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实验于2006、200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实验站进行,以南农7号和苏棉12号为材料,通过播期设置营造着果点棉铃分处差异性或相近性温光条件下完成棉铃发育过程,研究温度及光照两个气象因子对成熟棉铃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棉铃发育过程产量形成物质的动力学特征和棉花产量形成等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不同温光条件各着果点棉铃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对温光因子的敏感性为:单铃纤维重>单铃籽棉重>单铃生物量>衣分、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纤维长度>整齐度。各着果点上不同开花期单铃总生物量、单铃籽棉重、单铃纤维重、衣分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各纤维品质性状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依据温光气象因子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正相关,建立逐步回归分析动态模型分析铃期更具重要的影响因子,明确江淮生态棉区本品种相对单铃6.0-7.2g总生物量和单铃4.8-5.6g籽棉重的-临界开花日应为8月22日、8月16-22日,相对麦克隆值3.5-4.9的高限值前期临界日应为7月30日-8月3日,相对单铃纤维重1.8-2.3g、纤维长度27-31mm则未现临界开花日,相对纤维比强度值24.0-26.0cN/tex的临界日应为8月31日:相对衣分40%-42%的临界开花日均为8月22日。可见江淮生态棉区以优质棉为栽培目标的植棉技术改进宜以减少7月铃比例、增加8月强势着果点成铃量为核心,为此植棉区域也应适当向7-8月日均温稍小、温差相对较大的沿海生态区调整。铃壳在籽棉产量形成过程承担库和源双重功能。铃壳干物质累积最大值及日平均累积速率、铃壳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最大值均随开花期推后呈下降趋势,最大值后显示小幅下降;铃壳干物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后移,8月13日前各花期花后7d出现铃壳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最大值、21-28d出现铃壳干物质最大值,8月22日后各花期花后14d出现铃壳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最大值、28-35d出现铃壳干物质最大值。铃壳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花后随铃龄增长呈现下降变化,8月13、8月22、8月31花期分别在花后21d、28d、35d出现一定的回升再下降趋势。与温光因子进行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各着果点不同开花期间铃壳干物质最大值出现时间由28d推迟到铃龄35d和铃壳中可溶性糖、淀粉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到铃龄14d的温光范围参数;由此推出本品种内围着果点铃壳物质流动力学特征显著性差异的临界开花日为8/13日。棉纤维中纤维素含量、棉纤维和籽棉的干物质累积呈“S”型增长趋势,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随铃龄增长呈逆“S”型递减曲线变化。蔗糖含量铃龄7-28d迅速下降,在铃龄28-35d呈小幅上升,随后又下降。8月22日后的花期蔗糖含量铃龄7-28d快速下降期缩短,降低程度减小,铃龄28-35d增加趋势平缓,铃龄35-49d下降值降低。与温光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可得到不同铃龄棉纤维中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纤维素、干物质累积各指标的主要温光因子效应,初步推出在不同铃龄阶段温光因子对各棉纤维形成物质的影响范围。各个播期不同着果点棉花果枝叶净光合速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现为着果点16-1位>12-1位>8-1位>4-1位,而同一着果点不同花期,棉铃发育过程中产量形成物质的动力学特征化以及铃壳、纤维、籽棉干物质累积特点均表现为:第8-1位>第4-1位>第12-1位>第16-1位,单铃产量性状的单铃总生物量、单铃籽棉重、单铃纤维重也相应地呈现:着果点8-1位优于4-1位优于12-1位优于16-1位,据此表明温度与光照的组合效应最好的是中部棉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