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论文以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认识对实践的把握思想比较为选题,在分别阐述三大认识论思想的基础上,比较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马克思哲学思想留给我们的是文本、观念,但它指向的却是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哲学思想是如何洞穿意识的内在性、超越知识论、成为实践哲学的?我认为,这与马克思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的认识论思想密不可分。康德的“自在之物”思想含有“认识到了那不可认识的东西”、“思议到了那不可思议的东西”的思想,即含有认识与对象的异质性思想。过去,我们对此研究得不够。但事实上,马克思却十分重视这一思想。他扬弃康德等前人认识论思想,肯定感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功能,在认识与实践的异质性对象性关系中,一方面肯定认识对象的非观念性、自在性品格,即感觉的本体论功能;另一方面,又明确了认识主体与对象的对象性关系,即感觉的认识论功能,实现了实践对认识的超越,不仅为人类解放提供了精神武器并指出了真实的物质力量。从海德格尔生存论视角解读马克思,有助于我们分析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因素。通过对三大认识论思想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异质性、生存论视角认识马克思认识与实践异质性对象性关系思想,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认识论内涵,避免以知识论、机械论思维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抽象的教条主义。海德格尔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认识论沿着认识对实践把握的异质性对象性关系思路不断深化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认识与实践关系思想对现代哲学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围绕上述主题,本文分为相互关联的五部分。导论:主要分析了目前实践与认识关系在哲学上是个什么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关系思想、比较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认识对实践把握的独特意义等问题,并简述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章节安排。第一章:简介当代学者对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研究取得的成果。有的文献是对三大认识论思想分别研究,有的则是综合比较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是对“实践”、“先验对象”、“感觉的本体论功能”和“此在”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三大思想在认识论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第二章:康德“自在之物”思想中的异质性思想。本章阐述了康德现象与“自在之物”原则区分思想。康德哲学认识论中的物自体思想,含有“看到了看不到的东西”、“思议到不可思议的东西”思想。这一思想为在认识中认识非认识之物开辟了空间、预留了空间,并为哲学认识论超越传统认识论准备了条件。第三章:马克思实践与认识的对象性关系思想。本章阐释了马克思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纯粹经验方法认识实践、实践与认识的不同质性、实践对认识的超越性、实践与认识的对象性关系等思想,并分析了马克思所肯定的几种认识方式;认识与实践是异质性对象性关系。第四章: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认识对对象把握思想比较研究。本章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马克思与康德认识与对象关系思想,阐述马克思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扬弃。一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绝对观念因产生了对自身空洞的厌烦和对内容的强烈渴望,于是决心“把自身作为自然界从自身中释放出去”思想的扬弃;另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对康德认识论思想的批判继承。康德认识论现象与“自在之物”原则区分主张含有现象与“自在织物”异质性思想。这种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在前康德时期,没有人认真地区分意识内的对象与意识外的对象、对象意识与意识对象,人们只是简单地认为认识对象就是实存之物。康德在克服休谟怀疑论过程中,将现象与“自在之物”、认识与对象作了原则区分,这是他的贡献。当然,他的二元论观点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马克思反对康德的二元论、先验论观点,提出了“人化自然”观点,主张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把握对象;但同时,马克思又继承了康德关于认识与对象不同质思想,充分肯定了观念与物质力量的不同质性。两种认识论的不同点是:康德的“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关系是完全断裂的,先验唯心主义只是在静观;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真实的统一,从而超越了康德哲学。在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中,包含着非理论的实践。但由于二者是异质性的,认识只能近似地表征实践,而不是真正“实践”。其中在表征的意义上,在对象性关系意义上实践是理论知识,在自在意义上实践是非知识的、与认识不同质的物质力量。这种物质力量要从认识中超越出去、超拔出来,进行反对现状的革命活动。这种超拔在形式上类似于绝对观念“把自身作为自然界从自身中释放出去”。认识根本就没有、就不能够把实践完全包摄于自身、并封闭于意识的内在性之中。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始终处于“实践=认识”的异质性对象性关系之中。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马克思哲学认识论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的客观统一。本章第二部分分析比较了海德格尔马克思关于认识与对象关系。从生存论角度解读马克思,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人学意义,避免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第五章:当代哲学对认识与实践异质性对象性关系的深化研究。本章介绍了在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认识对实践把握思想深刻影响下,现代西方哲学对认识与实践异质性、对象性思想的高度关注和深化研究。如阿多诺的概念与非概念物的异质性思想、伽达默尔解释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等思想。结束语:康德的现象与“自在之物”异质性的思想,含有“看到了看不到的东西”和“思议到不可思议的东西”思想,体现了感觉的本体论功能和认识论功能,为与观念异质的实践预留了空间;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哲学思想,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的异质性统一,实现了实践从认识中的超越,真正解决了近代认识论问题,为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方向;从海德格尔生存论视角解读马克思认识与实践关系,有助于我们避免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哲学。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因果性理论在康德思想教学中的意义——评《康德因果性理论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11)
- [2].康德谎言禁令中的困难、批评与解释[J]. 哲学动态 2020(01)
- [3].论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J]. 理论界 2019(12)
- [4].自由也是强制——阿多诺对康德自由观点的批判及其启示[J]. 社会科学辑刊 2019(06)
- [5].论康德的法权概念[J]. 河北法学 2020(05)
- [6].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1)
- [7].试论康德伦理学的“社会向度”[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浅谈康德因果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5)
- [9].作为自由否定性表现的康德技巧概念阐释[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10)
- [10].康德道德原则何以具有实践性[J]. 齐鲁学刊 2020(04)
- [11].自我意识理论的困境与出路:从康德到马克思[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07)
- [12].论康德对道德狂热主义的批判[J]. 道德与文明 2020(05)
- [13].康德论人的尊严——兼论尊严的可丧失性问题[J].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0(01)
- [14].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的“康德问题”[J]. 理论探讨 2020(05)
- [15].康德与美德统一性问题[J]. 伦理学研究 2020(05)
- [16].本性重建如何可能?——从康德对路德宗恩典概念的批评谈起[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7].康德如何看待恩典对克服“根本恶”的作用——与韦政希博士商榷[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8].论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优先性”——以加德纳和维拉山科的讨论为焦点[J]. 科学经济社会 2020(03)
- [19].论康德早期自然探索对“上帝存在”的否定[J].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9(03)
- [20].以责任的名义开展生命教育——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8(02)
- [21].前批判时期哲学的奠基——康德《活力的真正测算》解读[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22].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上帝设定——从《绝对视域中的康德宗教哲学》谈起[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3].以佛教释康德:梁启超的康德观探析[J]. 东方论坛 2018(05)
- [24].论康德对机械论自然观的超越[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5].康德认识论及伦理学视角下的“形式”和“质料”[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6].从世界公民的观点能看多远的历史?——重新梳理有关康德历史哲学的争论[J]. 北京社会科学 2017(08)
- [27].康德的哲学思想初探[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25)
- [28].论康德道德神学对心灵秩序的自由根基重置[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29].情感分析与形而上学——再论康德的物自体概念[J]. 学术研究 2017(10)
- [30].康德的国际伦理法则[J]. 鲁迅研究月刊 2017(10)
标签:认识论文; 实践论文; 异质性对象性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