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科信一号”土豆

如何识别“科信一号”土豆

一、如何识别“克新1号”马铃薯(论文文献综述)

刘婕[1](2021)在《四种马铃薯响应盐胁迫的差异分析及StLTP1基因的克隆》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可作粮可作菜的食物,马铃薯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中国耕地盐碱化问题十分突出,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制约马铃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晋薯16号、青薯9号、冀张薯12号、克新1号四种马铃薯组培苗为材料,首先在MS固体培养基条件下,设定Na Cl浓度梯度,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鉴定浓度,之后在Hoagland营养液条件下,设定Na Cl浓度梯度,对不同材料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差异分析,最后对StLTP1基因进行克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盐胁迫梯度处理四种马铃薯组培苗,发现株高、新叶数、根长、根数、鲜重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低盐浓度处理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导马铃薯长新叶和生根。青薯9号的各农艺性状受到抑制较明显,晋薯16号农艺性状受到的抑制作用较弱;(2)通过25天盐梯度处理,发现MS培养基模拟盐胁迫环境鉴定马铃薯耐盐性是可行的,且75mmol/L盐浓度可作为鉴别马铃薯组培苗耐盐性比较合适的浓度;(3)通过Hoagland营养液条件下盐梯度处理马铃薯,测定生理指标后发现脯氨酸、POD、CAT、相对电导率四个指标可以较准确的鉴定马铃薯组培苗耐盐性,可作为评价马铃薯组培苗耐盐性的优选生理指标;(4)结合表型与生理生化指标观测结果,表明晋薯16号对盐的耐受性较强,青薯9号较弱,冀张薯12号和克新1号盐耐受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5)对StLTP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发现扩增产物第61位氨基酸发生突变。

刘佳慧[2](2020)在《东北马铃薯主栽品种对PVX抗性鉴定及抗病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是全球第4大作物,也是我国大力推广的新型主粮,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马铃薯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平均产量较低,一部分原因是块茎无性繁殖虽然加速繁殖避免种质变异,但也造成病毒在块茎上的常年积累。其中,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是一种严重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的病毒病害。虽然PVX单独侵染许多马铃薯品种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但是它与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时可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黑龙江省是我国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对主栽品种进行抗病鉴定可为规划品种格局提高产量奠定基础。此外,对PVX抗性基因的挖掘和机制研究,可为马铃薯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对克新13号、尤金、大西洋等23个东北地区主要栽培品种进行了 PVX抗病鉴定,并对抗病品种进行了抗病机理分析。发现的5个抗病品种中,4个品种携带Rx基因赋予其对PVX的极端抗性。此外,在外引1号中发现了全新的抗病途径,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东北地区马铃薯主要栽培品种的PVX抗性进行了鉴定:对23个脱毒处理的栽培品种组培苗,用农杆菌浸润法接种PVX。接种后12天通过DAS-ELISA与RT-PCR对系统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陇薯3号、尤金、大西洋、外引1号和外引2号5个品种对PVX具有抗性。对PVX侵染性克隆进行改造,获得带有黄色荧光蛋白(YFP)标记的PVX侵染性克隆(pGR107-YFP)。用pGR107-YFP对抗病品种进行再鉴定,结果表明陇薯3号、尤金、大西洋和外引2号对PVX侵染免疫,而外引1号显着推迟了 PVX的发病时间,说明外引1号与其它4个抗病品种具有不一样的抗性。2.对抗病品种的Rx基因进行了鉴定:根据Rx基因的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对5个抗病品种进行RT-PCR鉴定。陇薯3号、尤金、大西洋、外引2号能扩到特异条带,而外引1号扩增不到对应大小条带。对扩增片段进行基因克隆及测序,结果显示4个品种中均含有Rx基因。其中大西洋与陇薯3号核苷酸序列与Rx1完全一致。而尤金与外引2号为Rx的同系物。实验结果说明陇薯3号、尤金、大西洋、外引2号抗病途径为Rx抗病基因赋予马铃薯的极端抗性,而外引1号抗病途径未知。3.对外引1号的抗病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用摩擦接种将pGR107-YFP分别接种克新1号与外引1号,荧光观察发现PVX 10天后系统侵染克新1号,而外引1号需要14天以上。采用实时定量RT-PCR(qRT-PCR)对接种叶中PVX基因组积累量进行检测,发现接种后48-96 h克新1号中PVX基因组积累量快速升高,而在外引1号中增速缓慢,说明外引1号可能抑制了 PVX复制或运动。单细胞荧光分析发现,在相同侵染时间时,外引1号的荧光量远较克新1号弱,说明外引1号可能抑制了 PVX的复制。用构建的运动缺陷型并带有荧光标记的PVX侵染性克隆(pGR107-TGBp2△52-60-YFP)摩擦接种外引1号和克新1号,再通过qRT-PCR对PVX基因组积累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VX基因组在外引1号中的增长速度慢于在克新1号,表明PVX的复制在外引1号中受到抑制。此外,qRT-PCR还发现,PVX侵染后,PR基因在外引1号中表达水平高于在克新1号,说明外引1号接种PVX后抗免疫反应被激活。

张婷婷[3](2020)在《马铃薯氮素高效利用生理响应及差异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氮素是马铃薯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但过量施用氮肥也引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所以选育种植氮高效品种以提高氮利用效率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筛选不同氮效率品种,了解不同品种间的氮效率、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方面的差异是氮高效栽培及氮高效育种的基础。本研究以27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筛选氮高效品种和氮低效品种的基础上,对氮高效的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不同氮素水平下的基因差异表达。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苗期筛选与田间验证相结合,筛选出氮高效品种有荷兰14号(HL14)、冀张薯12号(JZ12)、兴佳2号(XJ2);氮低效品种有早大白(ZDB)、尤佳70(YJ70)、克新4号(KX4)。相对茎叶干物质量、相对根干物质量、相对根冠比、相对茎叶氮积累量、相对根氮积累量可用于苗期马铃薯氮效率的筛选指标。2、以氮高效品种JZ12和氮低效品种YJ70为试验材料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氮高效品种的根干重、根体积、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深层根量分布在各施氮量下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根系活力、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低氮与不施氮处理下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减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受影响程度小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氮素积累量积累均显着大于氮低效品种,且氮积累量与根干重、根体积、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各土层根干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3、氮高效品种JZ12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在低氮与不施氮处理下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YJ70,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与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各施氮处理下均显着高于氮低效品种。减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受影响程度小于氮低效品种。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的“光合午休”现象较轻。氮高效品种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显着大于氮低效品种。4、氮高效品种JZ12叶片中锰(Mn)、钼(Mo)、镧(La)、铈(Ce)、镨(Pr)、钐(Sm)、钆(Gd)、铽(Tb)、镝(Dy)、铒(Er)、镱(Yb)、钇(Y)含量高于氮低效品种YJ70,氮高效品种茎中Mn、Mo、La、Ce、Pr、Sm、Gd、Tb、Dy、Er、Yb、Y含量小于氮低效品种。减氮条件下降低了各营养元素的含量,且氮高效品种JZ12的降低幅度大于氮低效品种YJ70。5、与常规氮相比,低氮处理30d后,氮低效品种尤佳70叶片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6173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GO term有160条,主要有生物过程、催化活性、叶绿体等。差异基因显着富集的Pathway有15条,主要有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光合作用暗反应、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等。冀张薯12号叶片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3455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GO term有112条,主要有代谢过程、有机氮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催化活性、质体等。差异基因显着富集的Pathway有4条,主要有核糖体、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6、与常规氮相比,低氮处理30d后,氮低效品种尤佳70根系检测到249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GO term有12条,主要有运输、酰胺转运、寡肽运输、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显着富集的Pathway有8条,主要有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类固醇生物合成。冀张薯12号根系测到1990个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GO term有18条,主要有对胁迫的反应、谷氨酰胺家族氨基酸代谢过程、胺代谢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显着富集的Pathway有12条,主要有玉米素生物合成、氮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等。7、低氮处理提高了两品种高亲和力NRT的基因表达水平,氮高效品种根中编码亚硝酸还原酶的基因显着下调,根系和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酶相关基因的显着上调,表明氮高效品种拥有节能的氮同化模式和高效的氮素同化能力。在低氮下氮低效品种编码叶绿素合成的关键基因、捕光复合体Lhca5、Lhcb3、Lhcb6、Lhcb7基因、羧化阶段中编码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与之相比氮高效品种则呈显着上调或保持不变,说明氮高效品种能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合成水平,增强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加强固碳能力。

