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南县试马镇初级中学吴先斌
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是因为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二是因为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寓意深邃,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缓解了这一教学难题。若在诗词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教学手段中融入音乐、录音、录像、动画等,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沉浸于古诗词的美好境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再现未知世界,消除理解障碍
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所处时代、经历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如果给他们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形象地再现当时社会风貌,既可以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比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播放有关“安史之乱”的史实录像,让学生了解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骄奢淫逸,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黑暗政治;感知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然后,教师相继描述:“诗人身处乱世,颠沛辗转,满目疮夷。本诗描写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后,诗人那“欣喜欲狂”的激动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千千万万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心声。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地理、人文方面的知识,如果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等创设情境,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比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诗,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友,他与王维在渭城话别,欲远行关西。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去安西的道路迢迢,可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所处的地点。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可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及广陵(今江苏扬州)所处的地点。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元二西去,安西苍凉荒远,孟浩然东下,扬州繁华富庶。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李白言词通畅。在这样的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自能领会诗意。
二、转换诗歌画面,加深诗意理解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十分注重形象描绘。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无形的诗词形象转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教《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感情色彩及深层含义。
又如教《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兴趣情感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以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教学中可选用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水天之间,但诗人仍神驰目注,久久不忍离去。他对故人的思念就像这不尽的长江之水,绵绵不断;他心潮起伏,他年轻时的向往,不也正像这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用音乐语言诠释了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想象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
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那难以言状的美,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实践也证明,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能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