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茶叶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茶多糖,超声,提取
茶叶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汪雨,郭军,陈壮[1](2019)在《茶叶多糖的提取与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本地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茶叶多糖含量,通过研究不同因素条件下的提取率,确定最佳工艺为:超声提取功率70W,提取时间1h,提取温度60℃,料液比1∶30,提取次数3次;通过紫外光谱图和红外光谱图,确定多糖中存在特征官能团。(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12期)
黄谦,朱明扬,罗林根,石浩,吴少平[2](2018)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茶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当地茶叶品种(毛尖)为试材,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茶叶多糖含量,选取影响茶叶多糖提取得率的10种单因素进行多糖提取试验,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选取影响多糖提取得率的4个主要单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茶叶多糖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3次,提取温度85℃、酶反应时间3.0 h、超声功率1000 W,在此条件下,茶叶多糖提取得率为5.01%±0.08%。此方法可靠,提取率高,适于茶叶中的多糖提取。(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17期)
杨军国,王丽丽,陈林[3](2018)在《茶叶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叶多糖是茶叶中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复合多糖的简称,其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功效最为突出。茶叶多糖可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外源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调控内源因素(糖代谢酶类和胰岛素)等叁条路径来实现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的表达。本文从茶叶多糖的其他生物学活性,诸如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抗凝血、抗疲劳、抑菌杀毒、减肥等方面,阐述近年来茶叶多糖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杨军国,王丽丽,陈林[4](2017)在《茶叶多糖制备新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超声波辅助浸提、微波辅助浸提、酶法浸提、乙醇辅助浸提、反胶束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协同浸提等提取技术,及膜分离法、吸附树脂法、柱色谱法等纯化技术,阐述近年来茶叶多糖提取制备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茶叶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杨军国,王丽丽,宋振硕,陈键,陈林[5](2017)在《2种提取工艺粗茶叶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清香乌龙茶为原料,采用先65%醇洗+后水提和先水提+后65%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制得粗茶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及相应的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分析比较其组成含量、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先65%醇洗+后水提制得的粗茶多糖中多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其他组分来看,乙醚浸提茶叶有助于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类、咖啡碱等小分子物质的浸出,水提醇沉则对茶叶内含成分的分离富集效果较差。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2种提取方式制备的粗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的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显着弱于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表达与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呈显着正相关,而与茶多糖、总黄酮和咖啡碱则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茶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其活性弱于茶叶中的多酚类。(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许子竞,石谦,罗树常[6](2017)在《金花茶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花茶叶为原料,以纯化水为溶剂提取金花茶叶粗多糖(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dry leaves of Blumea riparia,CCTLP),经过D101大孔树脂脱色,上DEAE-纤维素柱分离,依次用水、0.15 mol/L Na Cl、0.3 mol/L Na Cl、0.45 mol/L Na Cl溶液梯度洗脱,得CCTLP-0、CCTLP-0.15、CCTLP-0.3和CCTLP-0.45四个洗脱部分;将CCTLP-0、CCTLP-0.15部分采用Sevage法脱蛋白、活水透析、Sephadex G-15柱层析脱盐,再经琼脂糖Sepharose6FF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CCTLP-0-1、CCTLP-0.15-1、CCTLP-0.15-2、CCTLP-0.15-3和CCTLP-0.15-4五个组份;经GPC检测其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和GPC峰型表明,确定它们为均一组份多糖;CCTLP-0、CCTLP-0.15酸解,经HPLC分析其组份结果显示,CCTLP-0和CCTLP-0.15洗脱部分主要由鼠李糖、果糖和半乳糖组成,其摩尔质量比大致为:1.00∶1.066∶0.384和1.00∶1.186∶0.544。(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07期)
