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 ——沈从文40年代创作与思想的另一面

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 ——沈从文40年代创作与思想的另一面

论文摘要

如果说以往的沈从文研究大多集中在沈从文已经言说的文字上,那么本论文则侧重于对沈从文文本中没有言说或者说无法言说的东西的研究。沈从文曾多次宣称文字只是幻想的残余、生命的残余、梦的残余。如果这种宣称不只是一时的感触的话,那么它意味着,在沈从文某些言说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无法言说的“言说”。通过对沈从文40年代“哲思性”作品的研究,我们发现,这种难以言说的“言说”往往与一种迷狂(痴迷)体验相关联。这些体验大致说来都具有难以言说性、超时空性、终极性、神秘认知性(感悟性)、生命的极致性和强烈情绪体验性等6个特征。它们都是剧烈的“同一性”体验,从实质上看都属于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以往的沈从文研究大多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沈从文关于“神”、“抽象”、“生命本体”、“生命最完整形式”的命题并不是通过逻辑分析、逻辑推理得来的,而是主体在物我交融的迷狂(痴迷)体验中,受到天人相契的启示而领悟到的。这些命题关涉的是宇宙本体和生命终极价值的问题,是沈从文最高层面的思想。它们是不可分析、不可言说,只能依靠神秘的直觉去把握。1.生命“生命”是主体在迷狂(痴迷)体验中心灵所能达到的完美状态。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生命的最和谐、最自由、最美好的极致状态。它是一种终极体验和目的体验。沈从文也把对“美”的迷狂(痴迷)视为生命的最高意义。他所谓的生命的最高形式就是通过主体对于“美”的悦乐疯狂来抵达的。这种思想与冯友兰把“同天境界”视为人生的最高状态和哲学的最高点是一致的。2.神“神”一词在沈从文的文本中存在着多重含义。作为其思想核心命题中的“神”,则指宇宙和生命的本体。冯友兰认为关于宇宙的最高存在,“正的方法”(逻辑推理、逻辑分析)是无能为力的。理性认识最多只能给我们提供几个关于宇宙本体的概念,并让我们意识到世界上还存在一个人智不能达到的领域。宇宙的最高存在只能通过“负的方法”去把握,所谓“负的方法”就是直觉、神秘体验等方法。主体依靠“负的方法”进入到神秘的“同天境界”才能洞穿宇宙的最高存在。沈从文思想体系中的“神”亦是如此抵达的。纵观沈从文所有关于“神”的表述不难发现,凡是沈从文“见”到“神”的地方,都伴随着一种迷狂的、物我交融合一的体验。马斯洛认为,人在这类体验中的认知方式会发生彻底改变,产生一种存在性认知,凭着这个认知,主体把握住了万物的存在性价值,洞穿了宇宙的本质。沈从文的“神”正是主体在迷狂(痴迷)体验中借助一种特殊的认知对于宇宙、生命最高存在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的“神”也是对于湘西巫文化精神的继承和提升。因为在湘西巫文化中,“神”也不是在人的清醒状态中看到的,“神人对话”只有在神巫进入到癫狂状态时才能实现。为了步入癫狂,承当神巫角色的人大多是精神方面存在疾病的人,此外他们还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式,如狂舞、饮酒、狂歌、服药等等来辅助。只不过,沈从文不是借助于外在的巫术仪式,而是通过对“美”的倾心入迷来实现生命与“神”合一的。3.抽象沈从文思想体系中的“抽象”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抽象。一般意义上的“抽象”一词是指对外在世界的简化、抽取和图式化,它往往跟逻辑思维相连,因此越抽象往往越容易言说。此外一般意义上的“抽象”产生的结果是理论性的文字,而不是诗的文字。沈从文思想体系中的“抽象”是人在忘我、迷狂体验中看到的世界(或者关于这个世界的特征)。它是一种潜意识占主导地位的状态,因此它与“梦幻”(在梦中潜意识占主导)一样是一个荒诞的世界。这个世界很难用意识层面的语言来传达,即使是狂诗语言也只能部分地描述和传达这个“世界”,因而沈从文借用“抽象”一词来指代它。在沈从文的思想体系里,“生命”、“神”与“抽象”是三位一体的,它们是对于迷狂体验(高峰体验)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观照与表述——“生命”侧重的是迷狂体验(高峰体验)中主体所达到的完美心灵状态;“神”则是主体在“生命”极致状态中通过存在性认知对于宇宙本体和生命终极价值的把握;而“抽象”则是对于迷狂(痴迷)体验本身的特征的描述,有时候也指代这个体验的本身。除了这些关于宇宙、生命本体的思想之外,沈从文还形成了一套重造外在世界的思想——“人的重造”、“经典重造”、“社会政治重造”等等。这些思想大多是在“神”、“生命最完整形式”等思想命题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逻辑推理发展起来的。