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 孙红玲
导师: 赵金铭
关键词: 重动句,常量,超常量,量变图式,使用动因,语用功能
文献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借鉴功能认知语法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成果,结合结构主义的分布、变换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重动句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动句的语义、功能、使用动因以及与相关句式的功能差异等问题。全文正文五章,外加结语共六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对本文的题旨及选题缘由、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语料的来源及使用等基本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说明,然后重点对重动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着重对重动句研究的历史阶段及以往研究中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分别进行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重动句的内涵及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重动”的名称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命名,而“重动句”的真正内涵却并非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规定,因此对“重动句”必须从意义和形式上同时进行界定。本文所说的“重动句”主要是指谓语动词(或动词性语素)后带有宾语性成分,再重复动词(或动词性语素)而后带上补语性成分的一种单句或者分句形式。用符号表示就是“S+VO+VC”。其中S代表句子的主语,两个V代表同一个动词或动词性语素:O代表宾语性成分,C代表补语性成分:V与O构成动宾结构VP1,与C构成动补结构VP2。 第二章 重动句的分类 本章首先对重动句以往的分类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分类的特点及不足,遵循形式和意义相互验证的原则,对重动句“致使/非致使”的意义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划分的意义标准主要是看VO与C之间是否存在致使关系,而形式标准则是在意义划分的前提下总结出来的,即:致使性重动句在形式上一般都能变换为“(S)C是VOV得”或“C是(S)VOV得”的格式,而非致使性重动句不可以。 第三章 重动句的量变图式 本章在实际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重动句在整体上表现的是一种量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语义类的重动句凸显的是不同的量变阶段。非致使性重动句突显的是这一过程的前段,致使性重动句突显的是这一过程的后段。这样,从非致使性重动句到致使性重动句,动作行为达到的量从“常量”到“非质变性超常量”,再到“质变性超常量”,直到引起“质变”,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量变的图式。即:初始参照量→常量→非质变性超常量→质变性超常量→质变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题旨及选题缘由
1 本文题旨
2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重动句研究综述
1 重动句研究的历史过程
2 主要研究成果
2.1 重动句名实
2.2 重动句结构本身的特点
2.3 重动句的功能
2.4 重动句与相关句式的对比
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不明确
3.2 分析范围狭窄
3.3 研究中静态描写多,动态分析少
3.4 重产生动因的研究,不重使用动因的研究
3.5 关于重动句教学的研究较少
第三节 重动句的界定及范围
1 目前学界对重动句的界定
2 本文所说的重动句及其范围
第四节 本文的框架、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 本文的框架
2 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法
3 语料的来源及使用
第二章 重动句的分类
第一节 重动句的类别概述
1 按照结构形式所作的分类
2 按照语义关系所作的分类
3 小结
第二节 致使性重动句与非致使性重动句的划分
1 “致使”与“非致使”的现有划分
2 “致使”与“非致使”的重新划分
2.1 致使性重动句与非致使性重动句在语义上的不同
2.2 致使关系与“致使/非致使”的意义划分标准
2.3 两类重动句的重新划分
2.4 小节
第三章 重动句的量变图式
第一节 重动句与量的关系
1 重动结构中“VO”表现的语义范畴
2 重动结构中“VC”表现的语义范畴
3 重动句表现的基本语义
3.1 动态性和变化性
3.2 复杂性
3.3 小结
4 重动句对量的表达
第二节 非致使性重动句对量的表达
1 非致使性重动句对常量的表达
2 非致使性重动句对非质变性超常量的表达
2.1 非致使性重动句对量变性超常量的表达
2.2 非致使性重动句对非量变性超常量的表达
3 非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
第三节 致使性重动句对量的表达
1 致使性重动句对量变性超常量的表达
1.1 VO表示非心理活动的致使性重动句
1.2 VO表示心理活动的致使性重动句
1.3 小结
2 致使性重动句对非量变性超常量的表达
2.1 动作行为的执行因为失误或没把握好“度”导致动量超常
2.2 两可性原因导致动量超常
2.3 动作行为的执行因为意外、巧合等偶然性因素导致动量超常
2.4 动作行为达到的“度”超常导致动量超常
3 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
第四节 重动句的量变图式
1 重动句表量的特点
2 重动句的量变图式
第四章 重动句使用的动因
第一节 概说
0 引言
1 重动句的“功能”与“使用动因”的关系
2 重动句功能研究的现状
2.1 “有”和“是”的问题
2.2 以往研究中与“有”和“是”相关的研究
2.3 小结
3 小结
第二节 重动句使用的句法、语义动因
1 从重动句产生的动因看重动句的功能
2 重动句的类型与重动句的功能
2.1 两类重动句在功能和使用动因上的不同表现
2.2 两类句子在重动句中的分布
2.3 小结
3 重动句主要的句法、语义功能
4 重动句使用的句法、语义动因
第三节 重动句使用的语用动因
0 引言
1 重动句独特的语用功能
2 与这种语用功能相应的语法表现及其认知解释
2.1 重动句多出现在因果和条件环境中
2.2 重动句常常用来充当书面新闻中的“事件标题”
2.3 特指问句形式的重动句多针对“C”进行发问
3 重动句使用的语用动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重动句与相关句式的对比及其教学启示——以把字句为例
第一节 引言
1 本章题解
2 以往重动句与相关句式对比研究中的不足
2.1 重“静”轻“动”的倾向
2.2 忽视句式之间联系的紧密度
3 本章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重动句与把字句的对比及其教学启示
1 以往研究中的一个误区
2 重动句与把字句的语用功能对比
2.1 说话人关注的对象和重心不同
2.2 施事的语义、语用特点不同
2.3 两种句式表述的内容性质不同
2.4 与两种句式各自的语用特点相应的语法表现
2.5 小结
3 “功能差异”给重动句教学带来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1
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重动句的认知研究[D]. 丁婵婵.华东师范大学2015
- [2].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 钟小勇.复旦大学2008
- [3].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 李金莲.山东大学2010
- [4].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 王志军.复旦大学2003
- [5].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 刘雪芹.复旦大学2003
- [6].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 曹道根.复旦大学2005
- [7].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 李洁.中央民族大学2006
- [8].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 张万禾.上海师范大学2007
- [9].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简单谓动句句模研究[D]. 富涛.内蒙古大学2011
- [10].主格优先原则与汉语相关句式研究[D]. 曹彬.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