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辽东半岛东部为基岩海岸为主的黄海,沿岸大大小小的海湾数个。这些海湾以构造湾为主。海湾的海岸上广泛分布的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类。这些可溶性岩类或是出露地表,或是深埋地下。在长时间的岩溶作用和构造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的北方独有的滨海岩溶地貌。我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构造湾:常江澳、大窑湾、大连湾作为我们研究滨海岩溶地貌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海湾区的位置、构造运动、地质基础、气候、水文及地貌特征的研究,可总结出本区滨海岩溶地貌的基本发育特征、形态特征。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滨海岩溶地貌的形成机理特殊。在滨海区碳酸盐岩层中的,混合过渡带内碳酸盐岩的混合溶蚀速率要大于纯淡水或纯海水中同种岩石的溶蚀速率。所以在海陆交互的海岸带上淡水区边界与咸水区边界之间的过渡带混合溶蚀作用最强烈,岩溶也最为发育。海水的动力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它对滨海岩溶地貌形成起着再度磨蚀、溶蚀及从新改造的作用。现代岩溶的形成开始于老第三纪,成熟于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气候促进古岩溶进一步发育形成现代滨海岩溶。新构造运动特点决定了滨海岩溶发育具阶段性和继承性。构造稳定形成多级夷平面,反映了构造稳定对滨海岩溶发育的影响。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抬高了地势,增加了外动力,使波浪和潮汐磨蚀和溶蚀成为本区主要造貌营力。滨海岩溶的形成机制特殊,同样也形成了复杂的形态和特有形态特征。滨海岩溶表面红色岩溶风化壳也是滨海岩溶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滨海岩溶的研究深入有重要意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引言第一章 海湾和海岸地貌1.1 海湾1.1.1 关于海湾的规定1.1.2 海湾的形成1.1.3 海湾的现实意义1.2 海岸1.3 海岸地貌1.3.1 海岸地貌形成1.3.1.1 构造运动的影响1.3.1.2 海岸岩性的影响1.3.1.3 波浪、潮汐与潮流的动力作用1.3.1.4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1.3.2 海岸地貌类型的划分第二章 岩溶地貌2.1 岩溶及岩溶地貌2.2 溶岩研究的意义2.3 岩溶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2.3.1 岩体2.3.1.1 可溶性2.3.1.2 透水性2.3.2 水体2.3.2.1 水的溶蚀作用2.3.2.2 水化和水解作用2.3.2.3 水的氧化作用2.3.2.4 水的动力循环作用2.4 影响岩溶地貌形成的因素2.4.1 地质构造2.4.2 气候2.4.2.1 气温2.4.2.2 降水2.4.3 岩溶水的动态特征2.4.4 地貌、植被和土壤因素2.5 岩溶地貌的类型2.5.1 按埋藏条件、形成时代、区域气候分类2.5.2 按岩溶发育的空间位置分类2.5.2.1 地表岩溶地貌2.5.2.2 地下岩溶地貌2.5.3 常见岩溶地貌形态2.6 中国岩溶地貌分布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3.1 地理位置3.2 构造演变3.2.1 辽东半岛的构造运动3.2.2 湾区构造运动3.3 地质基础3.3.1 太古界3.3.2 上元古界3.3.3 古生界3.4 地质构造3.5 气候3.5.1 气候变化3.5.1.1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3.5.1.2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3.5.1.3 近代的气候变化3.5.2 当代气候的一般特征3.5.3 灾害性天气3.6 水文特征3.6.1 地表水文特征3.6.2 地下水文特征3.6.3 海洋水文特征3.7 地貌特征第四章 研究区滨海岩溶地貌发育4.1 岩溶作用过程4.2 海水的溶蚀阶段4.2.1 海湾水文特性4.2.2 海水溶蚀作用机理4.3 海水动力作用对滨海岩溶的促进4.3.1 波浪的作用4.3.2 潮汐的作用4.4 海水作用过程4.5 新构造运动影响分析4.5.1 地质构造轮廓4.5.2 新构造运动的表现4.5.3 新构造运动对滨海岩溶发育的影响4.5.3.1 第四纪沉积发育的影响4.5.3.2 海进海退的影响4.6 滨海岩溶地貌和海蚀地貌第五章 研究区滨海岩溶地貌形态5.1 滨海岩溶基本形态5.2 滨海岩溶形态分布5.3 滨海岩溶形态特征5.3.1 滨海岩溶的继承性5.3.2 滨海岩溶水平发育的不均匀性5.3.3 滨海岩溶垂直发育的多层性5.3.4 滨海岩溶水文地质环境脆弱性5.3.5 滨海岩溶地貌形态的共存性5.3.5.1 古岩溶形态与现代岩溶形态共存5.3.5.2 溶蚀形态与磨蚀形态共存5.4 滨海岩溶地貌表面风化壳特征5.4.1 风化壳形成与演化5.4.2 滨海岩溶表面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第六章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海湾论文; 滨海岩溶论文; 发育机制论文; 形态特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