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些人容易罹患亚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张仕杰[1](2021)在《基于行为劝导的SOHO族健康管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李竹青[2](2021)在《《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中医体质量表》和相应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成为“治未病”健康辨识的主要手段。婴幼儿体质虽与成人不同,但也存在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共同形成的体质差异,因此也“有类可分、有体可辨”,只是婴幼儿体质更加秉承于先天因素。目前,无论是儿童中医保健领域,还是儿科临床,都缺乏对婴幼儿进行中医健康测评的规范化、实用性的方法和工具。本研究依据王琦院士创立的中医体质理论,对婴幼儿版中医体质量表进行研发,服务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方法:1.以课题组前期编制的《2-6岁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问卷》为基础,以2009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基本框架,借鉴古籍和近现代文献中关于婴幼儿体质的表述,通过访谈和专家论证,编制《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2.基于流行病调查数据,对量表条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决断值检验法、题-总相关系数法、Cronbach’s α系数法、因素负荷量法4种方法对条目进行统计学筛选,根据统计结果对条目进行删减。3.对删减条目后的《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进行信、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采用Spearman-Brown系数、再测信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均在SPSS23.0中进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条目修订后生成的初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由45个条目、9个亚量表组成。其中,平和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气虚质亚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阳虚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阴虚质亚量表由7个条目组成;痰湿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湿热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血瘀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气郁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特禀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2.通过1503例横断面调查,初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项目分析结果为:条目Q1、Q2、Q3、Q45满足三种分析要求,Q44满足两种分析要求;条目Q34仅满足一种分析要求,其他条目均满足四种分析要求。经核心小组讨论后,决定删除平和质条目Q44和气郁质条目Q34,其他条目保留。3.二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由43个条目、9个亚量表组成。其中,平和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气虚质亚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阳虚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阴虚质亚量表由7个条目组成;痰湿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湿热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血瘀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气郁质亚量表由4个条目组成;特禀质亚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4.通过565例横断面调查,二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回收率和完成率均为100%,量表的平均填写时间为5.92士3.27分钟,表明二测版量表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二测版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1,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范围在 0.522-0.742 之间,分别是 0.533、0.593、0.575、0.630、0.522、0.690、0.742、0.685、0.732;二测版总量表的再测信度系数为0.898,9个分量表的再测信度系数范围在 0.880-0.967 之间,分别为 0.950、0.960、0.944、0.938、0.964、0.896、0.880、0.967、0.898,均大于0.70,且P≤0.01;二测版总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831;9个分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范围在 0.427-0.766,分别为 0.494、0.591、0.545、0.658、0.427、0.702、0.751、0.766、0.678之间,除平和、痰湿亚量表外,其余亚量表都>0.50,表明二测版量表的信度较好。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97,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6947.277,P=0.000<0.01,按特征根值>1提取了 10个公因子,10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共计为53.736%,进一步提取9个公因子,结果显示累计贡献率为51.291%,说明二测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结构效度良好。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终版《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由9个亚量表,共43个条目组成,均为正向计分;2.《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信度分析方面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均有良好的表现,在效度分析方面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几个方面亦有良好的表现。