杨奕琦[4](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相关转录因子StR2R3的克隆及遗传转化》文中指出在植物整个生长周期中总会遭遇不同情况的逆境胁迫,无论是生物胁迫或者是非生物胁迫都会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转录因子逐步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转录因子能够激活一系列下游基因的表达或是参与各种代谢途径的调控来保障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实验室在前期转录组测序研究中发现晚疫病高抗马铃薯加湘1号接种晚疫病菌24小时后,一个R2R3转录因子(StR2R3)相比对照表达量显着上调。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本实验筛选了适合马铃薯的荧光定量内参基因,分别在生物胁迫(马铃薯晚疫病菌),非生物胁迫(干旱,高盐,高温,低温)的条件下研究了其表达量变化情况,克隆构建了该基因的植物超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并利用农杆菌浸泡法将该基因的超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马铃薯荧光定量内参基因的筛选: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了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处理后加湘1号10个内参基因ELF、EF-1β、CYP、ADF、Actin、GAPDH、E2、His、eEF、α-tubulin的表达稳定性,并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三种分析软件比较分析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ELF表达量在不同处理后表达均相对稳定,适宜作为马铃薯基因表达定量检测的的内参基因。2、胁迫诱导表达分析:分别在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模拟干旱、高盐、高温、低温的各个单一胁迫环境下对马铃薯转录因子StR2R3基因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检测,通过对其相对表达量的分析发现,在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后,StR2R3基因在24h内表达量显着上调,接种后48h-72h期间,表达量缓慢下降;20%PEG模拟干旱处理下,StR2R3基因的表达量先下调后显着上调;150mmol/L Nacl高盐溶液处理下,StR2R3基因的表达量先上调后缓慢下降;在35℃高温胁迫和4℃低温胁迫下,StR2R3基因均不表达。3、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以马铃薯加湘1号为材料,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加湘1号的DNA中通过PCR的方法扩增获得了StR2R3转录因子,该基因长958bp,编码一个含239个蛋白。将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MYB类转录因子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两个MYB的结构域,符合MYB转录因子家族中R2R3-MY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4、载体的构建:通过酶切、连接将StR2R3基因及片段分别克隆到超表达载体pCXSN和RNAi载体pFGC941中。通过测序和酶切验证,证实StR2R3基因及其片段成功插入了载体中,分别命名为pCXSN-StR2R3和pFGC5941-StR2R3。5、植物超表达载体pCXSN-StR2R3农杆菌转化拟南芥:通过冻融法将pCXSNStR2R3转化至根癌农杆菌GV3101中,采用农杆菌花序侵染法进一步将StR2R3基因转化拟南芥,潮霉素平板筛选及PCR检测得到6个拟南芥T3代纯合阳性植株。

段艳凤[5](2019)在《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抗晚疫病相关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晚疫病是马铃薯在世界范围内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根本手段。然而,由于栽培马铃薯抗源缺乏,抗性基因很容易被新的生理小种克服,致使抗晚疫病育种进程缓慢。因此,筛选优异抗源材料,挖掘优良抗性基因,阐明马铃薯与晚疫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对指导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尤为重要。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马铃薯种质资源晚疫病抗性评价、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晚疫病抗性相关基因分析等系列工作,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晚疫病抗性评价,筛选出10份高抗或抗晚疫病的抗源材料。利用5个不同的晚疫病菌株鉴定评价了包括野生种、安第斯栽培种及普通栽培种等192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的晚疫病抗性,筛选出BCP1-3、JAM1-4、CPH1-14、TRD2-1等10份晚疫病抗源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得对于挖掘新的晚疫病抗性基因、进行抗晚疫病育种亲本选配,以及拓宽马铃薯栽培品种的抗病遗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2.利用30个SSR标记对189份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系统的聚类分析。30个SSR标记在189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73个等位位点,其中171个为多态性位点。每个SSR标记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变幅为312,平均5.77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19750.5329,平均0.3559。NJ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189份材料可分为3个大类群(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类群1包括44份材料,其中35份为野生种材料;类群2包括21份材料,其中17份为野生种材料;类群3包括124份材料,主要为四倍体栽培种,该类群还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类(A、B和C),其中A亚类主要为安第斯栽培种,B和C亚类则主要为普通栽培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可以明显区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安第斯栽培种和野生种。进一步将NJ分类结果与抗病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抗性材料在类群中分布比较分散,说明不同抗性材料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3.利用20K SNP芯片构建了71份马铃薯种质材料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这些种质之间的进化关系。群体结构及主成分分析可将71份材料分为4个类群(Q1、Q2、Q3和Q4),其中Q1和Q2主要为野生种,Q3包含了野生种、安第斯栽培种及同时含有普通栽培种与野生种血缘的二倍体材料,Q4主要为普通栽培种。本研究结果表明,SNP标记可以区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和野生种。同时发现不同的抗晚疫病种质在SNP标记划分类群中的分布相对集中。4.利用RNA-Seq建立了安第斯栽培种材料03112-233的抗病相关基因表达谱。用90128与CN152菌株侵染后,发现03112-233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0%与16%。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亲和与非亲和互作中,SA和ET介导的信号途径参与了03112-233对晚疫病菌株90128与CN152的抗性,而JA介导的信号途径则受到抑制。分别预测了非亲和与亲和互作相关的候选基因16个和3个。

范国权,高艳玲,张威,张抒,申宇,邱彩玲,白艳菊,刘凯,喻江[6](2019)在《马铃薯主要病毒侵染不同品种症状及对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病毒病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因此,在马铃薯生产中防控马铃薯病毒病尤为重要。用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PVA)、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PVM)、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PVY+PVA、PVY+PVX、PVY+PVS以及PVY+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共9种病毒或病毒(类病毒)组合于苗期接种黑龙江省10个马铃薯主栽品种,调查这些品种的株高、产量、大薯率和植株症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侵染中PVY和PSTVd和单一侵染中PVY对马铃薯品种高度影响最大。10个供试马铃薯品种对含有PVY侵染的5个处理(PVY、PVY+PVX、PVY+PVA、PVY+PVS、PVY+PSTVd)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症状。PVY+PVX和PVY+PSTVd复合侵染对10个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和大薯率影响较大。调查了生产中常见病毒病和类病毒在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上造成的症状和危害,有助于在生产中对病害的识别和防控,降低病害的危害,提高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

