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播广告有优势 目标集中花费少(论文文献综述)
骆萍[1](2019)在《小学生家庭对教育直播的需求与动因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教育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外补习形式,既打破了实体教育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充分还原了实体课堂的真实性、互动性,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追捧。本研究在对文献资料分析基础上,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来自广东六个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城市的16位家长进行访谈,试图深入了解小学生家庭对教育直播的需求以及需求背后的动因。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一线城市家庭将教育直播作为辅助性补习方式,但三、四线城市家庭对教育直播需求尤其强烈;2、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语言培训、思维训练和学科辅导,低年级小学生家庭对语言与数理思维类的直播课需求强烈;高年级小学生家庭对学校学科辅导的直播课需求强烈。3、学生年龄、学习内容以及家庭经济条件都影响家庭为子女选择直播课的班型。4、优等生、中、差等生家长对教育直播成效的需求不同,优等生的家庭希望通过直播课程提升孩子兴趣和自信;中、差等生的家庭更重视学习的实际成效。5、家庭对教师作用的需求因学习目标和内容而异,部分小学生家庭希望教师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部分受访者表示希望教师能够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有升学动机的家庭希望教师善于归纳题型,总结方法技巧,选择直播课的家长普遍希望班主任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6、家庭对学业和教学评价的需求较为相似,对师生双向评价机制需求强烈。小学生家庭对教育直播需求背后的动因主要有: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材施教;同伴效应等。本研究还发现部分家庭对教育直播的认知不准确,选择教育直播时有盲从的心理;部分直播机构满足了家庭的需求,但各个直播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直播机构的监管滞后。针对小学生家庭对教育直播需求与当前教育直播现状的差距,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家长应理性看待教育直播的功效,在必要时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直播课程,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教育直播机构应完善自身的师资力量,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高品质的课程建设,设置不同级别难度体系的课程,拓宽直播课程领域,优化课程设计;注重激发学习者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在线辅导机构的监管,使得在线教育机构能够有序健康发展。
冀艳青[2](2019)在《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探究》文中指出内丘县在我国绿色农产品领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其良好的地理环境是保证绿色农产品的根本条件。但是,在内丘县的农产品发展中,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主要原因包括观念落后、人才匮乏、技术创新能力低、生产设备缺乏以及营销效率低等。可以看出,在未来内丘县农产品的市场发展中,需要调整营销策略,改变营销模式,结合信息技术提升营销能力。本篇论文中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的介绍,同时包括对相关的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分析理论基础,主要是对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需要对相关的概念做出界定,例如,特色农产品、“互联网+”等概念。再就是本文的研究需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在这里重点介绍了供应链理论、整合营销理论、直复营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由此为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指明方向。第三部分为内丘县特色农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重点对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的调查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内丘县特色农产品营销情况评估。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内丘县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层次划分,最终来实现内丘县的农产品销售,因此,需要构建的合适模式。第五部分为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构建。从营销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进行模式的构建,助力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更好发展。第六部分为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保障措施。为了很好的解决内丘县在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最后,笔者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围绕研究对于论文的结论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力求在以后研究中进一步加强深入研究。
旷群[3](2018)在《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同期学成归国人员数量增长迅猛,虽然海外文凭随之逐渐失去光环,留学的经济收益并不乐观,但留学需求仍然持续强劲。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些重要问题:人们放弃境内高等教育机会而选择出国读大学的驱动原因是什么?留学决策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除了经济因素,人们的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生是否受到其他社会文化的因素的推动?留学目的国和学校的选择受到什么影响?我国境外高等教育需求是否存在着盲目性?本研究将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看做连续的发生过程,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院校选择理论和推拉理论等重构了个人境外高等教育需求过程发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文献梳理、小样本测试等方式整理出需求发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按照新划分的六个维度归类建构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研工具以了解境外高等教育动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们选择境外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研究者实地走访了全国15个城市的27所公立高中和1所中外合作大学,收集问卷2500余份。问卷的发放以国际部学生为主,选择少量在同一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的学生作为比较群体样本,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选取在校学生、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已经在国外大学就读的学生、留学中介六大群体进行了访谈,访谈人数达到140人次,访谈时间超过100小时。研究发现:1)我国高中生留学意愿强烈,需求产生时间较早,高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产生,但也造成了许多被动需求;2)境外高等教育满足了我国社会多元化的教育诉求,人们对留学的投资收益预期逐渐回归理性,但是对消费性收益的预期较高;3)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的差异推动了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海外高校的市场营销策略拉动需求,个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诉求构成了强烈的内部驱动力;4)中国的民族性对留学动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根文化、孝文化、面子文化作用明显;5)经济因素对境外高等教育需求产生的影响较小但是对需求的内容(留学国家、学校)的影响较大,人们更偏好学费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地方;6)对留学者安全的担忧、国内的情感因素和跨文化能力欠缺是阻碍留学的主要原因;7)国外高等教育质量是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国外高校的社会声望(包括雇主评价、预期收入、就业前景、社会认可),高校的市场推广策略和教育国际化的合作活动等市场因子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研究同时发现我国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非理性。