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生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花生间作,花生铁元素,生态调控机制
分子生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翠萍,刘春阳,于莉波,王丽丽,石莉君[1](2019)在《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的分子生态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随着该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不少地区有出现花生叶片缺铁黄化的情况,一度成为制约本地花生高产的限制因素。在此,地方上有推进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花生叶片缺铁黄化的情况慢慢减轻甚至消失,这证实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铁元素含量的改善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由此展开论述,在介绍作物需求最大的微量元素——铁元素的基础上,就玉米、花生间作对铁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玉米、花生间作对改善花生铁营养的分子生态调控机制做系统分析,为进一步探索玉米/花生间作的农艺技术做要点阐述、技术性要点以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王宇,张培华[2](2019)在《牟利40万元,赔偿200万元》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得到消息,由该院提起的徐静海等叁人非法采砂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二审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至此,该起案发于国家重点航道工程附近的非法采砂案,历经两年时间,刑事诉讼指控和公益诉讼请求均得到(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9-07-18)
李进进[3](2019)在《(E)-beta-法尼烯介导的除虫菊—蚜虫—瓢虫分子生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除虫菊(Tanacetum cinerariifolium),为菊科多年生植物,其花头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天然杀虫活性物质——除虫菊酯的植物源。前人研究多集中在除虫菊酯的提取工艺与合成代谢。课题组前期对除虫菊田间昆虫调查发现,瓢虫在没有食物源蚜虫的情况下,大量出现在除虫菊植株上。随后,花头挥发物测定发现花中含有高量的蚜虫报警素(E)-beta-farnesene(EβF)。EβF是蚜虫受到天敌攻击时释放的一种挥发性萜类物质,用来警示其他蚜虫躲避危险。同时,蚜虫的天敌如瓢虫等能够捕获这个信号搜寻和定位潜在食物源。因此结合初步试验提出除虫菊花头可能通过释放蚜虫报警素来吸引天敌,并趋避蚜虫的假设。为了进一步阐明除虫菊基于挥发物EβF吸引瓢虫趋避蚜虫的分子生态机制,我们分别在开放田间和人工控制的实验室,通过分析蚜虫和瓢虫的取食、报警和选择行为与除虫菊EβF合成释放的关系,并克隆除虫菊EβF合成酶基因与启动子对其进行功能验证和表达特性分析。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除虫菊EbFS基因和启动子的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验证克隆到两条除虫菊EβF合成酶同源基因序列EbFS1和EbFS2,分别编码575和577个氨基酸,属于萜类合酶家族。原核表达分析发现,EbFS1和EbFS2都催化FPP只产生EβF。亚细胞定位表明,EbFS1和EbFS2在细胞内的催化部位是细胞质,属于典型的倍半萜合酶。除虫菊EbFS基因在幼嫩的花器官(花苞期S1阶段)表达量最高,且特异性地在花梗和花托部位高量表达。同时克隆了除虫菊EbFS基因2.2 kb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融合GUS报告基因表达载体转化菊花。组织染色分析表明,该启动子在靠近维管束的皮层细胞特异性表达。这些结果表明除虫菊中控制EβF合成的是一个皮层特异表达的倍半萜合成酶基因。2.分析了除虫菊EβF在自然条件和损伤处理后的释放规律对不同发育阶段除虫菊植株进行挥发物的顶空吸附和GC-MS测定,分析发现营养生长阶段挥发物释放量较低,但是转入生殖生长之后,挥发物种类和含量(萜类为主)急剧增加。初花期除虫菊挥发物中EβF释放量最高,成为主要的萜类挥发物。随着花朵的发育,另一个倍半萜大根香叶烯D快速增加,掩盖了EβF成为丰度最高的挥发物。除虫菊EβF释放迅速地响应机械损伤,并从未损伤状态下的130 ng/h/株释放量增加到5000 ng/h/株。除虫菊EβF是从损伤部位大量释放出来,在两小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蚜虫取食花器官并不能增加EβF的释放。这些结果表明除虫菊EβF的释放受到发育阶段调控,并响应机械损伤。3.阐述了除虫菊EβF储存和释放部位通过对除虫菊不同器官内含物提取和GC-MS分析,发现花头和花梗均含有高量的EβF,花头中最主要的两个萜类物质是EβF和大根香叶烯D,而花梗中几乎仅有EβF。对花头和花梗新鲜切片进行萜类特异的联苯胺反应(NADI)染色发现,紫色的萜类油状物质(主要是EβF)大量分布在维管束附近的皮层细胞。这些结果表明除虫菊EβF在花梗和花托大量合成,并暂时储存在皮层细胞。4.分析了蚜虫蜜露挥发物及其对蚜虫个体的行为影响通过收集取食除虫菊花梗的蚜虫蜜露,GC-MS分析发现蜜露中含有挥发性萜类物质EβF,而对照植物本氏烟草饲养的蚜虫蜜露未检测到EβF,这表明蚜虫在取食除虫菊过程中摄入了植物的EβF,并从蜜露中分泌出来。为了模拟含有EβF的蜜露对蚜虫行为的影响,利用含10 ng/μl EβF的人工蜜露,进行蚜虫报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蜜露中EβF对蚜虫产生报警效果。