这两个层面的思想通过人性或者人的心理这个中介构成了互动关系:一方面,残缺的现实生命是促使沈从文“向虚空凝眸”寻求新抽象原则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对于“美”的倾心入迷还能让扭曲的人性复归正常,“恢复情感中业已失去甚久之哀乐弹性”,从而实现以“爱”和“合作”来重造现实,而不是以战争和争夺来毁灭现实,此外,迷狂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也能让人把握住宇宙的本质、生命的真谛、治国的大“道”。因而,沈从文的“重造思想”也可以看作是他的哲学构成层面(生命与“神”)在现实层面的延伸和实践。为了凸显沈从文“重造思想”独特的一面,本文着重讨论沈从文“重造思想”的神秘性底蕴。沈从文的“重造思想”大体说来就是通过对于“美”的体验来重造人性、人心进而改造世界。从表面上看,这些思想命题是依靠逻辑分析、逻辑推理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似乎有根有据。事实上,他关于世界和人的重造思想都是建立在迷狂(痴迷)体验的亲身经历之上的。沈从文所说的审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欣赏,因为一般意义上的欣赏,对于人的改造作用是缓慢的甚至是微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熏陶过程,所以它最多只能作为社会政治改革的辅助手段而存在。在沈从文那里,“美”却是作为社会政治重造的主要手段而存在的,相反常规的政治手段成了辅助工具。其原因正在于,沈从文所说的审美是主体对于“美”的迷狂,即审美高峰体验。马斯洛在研究中发现,高峰体验会对一个人的心理或人性产生强烈的影响,甚至会彻底改变一个人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性。沈从文经历过这种体验,他对于这种体验的改造作用深信不疑,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把这种体验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应用到外在世界的重造当中去。然而,对于那种没有经历过审美高峰体验的人来说,沈从文以艺术重造世界的观念则显得幼稚、可笑。他们认为沈从文把“美”的作用夸大到了荒唐的地步。他们对于沈从文重造思想的效果高度怀疑。这正是沈从文的“重造思想”一直以来得不到公正评价的主要原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沈从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一) 解放前沈从文研究状况
  • (二) 建国后至文革结束期间的沈从文研究状况
  • (三) 新时期的沈从文研究状况
  • 二、当前沈从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三、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创新之处与理论基础
  • 四、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40年代沈从文生命与创作中的迷狂(痴迷)体验及其特征
  • 第一节 沈从文40年代作品中的迷狂(痴迷)体验举例分析
  • 第二节 迷狂(痴迷)体验与高峰体验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沈从文40年代迷狂(痴迷)体验的特征
  • 一、忘我性、沉迷性
  • 二、超言说性
  • 三、终极性、目的性
  • 四、超越时空性
  • 五、神秘"认知"性
  • 六、强烈情绪性
  • (一) 生命极致状态
  • (二) 宁静、谐和状态
  • (三) 敬畏、惊奇、虔诚、感恩感
  • 第二章 "乡下人"及其特点:迷狂(痴迷)体验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 第一节 "乡下人"的内涵及其特点
  • 第二节 "乡下人"特点的成因与条件
  • 一、"乡下人"的特点与湘西神秘文化
  • 二、"乡下人"的特点与湘西原始初民思维
  • 三、"乡下人"的特点与超越性精神诉求
  • 第三节 重新审视沈从文对于"乡下人"身份的态度
  • 第四节 "乡下人"的特点或弱点与迷狂(痴迷)体验
  • 第三章 迷狂(痴迷)体验与沈从文的形而上建构
  • 第一节 迷狂(痴迷)体验与沈从文的生命观
  • 一、"生命"是什么
  • 二、"生命"与"乡下人"以及"乡下人尺子"
  • 三、"完全生命形式"与"不完全生命形式"
  • 四、生命观形成的内在动力及其外在文化建设功能
  • 第二节 迷狂(痴迷)体验与沈从文思想体系中的"神"
  • 一、沈从文文本中的"神"的内涵
  • 二、作为理性认知对象的"神"
  • 三、迷狂(痴迷)体验中的"神"
  • (一) "神"与迷狂(痴迷)体验
  • (二) "神"与存在性认知
  • 四、"神在生命中"
  • 第三节 迷狂(痴迷)体验与沈从文思想体系中的"抽象"
  • 一、沈从文文本中"抽象"一词的多元内涵
  • 二、沈从文思想体系中的"抽象"
  • 三、"抽象"与"抽象原则"
  • 四、沈从文思维过程中的"抽象"
  • 第四章 迷狂(痴迷)体验与沈从文的"重造思想"
  • 第一节 迷狂(痴迷)体验与沈从文"人的重造"思想