决策主体缺乏对境外高等教育的正确认知,同时也缺乏对受教育者的兴趣、能力、智力的理性认知,未形成清晰的留学规划,从众跟风行为严重。境外高等教育选择过于单一与集中,在留学院校和专业选择上喜欢扎堆,过度依赖排行榜信息。信息不对称和中国社会心理导致的认知偏差是盲目留学的主要根源。需求主体的信息意识较强,但由于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利用能力弱无法获得充分的、准确的信息,容易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认知与判断,低估留学风险,从而导致盲目的留学决策。研究认为我国普通高中生的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规模将持续增长,但学成归国发展的比例也将进一步扩大。在家庭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下,个体留学将逐渐从以家庭投资决策行为为重点转向消费决策行为为重点,需求主体将从关注留学所带来的身份职业变化转变为对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注重。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媒体、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合作构建一个合理的高中生出国留学保障体系,规避留学风险,提升境外高等教育消费体验满足感。由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有限,调研完成较为仓促。抽样样本的地区分布稍显不均匀,不留学群体的样本偏少。此外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本研究难免有疏漏,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不够全面与深入。
张艺文[4](2017)在《J公司初创期员工招聘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及“互联网+”的大势驱动下,创业成为风潮,但是资金和人才无疑是阻碍初创企业发展的两个难题,尤其是招人难更是困扰企业。处在初创期的J公司作为“互联网+”商贸企业,于2015年1月成立至今,员工招聘工作一直不尽人意。“互联网+”企业较传统企业对员工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熟悉基础业务,还要懂得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因此员工招聘难度增加。人才保障不利使得公司战略发展受到阻碍。本文以J公司的员工招聘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公司在人员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包括招聘规划、人员需求预测、撰写招聘广告、选择招聘渠道、面试选拔、招聘评估等方面。论文首先介绍了J公司的概况,指出公司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表明,该公司招人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形象没有树立、缺少知名度,招聘工作不够专业。建议该公司发布完整的招聘信息,借助招聘广告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和价值观,采用参考法进行人员需求预测,使用半结构化面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方式进行选拔,并重视最后的招聘评估工作。J公司作为初创企业,其招聘中存在的问题是所有初创企业招聘工作的缩影,具有代表性。对J公司的员工招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可以指导其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体系,同时也为其他初创企业的招聘工作提供参考。
赵远帅[5](2017)在《“四德歌”健身广场舞价值及其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德歌”健身广场舞是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届的省运会的大背景下,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经过在2007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教育部长周济代表教育部向全国的广大青少年学生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高品质的社会生活,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认同。“四德歌”健身广场舞既能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又能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地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四德歌”健身广场舞是以“四德歌”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又是以符合广场舞要求的活动体系。“四德歌”健身广场舞自开展以来也吸引了山东省各地市的积极参与。广场舞是中国人民群众的一个宝贵的杰作,而“四德歌”健身广场舞将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影响范围比一般广场舞要大很多,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层面均有其影子。“四德歌”健身广场舞不仅成为了山东省各地市的具有区域特色广场舞文化景观,用体育本身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广泛加入,更以其强烈的人文思想教育精神催人向上,弘扬传播社会正能量。本论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视频分析法等方法。以山东省“四德歌”健身广场舞的价值和推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走访以及以问卷调查,从“四德歌”健身广场舞的培训活动、比赛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总结出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所在、推广发展情况、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难题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更好地指导广场舞健身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对山东省“四德歌”健身广场舞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四德歌”健身广场舞发展的存在很大优势,如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组织人员多,有较大政府资金投入。活动场所多样,四德歌”健身广场舞及广场舞锻炼者参加练习的时间主要是晚间(5: 30-9: 00),锻炼人群多是女性,男性较少,存在不平衡,有健身、娱乐、教育等价值,推广组织井然有序,有计划,明确目标。健身广场舞“四德歌”展示大赛的成功举办,这一成功的推广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针对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继续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相关部门加强引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丰富活动场所,使之不限于广场和公园,为农村健设专门锻炼场所,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积极倡导广大男性同志加入广场舞的大家庭;广场舞编排要创新,及时更新套路和音乐;政府应建立及时有效的推广机制,重视宣传活动,并加大对广场舞推广的支持力度。
高中杭[6](2017)在《弗伊格特时期(1996-2011)的德国民族民主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国宽严相济的政党制度为极右翼政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后“经济建设联合会”、“社会主义帝国党”和“德意志帝国党”这三个极右翼政党就在组织力量以及议会选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立于1964年的德国民族民主党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极右翼政党,它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发展成为德国第四大政治力量,其党员总数达到2.8万名,并在全国11个联邦州议会中的7个拥有议席,从而实现了迅速崛起。但是随着它在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中的失利,德国民族民主党在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前期都在不断衰落,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逐渐有所攀升。两德的统一也没有明显地促进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以致于到1996年弗伊格特上台时,德国民族民主党已经陷入重重危机,面临解散。然而,就在他上任几年后,德国民族民主党迅速扭转了颓势并逐渐实现了再度崛起。