王冬阳[3](2020)在《银屑病患者发病情况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的出生日期的运气特点与发病和加重日期的运气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发病规律,为银屑病的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银屑病患者共405例,统计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既往发作日期、西医分型,依据五运六气理论将患者出生日期及发病加重日期进行干支转化,围绕其岁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等运气因素分析患者出生日期的运气特点与发病和加重日期的运气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以单一因素分析,银屑病患者出生时的岁运、主气、司天-在泉、客气分布无差异,暂不能认为出生日期不同岁运、主气、司天-在泉、客气与银屑病的罹患相关。2.以综合运气因素分析,银屑病患者出生时的综合运气因素有差异,且出生时综合运气因素为太羽-厥阴风木的人更容易罹患银屑病。3.特殊类型银屑病患者出生时的岁运、主气、司天-在泉、客气分布无差异,暂不能认为出生日期的岁运、主气、司天-在泉、客气与特殊类型银屑病的罹患相关。4.从单—因素分析,银屑病患者发病加重日期的主气、客气分布有差异,主气在太阳寒水时段及客气在厥阴风木时段,银屑病患者更易发病或加重,且在发病日期主气-客气不相得的情况下更易发病或加重。5.在少角-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之年和太徵-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之年银屑病患者发病或加重次数最多。在少角-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之年发病的患者,其59种出生日期综合运气分布有意义,运气因素为少角-阳明燥金、太角-太阴湿土、太羽-少阳相火、太宫-太阳寒水者更易在少角-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之年发病;在太徵-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之年发病的患者,其52种出生日期综合运气分布无意义,暂不能说明银屑病患者在此年的发病或加重与其出生时综合运气相关。结语:银屑病患者的发病和加重与患者的出生日期及发病加重日期运气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分析银屑病患者出生和发病的运气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可以为银屑病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张梦若[4](2020)在《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经络测量和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黄帝内经》运气理论为指导,在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间,运用电导法经络测量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观察人体经络能量、寒热分布随四时节气更替而变化的共性特征,并结合先天运气禀赋理论,对不同运气禀赋分组人群的健康状态倾向予以群体化辨识,以期通过经络值波动和红外热图差异验证“天人相应”的客观存在,从而为《内经》运气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广州市内就读的相对健康在校女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把所有受试者的出生年份进行干支纪历转化,以出生年份的地支三阴三阳属性将先天运气禀赋划分为寒湿组、燥热组、风火组三组。运用电导法经络测量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在2019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前后5天内,采集受试者的十二经络井穴、原穴经络值和红外热像图谱,以“阴阳五行”为纲,以“观象测藏”为法,通过分析经络能量的左右、上下、表里、阴阳的四时波动,观察红外热像的典型寒热特征分布,初步探索人体气血阴阳随四时节气更替而变化的特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0位健康女性受试者,其中,燥热组31人,寒湿组32人,风火组27人。1.健康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变化趋势2019年秋分的井原穴测量值高于春分、夏至、冬至三气。其中,十二经络井穴整体呈现“春秋高,夏冬低”的四时变化趋势。十二经络原穴除三焦经、心经和肝经具有“夏秋高,春冬低”的特征外,其余诸经呈现“春秋高,夏冬低”的四时变化趋势。2.健康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变化特征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均表现为少阳经左侧井穴(左三焦井、左胆井)的高值和左三焦经原穴的低值,以及大范围的“左低右高”、“手低足高”、“井低原高”、“阴高阳低”的经络测量特征。①左右比:除三焦经井穴、胆经井穴、肾经原穴具有“左高右低”的特征外(左三焦井>右三焦井、左胆井>右胆井、左肾原>右肾原),其余诸经穴整体呈现“左低右高”的四时特征。②手足比:除左少阴井、右少阴原、左太阳原具有“手高足低”的特征外(左心井>左肾井、右心原>左肾原、左小肠原>左膀胱原),其余诸经整体呈现“手低足高”的四时特征。③井原比:除左三焦经、左胆经、左心经、右肾经具有“井高原低”的特征外(左三焦井>左三焦原、左胆井>左胆原、左心井>左心原、右肾井>右肾原),其余诸经整体呈现“井低原高”的四时特征。④阴阳比:除左厥阴少阳经井穴、右少阴太阳经原穴具有“阴低阳高”的特征外(左心包井<左三焦井、左肝井<左胆井、右心原<右小肠原、右肾原<右膀胱原),其余诸经整体呈现“阴高阳低”的四时特征。3.健康人群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趋势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均表现为肝经不通、肩颈热甚、三焦经不通高频发生的共性特征;具体对比而言,春分节气较少发生心包经不通;夏至节气较多发生三焦经不通;秋分节气较多发生督脉不通、肩颈热甚;冬至节气较多发生左侧小肠经凉,较少发生督脉不通。4.不同运气禀赋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趋势特征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寒湿组的井原穴测量值较燥热组、风火组相对偏高。其中,春、秋“二分”节气,燥热组的井原穴测量值相对偏低;夏、冬“二至”节气,风火组的井原穴测量值相对偏低。①春分:燥热组的井原穴测量值均较寒湿组、风火组降低,其中,与风火组相比,燥热组的左肾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夏至:风火组的井、原穴测量值均较燥热组、寒湿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秋分:燥热组的井原穴测量值均较寒湿组、风火组降低。其中,寒湿组的井穴测量值较高,风火组的原穴测量值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冬至:寒湿组的井原穴测量值均较燥热组、风火组升高,其中,与风火组相比,寒湿组的左右大肠原、右心原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运气禀赋人群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2019年“二分二至”节气,在红外热像中,寒湿组较易发生皮肤花斑、大腹凉、肝经不通、肩颈热甚、左侧小肠经凉的寒热偏离形态;燥热组较易发生三焦经不通、督脉不通、胃经不通的寒热偏离形态;风火组除较易发生心包经不通的寒热偏离形态外,其余红外热像特征均发生频次较少。①春分:与燥热组、寒湿组相比,风火组发生肝经不通、左侧小肠经凉的频次显着减少(P<0.05)。②夏至:与燥热组、寒湿组相比,风火组发生肩颈热甚的频次显着减少(P<0.05)。③秋分:与燥热组、寒湿组相比,风火组发生左侧小肠经凉的频次显着减少(P<0.05)。④冬至:与燥热组、寒湿组相比,风火组发生肝经不通和督脉不通的频次显着减少(P<0.05)。结论:1.经络测量和红外热像随四时更替而波动,这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四时节律以及2019年“风火合德、逆春反夏、秋容冬温”的气运变化存在一定关联性,符合“天人相应”的特点。2.经络测量和红外热像反映人体寒热虚实的状态,这与2019年寒湿组木抑表困,燥热组土气薄弱、风火组疏泄太过存在一定关联性,可印证“天人加临”的存在。