  • 一、"人的重造"思想改造的对象
  • 二、生命内在"神性"重造
  • 三、"人的重造"的目标
  • 第二节 迷狂(痴迷)体验与沈从文"艺术重造"思想
  • 一、论艺术重造与其他重造思想的关系
  • 二、以艺术为手段的重造
  • 三、重造艺术
  • (一) 作家态度的重造
  • (二) 新经典原则对于作品的要求
  • (三) 新经典的艺术技巧及其来源
  • 第三节 迷狂(痴迷)体验与沈从文"社会政治重造"思想
  • 一、沈从文看待社会政治问题的独特角度
  • 二、沈从文重造社会政治的独特途径
  • (一) 自然体悟与政治重造
  • (二) 艺术教育与政治重造
  • 三、《北平通信》——沈从文政治构想的全面展示
  • 第五章 沈从文思想结构总观
  • 第一节 道可道非常道:论沈从文思想的可言说层面与不可言说层面及其文体风格
  • 第二节 论沈从文两个思想层面之间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读诗半天[J]. 岁月 2017(09)
    • [2].当艺术遭遇迷狂——一种分裂式的精神图像[J]. 美术大观 2014(08)
    • [3].诗人的迷狂与“诗人”的癔症[J]. 南风窗 2016(26)
    • [4].略论创作中的灵感[J]. 大众文艺 2020(19)
    • [5].迷狂与妙悟之比较[J]. 语文学刊 2012(17)
    • [6].一个人的迷狂记[J]. 延河 2011(05)
    • [7].“果粉”迷狂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J]. 理论界 2014(02)
    • [8].论美的经验依据[J].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4)
    • [9].体育如宗教般迷狂[J]. 大科技(百科探索) 2008(04)
    • [10].从迷狂到理性:同人群体日常互动与仪式建构[J]. 当代青年研究 2015(04)
    • [11].“迷狂式”构思状态及成因管窥[J]. 武警学院学报 2008(07)
    • [12].“迷狂”的“丰乳肥臀”——解读莫言《丰乳肥臀》[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05)
    • [13].论“妙悟”说与“迷狂”说[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 [14].酷儿母亲的自白——女同单人秀与《求子迷狂》[J].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8(04)
    • [15].浅谈中西审美文化[J]. 科技风 2010(16)
    • [16].通向理性的灵感[J]. 成才之路 2008(29)
    • [17].从空间迷狂走向空间协商[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6(03)
    • [18].“癫狂”与“克制”——试析“云门2”《一个蓝色的地方》中两种力量的博弈[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6(04)
    • [19].对电影《白色婚礼》中“潜意识”行为的解读[J]. 电影评介 2012(08)
    • [20].愉悦、哀思与迷狂:白马藏族歌谣的情感体验[J]. 学术研究 2011(05)
    • [21].西方美学参照下的虚静理论[J]. 唐山学院学报 2010(01)
    • [22].论圣经中的音乐[J]. 圣经文学研究 2009(00)
    • [23].试比较禅宗之悟与西方灵感——试比较一则禅宗公案与柏拉图的迷狂[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3)
    • [24].评多丽丝·莱辛《黑皮肤的圣母》[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12)
    • [25].“无人超越门槛,除非疯狂”——评《疯狂的谱系》[J]. 中国图书评论 2020(06)
    • [26].色彩的迷狂——对野兽派的艺术感知[J]. 美与时代(中) 2016(05)
    • [27].通灵者的迷狂与理智——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浅析兰波的创作[J]. 青年文学家 2015(11)
    • [28].童年的消逝[J]. 南方人物周刊 2009(33)
    • [29].童年的消逝[J]. 晚报文萃 2009(23)
    • [30].技艺与迷狂——柏拉图《伊翁》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对观[J]. 浙江学刊 2011(02)

    标签:;  ;  ;  ;  ;  

    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 ——沈从文40年代创作与思想的另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