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二连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及预测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构造地质学
作者: 梁宏斌
导师: 夏斌
关键词: 凹陷评价,沉积体系,成藏模式,识别预测,技术方法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二连盆地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的马尼特坳陷、乌尼特坳陷、腾格尔坳陷、乌兰察布坳陷和川井坳陷是由下白垩统巴彦花群生油、含油层系为主体沉积的一群中小规模的断陷型凹陷组合而成。每一个凹陷都有各自独立的沉积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基本单元。本论文通过对二连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建立了各类隐蔽油藏的成藏模式,提出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研究思路和识别预测技术方法。通过研究取得以下认识和成果:二连盆地白垩系发育的两套主力烃源层是其形成的资源基础,凸凹相间的凹陷结构提供了沉积构造背景,多物源、近物源、窄相带的沉积砂体易于隐蔽圈闭形成。按照圈闭成因,将隐蔽油气藏划分为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复合油气藏;二连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和富集受单一型温-压系统控制,主要沿湖泛面、不整合面、断面分布,平面上受控于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纵向上赋存于原生或次生孔隙发育带。根据凹陷结构及发育特点,建立了凹陷陡坡带、洼槽带和缓坡带的隐蔽油气藏模式,对不同储集类型的典型油气藏进行了识别和预测研究,并针对隐蔽油气藏的预测难点,系统总结出了适用于二连盆地隐蔽油气藏的研究方法技术,用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实践。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流程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2 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2.1 三次湖泛发育期,形成四大沉积层序
2.2 发育两套生烃层系,主要生油洼槽控制油气分布
2.3 多种构造样式,为隐蔽油藏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
2.4 多物源、近物源和粗碎屑的沉积特征,发育多种成因的储集砂体
3 隐蔽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模式
3.1 隐蔽油气藏类型
3.2 隐蔽圈闭分布模式
3.3 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
4 隐蔽油气藏油气聚集和分布规律
4.1 隐蔽油藏流体动力特征
4.2 油气输导系统发育特征
4.3 隐蔽油气藏的油气运移
4.4 隐蔽油气藏的富集分布规律
5 隐蔽油气藏的识别与预测方法
5.1 凹陷陡带扇三角洲砂岩构造-岩性油藏的识别与预测
5.2 凹陷洼槽带湖底扇砂砾岩透镜体岩性油藏的识别与预测
5.3 凹陷斜坡带地层不整合油藏的识别与预测
5.4 凹陷斜坡带三角洲前缘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的识别与预测
5.5 洼槽带扇三角洲前缘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藏识别与预测
6 隐蔽油气藏的预测方法与技术
6.1 隐蔽油气藏的地质预测难点
6.2 隐蔽油藏勘探的关键技术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发布时间: 2005-10-11
参考文献
- [1].泰康——西超地区沉积相研究及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D]. 厉玉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2].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D]. 崔周旗.西北大学2005
- [3].苏北盆地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预测与评价[D]. 陈佳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4].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典型沉积的储层分布、隐蔽油气藏形成规律[D]. 陶宗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5].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化研究[D]. 吴东胜.中国地质大学2005
- [6].陆相坳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储层描述[D]. 陈克勇.成都理工大学2006
- [7].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模式研究[D]. 宋荣彩.成都理工大学2006
- [8].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勘探[D]. 金凤鸣.成都理工大学2007
- [9].歧口凹陷斜坡区隐蔽油气藏勘探与预测技术研究[D]. 郎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 [10].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泾地区中生界隐蔽油气藏勘探[D]. 丁晓琪.成都理工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隐蔽油气藏研究[D]. 石兰亭.成都理工大学2012
- [2].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勘探[D]. 谭荣.成都理工大学2002
- [3].陆相地层隐蔽油气藏研究[D]. 毛宁波.成都理工大学2002
- [4].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D]. 崔周旗.西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