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 ——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 ——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论文摘要

清代以来,评弹逐渐成为江南地区雅俗共赏的曲艺形式。听评弹成为苏州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生活习惯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打破。苏州评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弹词小说、作家群及评弹艺术特色等方面。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的互动关系,学术界涉猎较少。随着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深入,资料来源得到有效扩充,民国以来的报刊、档案,及口述资料的发掘和利用,为评弹研究的继续深入提供了可能。昔日苏州评弹在江南地区流行,书场是艺人停泊的码头,是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交融、互动的载体,是苏州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书场,不仅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空间,也是融入苏州文化、评弹文化精髓的社会空间。在苏州“大社会”变迁背景下,对书场“小社会”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以反观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的互动关系。苏州书场中的评弹艺人与各色听众,构成了书场“小社会”;而苏州书场与苏州社会的其他组成部分,构成了苏州“大社会”。书场“小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推动着书场“小社会”不断发展,也反作用于苏州“大社会”。书场“小社会”与苏州“大社会”之间发生着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苏州“大社会”的发展制约着书场“小社会”,书场“小社会”的变迁也处处投射出苏州“大社会”的影子,是苏州“大社会”变迁的浓缩与提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 苏州评弹研究概况
  • (二) 空间研究与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研究
  • 三 概念界定与资料情况
  • (一) 书场、书场空间
  • (二) 资料情况
  • 四 方法与思路
  • (一) 新社会文化史的借鉴
  • (二) 书场“小社会”与苏州“大社会”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晚清以来苏州社会变迁下的书场发展
  • 一 18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初的苏州书场
  • (一) 明清时期的苏州社会与苏州评弹
  • (二) 从露天书场到茶馆书场
  • (三) 苏州城市近代化与观前的兴起
  • (四) 晚清时期茶馆书场的发展
  • 二 20 世纪20 至40 年代的苏州书场
  • (一) “海上之路”:苏州评弹的新发展
  • (二) 20 世纪30 至40 年代的苏州书场
  • (三) 民办商业电台的创办与广播书场的诞生
  • (四) 书场功能的演变:从茶馆书场到专业书场
  • 三 20 世纪50 至60 年代的苏州书场
  • (一) 一元化体制下的苏州评弹
  • (二) 茶馆书场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章 晚清以来书场的空间构成与经营运作
  • 一 书场的布局与设施
  • (一) 布局
  • (二) 设施
  • 二 书场的人员构成
  • (一) 场方
  • (二) 艺人
  • (三) 听客
  • 三 书场的经营运作
  • (一) 开办书场
  • (二) 聘请艺人
  • (三) 书场收益
  • 四 书场的竞争
  • 第三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空间的形塑与人际交往
  • 一 共生与互惠
  • 二 传播与反馈
  • (一) 艺术传播与经验之谈
  • (二) 听客的“扳错头”
  • 三“相知”与“相惜”
  • (一) “过房爷”与“干儿”
  • (二) 君子之交
  • (三) “捧”与“不捧”
  • 四 矛盾与冲突
  • (一) 地方乡绅与艺人
  • (二) 帮会与艺人
  • (三) 书场与艺人
  • (四) 艺人之间
  • 第四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内的日常生活与感官文化
  • 一 书场内听客的感官体验
  • (一) 聆听的享受
  • (二) 赏阅的刺激
  • (三) 品尝的乐趣
  • (四) 沙发的诱惑
  • (五) 感官体验的单一化
  • 二 书场内评弹艺人的演艺生涯
  • (一) 艺术上的“千日之功”
  • (二) 生活中的“身心俱疲”
  • (三) 书台上的“正襟危坐”与书台下的人世变迁
  • 三 书场生活经验的文学再现
  • (一) 文人笔下的“说书人”
  • (二) 小说中的“女弹词家”
  • (三) “儿时的乐园”与“儿童时代的娱乐”
  • (四) 书场内外的两个“阿二”
  • 第五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的重组与权力更迭
  • 一 空间的平衡:清代至民国初年光裕社与评弹商业体系的运作
  • 二 平衡的打破:民国时期传统评弹商业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 (一) 艺人多元化:光裕社、润余社、普余社的利益竞争
