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银行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基于成都市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

土地银行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基于成都市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少,并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这一现实情况制约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关系到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它关系到农村生产力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术界达成基本的共识是:在现有土地制度下,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土地流转在现实中产生了多种创新模式,各地根据自己先决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土地流转模式。成都市出现的农村“土地银行”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是基于成都市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对农村“土地银行”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归纳总结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银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政策建议。’第一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借鉴。第一节介绍了土地与农村土地、土地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流转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概念,并确定了本文分析的范围,即农村土地,包括耕地、自留地、集体建设用地等五个方面。第二节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一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地租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等;二是新制度学派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产权理论与交易费用;三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基本理论,介绍了理性经济人假设与公共选择、集体行为。第二章是土地流转模式与土地银行的文献综述部分。第一节介绍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五种创新模式,它们是永佃制、“四荒”使用权拍卖、股份合作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这几种创新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二节是对土地银行制的文献综述。首先对土地银行进行了内涵界定,即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发展方向是综合土地流转与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银行;随后,对农村土地银行制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今。第三节,对本章内容进行简单小结。第三章介绍了成都市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第一节介绍了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都市的土地产权改革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其进行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土地“确权”运动,这是土地流转成败的基础。第二节介绍了成都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向非农业用途的大胆探索,虽然成都市是冒着政策风险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土地流转的绩效明显。第三节介绍了成都市农村集体土地在农业用途内部流转的创新模式。例如,三圣乡“红砂村”模式、双流县“昆山模式”,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第四节介绍了成都彭州市磁峰镇建立的农村“土地银行”,分析了“土地银行”建立的背景及运作的模式。最后一节,对本章内容进行简单小结。第四章是土地银行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一节是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分析。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中地租存在的必然性;随后,分析了农户将土地存入土地银行,农户获得级差收入,即马克思所说的级差地租;最后,分析了在远期土地银行中产生建筑地段地租的可能。第二节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首先,从产权的角度分析了“确权”运动对土地银行的建立产生了激励;随后,分析了土地银行建立中的交易费用,包括事前费用与事后费用两个部分;然后,分析了土地银行之所以能够顺利建立,是政府、村集体、农户三者对外部利润的追逐的结果;最后,分析了彭州市磁峰镇农村“土地银行”是一种制度创新,只有通过政府的主导与推广,农地金融制度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制度变迁。第三节是土地银行的激励作用。首先,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土地银行的建立能够顺利流转出土地,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然后,从村集体的角度出发,土地银行能够增加农业税取消后村集体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村集体提供社区公共物品与服务;最后,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土地银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最后一节,依然是对本章内容的简单小结。第五章是土地银行的成本问题及政策建议。首先,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集体领导者的威权可能侵害农民的利益,因为土地银行的决策者一般为村集体领导者,容易发生权益侵害事件。其次,分析了土地银行中存在效率损失。效率损失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村集体“三位一体”多元目标导致的效率损失;二是农户个体理性选择导致集体行动的不理性,效率损失;三是土地银行中的权利“寻租”行为导致效率损失。再次,从另个方面分析了土地银行的不稳定性:一是土地政策的不稳定性导致土地银行发展的不稳定性;二是政府、村集体领导者的更迭导致土地银行发展的不稳定性。接着,从成本问题出发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引入第三方组织,对土地银行的运营进行有效的监督;二是无论是政府还是村集体的领导者更迭,都不应影响土地银行的稳定运营;三是为土地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权力“寻租”等现象的发生。最后,是对本章内容的简单小结。最后,是本文的总结部分:一是土地银行是一种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它的出现促进了农村土地顺利流转;二是土地产权改革是“土地银行”建立的基础。不论是土地银行的建立,还是其它方式的土地流转,都离不开土地产权改革;三是从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看,土地银行使农民获得级差地租收入,增加了农民收入;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土地银行使外部利润内部化;四是土地银行对政府、村集体、农户都产生了正面的激励作用;五是土地银行制存在三方面的成本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两点。一是本文是从土地流转的角度来分析土地银行制的。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土地流转,并且成果显著,但鲜有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角度来分析土地银行制;二是国内研究土地银行制的文献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土地银行这种在现实中出现的土地流转制度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本文的重点就是对土地银行制进行合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概念界定与理论借鉴
  • 1.1 概念界定
  • 1.1.1 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概念
  • 1.1.2 土地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的概念
  • 1.1.3 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念
  • 1.2 理论借鉴
  • 1.2.1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1.2.2 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 1.2.3 产权、产权界定和交易费用
  • 1.2.4 经济人假设和公共选择与集体行为
  • 1.3 本章小结
  • 2. 土地流转与土地银行的文献综述
  • 2.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创新模式
  • 2.1.1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下的农民"永佃制"
  • 2.1.2 农村土地集体下"四荒"使用权的拍卖
  • 2.1.3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下的土地股份合作制
  • 2.1.4 简单小结
  • 2.2 中国的农村土地银行内涵界定及研究现状
  • 2.2.1 农村土地银行内涵界定
  • 2.2.2 农村土地银行的中西模式
  • 2.2.3 中国农村土地银行的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成都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
  • 3.1 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 3.1.1 政府主导的农村土地"确权"运动
  • 3.1.2 "确权颁证"的试点模式
  • 3.2 成都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向非农业流转的大胆探索
  • 3.2.1 成都市的土地整理与置换
  • 3.2.2 成都市郫县三道堰镇地小城镇建设
  • 3.2.3 灾后重建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 3.3 成都市农村集体土地在农业内部流转的创新形式
  • 3.3.1 三圣乡"红砂村"模式
  • 3.3.2 双流县"昆山模式"
  • 3.3.3 温江区的"双放弃"与"两股一改"
  • 3.4 彭州市磁峰镇农村"土地银行"的成立
  • 3.4.1 彭州市磁峰镇"土地银行"成立的背景
  • 3.4.2 彭州市磁峰镇"土地银行"运作的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4. 土地银行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4.1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分析
  • 4.1.2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租存在的必然性
  • 4.1.3 彭州市"土地银行"中的"级差地租"
  • 4.1.4 土地银行发展到远期产生"建筑地段地租"
  • 4.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
  • 4.2.1 "确权"运动对土地银行建立的激励
  • 4.2.2 彭州市"土地银行"中的交易费用
  • 4.2.3 "土地银行"促使外部利润内部化
  • 4.2.4 磁峰镇"土地银行"是一种制度创新
  • 4.3 "土地银行"的激励作用
  • 4.3.1 土地银行增加农民的收益
  • 4.3.2 土地银行有利于村集体多元任务的完成
  • 4.3.3 土地银行有利于政府农村目标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土地银行中的成本问题与政策建议
  • 5.1 土地银行制的成本问题
  • 5.1.1 村集体领导者的威权对农户利益的侵害
  • 5.1.2 土地银行中的效率损失
  • 5.1.3 土地银行存在不稳定性
  • 5.2 针对成本问题的政策建议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土地银行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基于成都市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