孙佩锦[5](2020)在《多维视角下住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城市化发展,城市居民缺乏体力活动,新的健康问题已经逐渐转向慢性疾病。在我国,慢性病仍然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现有研究证明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对健康极有益处。建成环境可以促进体力活动,而体力活动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风险,从而有助于健康。城市规划一直致力于通过规划与设计促进人们的健康与福祉。但是在中国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下,环境与健康的实证研究多数集中在一线城市,针对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的非一线城市的研究较为缺乏。获取环境要素的方法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聚焦微观个体的体力活动和健康,以大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不同的测度方法与尺度分析环境要素与体力活动和健康之间的关联,建立环境与健康的理论研究框架。研究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综合数据集,从多维视角分析住区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多维视角包含研究内容、数据特征和测量方法三个层面的含义。本文中的研究内容包括建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次,环境要素数据包括平面维度的建成环境(通过地图数据获取的密度、土地利用、街道连接、坡度等)和自然环境(通过影像数据获取的绿色空间),垂直维度的建成环境(通过街景图像获取的天空比例、建筑围合、街道家具等)和城市设计品质(通过审计工具获取的微观环境设计品质),以及社会维度的环境特征(通过主观报告获取的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最后,本文的测量方法包括从平面到立面,客观测量到主观评价,不同的测量方式与测量尺度,以及多要素间的交互关系。研究首先分析建成环境、自然环境、感知和社会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通过不同的测量方式与测量尺度,测定社会人口学特征、建成环境、自然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体力活动和健康结果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差异,并建立多组中介效应模型探索环境要素与体力活动和健康结果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感知环境为中介变量,社会环境为调节变量。其次,研究分析垂直维度的建成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包括城市街道环境和城市设计品质。研究应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的方法获取的城市街景特征分析并检验其对健康结果的影响。通过审计工具获取的城市设计品质和微观环境并分析其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在本文中,环境的测量尺度包括四种不同的缓冲区半径(400米、800米、1200米、1600米)。健康结果包括体力活动(应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获取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和步行)、心理(社区归属感)和生理层面(体重指数)以及自我报告的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血糖血压亚健康、心脑血管亚健康等)。研究发现,客观测量的土地利用类型、街道连接、可达性、建筑密度对体力活动有积极影响,而坡度与体重指数负相关。自然环境对步行影响的线性关系微弱。主观测量的美观和安全与体力活动正相关。在400米缓冲半径尺度下,环境对健康结果有显着影响的要素最多,但是主观和客观测量的环境之间关联性很低。其次,高密度的住区环境中设施可获得性良好有利于体力活动,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感知和社会环境有负面影响且不利于社区归属感。在中介效应检测中,所有感知环境要素(除坡度)均通过社会环境间接影响社区归属感,社会人口特征对体力活动和健康结果均有直接效应但其调节作用微弱。此外,街道景观与健康结果没有显着关联,但标识牌与美观和社会环境之间有负向关联。城市设计品质(意向、人性化尺度、透明度)与微观步行环境对行人步行都具有显着影响。城市规划能够在促进公共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建成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可以影响行为和健康结果,不同的测量方法各有优势相互补充。既有住区环境还需要更新完善来提供健康效益,在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以外,设施的空间公平、绿色空间、健康导向的设计、以及社会环境营造等层面的内容同样具有实践价值。
徐方易[6](2019)在《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五脏病先天运气禀赋影响因素及预测评分体系建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采集到的住院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人体出生、受孕时的运气禀赋对后天五脏病发病倾向的影响,探索依据先天运气禀赋建立长春地区个体化预测人体罹患五脏病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1.建立吉林省中医院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5年间全院各科日入院患者的疾病资料数据库。2.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病历进行筛选,并将病历归类为肝系疾病、心系疾病、脾系疾病、肺系疾病、肾系疾病。然后对患者出生日期、受孕日期进行五运六气属性转换。3.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五脏系统疾病各自的运气分布情况,并进行卡方检验;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影响各系统疾病罹患的关键运气因素;应用R软件,根据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五脏各系疾病发病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1.出生时主气、出生时客气、出生时司天在泉之气、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是肝系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出生时主气属性为太阳寒水、出生时客气属性为厥阴风木、出生时司天在泉之气为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2.出生时客气、受孕时主气、受孕时客气是肺系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出生时客气属性为厥阴风木、受孕时主气属性为厥阴风木、受孕时客气属性为少阳相火。3.出生时客气、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是肾系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包括出生时客气为少阴君火、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4.先天岁运禀赋对五脏各系疾病发病没有影响。5.先天运气禀赋对于心系、脾系疾病均没有影响。结论:1.根据出生时主气、出生时客气、出生时司天(在泉)之气、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这4个肝系疾病罹患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肝系疾病罹患的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作用。2.根据出生时客气、受孕时主气、受孕时客气这3个肺系疾病罹患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肺系疾病罹患的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作用。3.根据出生时客气、受孕时司天在泉之气这2个肾系疾病罹患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对肾系疾病罹患的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作用。4.出生、受孕时的岁运即每一年的天干变化不会对后天五脏病发病造成影响。5.出生、受孕时的天干、岁运、六气、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对心系疾病与脾系疾病的发生没有影响。心系疾病、脾系疾病更应注重后天的健康生活习惯来预防。
