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当前在我国流行的“价值”定义主要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就是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这一角度出发来理解哲学“价值”范畴,把“价值”定义为“作为主体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定义摒弃了主体价值论和客体价值论的共同缺陷——割裂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的。但是,这种以“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为准绳而界定的哲学“价值”与马克思本人所使用的“使用价值”概念有着割裂不了的复杂关系,在某些方面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混同性;而且这种哲学“价值”定义显然在一定程度上预设了“人的需要”的天然合理性;此外,这种关于“价值”的定义投射出的是主体对客体的功利性把握,是以合目的性的实践方式达到的主客体统一,始终是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来审视客观事物的价值,这种把握虽然可以比较好的说明“物的价值”问题,却不足以全面说明“人的价值”问题,在谈及“人的价值”时往往缺少真正的“人格价值”的取向。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价值”定义的框架或前提仍过于狭隘,它将价值关系仅仅局限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领域,并不能说明所有现象,还不能称为普遍有效的模式。针对当前国内流行的这种关于哲学“价值”范畴的定义,我们不禁要疑问,对哲学价值范畴的界定究竟有没有更好的、更为宽广的视域?是否可以超越对哲学价值范畴工具理性意义上的定义而找到一种更好的定义?又是否存在着一种最高的最为普遍的绝对价值?本文以李秀林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为主要参考文本,在厘清当前国内流行的哲学“价值”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前国内流行的这种哲学“价值”定义的几点质疑,并在此基础上继续阐述了对哲学价值范畴进行重新理解的基本思路及当代意义。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 关于"价值"的一般理论(二) 对当前国内流行的哲学"价值"的质疑与新认识三、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基本思路第一章 国内流行的哲学"价值"定义的主要观点第一节 价值的内涵一、"价值"通常与"真理"相提并论二、"价值"即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有用性第二节 价值的外延一、物的价值二、人的价值第三节 价值的属性一、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二、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第四节 价值评价第二章 对国内流行的哲学"价值"定义的质疑第一节 质疑一:混同于马克思所讲的"使用价值"一、马克思关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论述二、流行的哲学"价值"定义与马克思"使用价值"的混同之处第二节 质疑二:预设了"需要"的天然合理性一、"人的需要"并非是天然合理的二、预设"人的需要"的天然合理性是不合理的第三节 质疑三:缺少人格价值的取向一、人格及人格价值二、"奉献论"缺少人格价值的取向第四节 质疑四:无法对价值本身进行衡量一、具体事物的价值不等于价值本身二、当前流行的哲学价值定义不能对价值本身进行衡量第三章 对哲学"价值"范畴的重新理解及其意义第一节 对哲学"价值"范畴的重新理解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必须正确理解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二、必须有一个超越的价值去衡量价值本身三、必须破除对价值的工具理性意义上的界定第二节 对哲学"价值"范畴重新理解的具体思路一、基于存在论视域对哲学"价值"范畴的重新理解二、基于马克思理论对哲学"价值"范畴的重新理解三、综合存在论和马克思理论对“价值”范畴的重新理解第三节 对哲学“价值”范畴重新理解的当代意义一、克服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二、解决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的必然趋势三、重建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结语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哲学论文; 价值论文; 质疑论文; 重新理解论文; 当代意义论文;
如何理解哲学“价值”范畴 ——对一种流行的“价值”定义的质疑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