这主要表现为党员人数的增加和选举方面一系列的成功:其党员总数从1996年的3500名很快上升到1998年的6000名,到2007年更是创下了 7200名的历史新高。随着组织力量的不断增强,再加上有效的地方政策以及宣传工作的进步等因素,德国民族民主党在2004年以9.2%的州议会选举历史第二高的得票率进入了萨克森州议会,这是1968年以来该党第一次进入联邦州一级的议会,也是其重新崛起的重要标志。此后,德国民族民主党在2006年和2011年两次进入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议会,在2009年再度进入萨克森州议会,这也是德国民族民主党自建党以来头一次连续在同一个州议会中拥有议席。在2005年的联邦议会选举中,德国民族民主党赢得了 1.6%的选票,创造了该党自1969年以来的新高。凭借州议会和联邦议会选举上的成功,德国民族民主党获得了大量的国家资金和竞选补贴,再加上捐款所得的增加,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财政状况得到大幅改善。出于政党工作专业化的需要,德国民族民主党在弗伊格特时期新建了大量功能性机构,如“民族民主教育中心”、“家乡及民族认同教育处”、“民族培训处”、“地区政治联合会”、“民族妇女社团”。因此,作为唯一拥有青年组织的极右翼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组织机构的完备程度在极右翼阵营中达到最高。此外,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它成功的团结起了分裂的极右翼力量,举办了大量达到其历史之最的游行示威等集体活动。在此基础上,德国民族民主党进一步加强了极右翼阵营内部与德国人民联盟、德国社会联盟、德意志党以及共和党的联合与选举方面的合作,初步建立起了一条“民族阵线”。在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同时,德国人民联盟和共和党却相对衰落,因此德国民族民主党得以在德国极右翼阵营重新树立其领头羊的地位。在国际上,德国民族民主党也大力加强了与其它国家极右翼政党和组织的横向联合,并发展成为德国在国际极右翼阵营中的最高代表。弗伊格特时期的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在于其主要政治理念的转变。它质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合法性并对其发展的现状大肆批评,否定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公开号召推翻现行制度。对于议会民主它也从根本上持拒绝的态度,它反对自由民主的基本秩序,谋求建立一个非议会制的国家。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它始终坚持对德国边界和德国战争罪责问题的修正,竭力美化“第三帝国”并为其辩解,否定或低估它的罪行。此外,弗伊格特时期的德国民族民主党实行“新”反犹主义,把反犹与反美、反资本、反全球化相结合,从金融、经济等其它角度继续其旧有的反犹政策。随着政治理念的不断极端化,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思想内涵与纳粹越来越接近,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纳粹性质的“反制度的”政党,完全摆脱了之前“与制度相一致”的政党的形象。政治理念的转变和极端化成为其团结新纳粹、光头党分子等极右翼暴力组织、贯彻“为街头而战”和“为共同的意志而战”战略的思想基础。随着这些新鲜力量的加入,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党员数量和活动能力得以大幅提高,这为其重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原因在于德国民族民主党基本政策主张的转变。随着两德统一后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欧盟的大规模东扩,德国的社会和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东部地区由于受到经济转轨和政治改制带来的双重压力更是产生了大量问题。但弗伊格特的前任德克特并没有把握好这样的历史契机,他在东部地区仍然坚持以历史修正主义为主导的政策,因而始终没有什么成效。弗伊格特则顺应时代发展,领导德国民族民主党实现了从德意志-民族主义向“民族的社会主义”的转变。为此,德国民族民主党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不再首先谋求维护中产阶级在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而是突出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因而实行以反全球化、反欧盟、反对社会福利改革为核心的经济及劳动力市场政策。为了体现对“小人物”的关心,其政策主张中不乏平民主义的成分。在对待外国人的问题上,弗伊格特开始把排外斗争与社会问题相结合,采取“社会问题民族化”的方式推行以排外为核心的外国人政策。它把外国人在德国的存在看作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根源,主张不加区别的抵制一切外国人。德国民族民主党这些迎合中下层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人士的政策主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效果,它能够在2004年高票进入萨克森州议会就得益于当年德国国内反对社会福利削减的抗议浪潮。第三个原因在于“四个支柱战略”的实施,这也是德国民族民主党得以重新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借助组织上对极右翼阵营的全面开放,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党员人数和党员的活动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这保证了“为街头而战”战略的实施,也奠定了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基础。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对内团结了极右翼阵营的各种力量,对外则扩大了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影响力,各种音乐活动也成为吸引年轻选民的有效手段。“为头脑而战”战略促进了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提高了其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再加上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大力吸收,为德国民族民主党实施“为议会而战”战略以及进入议会做好了干部方面的准备。“东进”政策使德国民族民主党首先在萨克森州具有了组织和人力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和竞选活动以及扎实细致的地方工作等因素,德国民族民主党成功地建立了一些支持率较高的“堡垒”地区并打造了关心地方事务的、负责任的“正常党派”的形象。在地方议会成功的基础上,德国民族民主党得以进军萨克森以及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议会,创造了其选举上的辉煌。此后,德国民族民主党依托“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对内成功团结起了国内极右翼阵营的各种力量。它们在选举以及集体活动方面互相支持,初步构建了一条极右翼的“民族阵线”。对外则通过积极的国际联合政策使自己发展成为德国极右翼阵营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随着自身的不断强大和德国人民联盟以及共和党的相对衰落,德国民族民主党已经成为德国极右翼阵营的“引力场”和“结晶点”。德国民族民主党的重新崛起吸引了德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面对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带来的政治风险和社会危害,德国社会各界对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德国政府和各民主党派以及一些社会力量合力谋求将其取缔,为此德国国内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德国民族民主党的重新崛起其实只能算是一种长期衰落之后的有限崛起,因为当今德国民族民主党无论从党员数量还是从议会选举的成绩来看都远远没有达到其早期的水平,而且由于过度重视东部,德国民族民主党有逐渐退化成“东部党”和“地区党”的风险。但是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它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不容小视,人们必须做好与之长期斗争的准备。
