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潜在产出是指在非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现有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所能实现的生产水平,也就是说最大的可持续产出水平。对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这一产出水平的认识,对制定经济政策、平抑经济波动、推动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增长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准确估算潜在产出、计算产出缺口是政策制定者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制定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本论文首先讨论了潜在产出的理论、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潜在产出主要采用的测算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各自的特点,综合理论、方法与实际三方因素,将中国潜在产出测算划分为1952~1992、1992~2006两个阶段,分别选取H-P滤波法和生产函数法进行测算。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任何国家及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阶段性,而不同的测算方法又有各自的特点,在测算时要具体分析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结合适合的测算方法进行。例如,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经济规模较小,发展较为缓慢,且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没有确立,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供给约束型增长。加之这一时期,我国统计系统仍未完全建立,生产函数法所需的众多精确指标均无法得到。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使用统计分解趋势法则较为理想,本文选取在学术界被广泛采用的H-P滤波法。而1992-2006年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真正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到生产中来。生产也由供给决定转而为需求约束型,且这一时期的各项统计指标也较为详尽,可以满足生产函数法对指标精确度的要求。因此,本文在这一时期采用结合经济理论的生产函数法对我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水平进行了测算。此外,在利用生产函数法测算模型时,我们加入了人力资本因素H,即将人均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引入生产函数,对原有的生产函数作了一定的改进。最后得出,人均资本存量对潜在产出的弹性系数为0.40,而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对潜在产出的弹性系数为0.23。之后,又根据生产函数法得出的这一结果,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拉动因素作以分解,据此对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我国实现长期潜在产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旨在推动潜在产出理论及测算方法的深化,也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