余斌[7](2018)在《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在中国属于外来作物,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现有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并进行综合评价,是丰富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119份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种质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该批种质材料的植株株型与块茎产量形成间的关系以及冠层温差变化特性与植株耐旱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马铃薯块茎的色泽和质地品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对引进马铃薯种质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批引进种质资源在不同性状间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所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0.52-69.91之间,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56-4.37之间,生育期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对引进种质资源进行了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该批引进种质材料中CIP393228.67和CIP 385561.124在干旱区,CIP 304350.95、CIP392797.22、CIP388615.22在半干旱区分别表现出较好的丰产和稳产特性。3、在引进种质材料株型与产量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马铃薯种质材料的植株生长习性与块茎产量无直接相关,块茎高产的形成是各株型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株型性状中自然株高、直立性系数、垂角与单株平均块茎重呈显着相关。高产种质类型的植株直立性系数显着高于其它产量类型14.10%-22.47%;在主茎节间距性状中,高产种质类型的主茎基部第4、第5、第6节间距均高于其它产量类型;植株茎叶夹角呈主茎基部向顶端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基部第5茎叶夹角相比基部第4茎叶夹角平均减小5.56°,基部第6茎叶夹角相比基部第5茎叶夹角平均减小6.01°;高产种质类型的平均垂角最大且显着高于中低产和低产类型8.26%和7.40%,此类株型结构有利于避免植株自身或植株间叶片相互遮蔽,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获得高产。4、对引进种质材料的植株表型性状和光合生理指标以及冠气温差进行测定和耐旱性评价分析,发现所测性状指标中冠气温差、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对干旱胁迫最为敏感。冠气温差在不同引进种质材料间及半干旱和半湿润两种环境间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性,其耐旱系数与植株表型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耐旱系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冠气温差可作为马铃薯的耐旱性鉴定指标进行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准确便捷的监测马铃薯冠气温差,此技术是进行马铃薯耐旱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可为马铃薯耐旱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5、引进种质材料在25℃贮藏120d时块茎和全粉的色泽变化最大。短时期内60d 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影响的程度明显大于25℃贮藏环境,而在长时间120d 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的变化具有抑制效益。在贮藏过程中,种质材料块茎色泽的变化与块茎内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显着相关,块茎内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其全粉的光泽度越暗。6、引进种质材料块茎内淀粉含量与薯泥挤压力及粘着力存在显着相关性。此批引进的马铃薯种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块茎和薯泥质地特征,可针对不同加工用途进行评价筛选。

段绍光[8](2017)在《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与国外合作的日益深入,我国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数量和种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保存了大量的马铃薯材料,基本可以代表我国整体的马铃薯种质资源组成。本研究利用保存的包括国内育成品种以及从欧洲、北美和CIP等地区和国际研究机构引进的600余份材料,从系谱分析、细胞质分型、表型性状聚类、遗传多样性分析、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拓宽我国马铃薯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提供参考。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我国马铃薯审定品种的遗传基础。截至2012年,我国共审定436个马铃薯品种,其中自行选育的379个品种共涉及亲本423个,累计使用724次,按来源分为国内品种、国内品系、地方品种、新型栽培种、北美资源、欧洲资源、CIP资源和其他共8类,相应的核质遗传贡献分别为97.5、107、10.5、16、27.5、71、33和16.5,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品种和国内品系一直是贡献最大的类型,而农家品种主要以母本为主,外来资源如新型栽培种、欧洲资源和北美资源更多以父本为主。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和血缘组成系统分析表明,疫不加、竹板、工业、兰芽和早玫瑰可以称为第一代亲本,男爵、胜利、燕子、白头翁、米拉、多子白、卡它丁和小叶子可以归为第二代亲本。2.采用多重引物系统对我国保存的608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细胞质分型。T、D、P、A、M和W型细胞质占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303(49.8%)、243(40%)、2(0.3%)、15(2.5%)、6(1%)和39(6.4%),未发现6种类型以外的其他细胞质类型。3.选用16个田间表型性状,对454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4.66处参试的所有材料可以被聚成两个类群A1和A。在欧式距离12.74处类群A1又可以被分为两个亚群A11和A12。在欧式距离11.73处全部参试材料可以被聚成9个类群,包括四个小类(A、B、C和H)和五个大类(D、E、F、G和I),其中类群I所包括的材料占总数的57.5%。4.筛选获得了36对分布于马铃薯12条染色体上、多态性高、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引物,构建了559份材料的系统进化树。利用8份来源广泛、具有遗传背景代表性的材料从332对引物中筛选出36对谱带清晰、多态性较高、容易统计的引物,对559份马铃薯材料总共扩增出134个多态性位点,36对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数量在17间变动,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位点为3.72个。36对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的浮动范围为0.15450.7743,平均值为0.5783。采用PowerMarker V3.25构建NJ系统进化树,供试559份材料总体可以分为3个大的类群(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类群1是一个混合群,各地区品种均有分布,包括133份马铃薯材料,占总数的23.8%;类群2中欧洲、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材料所占比重大,该类群包括的材料数量为187,所占比例为33.5%;类群3中北美、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马铃薯材料所占比重大,其包含的239份材料占供试559份材料的42.8%。5.对8个马铃薯加工和早熟亲本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大西洋和GT12867-02在单株结薯数上具有较强的负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效应值分别为-9.89和-15.43,GT12867-02在2010年的效应值为-9.11;大西洋和Lenape在干物质含量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其中大西洋2009年的相对效应值为4.50;大西洋、GT12867-02和Lenape在炸片颜色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相对效应值分别为11.90和12.45,GT12867-02和Lenape在2009年的效应值分别为5.02和4.75。6.对马铃薯加工品质和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力的估算和分析。单株产量、干物质含量、单薯重、单株结薯数和炸片颜色两年的所有广义遗传力均大于62%,说明这5个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炸片颜色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说明该性状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亲本所具备的炸片品质能够稳定有效地传递给分离后代,可以对该性状进行早世代的选择。单株产量和单薯重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40%,说明这两个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应该进行高世代选择。