伊莉[7](2017)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质量的提升,也影响职业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实现;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宗旨,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麦可思研究报告,部分高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在招聘相应人才时并无专业的要求或限制,如销售人员、市场服务人员、文职人员。为什么这些岗位对从业者并无专业的限制?排除和忽略了供求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假设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从事相应职业(岗位)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并且围绕这一假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展开了相关研究。有文献研究指出在钢铁业和保险业有无市场营销专业背景对销售表现或绩效均没有明显差异。本文对用人单位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从事销售工作时,表现出来的优势有营销理论丰富、岗位认同感强,而在胜任营销工作平均所需时间、销售技能、成就动机三方面与高职非营销专业毕业生比并无差异。依据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和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了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在从事销售工作时就业竞争力不强的结论,这也说明高职院校培养营销人才的质量不高。导致这一结论的直接因素可以归纳为职业院校并未甄选具备成就动机、学习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人特质与销售岗位匹配的学生进行培养,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缺乏行业知识等;那能否得到有效改进呢?这一结论又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讨论了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岗位)人才培养途径的有效性、职业教育吸引力等问题。培养营销人才有哪些国际经验?对我们改进营销人才甚至是其他职业人才的培养又会提供哪些方面的启发和思路?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本文认为美国营销人才对我国的启示是重视通识教育及完善的职业指导制度;德国职业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是现代学徒制保障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及职业教育具有吸引力为职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生源。最后本文提出提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如以胜任力为基础确定专业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推广现代学徒制等。
沈燕雯[8](2016)在《建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持续、稳步推进,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机遇面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强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进力度。建设银行于2014年末在苏州成立了总行级机构中新跨境金融中心,全面提升了建行在苏州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然而,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运用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开展有效的营销成为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首先,本文从人民币的国际化背景着手,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同时,本文对苏州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的营销环境、市场需求以及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紧接着,本文在对建设银行苏州分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在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在业务发展中的竞争优、劣势,并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建议,以保持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市场领先优势。此外,本文也希望对建设银行其他机构以及同业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营销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史晓光[9](2016)在《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市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艺术市场空前繁荣。在音乐教育中,学校音乐教育对年龄、时间、科目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国民对学习音乐的需求,早期音乐启蒙和成人音乐教育问题也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在呼唤多元化教育的时代,社会音乐教育应运而生。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至今关于秦皇岛社会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资料寥寥无几,从根本上缺少了社会音乐教育理念的支撑,大多数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及个人遵循的是社会市场运行规律,那么使社会音乐教育在发展上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作者在秦皇岛市从事了多年的社会音乐教育实践,针对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现状,通过文献资料、实地采访、问卷调查,对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社会音乐教师及社会音乐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对教育机构的内外部发展和建设以及教研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教学观摩,对社会音乐教师的学历、教学情况、教学态度等,以及社会音乐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目的、上课情况、考级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经过调查获得了一手的数据支持,对秦皇岛社会音乐教育有了相对客观的认识,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对社会音乐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对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的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第四部分总结并分析了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成果和局限;第五部分对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期望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吕娇娇[10](2016)在《荷兰中文学校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文学校是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之一,在欧洲通常指以非全日制形式开展汉语教育的组织,或者说是以课余补习方式开展汉语教学的单位。荷兰地处欧洲西偏北部,人口不到两千万,由于源远流长的汉学传统,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基础。目前荷兰的中文学校有40多所,最古老的中文学校已经走过了40年的风风雨雨,他们在荷兰的汉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荷兰的中文学校进行介绍和较为全面的分析,对其发展情况进行探究,总结其共性,发现其特质,凝练其内涵,对深入发掘荷兰社会的汉语需求、更好推动中文学校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规模较大的、有代表性的中文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探究影响中文学校发展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要素,探索有助于中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预期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并对世界各地的中文学校的研究成果做了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是对荷兰的中文学校做了概况式的介绍,从校舍、教材、师资、办学经费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几所大型中文学校做了具体的介绍。第三章分析了中文学校的发展因素,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方面展开,其中包括教育需求、政策支持、组织交流、社区关系、管理结构、师资发展等方面。总结了影响荷兰中文学校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第四章是针对荷兰中文学校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通过对3所学校超过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优势,找出中文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建议。第五章是结语,对研究情况做了总结,对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做了说明,并提出后续研究建议。
