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云(贵州省平坝县人民医院内科561100)
【摘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特点以及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把我院所接收的28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4例,其中一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称为对照组;另外一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中药参麦注射液进行治疗,称为观察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观察其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经过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有: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在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1.4%,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中西药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有效改善。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效果
本文以我院所接收的28例慢性心力衰竭为例,对其临床特点和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把我院所接收的28例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4例,其中一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称为对照组;另外一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中药参麦注射液进行治疗,称为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为27~86岁,平均年龄为(63.2±1.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其中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伴有冠心病、3例心肌病、5例风心病、4例肺心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临床特点
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呼吸困难为主,并伴有乏力、心悸、面色苍白、头晕心烦、肢体寒冷以及口干等症状。经过超声心动图监测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均≤40%。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低盐饮食并限水。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其中包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硝酸酯制剂。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对其原发疾病积极进行治疗,以对其诱发原因进行消除。对患者的体力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指导患者进行充分的休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上中药参麦注射液的治疗,在40~60ml的参麦注射液中添加5%的葡萄糖进行静脉滴注,1次/d,250ml/次。两组患者均2周为一个疗程。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观察其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得数据用t检验,P<0.05代表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有: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在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1.4%,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如表一所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如表二所示。
表一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备注:治疗后,组间差异比较P<0.05
表二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备注:组间差异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属于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并且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预后比较差。因此为了能够对慢性心衰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提高,必须首先要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一定的掌握,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1-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为呼吸困难,并伴有乏力、心悸等症状。这是因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为冠心病、肺心病以及高血压性心脏病,均为心脏疾病或者排血功能减弱等,导致其排血量不能够对器官组织代谢的需求进行满足引起的[3]。从以上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来看,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良好。其中参麦注射液的主要功效就是益气固脱以及养阴生津,之中所含的人参皂苷主要你就是对心肌耗氧量进行降低,并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对冠状动脉微循环进行改善。因此采用参麦注射液和常规西药联用,还可以对西药的不良反应进行一定的减少,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4-5]。
参考文献
[1]付冬云,赖玉,潘志英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J].临床论著,2011,10(3):346-347.
[2]王强,程胜军.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08,49(7):656-658.
[3]黄慧俐,胡建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肾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J].西南军医,2009,11(5):813-814.
[4]吴自昌,蔡杰,梁月娥.80岁以上高龄老人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病因特点构成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0):158-163.
[5]胡洁,李兴丽.贝那普利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