王舰[9](2017)在《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块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在许多国家都是一种重要的主粮和经济作物。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种植大国和生产大国,在世界马铃薯产业中起到了主导地位。为了解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丰富目前匮乏的马铃薯基因以促进马铃薯改良,为了筛选与马铃薯块茎重要表型性状相关的SNPs位点及候选基因,同时为寻找与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技术和基于SLAF-seq技术开发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对收集和保存的包括从世界上8个国家和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CIP)及国内不同地方的288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对4个主要块茎性状(芽眼色、芽眼深浅、肉色和皮色)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进行了基于SNP标记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抗晚疫病基因区域选择消除分析。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SSR和AFLP标记技术来评估这288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从20对表现多态性的SSR标记中检测到190个等位基因位点,从10个AFLP引物组合中共检测到983个多态性AFLP片段,通过叶贝斯分析法,将这些马铃薯资源分成了 7个亚群(SG)和1个混合群。通过叶贝斯分析法,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对不同地区马铃薯种质资源群体间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南方群体与其它4个地区群体Nei’s遗传距离都比较远,与东北克山群体的距离最远,CIP群体与另外3个地区群体(北方、东北克山、国外群体)也比较远,东北克山群体与北方群体遗传距离最近。2.首次基于SLAF-seq技术开发出多态性SNP位点,将开发得到的280,124个遍布于整个基因组的群体多态性SNP,对马铃薯种质资源自然群体进行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根据进化树图,除去仅有1~4份资源的大分支,剩余的资源集中在4个亚群,除了亚群4基本都是CIP资源外,其它3个亚群上不同来源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均有分布;由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可知,根据交叉验证错误率的估值确定最优分群数为17,但是大部分亚群所包含的资源数都比较少(少于20份资源),大部分资源集中在群4、10、11、14和17五个亚群上;PCA分析结果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相一致,进化树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均发现马铃薯资源地域间差异不明显。3.综合比较3种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3种标记的检测效率为:SNP标记>AFLP标记>SSR标记。4.用开发出的280,124个多态性SNP标记数据以及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对本单位收集保存的142份马铃薯种质资源4个主要块茎性状(芽眼色、芽眼深浅、肉色和皮色)进行关联分析,取关联的SNP位点选取前后10 kb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通过COG数据库、GO数据库、KEGG数据库、Swiss-prot数据库和NR数据库进行基因注释。基于0.01显着水平,在GLM模式下,检测到8个标记位点与马铃薯资源芽眼色性状相关,分别分布于第1、2、6、10号染色体上,在3个SNPs附近共找到6个已知的功能基因;共检测到15个标记位点与马铃薯资源芽眼深浅性状相关,分别分布于第2、3、9、11和12号染色体上。在MLM模式下,在第2号染色体上也检测到1个与马铃薯资源芽眼深浅性状相关的标记位点,与GLM模式下检测到的第2号染色体上的标记位置一致,在6个SNPs附近共找到9个已知的功能基因;检测到11个标记位点与马铃薯资源肉色性状相关,分别分布于第1、2、3、5、7号染色体上,在6个SNPs附近找到10个已知的功能基因;在第1号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标记与皮色性状相关,在该SNP附近找到2个已知的功能基因。本研究分析找到的候选基因的信息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5.用280,124个多态性SNP标记数据,通过对所测142份马铃薯种质资源中对晚疫病表现抗病的40份资源组成的抗病群体和表现感病的75份资源组成的感病群体进行选择消除分析,对抗病群体受选择的清除位点区域基因进行GO数据库、COG数据库、KEGG数据库和植物R基因数据库注释。对GO注释到的602个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得到抗病群体受选择的清除位点区域基因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中的分布、数目及比例,细胞组分中基因最多的条目分别有506、500和419个基因,找到差异基因的比例较高的分别为3.5%、3.8%、4.1%和10%;在分子功能分类中,包含基因最多的条目分别拥有317和297个基因,找到差异基因的比例较高的分别为3.5%、3.1%、3.3%、3.6%和7.1%;生物学过程分类中基因最多的条目分别有478、451和435个基因,找到差异基因的比例最高的分别为6.0%和4.5%。对COG注释到的196个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发现在这些相关基因中,主要在“仅通用功能预测”、“转录”、“信号转导机制”和“复制重组和修复”有关的COG分类中得到显着富集;通过KEGG注释被注释进去基因最多的7个通路分别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核糖体”、“内质网蛋白加工”、“剪接体”、“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作用”、“RNA降解”和“RNA转运”通路,富集水平最显着且富集显着性最可靠的两个通路分别为“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和“RNA降解”通路;通过植物R基因数据库注释,发现19个基因序列被注释的结果为马铃薯中的R基因,其中CNL型1个,RLP型2个,L型16个,具体的候选基因为马铃薯中的11个R基因,该11个R基因将做为后续研究中重点进行验证的基因。

温晨阳[10](2017)在《马铃薯黄萎病生防木霉菌的筛选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俗称马铃薯"早死病",主要由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黑白轮枝菌(V.albo-at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近年来,马铃薯黄萎病在内蒙古种植区发生较为严重,对马铃薯产业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本研究从生物防治角度出发,筛选出对大丽轮枝菌具有生防作用的木霉菌菌株,为有效防治马铃薯黄萎病奠定基础。另外,探究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并对不同品种马铃薯对黄萎病抗性进行鉴定,明确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同时筛选出抗性良好的马铃薯品种,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对在不同地区采集的180多份马铃薯和向日葵茎秆样品中分离得到的70株木霉菌进行平板对峙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室内和田间的防治效果测定,最终筛选出木霉菌株PT-29;结果表明,菌株PT-29是一株较为理想的生防菌株,表现相对稳定,在不同地区的田间防效测定中,该菌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1.93%和63.28%,在马铃薯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方面将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2.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木霉菌PT-29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3.木霉菌PT-29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PT-29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是PDA培养基;木霉菌株PT-29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7℃;pH 5-6最适菌丝生长,而pH为7时利于其产孢;最适合木霉菌株PT-29菌丝生长的碳源为淀粉,氮源为蛋白胨;该菌株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的微量元素对木霉菌株PT-29的菌丝生长和产孢均有不同影响。4.综合分析马铃薯不同品种的田间鉴定和室内调查结果,发现全部16个品种在人工和自然病圃上均无免疫品种,多数表现为耐病,具有稳定的抗性品种的比例为62.5%,只有合作88表现较强且稳定的抗性,所有品种的发病率均较高,且病情指数越大,病薯率就越高。部分品种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的抗性表现不稳定,但是抗性表现浮动不大。5.在单一接菌量条件下,马铃薯品种夏菠蒂和克新1号的还原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在发病等级达到四级时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接菌量下,夏菠蒂和克新1号的氮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接菌量为15g发病等级为四级,是氮元素含量最低分别为0.643 g/kg 和 0.655 g/kg,其蛋白质含量为 4.018 g/kg 和 4.095 g/kg。

二、如何识别“克新1号”马铃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识别“克新1号”马铃薯(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马铃薯响应盐胁迫的差异分析及StLTP1基因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1 土壤盐渍化及其治理
        1.1.2 盐胁迫影响植物生长
        1.1.2.1 生长发育
        1.1.2.2 光合作用
        1.1.2.3 生理代谢
        1.1.2.4 保护酶系统
        1.1.2.5 离子转运平衡
        1.1.2.6 渗透调节物质
        1.1.2.7 活性氧物质及膜损伤
        1.1.3 植物对盐胁迫的耐受机制
        1.1.3.1 渗透耐受机制
        1.1.3.2 离子转运平衡机制
        1.1.3.3 抗氧化酶保护机制
        1.1.3.4 光合途径的改变
        1.1.3.5 激素调节
        1.1.3.6 其他调节机制
        1.1.4 植物基因对盐胁迫的响应
        1.1.4.1 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1.1.4.2 转录因子
        1.1.4.3 渗透调节相关基因
        1.1.4.4 抗氧化相关基因
        1.1.4.5 功能性蛋白基因
        1.1.4.6 LTPs
        1.1.4.6.1 LTPs参与调控植物盐胁迫
        1.1.4.6.2 LTPs参与调控其他非生物胁迫
    1.2 马铃薯抗盐性的研究进展
        1.2.1 马铃薯概述