罗辉[7](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张静静[8](2019)在《隔附子饼灸联合桂附理中汤加减干预阳虚质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比较隔附子饼灸联合桂附理中汤加减及单纯使用桂附理中汤加减干预阳虚质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阳虚质患者,运用完全随机1:1方法设计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均进行健康宣教,治疗组予以隔附子饼灸,选穴脾俞、肾俞,同时予以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桂附理中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干预前后阳虚质转化分、W HOQOL-BREF量表各领域得分、总体疗效、依从性及安全性。结果:1.基线比较:分别从性别、年龄、阳虚质转化分及WHOQOL-BREF量表各领域得分等方面比较两组干预前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备可比性;2.阳虚质转化分比较: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干预前后差值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WHOQOL-BREF量表各个领域评分比较:治疗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干预前后评分差值比较,结果提示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干预后总体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依从性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分析: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隔附子饼灸联合桂附理中汤加减能更好的改善阳虚质患者的阳虚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临床运用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王苏平[9](2019)在《性病患者无保护性交与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某专科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性传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是指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的疾病。近年来,STI发病率持续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对于STI患者,他们具有无保护性交(Unprotected Intercourse,UI)比例高的行为特征以及较高的社会心理问题和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SI)的社会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着STI患者的身心健康,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造成总体健康损失。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性病患者的无保护性交及自杀意念现状进行调研,为政府及社会了解该人群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一线真实可靠数据。同时,对两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后期对提高该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的干预策略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在2018年1月至12月,由专业培训的调查员,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进行横断面调研。问卷内容包括调研对象的人口学信息、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等、社会心理学情况以及UI和SI。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UI和SI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次调研对象平均年龄38.72±13.03岁。449人(49.3%)在近半年内有UI,218人有SI(24.0%),在抑郁、困顿感、挫败感、自尊、孤独、社会支持、人际需求和性冲动八个有社会心理问题中,有共疫(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查对象占54.2%。在无保护性交方面:人口学信息中,性别、年龄、性取向、门诊类型和此次就诊疾病类型对无保护性交有影响。单因素分析发现安全套使用态度(ORu=1.96,95%CI=1.48-2.60)、安全套使用技巧(ORu=4.11,95%CI=2.96-5.71)、安全套主观规范(ORu=1.52,95%CI=1.17-1.98)和安全套自我效能(ORu=3.08,95%CI=2.27-4.19)对STI患者的无保护性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人口学基本信息的影响后,这四个影响因素仍对STI患者的无保护性交有影响且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ORm=0.66,95%CI=0.49-0.90)、安全套使用态度(ORm=1.41,95%CI=1.03-1.93)、安全套使用技巧(ORm=3.11,95%CI=2.15-4.50)、安全套自我效能(ORm=1.91,95%CI=1.35-2.71)对STI患者的无保护性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对5个人口学因素后,这四个影响因素仍对无保护性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分析,结合IMB模型,将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STI预防相关判断纳入信息维度,将安全套使用态度、安全套主观规范纳入动机维度,安全套使用技巧、安全套自我效能纳入技巧维度,无保护性交则纳入行为维度,以信息-动机-行为为核心,得到STI患者无保护性交影响因素模型主要观察指标为路径系数、相关系数及因素负荷量。模型拟合的适配度指数如下:c2/df=2.465,RMSEA=0.040,GFI=0.993,CFI=0.990,表明模型适配度良好。在自杀意念方面:单因素分析发现自尊(ORu=2.41,95%CI=1.77-3.29)、孤独(ORu=2.68,95%CI=1.95-3.68)、抑郁(ORu=7.53,95%CI=4.96-11.45)、困顿感(ORu=6.08,95%CI=4.38-8.48)、挫败感(ORu=4.10,95%CI=2.95-5.70)、人际需求(ORu=2.00,94%CI=1.44-2.78)、性冲动(ORu=1.77,95%CI=1.17-2.68)对STI患者的自杀意念有影响。在调整人口学基本信息的影响后,这七个影响因素仍然对STI患者的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抑郁(ORm=4.51,95%CI=2.87-7.09)、困顿感(ORm=3.33,95%CI=2.31-4.78)对STI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对自杀意念有统计学影响的7个人口学因素后,自尊(AORm=1.55,95%CI=1.07-2.23)、抑郁(AORm=4.00,95%CI=2.52-6.25)、困顿感(AORm=2.92,95%CI=1.99-4.30)对STI患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以抑郁、困顿感为核心,得到STI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模型(模型拟合的适配度指数:c2/df=3.741,RMSEA=0.055,GFI=0.982,CFI=0.983,表明模型适配度良好。讨论与建议:由于医院接触到STI患者时,他们已经罹患疾病,根据四级预防策略,人群中有着更加广泛地未就医的患者以及感染而不自知人群,不仅要做好二三级预防的防病、防残,更要注重一级预防的重点人群筛查和零级预防全人群的健康促进,在全人群中做好生殖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防患于未然、预防第一的医学才是公正公平的医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根据政策传导理论,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及疫情的控制,必须由政府主导,发动全民参与,构建健康社会环境。因此,每一位医务人员,每一位医疗决策者,都肩负着使命,将掌握的临床证据转化成预防疾病的决策和政策。