5.揭示了除虫菊-蚜虫-瓢虫叁者生态关系强制接种蚜虫到除虫菊植株上繁殖叁代之后能得到适应性的蚜虫群体。相对于适应除虫菊的蚜虫,非适应性的蚜虫在除虫菊花头上活动更频繁,表现出明显的不安。EPG电刺吸监测系统分析蚜虫在除虫菊不同器官(花梗、叶片、叶柄)上取食行为,发现蚜虫在每个植物器官取食时都存在完整的取食波,说明蚜虫在除虫菊上能够进行基本的生命活动。进一步利用适应和未适应除虫菊或EβF的蚜虫,开展除虫菊S2花朵挥发物对蚜虫报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非适应性的蚜虫趋避除虫菊主要是因为除虫菊花头挥发物中的EβF。室内控制条件下瓢虫行为试验表明,与其他发育阶段的除虫菊相比,花苞期除虫菊显着地吸引瓢虫,而且机械损伤促进这种吸引效果。综上所述,花蕾期除虫菊通过自发地释放高量较纯的EβF显着吸引瓢虫,同时趋避蚜虫。机械损伤显着促进除虫菊EβF的释放,从而增强瓢虫的吸引效果。除虫菊EβF在花头和花梗中靠近维管束的皮层细胞特异合成并短暂储存,随后被转移到除虫菊花头和花梗的分泌腔中储存。蚜虫能够在取食初级阶段刺探到皮层储存的EβF并摄入体内,最终在蚜虫蜜露中释放出来,达到进一步报警蚜虫的效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除虫菊花器官中高量合成并释放蚜虫报警素EβF来吸引瓢虫,并趋避蚜虫的双重防御机制,有效地保护了除虫菊最重要的生殖器官:花朵。该研究为以后利用植物源信息素进行生物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韩群花[4](2019)在《扬子鳄繁殖生态及配偶选择策略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且珍稀的爬行动物。据史料记载,扬子鳄曾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环境破坏、栖息地丧失以及人类的捕杀,扬子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以至濒临灭绝。不过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扬子鳄的种群复壮工作成效显着,种群数量显着提升。因此,加强扬子鳄繁殖、生态、行为机理的研究对扬子鳄种群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为了应对外界复杂环境变化以及改善种群遗传质量,爬行动物通常在行为上有所响应,表现在巢位选择特征和配偶选择策略。然而,关于扬子鳄的巢环境因素与繁殖关系,以及配偶选择分子机制的研究不得而知。基于此,对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扬子鳄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工作有:(1)对扬子鳄的行为谱进行观察;(2)调查统计该保护区巢的环境参数、温度和繁殖指数,寻找影响扬子鳄繁殖的潜在因素;(3)进行亲子鉴定,分析扬子鳄的多重交配;(4)从MHC基因和微卫星(SSR)角度解析扬子鳄配偶选择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扬子鳄的行为活动进行观察,行为主要有体温调节行为、繁殖行为、通讯行为、运动行为、摄食行为、冲突行为、同性恋行为以及其他行为。(2)不同生境的巢环境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核心区中的平均最近树距离为0.99 m。平均水源距离为2.47 m,82%的巢郁闭度在0.8以上。野放区,巢距最近树的平均距离为0.69 m,平均水源距离为4.59 m,只有32%的巢郁闭度在0.8以上。孵化成功率在核心区和野放区间差异不显着(P=0.817)。新生幼鳄体重和体长在不同生活生境中差异显着(出生体重:P<0.001;出生体长:P=0.005)。此外,核心区的雌鳄体长分别与窝产卵量、幼鳄体重显着正相关(P<0.05),野放区的雌鳄体长与幼鳄体长显着正相关(P<0.05)。扬子鳄的巢温波动与孵化成功率显着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最优模型的参数有郁闭度和最近树距离与巢内均温密切相关。(3)对2015~2017年的繁殖子代进行亲权鉴定。本研究利用13个微卫星位点,对核心区的31窝母本已知的子代进行亲子鉴定,结果成功鉴定其中的12窝真实父本。对野放区的35窝母本和父本均未知的子代进行亲子鉴定,成功鉴定出其中的28窝的真实母本和30窝的真实父本。此外,核心区和野放区共有69个家系,其中94.2%窝子代为单父本,仅有5.8%窝子代为两个父本。仅在核心区中出现双父本现象,野放区均表现为单父本。(4)随机抽样结果显示繁殖雄性的MHC I类基因I1327e3位点的杂合率在95%的置信区间外,且显着高于随机抽样雄性(P=0.001);同时,雄性实际配偶对的氨基酸距离和氨基酸功能距离在随机抽样配偶对之外,且显着高于随机抽样配偶对(氨基酸距离:P=0.031;氨基酸功能距离:P=0.031),这表明雌性扬子鳄在配偶选择上支持杂合子优势假说和基因相容性假说。同时,杂合雄性的子代数显着高于纯合雄性的子代数,这可佐证杂合子优势假说。此外,实际繁殖配偶对的亲缘系数在随机抽样配偶对的置信区间内,表明扬子鳄种群在配偶选择策略上不回避近亲繁殖。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扬子鳄的行为谱,并报道疑似同性性行为;其次,植物郁闭度、最近树距离及巢内均温对孵化成为率显着影响;再次,父权鉴定结果显示扬子鳄子代约95%为单父本;最后,雌性扬子鳄的配偶选择支持杂合子优势假说和基因相容性假说,而且扬子鳄不回避近交。本研究结果将对进一步改善和管理人工复壮种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唐白露[5](2019)在《深海沉积物细菌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诱导表达与分泌、催化特性、生态功能及其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环境蕴含着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微生物是深海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员,深海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但目前对深海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及机制还了解很少。