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容量不同的两个蓄电池不要合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治辉[1](2021)在《基于云服务平台智能微网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人类社会对能源需求达到了惊人地步,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矛盾日益尖锐,以新型可再生能源为引领的清洁能源利用模式成为全球共识。风光作为发电能源的分布式电源优缺点鲜明,为了整合分布式发电优势,弱化其对配电网的不利影响,微电网技术应运而生。随着微电网项目大量涌现,微电网监控系统存储计算能力有限、各自分散独立、数据不能共享、历史数据无法得到挖掘分析利用等问题凸显。云计算能够实现微电网的海量数据存储和实时并行计算,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微电网在监控管理、数据分析、预测调度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首先,本文介绍了云计算的研究现状和云计算服务在电力系统及微电网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对云计算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对微电网经典控制策略的分析,设计出适合于云平台微电网控制需求的智能本地控制器,即微电网中央控制器、微电源控制器、负荷控制器。通过对云平台需求分析,设计出微电网控制架构和云平台系统架构,并对云平台的发电预测功能进行了叙述。其次,本文以微电网控制架构中具有普遍性的2号光储型微电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微电网云平台并离网切换控制策略,并分别对基于顺序控制方式和无缝切换方式的主动离网控制策略、被迫离网控制策略和离网转并网控制策略进行了介绍。对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在光伏功率预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验证,提出了基于功率预测的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策略,包括联络线功率实时控制策略、并网状态下和离网状态下微电网源储荷实时调度策略。最后,本文介绍了光储云平台的实现方案及组成,设计和展示了系统界面和功率预测功能,对微电网云平台的并离网切换控制策略、光伏预测功能、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以上策略能够满足光储云平台微电网的稳定运行需求。
于峰[2](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研究表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刘力升[3](2018)在《站场ESD系统备用电源切换技术及电磁阀测试仪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和社会愈加重视天然气的安全生产,输气站场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天然气行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ESD系统作为长输管道过程中站场的紧急保护系统在保障长输管道平稳运行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站场运行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减小事故灾害,完成现场应急处置的重要手段。故本文主要研究输气站场ESD的直流电压测试系统和备用电源无缝切换技术进行研发和改造。本文首先对输气站场ESD系统的国内外现状进行调研,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明确了目前输气站场ESD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分析了目前输气管理处ESD系统的应用情况,深入分析输气站场ESD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收集整理了目前ESD系统中供电部分的应用现状,获得对输气站场ESD系统的供电部分进行改造可以实现的结论。其次对输气管理处站场ESD系统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输气管理处输气站场ESD系统使用情况及故障问题统计,提出需设计一款ESD系统电磁阀直流电压测试仪安装在执行机构处对ESD系统电磁阀以及整个ESD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ESD系统隐性运行情况显性化,也便于站场值班员工对ESD系统进行日常巡检和监控,同时也为作业区在下一步ESD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中提供真实可靠的现场数据。其中对供电系统的优化和技术改进尤为必要。接下来分别从直流电压测试系统和备用电源无缝切换技术的角度对于输气站场ESD系统的研发及改造方案进行了研究,经过现场测试和运行情况分析,可以得出该输气站场ESD系统技术改造方案是有效可行的。经过现场的检验和试运行,达到了预先设计目标,能有效运用于现场实践,具备较高的可靠性,能有效保障输气站场安全平稳运行。
张文才[4](2016)在《建筑消防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文中指出针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防火问题,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关于防火设计中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强调配电系统的级间保护配合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提出了柴油发电机供油的问题,论述了应急照明的组成、各控制方式以及对电源的要求,另外对于建筑防火设计中耐火电缆的使用做了分析。
赖亚芳[5](2016)在《调度自动化机房UPS电源系统改造实践》文中认为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普及以及电网运行方式的日益复杂,调度自动化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确保电力系统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基础,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确保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最基础的条件就是提供可靠、稳定的动力支撑。UPS就是为保障此类重要负载应运而生的。本文从UPS的基本概念入手,研究了常见的的UPS种类,包括在线式UPS、后备式UPS和在线互动式UPS的原理及优缺点。