  • (二) 书场独立化:茶馆书场业公会的成立
  • (三) 政府的社会管理
  • 三“光裕书场”事件:书场空间权力的更迭
  • (一) 引子:龚、潘艺人的光裕书场演出
  • (二) 升级:公安局、文化局的介入
  • (三) 分析: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
  • (四) 落幕:20 世纪50 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社会“剧变”
  • 结语
  • 附录
  • 附图1 苏州市区书场分布图(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建立)
  • 附录1 清代中叶至20 世纪60 年代苏州书场一览表
  • 附录2 苏州广播电台一览表(1930—1949)
  • 附录3 20 世纪40 至50 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场东情况一览表
  • 附录4 20 世纪40 至50 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股东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20 世纪40 至50 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工作人员情况一览表
  • 附录6 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中苏州城乡书场及广播书场广告一览表
  • 附录7 苏州书场行政管理支出一览表(1955 年)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龚国钧的评弹情缘[J]. 曲艺 2019(12)
    • [2].关于评弹教学的若干想法[J]. 曲艺 2020(02)
    • [3].“非遗”语境下评弹书场的振兴对策研究——无锡老龄书场现状调查与思考[J]. 江南论坛 2020(02)
    • [4].文艺下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太湖流域评弹艺人的思想教育与身份重塑[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中国评弹网的三生三世[J]. 曲艺 2019(01)
    • [6].古韵新声——音乐人类学视角下的“新评弹”研究[J].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01)
    • [7].建国初期党对地方文艺的改造——以上海地区的评弹革新为例[J]. 上海艺术评论 2019(05)
    • [8].评弹艺术定位及“双创”实践[J]. 中国文艺评论 2018(09)
    • [9].评弹创作:评弹演员的自觉自信[J]. 曲艺 2014(06)
    • [10].评弹书戏[J]. 曲艺 2015(03)
    • [11].角色虽历多变 终与评弹为伴——读《伴评弹而行》有感[J]. 曲艺 2015(11)
    • [12].评弹文化在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下的困境与发展[J]. 电视指南 2017(20)
    • [13].评弹有气息[J]. 曲艺 2018(04)
    • [14].平淡故事后的不平凡——略谈《评弹人“平淡”事》一书[J]. 曲艺 2018(04)
    • [15].金玉满堂——2011兔年春节评弹大联欢[J]. 曲艺 2011(03)
    • [16].《走进评弹》——评弹理论的靓丽花树[J]. 曲艺 2011(05)
    • [17].评弹1957:文艺政治化的呈现——以《黄“青天”》为例[J]. 新文学史料 2016(04)
    • [18].让评弹之花在自信中绽放[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2)
    • [19].评弹表演中艺术的“转换”——马克·本德尔的《梅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J]. 泰山学院学报 2017(04)
    • [20].方兴未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评弹现代书目的兴起[J]. 泰山学院学报 2017(04)
    • [21].吴文化研究:评弹[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22].近代苏州评弹传承体系的构建——以光裕社为中心[J]. 地方文化研究 2017(01)
    • [23].爱的评弹[J]. 当代音乐 2015(24)
    • [24].陈云文艺思想探微:以评弹工作为中心[J]. 泰山学院学报 2016(01)
    • [25].从《清稗类钞》看清代评弹发展状况[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
    • [26].集散之间:20世纪50年代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J]. 地方文化研究 2015(06)
    • [27].推陈出新:陈云与20世纪60年代初评弹书目传承[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4(04)
    • [28].走正路:周良先生伴评弹而行[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29].保存与传承:陈云与改革开放以来评弹艺术改革[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30].与评弹结缘——张克勤口述实录(一)[J]. 苏州杂志 2020(01)

    标签:;  ;  ;  ;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 ——以书场为中心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