200μg·L-1时生物活性最高。通过测定GB对小麦白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试验,明确了GB对小麦白粉菌孢子萌发无抑制作用。通过测定GB对小麦离体叶段和温室盆栽苗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试验,明确了GB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达到54.61%和50.87%。通过测定GB的最佳防治诱导间隔期试验,明确了GB对小麦白粉病的最佳防治诱导间隔期为5d。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提取的小麦白粉菌寡糖激发子粗提物GB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诱抗效果,为生产上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郎伟[7](2019)在《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市静海区植保植检科及测报点2018年春季对麦田进行普查,双塘镇部分麦田小麦白粉病零星发生。由于春季雨水较勤,田间湿度较大,一些水浇条件较好、群体郁蔽、通风透光较差的田块极易造成小麦白粉病发生蔓延,因此应及时进行防治。(本文来源于《天津农林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史文琦,龚双军,曾凡松,向礼波,杨立军[8](2019)在《61个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分析及抗病基因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中国61个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及其抗病基因,将2016年从黄淮海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9个市采集分离的269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分别接种于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抗性测定;用NTSYSpc 2.10e软件对供试品种表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用35株鉴别菌株对29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材料和61个小麦后备品种进行鉴别,比较其抗谱并推导61个小麦后备品种所含抗白粉病基因。结果显示,61个小麦后备品种间的抗谱存在明显差异,国豪麦5号和7号、BL5008、绵麦系列、黔麦系列、楚麦16号、内麦101和366等18个品种抗谱较宽,抗性频率均大于97.0%;泰科麦5303、邯11-5272和临Y8222等10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郑麦0943等33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小于37.9%。聚类分析可将61个小麦后备品种分成5大类,第I类有11个品种,其中8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42.0%~56.1%之间;第II类和第III类共30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小于32.7%;第IV类有2个品种,抗性频率分别为53.5%和53.2%,第V类有18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大于97.0%;聚类显示来自于同一地区且抗性频率相近的品种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抗性遗传背景。本研究推导出21个小麦后备品种含抗病Pm基因,其中,邯11-5272含有Pm30,安科1503含有Pm2、Pm5a、Pm6、Pm19和Pm30,临Y8222含有Pm5a、Pm6、Pm19和Pm30,云154-15含有Pm5a、Pm6、Pm7、Pm19和Pm2+ta,泰科麦5303等6个品种含有Pm2和Pm30,华麦7号等5个品种含有Pm5a、Pm6和Pm19,扬麦24号等6个品种含有Pm5a、Pm6、Pm19和Pm2+ta。研究表明,54.1%的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菌群的抗性频率小于37.9%,存在适宜条件下小麦白粉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因此这些小麦后备品种推广种植时需加强病害预警和监测。(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齐双丽,贺利,段剑钊,谢迎新,冯伟[9](2019)在《基于倾斜遥感观测的小麦白粉病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多角度遥感在白粉病胁迫下监测小麦叶绿素含量的适宜角度,以易感白粉病品种偃展4110和中感白粉病品种国麦301为试验材料,获取叁种不同生长环境(病圃田、接种田和自然感病田)下抽穗至灌浆期小麦冠层多角度反射光谱及叶绿素含量,分析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多角度反射率的关系,建立白粉病胁迫下小麦叶绿素含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由红边波段构建的光谱参数对白粉病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变化反应敏感。优化筛选出的植被指数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前向角度观测时优于垂直角度观测,而垂直观测角度好于后向角度观测,整体上以前向20°最佳。植被指数中,光谱参数RES(红边对称度)表现较好,在前向20°下的监测精度达0.725。因此,在前向20℃观察条件下可用RES对白粉病危害后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变化进行有效监测。(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曹卫锋,袁万宾,刁智华,毋媛媛[10](2019)在《基于图像的小麦白粉病病斑形状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小麦白粉病单个病斑从显症开始到病斑枯萎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病斑变化的时间序列图像集,并通过定义面积、周长和圆形度3个形状参数描述和总结了单个病斑形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病斑面积变化曲线从显症开始到稳定成熟期之间符合生物学上的"S"形增长曲线,从稳定期到病斑枯萎之间的衰亡期内表现为反"S"形曲线,皆可以用Logistic曲线拟合;其周长曲线在生长期内为时间变量的一次函数,其斜率会因病斑个体的不同而不同;其圆形度曲线在整个周期内为递减的指数曲线,在显症后的较短时间内,数值迅速下降,在面积值达到逻辑斯蒂快速增长期时趋于稳定。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来获得小麦白粉病单个病斑的形状演变参数,建立了全周期内更加精确化的演变模型,为病害发展状况的自动化识别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促进农业智能化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8期)
小麦白粉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合理利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以京冬8号和矮抗58创制的255份RIL群体为材料,利用50K SNP芯片及表型数据,发掘白粉病抗性QTL。试验材料分别于2017年高邑、2018年高邑和石家庄接种河北白粉病菌种(E09、E20及E23-1混合),2017和2018年北京、2019年石家庄接种北京菌种(E21及温室混合),田间调查采用最大严重度法于花后15天左右感病对照充分发病时记载。接种鉴定表明相同菌种不同环境间群体白粉病抗性相关性较高,不同菌种间相关性较低,北京菌种毒性高于河北菌种。QTL分析表明,5个位点对河北菌种表现抗性,分别位于1AL、2AL、2DS、5AL、6BL染色体上,其中2AL位点效应最大,解释约40%遗传变异,抗性来自矮抗58。4个位点对北京菌种表现抗性,分别位于4D、5AL、6BL染色体上,其中3个来自京冬8号,1个来自矮抗58,未检测到主效2AL位点,表明该位点可能为小种专化型抗性基因,与相同染色体上Pm4基因的关系正在研究中。6BL上的位点在两个菌种都能检测到,表明该位点可能为广谱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小麦白粉病持久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白粉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尹志刚,李刚,谢许东,陈真真,周国勤.6个药剂组合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及蚜虫的防效[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倪忠秋,夏先春,何中虎,郝元峰.小麦京冬8号与矮抗58抗白粉病QTL定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夏先全,魏会廷,张伟,邢燕,敬华英.四川省小麦白粉病高效轻简化防治技术[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王炜哲,邓杰,谢爱婷,马占鸿.北京市郊小麦蚜虫及小麦白粉病的预测预报[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张美惠,刘伟,王振花,韩翠仙,范洁茹.高温胁迫下小麦白粉病菌不同温度敏感性菌株Hsp基因表达的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孙艳秋,高增贵,姚远,汪浩德.抗小麦白粉病的真菌寡糖激发子粗提物防效测定[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7].郎伟.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J].天津农林科技.2019
[8].史文琦,龚双军,曾凡松,向礼波,杨立军.61个小麦后备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分析及抗病基因推导[J].植物保护学报.2019
[9].齐双丽,贺利,段剑钊,谢迎新,冯伟.基于倾斜遥感观测的小麦白粉病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监测[J].麦类作物学报.2019
[10].曹卫锋,袁万宾,刁智华,毋媛媛.基于图像的小麦白粉病病斑形状演变规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