二、广播广告有优势 目标集中花费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播广告有优势 目标集中花费少(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家庭对教育直播的需求与动因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影子教育”需求 |
1.2.2 在线教育需求 |
1.2.3 教育直播特征、效果及需求 |
1.2.4 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课外补习 |
1.3.2 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 |
1.3.3 教育直播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3 研究过程 |
2.3.1 设计访谈提纲 |
2.3.2 选取访谈对象 |
2.3.3 建立访谈关系 |
2.3.4 签署知情同意书 |
2.3.5 确定访谈时间和地点 |
2.3.6 实施访谈 |
2.3.7 分析资料 |
2.4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2.5 研究伦理 |
2.6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小学生家庭对教育直播需求的现状 |
3.1 对教育直播的总体需求 |
3.1.1 一线城市家庭将教育直播作为辅助性补习方式 |
3.1.2 三、四线城市家庭对教育直播需求强烈 |
3.2 课程内容:从语言培训、思维训练到学科辅导 |
3.3 直播班型:依小学生年龄、学习内容和家庭经济条件而异 |
3.4 直播成效:不同成绩小学生的分化需求 |
3.5 教师作用:因学习目标和内容而异 |
3.6 学业和教学评价:多主体参与及时反馈 |
3.6.1 为学生学习提供及时、专业、详实的过程性评价 |
3.6.2 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学习评价 |
3.6.3 教学评价标准体现消费者至上的市场原则 |
3.6.4 教学评价目标基于服务改进 |
第4章 小学生家庭对教育直播需求的动因 |
4.1 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 |
4.2 追求优质教育资源 |
4.3 节省时间和金钱成本 |
4.4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
4.5 因材施教 |
4.6 同伴效应 |
第五章 几点反思 |
5.1 改变家长对教育直播的盲目认识 |
5.2 部分教育直播满足了需求,但质量参差不齐 |
5.3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育直播机构的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2)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四、论文结构及内容 |
第二章 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相关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特色农产品概念 |
(二)“互联网+”概念 |
(三)“互联网+”农产品营销的内涵及特征 |
二、理论基础 |
(一)供应链理论 |
(二)整合营销理论 |
(三)直复营销理论 |
(四)关系营销理论 |
三、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丘县特色农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内丘县特色农产品及营销概况 |
(一)内丘县特色农产品概况 |
(二)内丘县特色农产品营销现状 |
二、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调查 |
(一)问卷调查 |
(二)内丘县农产品网络营销状况调查 |
三、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中的问题 |
(一)营销人才缺乏 |
(二)配送能力较弱 |
(三)基础设施薄弱 |
(四)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
(五)网络交易安全保障不到位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丘县特色农产品营销情况评估 |
一、内丘县特色农产品营销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二)判断矩阵构建 |
(三)内丘县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 |
二、内丘县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水平模糊分析 |
(一)营销策略影响因素定性分析营销 |
(二)内丘县特色农产品营销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
三、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构建 |
一、建立有效的、活跃的特色农产品信息网 |
二、特色农产品产品策略 |
(一)强化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 |
(二)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 |
三、特色农产品价格策略 |
(一)渗透定价进入市场 |
(二)线上线下产品价格差异化 |
四、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渠道策略 |
(一)“新媒体”营销模式 |
(二)农产品+自建平台 |
(三)农业O2O模式 |
五、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 |
(一)积极开展线下传统渠道推广 |
(二)加大网络推广 |
六、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保障措施 |
一、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配套体系的建设 |
(一)农产品的网络建设 |
(二)加强特色农产品平台的建设和推广 |
二、加强网络营销人才培养 |
(一)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
(二)制定多种激励政策促进知识青年返乡服务 |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
(一)特色农产品质量控制 |
(二)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
四、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物流配送体系 |
(一)加快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 |
(二)持续加大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
(三)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
(四)推进物流智能化信息建设 |
五、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境外高等教育 |
二、留学与留学生 |
三、教育需求 |
四、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
第六节 文献综述 |
一、国际市场学生流动的研究及述评 |
二、我国出国留学现象的研究及述评 |
三、留学意愿与动机的研究及述评 |
四、留学选择理论模型的研究及述评 |
五、留学行为的研究总评 |
第二章 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本质 |
第一节 作为市场行为的留学活动 |
一、境外高等教育市场的客观存在 |
二、高等教育市场的国际供需配置 |
三、留学市场行为的发生过程 |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境外高等教育 |
一、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基本形式 |
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
二、国际服务贸易视角下的留学活动 |
第三节 作为有限市场的境外高等教育市场 |
一、境外高等教育供需双方受到限制 |
二、境外高等教育兼顾公私属性 |
三、境外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信息有限性 |
四、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缺乏清晰的产权利益结构与售后保障 |
第四节 作为家庭决策的留学选择 |
一、个体留学是家庭决策行为 |
二、家庭投资视角下的个体留学行为 |
三、家庭消费视角下的个体留学行为 |
四、我国家庭境外高等教育决策特点 |
第三章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理论框架构建 |
第一节 多学科视域下的留学行为研究 |
一、留学行为的经济学视角 |
二、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视角 |
三、留学行为的社会心理视角 |
第二节 个体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生机制分析 |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生的条件 |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
三、个体境外高等教育消费过程 |
四、我国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过程模型 |
第三节 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一、基于文献的影响因素梳理 |
二、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分阶段影响因素指标 |
三、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第四章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的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一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的预调研 |