每一个居民,要把促进社会整体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任务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人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防微杜渐。然而,目前在整个STI患者医疗体系和后续管理体系,以及全人群的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还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也为我们后续根据具体问题去进行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熊彦棠[10](2019)在《龚居中《福寿丹书》养生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明代名医龚居中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并且在养生学领域也有着深入的研究。《福寿丹书》这部养生学着作是龚居中的一部养生学专着,书中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能够使人们延龄增寿。《福寿丹书》中四篇序言以及“安养篇”、“延龄篇”、“服食篇”、“采补篇”、“玄修篇”和“清乐篇”等章节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诸多注意事项,可以反映出龚居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养生思想,这对于宣扬中医药学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指导现代人养生和防治亚健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福寿丹书》,并根据龚居中的其他着作,如《红炉点雪》《外科百效全书》《外科活人定本》《幼科百效全书》等,收集其中的养生学思想,对《福寿丹书》中的养生思想加以阐释,再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文献,整理、归纳出有价值的信息,对《福寿丹书》所提及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作进一步发挥。在进行龚居中《福寿丹书》养生思想研究的过程中,突出其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的实用性,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养生。研究结果:《福寿丹书》中思想包括以“道”为主,兼收并蓄;注重起居,规律适度;饮食有节,反对偏嗜;动静结合,延龄增寿;强调静心,少思寡欲;重视养老,颐养天年六个方面。其养生方法主要为道家的修身养性法门,包括起居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戒忌养生、服饵养生、导引养生、房中养生、内丹养生和老年养生九个方面。研究结论:龚居中的《福寿丹书》是总结明朝以前的养生经验和养生方法的一部专着,它记录了诸多明朝以前的养生论述,为研究明朝以前的中医养生学提供了参考资料,同时它是明朝人所编撰,也可以作为研究明朝养生学的资料,书中记载的内容惠及民众,民众学习书中的方法后可以自己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福寿丹书》虽为古代书籍,但在社会节奏加快的今天,其方法和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如今人口出现老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许多人处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通过学习《福寿丹书》,可以从中学会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情绪,合理饮食、起居、煅炼,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延长人们的寿命。
二、哪些人容易罹患亚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哪些人容易罹患亚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2)《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婴幼儿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于婴幼儿生理特点的研究 |
1.1 “纯阳之体”说 |
1.2 “稚阴稚阳”说 |
1.3 “少阳之体”说 |
1.4 “五脏有余不足”说 |
2 近现代学者对婴幼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
2.1 对新生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
2.2 对婴幼儿体质分类的研究 |
3 婴幼儿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4 婴幼儿体质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4.1 先天禀赋 |
4.2 后天获得 |
5 开发婴幼儿中医体质量表的价值和意义 |
综述二 婴幼儿健康状况测评量表研究现状 |
1 发育行为评定量表 |
1.1 发育行为与评定方式 |
1.2 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应用价值 |
1.3 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的分类 |
2 婴幼儿发育能力评定量表 |
2.1 发育筛查类评定量表 |
2.2 发育诊断类评定量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初步编制 |
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理念 |
1.1 理论框架 |
1.2 判定思路 |
1.3 条目的表述方式 |
2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结构及条目的确定 |
2.1 量表结构的确定 |
2.2 量表条目的确定 |
3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初测研究 |
3.1 初测调查研究方案 |
3.2 初测调查的一般结果 |
3.3 初测量表的项目分析 |
3.4 修订条目形成二测量表 |
第二章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性能评价 |
1 方案与方法 |
1.1 研究方案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背景情况 |
2.2 量表的可行性 |
2.3 量表的信度评价 |
2.4 量表的效度评价 |
2.5 形成终版量表 |
第三章 结语 |
1 对于量表所测内容的讨论 |
2 对于《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优势的讨论 |
3 对于《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不足的讨论 |
4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编制研究总结 |
4.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条目评价 |
4.2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性能评价 |
5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编制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3)银屑病患者发病情况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方法 |
1.2.1 资料来源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病例标准 |
1.2.4 排除病例方法 |
1.2.5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银屑病患者性别、西医分型分布情况 |
2.1.1 全部银屑病患者的性别分布 |
2.1.2 银屑病患者西医分型分布情况 |
2.2 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的运气分布研究 |
2.2.1 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岁运的分布情况 |
2.2.2 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主气的分布情况 |