深海有机质大多是高分子量的颗粒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因此,深海微生物通过分泌胞外酶对胞外大分子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并利用,是一种生存和适应环境的方式。来自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和来自动物的胶原蛋白是深海颗粒POM的重要成分,它们在深海中被微生物通过分泌蛋白酶降解和利用,进入深海碳氮循环。但目前我们对参与深海肽聚糖和胶原蛋白等有机质降解的微生物及其酶类的种类及降解机制还了解有限。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的异养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CF6-2是一株分离自南中国海深海沉积物的产蛋白酶细菌。前期研究表明,该菌分泌的适冷蛋白酶Pseudoalterin是一个M23家族金属蛋白酶,能够降解弹性蛋白和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首先建立了菌株CF6-2的遗传操作体系和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适冷表达体系,然后对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诱导表达机制、成熟机制、分泌机制和催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菌株CF6-2利用Pseudoalterin捕食海洋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生态学现象,建立了利用CF6-2发酵生产Pseudoalterin的小试和中试工艺。另外,本论文还研究了来自胶州湾沉积物的细菌Photobacterium sp.A5-7分泌的一个新的S8家族丝氨酸蛋白酶P57的酶学性质及其PA结构域的功能。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在基因组层面上分析海洋细菌胞外蛋白酶多样性为了在基因组层面分析海洋中产蛋白酶细菌的胞外蛋白酶的种类多样性,我们对两株海洋产蛋白酶细菌一深海沉积物细菌P.sp.CF6-2和北极表层海水细菌Flavobacterium arcticum SM1 502T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在基因组层面上揭示了这两株菌的胞外蛋白酶及其它胞外酶种类多样性。菌株CF6-2的基因组编码50种具有信号肽的肽酶,包括28个丝氨酸肽酶和22个金属肽酶。这些酶分布于9个丝氨酸肽酶家族和15个金属肽酶家族。菌株SM1502T的基因组编码29个具有信号肽的肽酶,包括14个丝氨酸肽酶、11个金属肽酶和4个半胱氨酸肽酶。这些酶分布于7个丝氨酸肽酶家族、5个金属肽酶家族和4个半胱氨酸肽酶家族。这些结果表明,这两株菌都含有大量的胞外蛋白酶基因,可能在海洋沉积物有机氮降解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2.深海细菌CF6-2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表达的诱导机制海洋细菌胞外蛋白酶大多是受胞外物质诱导表达的,但诱导细菌胞外蛋白酶产生的确切信号分子至今尚未被鉴定出。本文对诱导细菌CF6-2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表达的信号分子进行了鉴定。由于蛋白酶Pseudoalterin能够高效地降解革兰氏阳性细菌肽聚糖的肽链部分,因此,我们的科学假设是:肽聚糖中的某些组分可能对Pseudoalterin具有诱导作用。为此,我们尝试从肽聚糖肽链组分中鉴定Pseudoalterin表达的诱导信号分子。首先检测了海洋典型革兰氏阳性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 MCCC0423的肽聚糖在转录水平上对Pseudoalterin的诱导作用。然后根据MCCC0423肽聚糖肽链的序列合成19种小肽,检测这19种寡肽及其中所含单个氨基酸对Pseudoalterin转录的诱导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含Gly寡肽及Gly对Pseudoalterin有诱导作用,为CF6-2表达Pseudoalterin的诱导信号分子。Gly的有效诱导浓度在0.25 mM-20 mM。这是首次揭示了微生物胞外蛋白酶的确切诱导信号分子并确定了其有效诱导浓度。另外,我们还确定了 Pseudoalterin的转录起始位点,为进一步阐明细菌CF6-2对Pseudoalterin合成的胞内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3.深海细菌CF6-2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成熟和分泌机制前期研究表明,M23家族蛋白酶Pseudoalterin没有自成熟的能力,需要其他蛋白帮助其切割前导肽。但哪些蛋白辅助Pseudoalterin成熟还不清楚。为了鉴定Pseudoalterin成熟的辅助蛋白和阐明其成熟机制,我们首先建立了菌株CF6-2的遗传操作体系,然后通过分析其他M23家族蛋白酶的成熟过程找出可能在Pseudoalterin成熟过程中起作用的辅助蛋白。利用菌株CF6-2的遗传操作体系对这些辅助蛋白进行基因敲除,然后分析突变对胞外Pseudoalterin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叁个对Pseudoalterin成熟有辅助作用的蛋白酶,Lysyl、Serine1和Serine5。信号肽预测结果表明这叁个蛋白酶可能位于周质空间。