一、预调研问卷的构成与优化 |
二、预调研过程与调研对象 |
三、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设计 |
一、问卷的设计与修订 |
二、访谈设计 |
三、样本选取 |
第三节 第一阶段调研过程 |
一、问卷的再次验证与修改 |
二、调研过程 |
第四节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第二阶段调研 |
一、问卷的最后修订 |
二、问卷的发放 |
第五节 调查情况汇总 |
一、调研学校汇总 |
二、问卷调查样本描述 |
三、访谈过程与访谈样本描述 |
第五章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研究发现 |
第一节 样本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二节 高中生接受境外高等教育的意愿分析 |
一、高中生接受境外高等教育的意愿描述性分析 |
二、个体特征对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 |
三、家庭因素对高中生留学意愿的影响 |
第三节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分析 |
一、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二、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 |
三、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动机影响因素解释 |
四、高中生出国留学阻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分析 |
一、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子分析 |
二、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指数分析 |
三、高中生留学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解释 |
第六章 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社会心理解释 |
第一节 高中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外部环境解释 |
一、政策打造积极的留学环境 |
二、经济发展保障有利的留学环境 |
三、国际化大环境与中国文化共同营造留学社会氛围 |
四、国内教育环境推动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
五、境内高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发挥重要影响 |
一、高等教育选择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
二、个体拥有的信息能力有限 |
三、家长对子女的能力与心理特征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 |
四、掌握的教育质量信息不完全不准确 |
五、错误利用排行榜信息 |
第三节 感知消费性价值对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影响 |
一、消费性收益驱动留学需求 |
二、感知收益价值偏差导致盲目性需求 |
三、低估留学决策风险 |
第四节 社会流动诉求促进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
一、社会阶层流动的诉求驱动家庭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
二、资本转化机制激发境外高等教育需求 |
第五节 中国社会文化影响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 |
一、中国消费者选择偏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
二、根文化与儒家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留学动机 |
三、“面子”在需求发生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
四、从众行为是导致社会留学热潮的重要原因 |
五、民族记忆促进了境外高等教育的狂热需求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结论 |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特点 |
二、非理性境外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根源 |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的变化趋势 |
一、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与归国需求都将持续增长 |
二、消费结构升级改变我国社会的留学消费观念 |
三、个体留学从以投资行为为重点转变为以消费行为为重点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一、国家层面 |
二、社会层面 |
三、学校层面 |
四、家庭层面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问卷(第一阶段) |
附录二 高中生出国留学调查问卷(第二阶段)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修订稿) |
附录四 学校老师访谈提纲(修订稿) |
附录五 国际部主任访谈提纲(修订稿) |
附录六 家长访谈提纲(修订稿) |
附录七 已经留学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八 访谈学生名单 |
附录九 访谈教师名单 |
附录十 访谈国际部主任名单 |
附录十一 访谈家长清单 |
附录十二 已留学学生访谈名单 |
附录十三 部分数据分析图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J公司初创期员工招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理论概述 |
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
2.3 人岗匹配理论 |
2.4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2.5 期望理论 |
2.6 任职资格与胜任力 |
2.7 面试方法 |
3 初创企业员工招聘特征 |
4 J公司人力资源招聘现状及与问题 |
4.1 J公司简介 |
4.2 J公司人力资源情况 |
4.3 J公司人员招聘现状与存在问题 |
4.3.1 缺少科学的人员需求预测 |
4.3.2 发布招聘信息不完整 |
4.3.3 有效简历量少 |
4.3.4 面试到场率低 |
4.3.5 面试选拔不专业 |
5 J公司人员招聘问题分析 |
5.1 招聘工作专业性 |
5.2 人岗匹配度 |
5.3 招聘中信息对称性 |
5.4 招聘中的诚信 |
5.5 面试的信度和效度 |
6 J公司员工招聘策略 |
6.1 培训招聘人员 |
6.2 人员需求预测 |
6.2.1 制定招聘规划 |
6.2.2 分析人员需求 |
6.3 宣传策略 |
6.3.1 招聘广告的撰写 |
6.3.2 招聘渠道的选择 |
6.4 选拔策略 |
6.4.1 简历筛选 |
6.4.2 面试准备 |
6.4.3 面试选拔 |
6.5 员工录用 |
6.6 招聘评估 |
6.6.1 招聘结果评估 |
6.6.2 招聘成本效用评估 |
7 J公司招聘保障措施 |
7.1 增加信息对称程度 |
7.2 求才观念要理性务实 |
7.3 提高招聘人员专业素质 |
7.4 完善招聘制度 |
7.5 培养企业文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乱数表 |
附录B J公司招聘规划表 |
附录C J公司应聘人员登记表 |
附录D 招商部长面试评分表 |
附录E 图文美工面试评分表 |
附录F 客服专员面试评分表 |
附录G 网络销售面试评分表 |
致谢 |
(5)“四德歌”健身广场舞价值及其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2.1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评价 |
2.3.2.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3.3 访谈法 |
2.3.4 视频分析法 |
2.3.5 数理统计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四德与四德歌 |
3.1.2 广场舞与“四德歌”健身广场舞 |
3.2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运动的价值 |
3.2.1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的显性价值 |
3.2.2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的隐性价值 |
3.3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在山东省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 |
3.3.1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培训活动开展情况 |
3.3.2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展示大赛基本情况 |
3.3.3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展示大赛成功举办后各地市的反馈情况调查 |
3.3.4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开展情况调查 |
3.4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的价值研究 |
3.5 “四德歌”健身广场舞的推广研究 |
3.5.1 推广思路 |
