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重构——人的形象重塑及其教育意义探索

批判与重构——人的形象重塑及其教育意义探索

论文题目: 批判与重构——人的形象重塑及其教育意义探索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原理

作者: 岳伟

导师: 王坤庆

关键词: 人的形象,思维方式,人的生成性形象,教育观,生活世界

文献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人的形象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对教育研究而言,人的形象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从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教育物化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理性人形象的自我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理性人及与之相对的另外几种人的形象进行了反思性的分析,并指出它们深层的一致性在于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从思维方式的变革入手,本文对人的生成性形象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诠释。 从逻辑上看,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组成,这一部分主要分析的问题是:1.现代人生存困惑的根源在哪里?如何使人摆脱目前的困境?2.现实的教育能否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物化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源于人自身,人的革命是摆脱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该在人的革命中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然而,现实的教育不仅不能解决人的困惑,相反却在加剧人的生存危机,因为教育自身已经物化了。教育物化的深层根源在于理性人形象的自我认识,因此,为了克服教育危机,我们需要对人的形象进行重新诠释,而这首先又需要对理性人形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第二部分由第四章组成,这一部分首先对理性人形象与教育思想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另外几种人的形象即人们在批判理性人形象的基础上提出的自然人形象、机器人形象、游戏人形象进行了反思。本文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理性人形象是一种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的形象,然而,理性人形象并非是现代人的最新发明,它有着漫长的演变历史。通过历史的梳理,我们发现,理性人形象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对不同时期的教育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随着理性的变异,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的理性人形象再也不能指导人们的教育生活了。因此,人的形象需要重新诠释。然而,由于没有进行思维范式的转换,人们在对理性人形象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人的形象,实质上并没有多大改观。 第三部分由第五章、第六章组成,这一部分从思维方式的转换入手,对人的生成性形象的内涵进行了诠释。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看人,人们所看到的人的形象是不同的。因此,为了改变教育视野中的人的形象,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在过去,人们习惯于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来看人,人的形象的抽象化就根源于此。随着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既不适合认识世界,也不适合认识人自身。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生成性思维。生成性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对“本质先定”的超越,作为一种从人本身出发来认识人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入的形象的“动态生成”。在生成性思维的视野中,人不是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通过对人之生成的基础、内容、场域、路径

论文目录:

引言 “认识你自己”之于教育学的永恒性和现实性

一、人为什么要“认识你自己”

二、“认识你自己”之于教育学的永恒性

三、“认识你自己”之于教育学的现实性

四、人的自我认识与人的形象

第一章 人的形象的概述

第一节 关于人的形象的相关研究述评

一、关于“人的形象”本身的研究

二、关于人的“形象”的研究

三、评价与展望

第二节 人的形象概念的界定与价值分析

一、人的形象的概念

二、人的形象的价值分析

第二章 人的生存困惑与教育的出场

第一节 人的生存困惑与问题根源的探讨

一、生存困惑的现实分析

二、“理性人”形象的自我认识:生存危机的深层根源

第二节 问题的寻解与教育的出场

一、对教育的期待:相关思想的解读

二、对教育研究的期待:从关于教育学前景的一个预言说起

三、需要澄清的几点忧虑

第三章 教育物化问题的透视

第一节 关于物化概念的论述

一、什么是物化

二、为什么要使用物化

第二节 教育物化问题的现实分析

一、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

二、机械化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的物化与人的失落

第三节 教育物化问题的实质探讨

一、关于教育危机根源的已有认识

二、“理性人”形象:教育物化的深层根源

第四章 “理性人”形象及其批判的双重反思

第一节 “理性人”形象与教育思想的流变

一、历史的梳理

二、现实的反思

第二节 对“理性人”批判的几种人的形象述评

一、“机器人”形象与教育

二、“自然人”形象与教育

三、“游戏人”形象与教育

第五章 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

第一节 本质主义思维及人的形象抽象化的反思

一、思维方式的意义分析

二、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内涵

三、本质主义思维与人的形象的抽象化

第二节 本质主义思维的消解与生成性思维的提出

一、生成性思维方式提出的科学背景

二、生成性思维方式的特性

三、生成性思维把握“人”的主要方式

第六章 人的生成性形象的诠释

第一节 人的生成性形象的总体把握

一、人的生成性形象是可以成立的

二、“生成”是新思维范式中的“生成”

三、人的生成性形象不是一种僵化的实体

第二节 人的生成性形象的具体阐释

一、关于“生成”概念的分析

二、人的生成性形象的阐释

第七章 人的生成性形象与教育观的变革

第一节 人的生成性形象与“什么是教育”的再审视

一、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建构生成”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是主体间的一种“双向建构”的“交往实践”活动

第二节 人的生成性形象与教育目的观的重构

一、现实教育目的观的认识与反思

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目的观的重新定位

三、自我实现教育目的观的意蕴

第三节 人的生成性形象与教育过程的重新理解

一、“过程”本身就是“实在”:教育过程的意义探索

二、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教育过程的特性分析

第八章 人的生成性形象与教育实践的转向

第一节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一、生活世界理论的梳理

二、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什么

第二节 教育实践的生活世界转向

一、回归生活世界的两种态度

二、现实生活世界的遗忘:一个真实的教育问题

三、怎样回归生活世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教育思维方式转向之透视研究[D]. 卢建筠.华南师范大学2006
  • [2].追寻教学道德[D]. 周建平.南京师范大学2003

相关论文

  • [1].论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D]. 李朝东.西北师范大学2005
  • [2].自然与自由[D]. 曹永国.南京师范大学2005
  • [3].现实与超越[D]. 吕素珍.华中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  

批判与重构——人的形象重塑及其教育意义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