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全细胞上清中存在Pseudoalterin的成熟形式,因此推测Pseudoalterin前导肽的切割发生在周质空间。通过分析菌株CF6-2的基因组,发现其具有完整的II型分泌系统(Type II secretion system,T2SS)。我们推测CF6-2可能通过T2SS分泌Pseudoalterin。我们将T2SS中的关键基因gspE缺失突变后,CF6-2的发酵液几乎检测不到Pseudoalterin,回补缺失基因后,Pseudoalterin的分泌得到了恢复。因此可以确定Pseudoalterin是通过T2SS分泌到胞外的。4.深海细菌CF6-2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结合和催化降解肽聚糖的机制前期研究表明,菌株CF6-2分泌的蛋白酶Pseudoalterin有两个功能结构域,含Zn离子的催化结构域能水解肽聚糖的肽链,另一个与催化结构域呈T字形紧密排列的C端结合结构域能结合肽聚糖糖链。Pseudoalterin能够降解革兰氏阳性细菌肽聚糖,但其结合和催化肽聚糖降解的分子机制尚未揭示。为了研究Pseudoalterin结合和催化肽聚糖降解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将肽聚糖肽尾AeKaA和肽桥AGGGGG与Pseudoalterin催化腔进行分子共模拟,并结合同源序列分析,预测了 Pseudoalterin参与催化肽聚糖降解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然后,我们构建了 Pseudoalterin的在海洋适冷细菌中的适冷表达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关键氨基酸残基进行了突变表达和纯化,并构建及纯化了C端结合结构域缺失突变体。通过测定Pseudoalterin突变体对肽聚糖的降解活性和吸附能力的变化,阐明了 Pseudoalterin结合和催化降解肽聚糖的机制。这是首次揭示了一个深海细菌蛋白酶对细菌肽聚糖降解的分子机制。5.深海细菌CF6-2及其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生态功能细菌分泌的M23家族蛋白酶可以裂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从而可为细菌获取食物并进行防御和竞争提供优势。为了阐明菌株CF6-2与海洋革兰氏阳性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通过平板实验对菌株CF6-2与海洋革兰氏阳性细菌进行了共培养,发现菌株CF6-2能够裂解多种海洋革兰氏阳性细菌并利用裂解细菌产生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表明菌株CF6-2可能具有捕食海洋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能力。然后,以 Staphylococcus warneri MCCC1A00423为对象,研究了P.sp.CF6-2通过分泌蛋白酶Pseudoalterin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进行降解,导致细菌裂解和死亡,从而从中获取营养进行生长和繁殖的机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海洋革兰氏阴性菌CF6-2捕食海洋革兰氏阳性菌的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多株来源于海洋的细菌(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含有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同源序列,因此推测我们揭示的革兰氏阴性菌通过胞外蛋白酶捕食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现象在海洋生态环境中可能具有普遍性,这是一种新的存在于海洋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6.深海细菌CF6-2产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M23家族蛋白酶能够降解肽聚糖和弹性蛋白,因此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潜能。为了降低发酵成本并同时提高Pseudoalterin的产量,在前期优化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单因子实验对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和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以0.5%的蔗糖为碳源,将牛心管粉的用量从1.2%减少到0.6%,将Pseudoalterin的产量提高了 161%(161.2± 3.1 U/mL)。在发酵培养基优化的基础上,对小试5 L发酵罐和中试50 L发酵罐发酵CF6-2生产Pseudoalterin的通气量和搅拌速度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深海细菌CF6-2产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小试和中试发酵工艺。小试和中试中Pseudoalterin的产量分别达到155.6±10.5 U/mL和103.5±8.6 U/mL。研究结果为Pseudoalterin的工业化生产和其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上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新型S8家族丝氨酸蛋白酶P57的酶学性质和PA结构域的功能在系统开展海洋细菌蛋白酶Pseudoalterin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对海洋细菌分泌的另外新型S8家族丝氨酸蛋白酶P57的酶学性质和PA结构域的功能进行了研究。Photobacterium sp.A5-7是一株分离自胶州湾沉积物的产蛋白酶细菌。