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利用部分粳稻品种和新品系回交转育的一批BT型粳稻新不育系和生产上广为利用的恢复系,采用NCⅡ设计配制组合,对F1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1)以12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对其F1代13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除单株穗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不显著外,所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测性状主要受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影响,主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受组合特殊配合力的作用较突出。穗长、穗颈长、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受不育系的影响稍大,其余性状均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杂交粳稻普遍存在较强的平均优势,但大多数性状的超亲优势不强,竞争优势较弱。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不育系以六盐A、丹阳941A、98G26A、99-9A、香粳8016A和95122A较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恢复系以C418、J16、晚161和C76较好。(2)以9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研究12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方差除精米长和长宽比外也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精米率、整精米率、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作用,糙米率、垩白率、垩白度、精米长、精米宽、长宽比和精米厚等性状则主要受加性效应的影响。粒型和食味品质性状同时受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影响,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则受恢复系的影响较大。除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食味值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外,其他性状多介于双亲之间。杂种优势同时受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影响,且多数性状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优质育种中,不育系以95122A最好,香粳8016A次之;恢复系以J16最好,R187次之,用上述亲本选配的杂交组合米质较好。(3)通过观察7个新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发现,各不育系花时均比恢复系C418迟;开颖角度较小;除95122A和99-12A有较低的柱头外露率外,其余不育系柱头均不外露;异交结实率大小依次为六盐A>99-12A>香粳8016A>95122A>丹阳941A>99-9A>98G26A。(4)利用SSR分子标记对20个粳稻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继而研究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按照NCⅡ设计获得的200个杂交组合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探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6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8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为2.9条,每个SSR位点的PIC值变化范围为0.064~0.844,平均为0.380。以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为原始数据,按UPGMA方法将30个亲本材料划分为7大类群,分类结果与系谱关系基本相符。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平均值的相关除总粒数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介于-0.361~0.359之间,说明分子标记可用于研究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但相关程度还不足以预测杂种优势。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发展中的滇型杂交粳稻[J]. 中国种业 2019(05)
- [2].杂交粳稻辽16优06在大石桥市滨海盐碱稻区的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1)
- [3].黑龙江省杂交粳稻研究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10)
- [4].杂交粳稻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J]. 辽宁农业科学 2018(01)
- [5].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 “北方杂交粳稻育种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简介[J]. 辽宁农业科学 2018(01)
- [6].上海杂交粳稻产业发展与展望[J]. 中国种业 2018(09)
- [7].基于水稻直播技术下北方杂交粳稻的优化设计[J]. 吉林农业 2017(15)
- [8].优质杂交粳稻辽优5206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9)
- [9].上海地区杂交粳稻制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种子世界 2017(11)
- [10].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在沈阳地区干物质积累特性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 2016(03)
- [11].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耐寒性鉴定研究[J]. 云南农业 2015(08)
- [12].杂交粳稻辽优5206在营口滨海盐碱稻区的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11)
- [13].大理市杂交粳稻品种推广现状与对策[J]. 花卉 2017(08)
- [14].复合肥用量对滇一型杂交粳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11)
- [15].连云港市育成首个杂交粳稻组合[J]. 科技致富向导 2009(07)
- [16].天津育出优质杂交粳稻新品种[J]. 农村科学实验 2008(10)
- [17].不同施肥处理下北方杂交粳稻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19(05)
- [18].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粳稻新品种[J]. 辽宁农业科学 2018(01)
- [19].杂交粳稻新组合辽优5218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 2017(04)
- [20].杂交粳稻组合常优粳6号工厂化育秧及机插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 2016(10)
- [21].优良杂交粳稻滇杂31在低产田中高产栽培示范[J]. 北京农业 2014(21)
- [22].辽宁黄海稻区三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研究[J]. 种子世界 2015(06)
- [23].理想株型杂交粳稻辽优9906在营口稻区的耐盐碱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12)
- [24].水旱两用杂交粳稻良种辽优853[J]. 农业知识 2009(07)
- [25].杂交粳稻常优3号栽培要点[J]. 农家致富 2011(06)
- [26].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滇优38的选育与应用[J]. 杂交水稻 2014(01)
- [27].发展杂交粳稻的必要性和云南杂交粳稻发展潜力及方向[J]. 云南科技管理 2014(03)
- [28].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滇优37[J]. 杂交水稻 2013(02)
- [29].杂交粳稻辽优2006在辽宁滨海稻区的耐盐碱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04)
- [30].优质滇型红米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701的选育[J]. 杂交水稻 2013(05)
标签:粳稻论文; 型不育系论文; 农艺性状论文; 品质性状论文; 配合力论文; 杂种优势论文; 开花习性论文; 标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