王京雅[7](2017)在《茶叶中多糖及多酚类成分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绿茶、乌龙茶、红茶多糖和多酚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首先,利用综合提取法从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中提取纯化茶多糖(GTPS,OTPS,BTPS)和茶多酚(GTP,OTP,BTP)。超滤获得不同分子量范围的OTPS,对其进行单糖组成测定、粘度测定、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等,并考察茶多糖和茶多酚联合后的抗氧化活性以及对肝癌SMMC7721,卵巢癌SKOV3及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分子量大于80 KDa的乌龙茶多糖(OTPS1)粘度最高;糖醛酸含量最高;扫描电镜下观察呈多孔状;OTPS和OTP能够协同清除DPPH自由基并对肝癌SMMC7721细胞有最强的协同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其次,为模拟OTPS1和OTP的体内抗肝癌作用,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考察其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血清中抗氧化酶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TPS1和OTP能够协同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提高水食效率,改善生存质量。同时,联合用药能够显着提高肝脏中SOD,CAT,GSH-Px的水平(p<0.05),降低MDA的含量,降低ALT和AST的水平。另外,血清中的VEGF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IL-2和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具有显着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最后,本文探究了茶叶中的黄酮醇(GTF,OTF,BTF)与抗氧化、降血压以及抗癌活性的相关性。另外,建立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制备红茶花青素(BTA)的新方法。结果表明,BTF具有最好的抗氧化活性,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抑制作用最强,并能够最好地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对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树脂NKA-9对红茶花青素的分离纯化是自发且高效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曲伟,高燕,宋丽娟[8](2017)在《龙井茶叶多糖的再认识及其结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龙井茶叶多糖及其结合物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活性开展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龙井茶叶多糖,经除蛋白和纯化后得到精制多糖(LP),将LP在叁氟乙酸条件下水解完全,经C18柱层析分离后得到水洗脱部分(LP-HCW)和甲醇洗脱部分(LP-HCM),利用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法和普鲁士蓝法测定LP、LP-HCM和LP-HCW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LP、LP-HCM和LP-HCW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8.49%,59.48%和24.81%;还原力指数分别为0.062,0.036和0.030。实验证明:龙井茶叶多糖及其结合物均有较强的药理作用,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杨军国,宋振硕,王丽丽,陈键,陈林[9](2017)在《高抗氧化活性茶叶粗多糖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溪铁观音为原料,以产品得率、茶多糖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先70%醇提+后水提和先水提+后70%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对茶多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先水提+后70%醇沉相比,采用先70%醇提+后水提制备的粗茶多糖得率低,而多糖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则极显着提高。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发现,料液比和温度对粗茶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着性影响,料液比对粗茶多糖含量呈显着性影响,乙醇浓度则呈显着性影响粗茶多糖产品得率。为获得高活性且含量高的粗茶多糖,最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90℃和提取时间20 min。(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06期)
杨军国,王丽丽,陈键,宋振硕,陈林[10](2016)在《乙醇在茶叶多糖提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醇预处理茶叶后,再通过水提可实现高茶多糖提取物的制备。以安溪铁观音为原料,以茶多糖、茶多酚、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浸出物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乙醇预提取茶叶中乙醇浓度、料液比、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正交试验分析发现,温度为醇提茶叶的最显着因素,乙醇浓度次之,而料液比和提取时间影响最小。乙醇预处理茶叶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A1B2C2D1,即乙醇浓度65%、料液比1:25、温度55℃、提取时间20min,该工艺实施后可再通过水提制得更高含量的茶多糖,为其进一步应用开展及工业化制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茶叶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茶叶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湖南当地茶叶品种(毛尖)为试材,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茶叶多糖含量,选取影响茶叶多糖提取得率的10种单因素进行多糖提取试验,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选取影响多糖提取得率的4个主要单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最佳茶叶多糖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3次,提取温度85℃、酶反应时间3.0 h、超声功率1000 W,在此条件下,茶叶多糖提取得率为5.01%±0.08%。此方法可靠,提取率高,适于茶叶中的多糖提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茶叶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1].汪雨,郭军,陈壮.茶叶多糖的提取与结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黄谦,朱明扬,罗林根,石浩,吴少平.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茶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8
[3].杨军国,王丽丽,陈林.茶叶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8
[4].杨军国,王丽丽,陈林.茶叶多糖制备新技术研究进展[J].茶叶学报.2017
[5].杨军国,王丽丽,宋振硕,陈键,陈林.2种提取工艺粗茶叶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7
[6].许子竞,石谦,罗树常.金花茶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组成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7].王京雅.茶叶中多糖及多酚类成分的理化性质及活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7
[8].曲伟,高燕,宋丽娟.龙井茶叶多糖的再认识及其结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7
[9].杨军国,宋振硕,王丽丽,陈键,陈林.高抗氧化活性茶叶粗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
[10].杨军国,王丽丽,陈键,宋振硕,陈林.乙醇在茶叶多糖提取中的应用研究[J].茶叶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