2.2.3 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客气的分布情况 |
2.2.4 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司天-在泉的分布情况 |
2.2.5 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综合运气的分布情况 |
2.2.6 特殊类型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分布情况 |
2.3 银屑病患者发病日期的运气分布研究 |
2.3.1 银屑病患者发病日期主气的分布情况 |
2.3.2 银屑病患者发病日期客气的分布情况 |
2.3.3 银屑病患者发病日期主气-客气相得与否的分布情况 |
2.4 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运气与发病期运气的相关性研究 |
2.4.1 少角-阳明燥金-少阴君火之年 |
2.4.2 太徵-太阳寒水-太阴湿土之年 |
3 讨论 |
3.1 银屑病患者性别、西医分型分布情况 |
3.2 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的运气分布研究 |
3.3 银屑病患者发病日期的运气分布研究 |
3.4 银屑病患者出生日期运气与发病期运气的相关性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五运六气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经络测量和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内经》运气理论与人体健康状态倾向 |
一、先天运气禀赋与人体健康 |
二、后天流年气运与人体健康 |
三、先、后天运气因素叠加与人体健康 |
四、小结 |
第二节 中医现代化技术装备与人体健康状态辨识 |
一、舌象辨识 |
二、脉象辨识 |
三、经络虚实状态辨识 |
四、寒热偏离分布辨识 |
五、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天文历法:《内经》运气理论的源头根基 |
一、坐地观天与《内经》宇宙观的形成 |
二、敬授人时与五运六气历法的选择 |
第二节 阴阳五行:《内经》运气理论的架构载体 |
一、阴阳学说与昼夜寒暑的四象划分 |
二、五行学说与天地时空的结构定位 |
三、阴阳五行与标本中气的属性演化 |
第三节 干支甲子:《内经》运气理论的计象工具 |
一、天干化运 |
二、地支化气 |
三、干支化合 |
第四节 天人时空:《内经》运气理论的论理模型 |
一、天人合一 |
二、天人相应 |
三、天人加临 |
第五节 观象测藏:《内经》运气理论的研究方法 |
一、分至四气,奉时圭臬 |
二、以仪象天,据象测藏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测量工具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一:健康人群经络测量和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 |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二、健康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变化总体趋势 |
三、健康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变化特征对比 |
四、健康人群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趋势 |
第四节 研究结果二:不同运气禀赋人群经络测量和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 |
一、研究对象分组情况分析 |
二、不同运气禀赋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变化特征对比 |
三、不同运气禀赋人群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经络测量的四时变化特征分析 |
一、健康人群经络测量的四时变化趋势分析 |
二、不同运气禀赋人群经络测量的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分析 |
一、健康人群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趋势分析 |
二、不同运气禀赋人群红外热像的特征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多维视角下住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对象 |
1.2.1 概念解释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 |
1.3.1 健康规划制度与实践 |
1.3.2 指标构建与数据采集 |
1.3.3 环境与健康的关联性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健康规划研究的思想根源 |
2.1.1 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 |
2.1.2 健康与规划合作挑战 |
2.2 健康规划研究的理论支撑 |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2.2 社会生态学理论 |
2.2.3 城市规划学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环境与健康研究历程 |
2.3.2 环境与健康的关联性 |
2.3.3 环境与健康测量工具 |
2.3.4 环境与健康分析方法 |
2.3.5 政策实施与公共传播 |
2.3.6 深度学习与城市环境 |
2.4 研究总结 |
3 健康规划制度与实践 |
3.1 健康规划制度与政策 |
3.1.1 健康规划实施制度 |
3.1.2 健康规划政策工具 |
3.1.3 健康规划合作机制 |
3.1.4 健康规划应用实践 |
3.2 健康促进型城市设计 |
3.2.1 设计导则类型综述 |
3.2.2 国家级导则解析 |
3.2.3 地方性导则解析 |
3.2.4 设计导则应用实践 |
3.3 健康生活社会实践 |
3.3.1 设计下的积极生活 |
3.3.2 积极生活项目实施 |
3.3.3 积极生活行动模型 |
3.3.4 积极生活社会实践 |
4 环境与健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
4.1 测度方法与尺度 |
4.1.1 样本选择方法 |
4.1.2 测量尺度界定 |
4.1.3 环境测量方法 |
4.2 环境测度内容 |
4.2.1 建成环境测度内容 |
4.2.2 自然环境测度内容 |
4.2.3 社会环境测度内容 |
4.2.4 微观环境测度内容 |
4.3 环境与健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4.3.2 指标体系构建 |
4.3.3 因变量指标测量 |
4.3.4 自变量指标测量 |
4.4 本章小结 |
5 环境与健康数据采集与分析 |
5.1 大连市人口与空间特征 |
5.1.1 大连市空间特征 |
5.1.2 体力活动设施分布 |
5.2 大连市设施的空间公平 |
5.2.1 空间公平指标 |
5.2.2 设施的空间公平 |
5.3 数据获取方法 |
5.3.1 个体数据获取 |
5.3.2 实证调研内容 |
5.4 数据整理方法 |
5.4.1 数据清洗 |
5.4.2 数据检验 |
5.4.3 数据变换 |
5.4.4 分析方法 |
5.5 健康数据分析 |
5.5.1 个体差异 |
5.5.2 体力活动 |
5.5.3 健康结果 |
5.5.4 感知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建成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 |
6.1 环境特征与分析方法 |
6.1.1 环境特征 |
6.1.2 分析方法 |
6.2 建成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 |
6.2.1 不同尺度综合结果 |
6.2.2 环境与结果详细分析 |
6.3 自然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 |
6.3.1 绿色空间分析方法 |
6.3.2 绿色空间综合结果 |
6.4 感知环境与社会环境 |
6.4.1 感知环境测量结果 |
6.4.2 不同测度方法差异 |
6.5 多要素间的交互作用 |
6.5.1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
6.5.2 环境对结果的直接效应 |
6.5.3 环境对结果的间接效应 |
6.6 本章小结 |
7 微观环境与案例实证分析 |
7.1 城市街道环境 |
7.1.1 街道环境测量 |
7.1.2 结果与讨论 |
7.2 微观设计品质 |
7.2.1 微观环境测量 |
7.2.2 结果与讨论 |
7.3 实证分析 |