3.5.2 推广措施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弗伊格特时期(1996-2011)的德国民族民主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 |
五、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结构 |
(一) 本文的重点、难点 |
(二)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联邦德国的政党制度与极右翼政党的发展 |
第一节 联邦德国宽严相济的政党制度 |
一、“可争论的民主”赋予极右翼政党的权利 |
二、“防卫性民主”对极右主义发展的限制及制裁 |
第二节 联邦德国主要极右翼政党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弗伊格特上台前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 |
第一节 20世纪六十年代的初创与迅速崛起 |
一、“德意志帝国党”与德国民族民主党的组建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成立初期的政治理念 |
三、1965年至1968年选举的巨大成功 |
四、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的失利 |
第二节 20世纪七十年代的衰退及崩溃 |
一、组织力量的急剧萎缩与党内分裂的加剧 |
二、从“保守”到“实际”的转变 |
三、选举持续失利导致的生存危机 |
第三节 20世纪八十年代的巩固与缓慢上升 |
一、组织力量的恢复与壮大 |
二、议会选举中的机遇与挑战 |
第四节 20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德国民族民主党主张的极端化与危机的加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主要政治理念 |
第一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政治体制的反对者 |
一、反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
二、反对议会民主制 |
三、质疑《基本法》的合法性 |
第二节 历史修正主义 |
一、坚持对德国边界和二战德国罪责问题的修正 |
二、美化“第三帝国” |
第三节 反犹主义 |
一、污蔑大屠杀纪念 |
二、质疑大屠杀被害犹太人的数量及被害方式 |
三、扩大“大屠杀”的使用范围 |
四、实行新反犹主义 |
第四节 种族主义和排外 |
一、“新”德国民族民主党种族主义和排外理论的核心内容 |
二、“新”德国民族民主党种族主义和排外的主要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主要政策主张 |
第一节 对内政策主张 |
一、以反全球化为核心的经济及劳动力市场政策主张 |
二、全面排斥外国人的政策主张 |
三、关爱本国传统家庭及特殊家庭的家庭政策主张 |
四、严打犯罪的国内安全政策主张 |
五、追求全面教育的教育政策主张 |
六、以“生态法西斯主义”为核心的环保政策主张 |
第二节 对外政策主张 |
一、反帝、反普遍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主张 |
二、平等基础上联合的欧洲政策主张 |
三、谋求军事独立及加强的防卫政策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战略 |
第一节 “为街头而战”战略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对极右暴力组织态度的转变 |
二、“为街头而战”的造势策略 |
三、“为街头而战”战略的成效 |
第二节 “为头脑而战”战略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政党工作专业化的努力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理论建设的重要进步 |
三、德国民族民主党对热点话题的利用 |
四、“夺取话语权战略” |
五、德国民族民主党的网络建设 |
六、“为头脑而战”战略的成效 |
第三节 “为议会而战”战略 |
一、实施“东进”政策 |
二、借助有力的宣传鼓动打造政党形象 |
三、开展扎实细致的地方工作 |
四、议会选举成功对于德国民族民主党发展的意义 |
五、“为议会而战”战略的成效及其局限性 |
第四节 “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 |
一、“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在国内的实施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国际联合 |
三、“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的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重新崛起 |
第一节 弗伊格特上台初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困境与机遇 |
第二节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全面发展 |
一、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
二、政党建设的专业化 |
三、选举上的进展 |
四、资金状况的改善 |
五、活动能力的增强 |
六、在极右翼阵营中地位的提高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激起的反应 |
第一节 德国社会对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反应 |
一、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引起的社会震动 |
二、社会各界对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抵制和斗争 |
第二节 德国政府和各民主党派围绕取缔德国民族民主党进行的争论 |
一、赞同取缔德国民族民主党 |
二、反对取缔德国民族民主党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在弗伊格特时期重新崛起的原因 |
二、对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译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7)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缘由与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1. 就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
2. 营销人员胜任力 |
3.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 |
4. 小结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 |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比较分析法 |
二、理论基础 |
(一)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二)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三) 成就动机理论 |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
(一) 调查研究思路 |
(二) 调查研究工具 |
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查问卷(企业版) |
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调查问卷(毕业生版) |
(三) 调查研究实施 |
1. 企业版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 毕业生版的问卷 |
(四) 数据处理 |
(五) 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企业版问卷 |
2. 毕业生版问卷结果 |
3. 总结及原因分析 |
四、结论与思考 |
(一) 结论 |
(二) 相关问题思考 |
1. 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岗位)人才培养途径的有效性 |
2. 职业教育吸引力 |
3. 就业、职业教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
五、营销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一) 美国营销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
1. 重视通识教育 |
2. 完善的职业指导制度 |
(二) 德国职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
1. 现代学徒制保障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
2. 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生源 |
六、对策与建议 |
(一) 以胜任力为基础确定专业培养方案 |
(二) 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 |
(三) 推广现代学徒制,保障营销人才的培养效果 |
(四) 完善其他相关制度,为提高营销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
七、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 调查研究工具与研究实施 |
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2. 调查对象数量较少 |
(二) 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国际经验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建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市场营销观念 |
