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局限
  •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二、产业转移理论
  • 第四节 博弈论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 一、产业结构
  •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 一、区域分布
  • 二、区域演进
  •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 一、GDP总量大
  •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 四、投资成本低
  • 五、人才储备多
  •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 七、政策环境好
  • 八、区位条件优越
  •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 一、产业升级
  •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 一、基本格局
  • 二、区域定位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 三、产业集群战略
  • 四、科技人才战略
  • 五、科技园区战略
  •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 二、合作生产模式
  • 三、良性竞争模式
  • 四、资源整合模式
  •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综合服务体系研究——以泸州市融入川南经济区为例[J]. 全国流通经济 2019(31)
    • [2].我国特殊功能经济区的历史演进及改革发展研究[J]. 今日科苑 2019(12)
    • [3].关天经济区营商环境的法律保障研究[J]. 法制博览 2020(05)
    • [4].东西湖临空港经济区发展的现实机遇、现状及策略[J]. 科技经济市场 2020(07)
    • [5].欧洲经济区与非欧洲经济区公共机构间个人数据传输第2016/679号条例第46条第(2)款(a)项与第46条第(3)款(b)项之2/2020指南[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0(08)
    • [6].波兰特别经济区的最新发展及中国对波投资的展望[J]. 欧亚经济 2019(05)
    • [7].杭州湾经济区建设:焦点选择与短板补齐[J]. 浙江经济 2018(02)
    • [8].经济区科学划分方法研究——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 金融经济 2018(06)
    • [9].特殊经济区对我国市场化改革影响的实证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18(04)
    • [10].“呼包银榆”经济区能源产业问题的优化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8(07)
    • [11].特殊经济区与中国市场化改革四十年[J]. 企业经济 2018(09)
    • [12].府际合作视角下进一步发展呼包鄂经济区的思考[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6(06)
    • [13].红岛经济区主导产业发展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4].成都经济区乐山定位及作用研究[J]. 当代县域经济 2017(02)
    • [15].呼包银榆经济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SWOT分析[J]. 现代商业 2017(01)
    • [16].孟加拉国经济区调研报告[J]. 国际工程与劳务 2017(01)
    • [17].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区发展研究--以大广海湾经济区为例[J]. 韶关学院学报 2017(04)
    • [18].关天经济区对外开放水平比较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19].2017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J]. 中国军转民 2017(06)
    • [20].呼包鄂经济区府际面临问题及多层面原因剖析[J]. 中国市场 2017(14)
    • [21].沈阳空港经济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J]. 城市规划 2016(S1)
    • [22].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路径[J]. 先锋 2016(05)
    • [23].做强做大袁上万绿色经济区的思考[J]. 老区建设 2017(06)
    • [24].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南宁吴圩空港经济区发展思考与建议[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7(03)
    • [25].呼包银榆经济区科技政策协同:机理与路径[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6].杭州湾经济区的建设路径[J]. 浙江经济 2017(17)
    • [27].沪苏浙皖正在形成世界超级经济区——基于主体、空间和联系的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5(06)
    • [28].成都经济区建设中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 商 2016(05)
    • [29].以“五抓五促”谱写红岛经济区发展新篇章[J]. 中国高新区 2016(14)
    • [30].浅析南宁吴圩空港经济区项目规划与实施管理[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4(05)

    标签:;  ;  ;  ;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