7.3.1 实证案例选取方法 |
7.3.2 不同类型住区特征 |
7.3.3 环境优化政策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1.1 大连居民健康状态 |
8.1.2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建成环境测度工具 |
附录B 积极生活城市设计导则 |
附录C 土地利用类别图 |
附录D 中介效应模型综合结果 |
附录E 城市设计品质特征 |
附录F 住区环境评价量表题目 |
附录G 案例住区环境特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五脏病先天运气禀赋影响因素及预测评分体系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五运六气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先天五运六气变化与五脏病发病的相关性 |
1.1 先天五运六气变化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
1.2 先天五运六气变化对体质形成的分类 |
1.3 先天五运六气变化对五脏病发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
2 后天五运六气变化与五脏病发病的相关性 |
3 五运六气变化与温疫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 |
4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临床防治疾病的启示 |
4.1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临床预防疾病的启示 |
4.2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临床治疗疾病的启示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1 《黄帝内经》气机升降变化与人体生命的形成 |
2 岁有胎孕不育 |
3 《黄帝内经》先天运气禀赋与五脏病关系 |
4 五运变化与五脏病 |
4.1 五运概念的界定 |
4.2 五运变化对人体五脏病的影响 |
5 六气变化与五脏病 |
5.1 六气概念的界定 |
5.2 六气变化对人体五脏病的影响 |
6 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1 王冰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2 刘温舒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3 陈言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4 刘完素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5 张元素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6 李杲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7 王肯堂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8 汪机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9 张介宾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10 余霖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11 陆懋修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6.12 马印麟对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病发病关系的认识 |
第三部分 数据研究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疾病资料来源 |
1.2 五脏病划分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疾病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
1.6 病例统计结果基本情况 |
1.7 统计学方法 |
2 本文的时间计算及五运六气属性转化 |
2.1 出生年及受孕年岁运属性的确定 |
2.2 出生日期及受孕日期六气属性的确定 |
第四部分 数据研究与结果 |
一、长春地区五脏病发病人群先天运气禀赋与后天五脏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
1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肝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
2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心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
3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脾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
4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肺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
5 出生年月日及受孕年月日的五运六气属性与后天肾系疾病发病之间关系 |
二、建立个体化预测五脏系统疾病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
1 肝系疾病的个体化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
2 肺系疾病的个体化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
3 肾系疾病的个体化发作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肝系疾病列线图预测评分体系 |
2 肺系疾病列线图预测评分体系 |
3 肾系疾病列线图预测评分体系 |
4 岁运与五脏各系统疾病发病关系 |
5 先天五运六气禀赋与心系统疾病发病关系 |
6 先天五运六气禀赋与脾系统疾病发病关系 |
讨论 |
1 肝系疾病的预防 |
2 肺系疾病的预防 |
3 肾系疾病的预防 |
4 心系疾病的预防 |
5 脾系疾病的预防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隔附子饼灸联合桂附理中汤加减干预阳虚质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1 临床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临床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定 |
1.6 安全性评价 |
1.7 统计学分析 |
1.8 不良反应情况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课题完成情况 |
2.2 基线分析 |
2.3 研究指标的疗效分析 |
2.4 依从性分析 |
2.5 安全性分析 |
2.6 小结 |
3 讨论 |
3.1 体质的相关概念研究 |
3.2 阳虚质的相关概念研究 |
3.3 治疗组选用隔附子饼灸及桂附理中汤加减的理论依据 |
3.4 量表的应用 |
3.5 创新性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隔附子饼灸干预阳虚质的研究进展 |
1 阳虚质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阳虚质与亚健康 |
3 阳虚质与疾病的关系 |
4 阳虚质的现代医学证据 |
5 阳虚质的调体方药研究 |
6 艾灸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7 隔附子饼灸干预阳虚质的研究进展 |
8 其它中医调理手段 |
9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情况 |
(9)性病患者无保护性交与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某专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
1.2 全球和我国STI流行现状 |
1.2.1 STI种类及其流行现况 |
1.2.2 STI是全球及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1.2.3 上海STI的流行趋势 |
1.3 STI患者特征 |
1.3.1 STI患者的行为特征 |
1.3.2 STI患者的社会心理特征 |
1.4 无保护性交相关理论模型 |