本文对Photobacterium sp.A5-7分泌的一个蛋白酶P57进行了纯化和表征。P57是一个新的S8家族枯草杆菌素类蛋白酶,能水解酪蛋白、明胶和胶原蛋白。成熟的P57具有一个催化结构域和一个PA结构域。对异源表达融合蛋白PA-EGFP的分析表明,PA结构域对胶原具有吸附能力。通过Fe3+抑制P57的酶活,检测到了 P57与胶原的结合。通过定点突变分析,发现Phe349和Tyr432是P57结合胶原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这些结果表明P57能通过PA结构域结合胶原底物。该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枯草杆菌素类蛋白酶的PA结构域能结合不溶性底物的直接证据,对更好地了解来自海洋沉积物中细菌胞外蛋白酶和枯草杆菌素蛋白酶PA结构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论文对深海细菌CF6-2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在海洋肽聚糖降解和海洋生物竞争的生态学功能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研究了Pseudoalterin的诱导、成熟、分泌和催化机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菌及其胞外蛋白酶在深海物质循环和微生物相互关系中的作用。能够降解肽聚糖的蛋白酶Pseudoalterin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上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因此对本文建立的其进行的生产Pseudoalterin的中试发酵工艺为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同时此外,我们本文建立了菌株CF6-2的遗传操作体系和适冷蛋白酶的适冷表达体系,这对研究深海细菌其它适冷菌和适冷蛋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蛋白酶P57的酶学性质及PA结构域的研究,对更好地了解来自海洋沉积物中细菌胞外蛋白酶和枯草杆菌素蛋白酶PA结构域的功能以及阐明海洋沉积物中颗粒有机氮降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何继德,高仁元,孔程,秦环龙[6](2019)在《肠道微生态促进肠道营养素吸收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领域不断进展,肠道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改变在营养素代谢吸收方面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通过肠道微生态促进营养素代谢吸收分子机制研究,有利于更好指导临床合理应用营养支持,增强肠道黏膜屏障保护、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调节肠道代谢、调控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修复组织器官损伤、缓解氧化应激等方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笔者将从肠道微生态生理功能、营养素代谢吸收及临(本文来源于《肠外与肠内营养》期刊2019年03期)
于航,薛冬梅,王义东,郑薇,王中良[7](2019)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农田土壤深度梯度的响应-分子生态网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农田土壤表现出各种特征,土壤微生物参与土壤功能过程。随着深度的变化,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类型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虽然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驱动因子已得到很好的研究,但微生物群落对农田土壤深度梯度的响应和适应性尚未完全了解。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16S rRNA测序的OTU数据,基于随机矩阵理论的网络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分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刘京青,于璐,付宇,任君芳[8](2019)在《何文波委员:让传统产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还是那么精神饱满,还是那么儒雅亲切,现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的何文波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本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每年的两会期间,他都会带着精心准备的议案提案参会,商国是,建良言。离开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位置有1年时间了,有着钢铁和有色行业工作经历(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报》期刊2019-03-12)