对UPS的并联冗余方式和分布冗余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县调自动化机房UPS改造项目的具体案例,从负载特性、现有条件限制、经济性和可靠性要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UPS系统改造方案,并对实施过程和日常运维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本次改造实践兼顾了经济性、可行性、可靠性,对于同类型负载的UPS方案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对于高可用性要求、本身具有较高冗余性的负载性质而言,采用双母线冗余形式,并且通过LBS或者机架式ATS保证单电源设备的供电是综合经济性和可靠性要求的较好选择。同时在屏位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机架式UPS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在UPS系统建设、改造的过程中,不局限于过去常见的方案,在对UPS系统理论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取舍,灵活运用,能更符合实际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叶红建,江殊[6](2015)在《磷酸铁锂电池在川西高原基站场景的应用探讨》文中指出本文根据高原基站特殊的高海拔及严寒温度场景对磷酸铁锂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的特性影响,从高原基站磷酸铁锂电池的配置优化、管理优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适合高原基站应用场景的磷酸铁锂电池配置和计算方法、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为高海拔基站磷酸铁锂电池的建设维护提供参考。
张晶桦[7](2014)在《绥江县电信网络系统改造方案设计》文中指出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的骨干项目,对于加快金沙江水电开发、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影响,原绥江县城需要整体搬迁,绥江的通信将全面瘫痪。随着绥江新县城建设的有序推进,为确保新县城搬迁后该区域用户的正常通信,强化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电信公司对绥江通讯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讨论,在原来的老旧的组网模式和通信技术上进行了更加现代化的设计。这对于电信行业和通信技术都是一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技术设备的全面兼容。本文对电信接入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且对其在国内的应用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将新型的组网模式运用到绥江通讯系统设计中,从而提出了一个基于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的FTTB+LAN和FTTB+ADSL组网模式的设计方案。第二章首先介绍了绥江新县城城域网的需求分析、设计原则,给出了城域网的目标网络结构及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新县城内电信终端用户组网模式设计和本地管网的设计。第三章主要阐述了绥江县各淹没集镇的有线接入网的复建设计,根据现有的问题提出了合适的OLT建设方案、组网和接入网的建设方案,包括宽带规划与管理、网管及保护方式。第四章介绍了绥江县各淹没集镇的电信基站复建,确定了基站间光缆线路的路由和线路敷设方式,明确了电信基站机房的布局和设备选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绥江的复杂地形对电信基站的无线传输信号进行了仿真,给出CDMA网络设施复核信息表。最后一章讲述绥江县城电信机房的复建,主要包括电信端局机房和两个分机房的设计和设备选型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基站的建设和维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工程为光缆入地块、光缆入建筑、光缆入户、基站地址选择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现已进入实施阶段。虽然本文研究设计的内容已经达到了实用化的阶段,但是在设备的选型上需要谨慎对比,在线路的敷设上需要对复杂的地形进行勘测,随着工程进度的深入,在后面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从设备兼容性和线路管道的施工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蔡丽敏[8](2014)在《高层建筑消防供电照明防火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高层建筑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在居住、办公等领域应用广泛且其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为了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内的用电设备种类和数量日趋增多,加之电气设计人员、电气施工人员和使用人员在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电气设备时的疏忽大意,因此造成由电气事故引发的火灾概率每年也在呈增长趋势发展,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消防部门统计,每年国内大型火灾案例中电气火灾约占80%,居各类火灾之首。加之高层建筑的火灾危害性极大,电气事故诱发火灾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高层建筑消防供电照明防火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对于防范和减少高层建筑电气火灾及人员伤亡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某高层住宅楼为研究对象,进行高层建筑消防供电照明防火设计与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防电源的设计:高层建筑发生火情,使用建筑物内的消防灭火设施进行灭火和引导室内人员疏散是两个主要任务。消防电源是向消防设施供给电能的独立电源。消防电源要确保在正常情况下、电网停电或发生火情后断电等情况下建筑物内各类消防用电设施可以可靠运行,有效控制火势,从而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所以,高层建筑消防电源的选择确定工作极其重要。消防电源设计时,对消防负荷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建筑类别确定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明确供电要求,进而确定电源类型及其对应供电方式。2.