1.4.1 知信行理论 |
1.4.2 健康信念模式 |
1.4.3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
1.4.4 本课题拟采用模型 |
1.5 自杀意念相关理论模型 |
1.5.1 痛苦哭喊自杀模型 |
1.5.2 人际关系理论 |
1.5.3 综合动机-意志模型 |
1.5.4 本课题拟采用模型 |
1.6 相关政策理论研究 |
1.6.1 冰山现象 |
1.6.2 四级预防体系 |
1.6.3 政策传导理论 |
1.7 本研究创新点 |
1.7.1 统筹考虑被忽视的STI患者群体身心健康情况 |
1.7.2 国内首次在STI患者中进行无保护性交的IMB模型拟合 |
1.7.3 国内首次进行自杀意念IMV模型的修正 |
1.8 研究假设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及伦理 |
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2.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2.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过程及信息收集的质量控制 |
2.4.2 技术路线图 |
2.5 研究工具 |
2.5.1 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 |
2.5.2 无保护性交 |
2.5.3 自杀意念 |
2.5.4 无保护性交的信息 |
2.5.5 无保护性交的动机 |
2.5.6 无保护性交的技巧 |
2.5.7 社会心理问题 |
2.6 统计方法 |
2.6.1 统计软件 |
2.6.2 数据分析 |
2.6.3 评价指标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STI患者人口学信息与人群特征 |
3.1.1 STI患者人口学基本信息 |
3.1.2 STI患者的信息-动机-行为 |
3.1.3 STI患者社会心理问题 |
3.2 无保护性交的影响因素 |
3.2.1 人口学与无保护性交的相关性 |
3.2.2 信息-动机-行为与无保护性交的相关性 |
3.2.3 无保护性交影响因素模型 |
3.3 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
3.3.1 人口学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
3.3.2 社会心理问题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 |
3.3.3 社会心理问题的共疫情况 |
3.3.4 自杀意念影响因素模型 |
第四章 本次研究讨论与总结 |
4.1 STI患者基本信息 |
4.1.1 人口学基本信息 |
4.1.2 无保护性交情况 |
4.1.3 社会心理学问题情况及共疫现象 |
4.1.4 自杀意念情况 |
4.2 STI患者无保护性交的影响因素 |
4.2.1 人口学因素 |
4.2.2 信息-动机-行为影响因素 |
4.2.3 STI患者无保护性交影响因素模型 |
4.3 STI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
4.3.1 人口学因素 |
4.3.2 社会心理学因素 |
4.3.3 STI患者自杀意念模型影响因素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研究核心发现 |
6.2.1 在STI患者中,HIV状态对UI和 SI影响不大 |
6.2.2 国内首次在STI患者中进行无保护性交的IMB模型拟合、修正 |
6.2.3 国内首次进行自杀意念IMV模型的拟合 |
6.2.4 需要统筹考虑STI患者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 |
6.3 政策建议 |
6.3.1 完善STI患者的医疗体系和管理机制,减少健康损失 |
6.3.2 关注全人群心理健康和生殖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
6.3.3 关注影响健康效果全方面因素,注重传导作用 |
6.4 课题研究方法上存在不足 |
6.4.1 横断面调查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
6.4.2 样本量代表性有局限性 |
6.4.3 自我报告和回忆的偏倚不可避免 |
6.4.4 关注自杀意念而非自杀行为或实际自杀 |
6.5 后续研究展望——对不同人群拓展性进行针对性研究 |
6.5.1 性取向少数人群 |
6.5.2 女性 |
6.5.3 青少年 |
6.5.4 老年人 |
6.6 后续研究展望——继续挖掘UI和SI影响因素的协同和共疫作用 |
6.6.1 共疫在对无保护性交的影响作用 |
6.6.2 共疫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 |
6.6.3 探索STI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的交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10)龚居中《福寿丹书》养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引言 |
第一章 龚居中生平研究 |
一、龚居中生平 |
二、龚居中着作 |
第二章 《福寿丹书》成书流传研究 |
一、《福寿丹书》的书解 |
二、《福寿丹书》的成书背景 |
三、《福寿丹书》的流传 |
四、《福寿丹书》的版本 |
第三章 《福寿丹书》内容及养生方法研究 |
一、情志养生 |
二、起居养生 |
1.居处选择 |
2.规律起居 |
3.趋利避害 |
三、饮食养生 |
1.节制饮食 |
2.饮食卫生 |
3.饮食忌宜 |
4.反对嗜酒 |
四、戒忌养生 |
1.忌穿湿衣汗衣 |
2.忌贪财利 |
3.忌多言语 |
4.忌犯日月之忌 |
五、导引养生 |
1.发汗愈病五形图 |
2.动功六字延寿诀 |
3.却病延年十六句之术 |
4.静坐功夫 |
六、服饵养生 |
1.一般服饵 |
2.辟谷养生 |
七、房中养生 |
1.四季养性 |
2.种子之法 |
3.节欲保精 |
八、内丹养生 |
1.内丹三要 |
2.内丹修炼 |
九、老年养生 |
1.接受自己,注意戒忌 |
2.药食并重 |
3.适度导引按摩 |
第四章 《福寿丹书》养生思想研究 |
一、以“道”为主,兼收并蓄 |
二、重视起居,规律适度 |
三、饮食有节,反对偏嗜 |
四、动静结合,延龄增寿 |
五、强调静心,少思寡欲 |
六、重视养老,颐养天年 |
第五章 《福寿丹书》价值研究 |
一、历史价值 |
二、现代价值 |
1.指导现代人养生 |
2.指导“治未病”,防治“亚健康”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哪些人容易罹患亚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行为劝导的SOHO族健康管理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 张仕杰. 江南大学, 2021
- [2]《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的编制与评价研究[D]. 李竹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银屑病患者发病情况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研究[D]. 王冬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基于《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的经络测量和红外热像的四时变化特征研究[D]. 张梦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多维视角下住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孙佩锦.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的五脏病先天运气禀赋影响因素及预测评分体系建立研究[D]. 徐方易.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隔附子饼灸联合桂附理中汤加减干预阳虚质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静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性病患者无保护性交与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某专科医院为例[D]. 王苏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10]龚居中《福寿丹书》养生思想研究[D]. 熊彦棠.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论文; 健康养生论文; 人体经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