        1.2.2 马铃薯对盐胁迫的响应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盐胁迫下马铃薯生长和形态的响应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处理条件
        2.2.1 马铃薯材料
        2.2.2 试验耗材
        2.2.3 培养基及配方
    2.3 试验方法
        2.3.1 马铃薯组培苗的培养
        2.3.2 MS培养基盐分梯度处理
        2.3.3 农艺性状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盐胁迫处理的表型鉴定
        2.4.2 盐胁迫下生长指标的测定
        2.4.2.1 不同盐浓度对马铃薯株高的影响
        2.4.2.2 不同盐浓度对马铃薯鲜重的影响
        2.4.2.3 不同盐浓度对马铃薯新叶数的影响
        2.4.2.4 不同盐浓度对马铃薯根数的影响
        2.4.2.5 不同盐浓度对马铃薯根长的影响
    2.5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盐胁迫下马铃薯生理指标的响应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马铃薯材料
        3.2.2 试验耗材
        3.2.3 培养基及配方
    3.3 试验方法
        3.3.1 Hoagland培养液盐分梯度处理方法
        3.3.2 丙二醛
        3.3.3 脯氨酸
        3.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3.3.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3.3.6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3.3.7 可溶性蛋白
        3.3.8 可溶性糖
        3.3.9 相对电导率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丙二醛
        3.4.2 脯氨酸
        3.4.3 SOD活性
        3.4.4 POD活性
        3.4.5 CAT活性
        3.4.6 可溶性蛋白
        3.4.7 可溶性糖
        3.4.8 相对电导率
    3.5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StLTP1基因的克隆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
        4.2.1 马铃薯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培养基及配方
    4.3 试验方法
        4.3.1 提取RNA
        4.3.2 反转录成cDNA
        4.3.3 PCR扩增
        4.3.4 目的片段和载体双酶切
        4.3.5 凝胶电泳及回收
        4.3.6 载体与目的基因连接
        4.3.7 载体转化
        4.3.8 阳性单克隆筛选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与结论
    4.6 总结与展望
        4.6.1 总结
        4.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东北马铃薯主栽品种对PVX抗性鉴定及抗病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马铃薯与马铃薯病毒病概述
    1.2 马铃薯X病毒(PVX)
        1.2.1 PVX的基因组结构
        1.2.2 PVX编码蛋白的功能
        1.2.3 PVX株系的分类
        1.2.4 PVX的分布与防治
    1.3 马铃薯抗病毒机制
        1.3.1 R基因介导的抗性
        1.3.2 隐性基因介导的抗性
        1.3.3 RNA沉默介导的抗性
        1.3.4 其他基因介导的抗性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病毒和细菌材料
        2.1.3 载体
    2.2 生化试剂
        2.2.1 酶、化学试剂和抗生素
        2.2.2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2.3 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
        2.4.2 植物病毒接种
        2.4.3 植物总RNA提取
        2.4.4 RNA反转录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2.4.6 PCR扩增
        2.4.7 酶切
        2.4.8 载体构建
        2.4.9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2.4.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2.4.11 植物DNA提取
        2.4.12 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品种对PVX的抗性鉴定
        3.1.1 脱毒苗的获得及其鉴定
        3.1.2 PVX的抗性鉴定
        3.1.3 PVX侵染性克隆荧光载体的构建
        3.1.4 pGR107-YFP侵染马铃薯
    3.2 抗病品种抗PVX途径分析
        3.2.1 马铃薯抗病品种Rx基因鉴定
        3.2.2 马铃薯Rx抗病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3 外引1号抗PVX机理分析
        3.3.1 “外引1号”对PVX侵染具有明显阻遏作用
        3.3.2 “外引1号”抑制PVX的复制
        3.3.3 PRs 检测
4 讨论
    4.1 马铃薯品种对PVX的抗性分析
    4.2 抗病品种抗PVX途径分析
    4.3 外引1号抗PVX基因挖掘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马铃薯氮素高效利用生理响应及差异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在植物中的作用
        1.2.2 氮效率定义
        1.2.3 提高氮效率的途径
        1.2.4 氮效率的品种差异
        1.2.5 氮高效品种的筛选
        1.2.6 氮素吸收与利用
        1.2.7 离子组学研究概况
        1.2.8 转录组学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马铃薯氮效率品种差异及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采样与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马铃薯品种苗期氮效率差异及其评价
        2.2.2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对氮肥的响应
    2.3 讨论
3 不同氮效率品种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产量对氮的响应
        3.2.2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对氮的响应
        3.2.3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干物质积累量特性的变化
        3.2.4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氮积累量的变化
    3.3 讨论
4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根系特征的差异
    4.1 盆栽条件下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根系特征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根系时空分布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及氮代谢相关酶的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5.2.2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
        5.2.3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叶片氮代谢相关酶的变化
        5.2.4 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5.2.5 氮代谢酶活性与产量的关系
    5.3 讨论
        5.3.1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的差异
        5.3.2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氮代谢相关酶的差异
6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离子含量的差异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区概况
        6.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6.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干物质量
        6.2.2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叶片中各营养元素含量
        6.2.3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茎秆中各营养元素含量
        6.2.4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块茎中各营养元素含量
        6.2.5 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各营养元素的单株积累量
    6.3 讨论
7 马铃薯响应不同氮浓度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设计
        7.1.3 RNA提取及质检
        7.1.4 测序文库构建及测序
        7.1.5 测序数据分析及处理
        7.1.6 差异基因分析及qRT-PCR验证
        7.1.7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测序样品RNA的质量检测
        7.2.2 原始序列数据及质量控制
        7.2.3 RNA-Seq数据的基本统计
        7.2.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7.2.5 qRT-PCR验证
        7.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2.7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7.2.8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7.3 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相关转录因子StR2R3的克隆及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马铃薯
        1.1.1 中国马铃薯生产概况