本工程消防系统供电方案设计及系统图: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统计消防负荷原则,统计本工程消防负荷,并以所统计出的消防负荷量为依据确定消防电源容量;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与供电要求及本工程消防用电设备的实际情况确定系统供电方案并设计出消防供电系统图。3.防火电线电缆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电线电缆的布线延伸范围广,所需电线电缆数量多,电线电缆诱发的火灾隐患也多,因此,由电线电缆诱发的火灾发生概率也高。因此,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防火电线电缆选择原则与具体设备防火要求,如何来选择对应设备防火电缆显得尤为重要。该部分论述以下内容:电线电缆诱发火灾的原因、电线电缆的火灾危险性、防火电线电缆的性能及选用、电线电缆的分类、型号和选用原则、线缆的敷设方式及敷设路径、线缆的防火封堵设计和本工程部分消防负荷配电箱的进线选择。4.常见的低压开关电器的选用: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如果选用了不合规格的低压开关电器,当电路出现短路、过载、漏电等情况,低压开关电器没有断开线路,故障不能及时被发现,最终引起火灾。因此,正确选用低压开关电器,使其有效切除故障电路,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有重要意义。该部分主要论述根据低压开关电器的选用原则及消防设备的特殊要求,正确选用本工程中用于消防线路的低压开关电器。5.火灾应急照明的设计:火灾应急照明是在发生火灾时,供人员疏散、保障安全或继续工作的照明。它能指示出入位置和方向,引导室内人员安全疏散,同时还能保证需要继续坚持工作的房间正常工作,所以,做好火灾应急照明的设计是很重要的。该部分主要论述火灾应急照明的作用、分类及其电源选择和照明灯具安装注意事项,并对工程中的火灾应急照明进行设计。
李燕[9](2012)在《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充电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锂电池动力电车发展越来越迅速,大有替代燃油车辆的趋势,各个国家及相关公司都大力研究动力锂电池的应用技术。在我国,作为电动车中的一员,电动自行车以其平民级的价格,受到广大工薪阶层的喜爱。电动自行车用动力锂电池的价格占整个电动自行车价格的近三分之一,而充电装置性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采用更好的充电技术对提高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论文设计了一款适用于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充电器,充电器额定输出电压42V,额定输出电流4A,自带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充电均衡电路及充电补偿电路,提高了锂电池组在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延长了锂电池组的使用寿命。论文简要论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锂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和温度特性,重点对充电特性进行了说明。电路设计包括电源、补偿电路、单片机控制和显示单元设计。主电源电路有,主动式基于DC/DC变换器的升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功率开关管的控制部分采用L4981芯片,功率因数校正效果更好;半桥式开关电源作为系统的主电源电路,开关管由UC3846芯片控制,采用电流模式,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电源输出稳定的电压电流。详细论述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以及开关电源电路中主电感和变压器参数的计算、磁芯材料选择、磁芯尺寸计算方法。详细说明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开关电源电路中控制电路的反馈环节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均衡电路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工作原理,选定一种适用的充电均衡电路。为抵消充电过程中电路的阻抗损耗,设计了充电补偿电路。用Simulink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相比市场上常见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充电器,充电器控制精度较高,对电池保护也较全面,各功能电路均使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合,运用起来更加方便。虽然设计的充电器针对中功率型,采用的设计方法同样可用于大功率充电器设计。
潘坚[10](2011)在《金融大厦设计分析(供电及照明部分)》文中指出我国建筑电气事业发展很快,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建筑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最近几年,全国高层建筑在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建筑向高层甚至超高层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建筑电气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诞生,且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物的电气发展是经过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和当今的智能化阶段。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是由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特别是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它作为弱电系统工程的延伸和发展,综合性强,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广,新的弱电系统不断加盟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内。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智能化将在建筑工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建筑电气设计的工程人员,必须与时俱进,需要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其他专业领域更多,技术更新越快,才有能力做好每一项工程,适应社会的进步。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金融大厦综合楼。设计内容包括供电照明系统,弱电系统,消防系统,夜景照明系统及防雷接地系统。