薛振文,高凤娟,应国华,吕明亮,李伶俐[9](2019)在《丽水锥栗林下大型真菌生态调查及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调查目的是在锥栗纯林地找出自然界中优势菌根菌类型,从而利用菌根菌生产菌根苗或开发利用菌根菌。在丽水市庆元县选取了叁块锥栗林样地,采用罗盘仪测量法测定样地面积,样地内共采集到6种大型真菌子实体,其中2种经子实体形态学特征鉴定为鸡菌Termitomyces sp.、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Klotzsch)Cooke。对其余子实体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进行分子鉴定分别为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Pers.、芝麻厚瓤牛肝菌Hourangia nigropunctata(W. F.Chiu)Xue T. Zhu&Zhu L. Yang、双型褶孔牛肝菌Phylloporus dimorphus M. A. Neves&Halling、蜡蘑一未知种。经菌丝或菌索追踪确认与锥栗共生的真菌有橙黄硬皮马勃、芝麻厚瓤牛肝菌、双型褶孔牛肝菌。经统计,橙黄硬皮马勃子实体发生量最多,密度为0.0875个/m~2,是优势菌根菌;芝麻厚瓤牛肝菌和双型褶孔牛肝菌密度分别为0.0343个/m~2、0.0272个/m~2。首次在高海拔锥栗林地内发现芝麻厚瓤牛肝菌和双型褶孔牛肝菌。(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9年01期)
王香君,段杉[10](2019)在《保温发酵鱼露中细菌群落的16S rDNA分子生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细菌16S rDNA V_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研究35℃发酵条件下鱼露的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发现发酵初期细菌数量快速下降,到后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鱼露中细菌群落组成复杂,在测序得到的所有细菌OTUs中共注释出37个门、238个属,但有50%左右的OTUs未能注释到属。发酵8个月后,继续增加发酵时间,鱼露中的细菌组成变化不明显。在门的水平上,在鱼露发酵的各个阶段中细菌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属分类的水平上,优势菌主要有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不动菌属(Acinetobacter)等。发酵前2个月,优势菌是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23.39%)、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5.34%)、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3.05%),发酵12个月时,主要优势菌中变形菌门中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3.62%)、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3.23%)、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20%)为主,而厚壁菌门以不动菌属(Acinetobacter,9.14%)、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8.77%)、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6.78%)为主,其中耐盐和嗜盐的乳酸菌主要有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分子生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得到消息,由该院提起的徐静海等叁人非法采砂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二审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至此,该起案发于国家重点航道工程附近的非法采砂案,历经两年时间,刑事诉讼指控和公益诉讼请求均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翠萍,刘春阳,于莉波,王丽丽,石莉君.玉米/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的分子生态调控机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2].王宇,张培华.牟利40万元,赔偿200万元[N].检察日报.2019
[3].李进进.(E)-beta-法尼烯介导的除虫菊—蚜虫—瓢虫分子生态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4].韩群花.扬子鳄繁殖生态及配偶选择策略的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9
[5].唐白露.深海沉积物细菌胞外蛋白酶Pseudoalterin的诱导表达与分泌、催化特性、生态功能及其分子机制[D].山东大学.2019
[6].何继德,高仁元,孔程,秦环龙.肠道微生态促进肠道营养素吸收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9
[7].于航,薛冬梅,王义东,郑薇,王中良.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农田土壤深度梯度的响应-分子生态网络分析[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8].刘京青,于璐,付宇,任君芳.何文波委员:让传统产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分子[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9
[9].薛振文,高凤娟,应国华,吕明亮,李伶俐.丽水锥栗林下大型真菌生态调查及分子鉴定[J].食用菌.2019
[10].王香君,段杉.保温发酵鱼露中细菌群落的16SrDNA分子生态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