    1.2 马铃薯晚疫病
        1.2.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危害
        1.2.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1.3 转录因子
        1.3.1 转录因子结构特征及分类
        1.3.2 转录因子主要家族
    1.4 MYB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4.1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1.4.2 MYB转录因子的功能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马铃薯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及St R2R3 基因胁迫诱导表达分析
    2.1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菌种
        2.1.3 培养基配制
        2.1.4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5 试验材料培养
        2.1.6 不同胁迫环境下处理加湘1号马铃薯组培苗
        2.1.7 马铃薯加湘1号组培苗总RNA的提取
        2.1.8 马铃薯加湘1 号组培苗总RNA反转录c DNA
        2.1.9 引物设计
        2.1.10 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检测
        2.1.11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总RNA浓度和质量检测
        2.2.2 模板浓度梯度稀释检测
        2.2.3 Ge Norm分析结果
        2.2.4 Norm Finder分析结果
        2.2.5 Best Keeper分析结果
        2.2.6 Q-PCR检测不同胁迫下St R2R3 基因表达差异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3章 马铃薯转录因子StR2R3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组培苗的培养
        3.1.5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3.1.6 引物设计
        3.1.7 PCR扩增目的片段
        3.1.8 马铃薯StR2R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加湘1号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3.2.2 St R2R3 基因PCR扩增
        3.2.3 StR2R3基因保守结构域的预测
        3.2.4 StR2R3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3.2.5 跨膜结构的预测
        3.2.6 转录调控区域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4章 植物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及载体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剂及工具酶
        4.1.4 抗生素与培养基
        4.1.5 St R2R3 基因PCR扩增
        4.1.6 St R2R3 正向插入片段和St R2R3 反向插入片段基因PCR扩增
        4.1.7 扩增PCR产物纯化
        4.1.8 植物超表达载体构建
        4.1.9 St R2R3与p CXSN的连接转化
        4.1.10 阳性克隆重组子鉴定
        4.1.11 重组植物表达载体单酶切及测序验证
        4.1.12 植物沉默表达载体正向插入片段构建
        4.1.13 St R2R3-ZC与 p FGC5941 的连接转化
        4.1.14 沉默载体正向插入阳性克隆重组子鉴定
        4.1.15 重组植物沉默表达载体正向插入片段测序验证
        4.1.16 植物沉默表达载体反向插入片段构建
        4.1.17 St R2R3-FC与 p FGC5941-St R2R3-ZC的连接转化
        4.1.18 沉默载体反向插入阳性克隆重组子鉴定
        4.1.19 重组植物沉默表达载体测序验证
        4.1.20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GV3101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tR2R3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与农杆菌转化
        4.2.2 StR2R3基因的沉默载体构建与农杆菌转化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超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菌株及载体
        5.1.3 主要仪器
        5.1.4 主要试剂
        5.1.5 抗生素与培养基
        5.1.6 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
        5.1.7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及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鉴定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抗晚疫病相关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的提出
    1.2 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
        1.2.1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分类
        1.2.2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2.2.1 SSR分子标记
        1.2.2.2 SNP分子标记
        1.2.3 马铃薯种质资源在抗性育种上的应用
        1.2.4 国内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1.2.4.1 四倍体栽培种的研究利用
        1.2.4.2 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的研究利用
    1.3 马铃薯晚疫病与抗性评价
        1.3.1 晚疫病菌的研究概况
        1.3.1.1 晚疫病菌的分类地位
        1.3.1.2 晚疫病菌的生物学特征
        1.3.1.3 晚疫病菌的生活史
        1.3.1.4 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
        1.3.1.5 晚疫病菌的基因组
        1.3.2 晚疫病的症状、流行病学及防治
        1.3.3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评价
    1.4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基因挖掘
        1.4.1 寄主抗病类型及抗病机制
        1.4.2 马铃薯晚疫病R基因与QTL
        1.4.2.1 垂直抗性R基因挖掘
        1.4.2.2 水平抗性QTLs定位
        1.4.2.3 抗性相关基因挖掘
    1.5 转录组学及其应用
        1.5.1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
        1.5.2 转录组学研究技术及应用
        1.5.3 RNA-Seq在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晚疫病抗性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供试菌株
        2.2.3 接菌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供试材料对不同菌株的抗性分析
        2.3.1.1 供试材料对CN152的抗性
        2.3.1.2 供试材料对80029的抗性
        2.3.1.3 供试材料对90128的抗性
        2.3.1.4 供试材料对T30-4的抗性
        2.3.1.5 供试材料对428-2的抗性
        2.3.2 不同类别种质资源的抗性分析
        2.3.2.1 野生种材料对不同菌株的抗性
        2.3.2.2 安第斯栽培种材料对不同菌株的抗性
        2.3.2.3 普通栽培种材料对不同菌株的抗性
    2.4 讨论
        2.4.1 筛选出的优异晚疫病抗性材料
        2.4.2 种质资源对不同菌株的抗性
        2.4.3 不同类别种质资源的抗性
第三章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基因组DNA提取
        3.2.3 SSR标记分析
        3.2.3.1 标记来源和反应条件
        3.2.3.2 电泳检测
        3.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4 SNP芯片基因分型分析
        3.2.4.1 SNP芯片分型平台
        3.2.4.2 SNP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1 SSR标记多态性
        3.3.1.2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SNP芯片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1 SNP基因分型结果
        3.3.2.2 群体结构分析
        3.3.2.3 主成分分析
        3.3.2.4 SNP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基于SSR标记的马铃薯抗性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
        3.4.2 基于SNP标记的马铃薯抗性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
第四章 马铃薯与晚疫病菌非亲和与亲和互作的转录组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与病原菌接种
        4.2.2 DNA提取及dRenSeq分析
        4.2.3 RNA提取及文库构建
        4.2.4 数据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4.2.6 定量RT-PCR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03112-233的dRenSeq分析
        4.3.2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4.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
        4.3.5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与KEGG富集分析
        4.3.6 响应晚疫病菌侵染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