2.2 市场定位理论 |
2.3 市场营销组合 |
第3章 中国建设银行发展概述 |
3.1 中国建设银行发展概述 |
3.1.1 发展沿革 |
3.1.2 分支机构 |
3.1.3 主要业绩情况 |
3.2 建设银行苏州分行发展概述 |
3.2.1 发展沿革 |
3.2.2 分支机构 |
3.2.3 主要业绩情况 |
第4章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概述 |
4.1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 |
4.1.1 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
4.1.2 人民币的国际化背景 |
4.1.3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 |
4.2 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历程 |
4.2.1 跨境人民币业务定义 |
4.2.2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历程 |
4.2.3 跨境人民币业务主要产品 |
第5章 苏州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分析 |
5.1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5.1.1 营销环境概述 |
5.1.2 宏观环境分析 |
5.1.3 微观环境分析 |
5.2 市场需求分析 |
5.2.1 市场供需现状 |
5.2.2 市场需求特点 |
5.2.3 市场需求展望 |
5.3 市场竞争分析 |
5.3.1 竞争结构分析 |
5.3.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5.3.3 竞争特点分析 |
第6章 苏州建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
6.1 营销基本概况 |
6.1.1 业务开办历史 |
6.1.2 市场竞争力情况 |
6.2 市场定位情况 |
6.2.1 市场定位现状 |
6.2.2 市场定位优势 |
6.2.3 市场定位劣势 |
6.3 产品情况 |
6.3.1 产品现状 |
6.3.2 产品优势 |
6.3.3 产品劣势 |
6.4 定价情况 |
6.4.1 定价现状 |
6.4.2 定价优势 |
6.4.3 定价劣势 |
6.5 渠道情况 |
6.5.1 渠道现状 |
6.5.2 渠道优势 |
6.5.3 渠道劣势 |
6.6 促销情况 |
6.6.1 促销现状 |
6.6.2 促销优势 |
6.6.3 促销劣势 |
第7章 营销策略及实施建议 |
7.1 S T P策略建议 |
7.1.1 市场细分 |
7.1.2 目标市场 |
7.1.3 市场定位 |
7.2 营销策略建议 |
7.2.1 产品策略 |
7.2.2 价格策略 |
7.2.3 渠道策略 |
7.2.4 促销策略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与展望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建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社会音乐教育概述 |
2.1 社会音乐教育概念 |
2.2 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 |
2.3 社会音乐教育开展途径和意义 |
2.4 社会音乐教育与家庭、学校音乐教育 |
2.4.1 社会音乐教育的特点 |
2.4.2 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
2.4.3 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以市区为例 |
3.1 秦皇岛市概况 |
3.1.1 秦皇岛市教育文化概况 |
3.1.2 调查范围 |
3.2 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问卷调查 |
3.2.1 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情况 |
3.2.2 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师资的情况 |
3.2.3 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对象的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
4.1 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成果 |
4.1.1 社会音乐办学机构逐渐壮大,并呈现品牌化发展 |
4.1.2 社会音乐师资高学历,教学理念具有创新性 |
4.1.3 社会音乐教育对象覆盖面广,专业选择多样 |
4.2 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局限 |
4.2.1 社会音乐教育外部管理过程中的局限 |
4.2.2 社会音乐教育内部发展过程中的局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
5.1 完善社会音乐教育体系主体的建设 |
5.1.1 完善教育机构的建设 |
5.1.2 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 |
5.1.3 加强教学研究 |
5.1.4 优化社会音乐教育评价体系 |
5.2 加强社会音乐教育体系客体的发展 |
5.2.1 提高对社会音乐教育的认识 |
5.2.2 普及全民社会音乐教育 |
5.2.3 处理好家庭、学校和社会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
5.2.4 立足秦皇岛音乐文化,发展社会音乐教育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荷兰中文学校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概念界定 |
中文学校 |
1.5 文献综述 |
1.5.1 荷兰中文学校研究成果综述 |
1.5.2 欧洲中文学校研究成果综述 |
1.5.3 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中文学校研究成果综述 |
第二章 荷兰中文学校的发展概况 |
2.1 基本情况 |
2.1.1 校舍 |
2.1.2 教材 |
2.1.3 师资 |
2.1.4 办学经费 |
2.1.5 社会影响 |
2.2 代表性中文学校基本情况 |
2.2.1 鹿特丹丹华文化教育中心(Dan Hua Culture & Education Centre) |
2.2.2 旅荷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Chinese school Fa-Yin) |
2.2.3 荷兰华文精英教育中心(Chinees Onderwijscentrum Nederland) |
2.2.4 荷兰中文学校(Chinese School Nederland) |
2.2.5 Chinese School Arnhem |
2.3 小结 |
第三章 荷兰中文学校的发展因素 |
3.1 中文学校的外部环境 |
3.1.1 教育需求 |
3.1.2 政策支持 |
3.1.3 中文学校间的组织交流 |
3.1.4 中文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
3.2 中文学校的内部管理 |
3.2.1 组织结构 |
3.2.2 资源获取 |
3.2.3 师资发展 |
3.3 荷兰中文学校发展新动态 |
3.3.1 加强对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利用 |
3.3.2 积极了解行业动态,提升汉语教学质量 |
3.3.3 与孔子学院加强合作 |
第四章 荷兰中文学校发展情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设计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内容 |
4.2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
4.2.1 学生的基本情况 |
4.2.2 学生的汉语学习态度、动机、方式和效果 |
4.2.3 学生对教师、教法的态度和评价 |
4.2.4 学生对教材的态度和评价 |
4.3 调查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广播广告有优势 目标集中花费少(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家庭对教育直播的需求与动因的质性研究[D]. 骆萍. 湖南大学, 2019(02)
- [2]内丘县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探究[D]. 冀艳青.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3]我国普通高中学生境外高等教育升学需求研究[D]. 旷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4]J公司初创期员工招聘策略研究[D]. 张艺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5]“四德歌”健身广场舞价值及其推广研究[D]. 赵远帅.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2)
- [6]弗伊格特时期(1996-2011)的德国民族民主党研究[D]. 高中杭.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D]. 伊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3)
- [8]建行苏州分行跨境人民币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沈燕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9]秦皇岛市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市区为例[D]. 史晓光. 燕山大学, 2016(08)
- [10]荷兰中文学校考查分析[D]. 吕娇娇. 山东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