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 ——以重庆铜梁扎龙世家为例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 ——以重庆铜梁扎龙世家为例

论文摘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品格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活态”徽号承传至今。文化的延续得益于其内部结构的“活态”构成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造与传承必然赖于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运作,它的存在与否从某种程度而言实质上是其传承的主体——“人”的存在与否,这就标识着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键不仅仅是保护“物”,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关注与保护其传承人或传承群体。铜梁龙舞因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系列之首而名满九州四海,而“铜梁龙”因其威武的雄姿,独特的造型享有“华夏第一龙”的美誉,是铜梁龙舞的物质载体和“精神”符号。因此,铜梁龙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它的扎制工艺必然成为其保护的重点,显然对掌握与承载扎龙工艺的传承人及群体的“关注”,应是保护与传承铜梁龙舞系统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做好相关资料及文献的调查与整理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调研发现,现阶段铜梁地区的扎龙艺人其生存境况已面临着相对窘迫局面,伴随老一代传承人的逝去,精湛的扎龙工艺在悄无声息中距我们今天渐行渐远。笔者多次深入铜梁地区进行充分详实的田野调研,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及其理论,以艺术学为主要学科背景,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针对铜梁扎龙世家的艺术特色、价值及生存现状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较为全面的关于铜梁扎龙世家的第一手详实材料,将梳理、归纳、分析的实证资料与扎龙世家的“生存现状”及“困境”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系统分析,将造成当下包括铜梁龙舞在内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困境等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系统阐述,解析造成这种“困境”的动因,以期能够从实质上对以铜梁龙扎制艺人为代表的“生存环境”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开启必要的思路。为铜梁扎龙世家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与文献佐证,并依次为以“铜梁扎龙传承人现象”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提供了科学性的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 1.1.2 多元形态研究的必要性
  • 1.1.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独特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比较法
  • 1.4.3 系统分析法
  • 1.4.4 田野调研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2 铜梁扎龙世家艺术特色及价值体现
  • 2.1 铜梁扎龙简述
  • 2.2 铜梁扎龙世家艺术特色
  • 2.2.1 传统典范——蒋家彩扎
  • 2.2.2 理念“坚守”——傅家彩扎
  • 2.2.3 与时俱进——周家彩扎
  • 2.3 铜梁扎龙世家的价值体现
  • 2.3.1 文化价值
  • 2.3.2 历史传承价值
  • 2.3.3 社会价值
  • 2.3.4 艺术价值
  • 2.4 小结
  • 3 铜梁龙舞道具彩扎工艺传承人生存境况透析与思考
  • 3.1 关于铜梁扎龙世家传承人生存环境的透析
  • 3.1.1 蒋家彩扎艺术传承人生存环境的透析
  • 3.1.2 傅家彩扎艺术传承人生存环境的透析
  • 3.1.3 周家彩扎艺术传承人生存环境的透析
  • 3.2 影响扎龙技艺传承的要素分析
  • 3.2.1 政治因素
  • 3.2.2 经济因素
  • 3.2.3 社会因素
  • 3.2.4 自身因素
  • 3.3 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
  • 3.3.1 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机制
  • 3.3.2 对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技能提供较完善的法律保护
  • 3.3.3 尝试建立中国铜梁龙舞民间艺术数据库[31]
  • 3.3.4 建立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机制
  • 3.3.5 完善年轻一代与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
  • 3.3.6 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
  • 3.4 小结
  • 4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赛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肃非物质文化发展保护现状浅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24)
    • [2].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J]. 民俗研究 2020(02)
    • [3].专题序言[J]. 工业工程设计 2019(01)
    • [4].非物质文化传承视角下特色小镇文化空间载体构建方法研究——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20(05)
    • [5].四川秦巴山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及文化载体空间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06)
    • [6].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社区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1)
    • [7].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浅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鉴赏[J]. 大众文艺 2017(14)
    • [8].试论物质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功用[J]. 人文天下 2015(20)
    • [9].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错位与传承——兼及宁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 [10].物质文化研究——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物质转向”[J].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3)
    • [11].探析非物质文化视角下中越边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07)
    • [12].小学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J]. 基础教育参考 2012(19)
    • [13].浅议小学管理中的文化建设[J]. 教书育人 2017(08)
    • [14].《浮生六记》物质文化词在林译本中的翻译策略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3)
    • [15].以文化视角创新学校管理[J]. 教育家 2016(42)
    • [16].戏节[J].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6(12)
    • [17].“和进61”文化建设思考[J]. 未来教育家 2016(11)
    • [18].文化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源动力[J]. 教育 2017(05)
    • [19].非物质文化视域下河北省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06)
    • [20].声音博物馆——博物馆“物”之含义的延伸[J]. 报刊荟萃 2017(06)
    • [21].让幼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J]. 科普童话 2017(03)
    • [22].对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认识与思考[J]. 剧作家 2017(02)
    • [23].开发剪纸校本课程 打造学校文化特色[J]. 新课程(中) 2017(06)
    • [24].学校物质文化的思考与构建——长春外国语实验学校为例[J]. 吉林教育 2017(25)
    • [25].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慈善文化,需要回归圣贤教化[J]. 慈善 2016(05)
    • [26].高校特色物质文化的建设——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知识窗(教师版) 2017(07)
    • [27].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视野中的云南傣族制陶传统及其自我延续之路[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2017(01)
    • [28].物质文化视角下的美国篮球[J]. 体育风尚 2017(09)
    • [29].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古琴为例[J]. 城市地理 2015(02)
    • [30].古代灯饰的文化形态[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3(12)

    标签:;  ;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 ——以重庆铜梁扎龙世家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