        4.3.7 90128及CN152侵染后特异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8 连续上调或下调表达的基因
        4.3.9 qRT-PCR验证
    4.4 讨论
        4.4.1 马铃薯寄主03112-233对非亲和与亲和互作的响应机制不同
        4.4.2 寄主03112-233在非亲和与亲和互作中表达不同的抗病防卫基因
        4.4.3 复杂信号转导途径参与寄主-病原互作并启动抗病防御
        4.4.4 90128与CN152诱导的非亲和互作与亲和互作的分子机制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马铃薯主要病毒侵染不同品种症状及对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毒源
        1.1.2 供试马铃薯品种及种薯级别
    1.2 试验方法
        1.2.1 小区设计
        1.2.2 病毒接种
        1.2.3 发病检测
        1.2.4 生物学性状调查
        1.2.5 考种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发病鉴定
    2.2 株高
    2.3 病毒症状
    2.4 产量
    2.5 马铃薯大薯率
3 讨论

(7)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概述
    1.2 马铃薯起源与分布
    1.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概述
    1.4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
        1.4.1 我国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
        1.4.2 我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进展
        1.4.3 我国对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1.5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5.2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6 马铃薯植株株型研究
        1.6.1 株型的概念
        1.6.2 株型研究进展
        1.6.3 马铃薯植株株型研究进展
    1.7 马铃薯抗旱评价
        1.7.1 马铃薯耐旱评价研究方法
        1.7.2 马铃薯冠气温差变化特性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
    1.8 马铃薯加工品质研究进展
        1.8.1 马铃薯全粉品质研究进展
        1.8.2 马铃薯色泽品质研究进展
        1.8.3 马铃薯质地品质研究进展
    1.9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区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状况
        2.1.4 指标测定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3 表型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异
        2.2.4 表型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年际间的互作效益分析
        2.2.5 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2.2.6 种质材料的聚类分析
        2.2.7 种质材料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
    2.3 讨论
        2.3.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2.3.2 119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
        2.3.3 参试材料综合评价
    2.4 结论
第三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植株株型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株型划分方法
        3.1.3 田间试验方法
        3.1.4 植株性状测定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株生长习性与产量的比较分析
        3.2.2 株型直立性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3.2.3 节间距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3.2.4 茎叶夹角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3.2.5 叶片形态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3.2.6 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7 株型性状对产量关联性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冠层温度变化特性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方法
        4.1.2 试验区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状况
        4.1.3 光合指标测定
        4.1.4 叶绿素测定
        4.1.5 植被覆盖指数测定
        4.1.6 冠气温差的测定
        4.1.7 耐旱系数DTC值计算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环境下植株表型性状的耐旱性分析
        4.2.2 不同环境下冠气温差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耐旱性分析
        4.2.3 各性状在基因型与环境、年际间的互作效益分析
        4.2.4 各性状耐旱系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马铃薯耐旱性评价指标
        4.3.2 冠气温差与马铃薯耐旱性的关系
        4.3.3 冠气温差在马铃薯耐旱性鉴定中的应用
    4.4 结论
第五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块茎色泽质地品质性状的评价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还原糖含量变化
        5.2.2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3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淀粉含量变化
        5.2.4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色泽?E分析
        5.2.5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全粉色泽?E分析
        5.2.6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亮度L值分析
        5.2.7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全粉亮度L值分析
        5.2.8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鲜薯块茎硬度变化
        5.2.9 不同复水量下马铃薯薯泥挤压力的变化
        5.2.10 不同复水量下马铃薯薯泥粘着力的变化
        5.2.11 马铃薯块茎成分与色泽、质构品质的相关性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的起源和传播
    1.2 马铃薯种质资源概况
        1.2.1 马铃薯野生种
        1.2.2 马铃薯栽培种
        1.2.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1.3 马铃薯杂交育种
        1.3.1 亲本选配
        1.3.2 马铃薯核心祖先亲本
        1.3.3 育种亲本遗传多样性的拓展
        1.3.4 中国的马铃薯育成品种
    1.4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1.4.1 系谱分析法
        1.4.2 遗传标记法
    1.5 马铃薯细胞质基因分型研究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亲缘关系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中国马铃薯审定品种及其直接亲本
        2.3.2 细胞质分型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聚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表型性状聚类
        3.3.2 多态性SSR引物的筛选
        3.3.3 SSR临接系统进化树(Neighbor-Joiningtree)
    3.4 讨论
        3.4.1 SSR标记在马铃薯研究中的利与弊
        3.4.2 基于马铃薯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3.4.3 基于SSR标记马铃薯资源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3.5 结论
第四章 亲本重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五个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4.3.2 三个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3 四个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4 两个性状总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5 重要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4.4 讨论
        4.4.1 马铃薯的配合力分析
        4.4.2 亲本育种价值的评价
    4.5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块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综述
    1.1 中国马铃薯育种发展简史
    1.2 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形态学标记
        1.3.2 细胞学标记
        1.3.3 生化标记
        1.3.4 分子标记
        1.3.5 马铃薯主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基于SSR和AFLP标记的288份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SR和AFLP标记的多态性分析比较
