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壮筋续骨汤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65例,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3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壮筋续骨汤,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壮筋续骨汤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壮筋续骨汤;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338-02
胫骨平台是指胫骨与股骨下端的接触面。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多是由间接或者直接的暴力所引起的。因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膝关节负荷结构,骨折后,会导致内、外平台的受体失衡,会导致骨关节出现炎症改变,患者会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本文就壮筋续骨汤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65例,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44.1±1.3)岁;观察组33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在21~75岁之间,平均年龄(44.5±1.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院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进行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具体方法: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者硬膜外连续麻醉,麻醉生效后选用胫骨上段前外侧、前内侧、前内外侧单一或者联合切口(具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充分暴露骨折端后,先对骨折面进行修复,修复至基本修复正常水平后,采用X线对复位情况进行检测,复位满意后,置入合适的锁定钢板,确保骨折的稳定性后,将锁定螺钉拧入其中,确定固定良好后,缝合伤口,按着负压引流,进行常规的术后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壮筋续骨汤。方组:黄芪15克、党参15克、桂圆肉15克、地鳖虫15克、熟地15克、地龙15克、水蛭15克、枸杞子15克、大枣15克、自然铜15克、甘草3克、巴戟9克、杜仲9克、炮山甲9克、仙灵脾9克、炮鹿筋9克、锁阳9克,水煎服,一日1剂,分两次服用。待伤口愈合后用药物残渣熬水熏蒸患肢。
1.3效果评价标准
此次研究中显效是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是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明显好转;无效是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未变化,膝关节功能基本未变化或者更加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3.讨论
胫骨平台是膝关节重要的负荷结构,一但骨折后将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致使关节出现炎症改变,导致患者膝关节肿痛、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有报道称采用壮筋续骨汤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增强治疗的效果,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壮筋续骨汤后,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报道一致。是因为:一方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将钢板接骨术和桥接钢板接骨术有效结合的新型治疗方法,具有稳定性好、对骨的血运影响小的特点,是一种较为坚固的内固定方法。另一方面:壮筋续骨汤具有补肾益肝、强筋续骨、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的改善骨折部位的营养供应,促进骨折早愈合。
综上所述,采用壮筋续骨汤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江摩,江新浩,胡伟,郑燕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壮筋续骨汤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0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08(12):33-34.
[2]蒋耀辉.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壮筋续骨汤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06(03):481-482.
[3]卜晓宇,孙建森.壮筋续骨汤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4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28(06):861-862.
[4]袁瑞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壮筋续骨汤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15(07):6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