        2.2.2 SSR和AFLP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2.2.3 综合两种分子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PCA分析和聚类分析
        2.2.4 综合两种分子标记结果进行不同地区马铃薯种质资源群体间聚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SLAF-seq技术开发的SNP标记的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1.3 酶切建库
        3.1.4 测序数据统计与质量分析
        3.1.5 实验建库评估
        3.1.6 SLAF标签的获得和SNP标记的开发
        3.1.7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酶切方案评估
        3.2.2 测序数据统计与质量分析
        3.2.3 实验建库评估
        3.2.4 SLAF标签的获得和SNP标记的开发
        3.2.5 遗传进化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SNP标记的马铃薯种质资源主要块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芽眼色性状的关联分析
        4.2.2 芽眼深浅性状的关联分析
        4.2.3 肉色性状的关联分析
        4.2.4 皮色性状的关联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SNP标记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抗晚疫病基因选择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抗病性鉴定结果统计
        5.2.2 Fst群体选择清除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马铃薯黄萎病生防木霉菌的筛选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马铃薯黄萎病
        1.1.1 马铃薯简介
    1.2 马铃薯黄萎病的研究进展
        1.2.1 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和危害
        1.2.2 发病症状
        1.2.3 马铃薯黄萎病的病原菌
    1.3 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
        1.3.1 选育抗病品种
        1.3.2 农业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3.4 物理防治
        1.3.5 生物防治
        1.3.6 生防真菌
    1.4 木霉菌的研究现状
        1.4.1 木霉属真菌简介
        1.4.2 利用木霉生防真菌病害的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马铃薯黄萎病生防木霉菌的分离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样品
        2.1.2 供试菌株
        2.1.3 马铃薯品种
        2.1.4 供试培养基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生防木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2.2.2 木霉菌的保存
        2.2.3 平板拮抗活性测定
        2.2.4 处理液的制备
        2.2.5 室内防治效果测定
        2.2.6 田间防治效果测定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木霉菌的分离
        2.3.2 平板对峙拮抗活性测定
        2.3.3 室内防治效果测定
        2.3.4 田间防治效果测定
    2.4 结论与讨论
3 生防木霉菌菌株PT-29的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形态学鉴定
        3.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结果和分析
        3.2.1 木霉菌株PT-29形态学鉴定结果
        3.2.2 PT-29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4 木霉PT-29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2 供试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供试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不同类型培养基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2.2 不同温度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2.3 不同pH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2.4 不同碳源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2.5 不同氮源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2.6 光暗处理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2.7 微量元素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2.8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不同类型培养基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3.2 不同温度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跑量的影响
        4.3.3 不同pH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3.4 不同碳源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4.3.5 不同氮源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3.6 光暗处理对菌株PT-29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3.7 微量元素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5 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抗性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病原菌
        5.1.2 供试马铃薯品种
        5.1.3 供试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大丽轮枝菌抗性的室内鉴定
        5.2.2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大丽轮枝菌的田间抗性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室内不同品种马铃薯对大丽轮枝菌的抗性表现
        5.3.2 供试马铃薯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下接种大丽轮枝菌后田间发病调查结果
        5.3.3 供试马铃薯品种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中对大丽轮枝菌的抗性调查结果
        5.3.4 不同年份马铃薯品种抗性比较
        5.3.5 供试马铃薯病薯率和病情指数的对比
    5.4 结论与讨论
6 马铃薯黄萎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6.1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黄萎病的严重度和产量的影响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分析
    6.2 浇水频率对马铃薯黄萎病严重度及产量的影响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2.3 讨论
    6.3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严重度及产量的影响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分析
        6.3.3 讨论
    6.4 不同接菌量对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严重度、产量、品质的影响
        6.4.1 材料与方法
        6.4.2 马铃薯还原糖、淀粉含量测定
        6.4.3 马铃薯氮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6.4.4 结果分析
        6.4.5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如何识别“克新1号”马铃薯(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马铃薯响应盐胁迫的差异分析及StLTP1基因的克隆[D]. 刘婕. 山西大学, 2021(12)
  • [2]东北马铃薯主栽品种对PVX抗性鉴定及抗病机制分析[D]. 刘佳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3]马铃薯氮素高效利用生理响应及差异基因表达的研究[D]. 张婷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4]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相关转录因子StR2R3的克隆及遗传转化[D]. 杨奕琦.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5]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及抗晚疫病相关基因分析[D]. 段艳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1)
  • [6]马铃薯主要病毒侵染不同品种症状及对产量的影响[J]. 范国权,高艳玲,张威,张抒,申宇,邱彩玲,白艳菊,刘凯,喻江. 中国马铃薯, 2019(01)
  • [7]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D]. 余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1)
  • [8]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D]. 段绍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1)
  • [9]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块茎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王舰.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2)
  • [10]马铃薯黄萎病生防木霉菌的筛选及防治技术研究[D]. 温晨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如何识别“科信一号”土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