每个设计的步骤是根据设计的原则、条件,考虑现实中的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该论文主要阐述了金融大厦综合楼各系统电气设计的设计依据、原则和方法及设计选择的结论。在低压配电系统设计中,根据负荷等级,确定供电方式及系统方案。按照规定选择保护电器、电线电缆,达到安全用电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在照明的设计中,本着节能的原则,选择荧光灯为光源,通过运用需要系数法进行照度计算,确定最佳光源数,为员工和顾客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容量不同的两个蓄电池不要合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容量不同的两个蓄电池不要合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服务平台智能微网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计算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微电网控制研究现状 |
1.2.3 云计算在微电网中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云计算的微电网控制理论研究 |
2.1 云计算关键技术 |
2.1.1 虚拟化技术 |
2.1.2 并行编程模型技术 |
2.1.3 海量数据存储技术 |
2.1.4 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
2.2 微电网经典控制策略 |
2.2.1 分布式电源控制 |
2.2.2 微电网协调控制 |
2.2.3 微电网能量管理 |
2.3 智能本地控制器 |
2.3.1 中央控制器 |
2.3.2 微源控制器 |
2.3.3 负荷控制器 |
2.4 微电网云平台架构 |
2.4.1 平台需求分析 |
2.4.2 系统架构设计 |
2.4.3 发电预测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云平台的微电网控制策略研究 |
3.1 并离网切换控制策略 |
3.1.1 主动离网控制 |
3.1.2 被迫离网控制 |
3.1.3 离网转并网控制 |
3.2 光伏功率预测算法 |
3.2.1 BP神经网络算法 |
3.2.2 RBF神经网络算法 |
3.2.3 神经网络算法比较 |
3.2.4 实例分析 |
3.3 多时间尺度控制策略 |
3.3.1 多时间尺度能量管理策略 |
3.3.2 联络线功率实时控制策略 |
3.3.3 微网源储荷协调控制策略 |
3.3.4 并网状态下源储荷实时调度 |
3.3.5 离网状态下源储荷实时调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储云平台微电网系统实现与运行测试 |
4.1 微电网整体方案 |
4.2 云平台系统展示 |
4.2.1 系统登录 |
4.2.2 系统首页 |
4.2.3 功率预测 |
4.3 云平台功能测试 |
4.3.1 并离网切换控制测试 |
4.3.2 联络线功率控制测试 |
4.3.3 源储荷协调控制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由来 |
0.2 学界研究现状 |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0.4.1 拟实现的目标 |
0.4.2 方法与路径 |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
1.1.1 租界的形成 |
1.1.2 租界的扩张 |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
1.2.1 英美公共租界 |
1.2.2 法租界 |
小结 |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
2.1.1 阶段性特征 |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
2.2.1 租界早期报道 |
2.2.2 电报工程师 |
2.2.3 三次电话试验 |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
2.3.1 单线简式磁石 |
2.3.2 单线复式磁石 |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
小结 |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
3.1.1 汉口路14号 |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
3.1.3 多局制 |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
3.2.1 自动电话概况 |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
3.2.3 按次计费 |
3.2.4 升级五位号码 |
3.3 安森报告 |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
3.3.2 十字路口 |
3.3.3 出售华洋公司 |
小结 |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
4.1.1 贝恩与I.T.T. |
4.1.2 海外对决 |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
4.2.1 旋转制 |
4.2.2 改造工程 |
4.2.3 一市两制 |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
4.3.2 寓管理于会计 |
4.3.3 全球一体化 |
小结 |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1.1 电报管理模式 |
5.1.2 工部局的抉择 |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
5.3.1 行业规范 |
5.3.2 调整收费 |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
5.4.1 迟到的改革 |
5.4.2 贝恩的警告 |
5.4.3 海外的博弈 |
5.4.4 最后的较量 |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3)站场ESD系统备用电源切换技术及电磁阀测试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项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气站场ESD系统发展现状 |
1.2.2 自动仪表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输气站场ESD系统发展现状及工作原理 |
2.1 输气站场ESD系统发展现状 |
2.1.1 国内外输气站场ESD系统发展现状 |
2.1.2 输气管理处ESD系统的应用现状 |
2.2 输气站场ESD系统工作原理 |
2.2.1 输气站场ESD系统组成和设计原则 |
2.2.2 输气站场ESD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3 输气站场ESD系统供电部分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气站场ESD系统运行情况及建议 |
3.1 输气管理处输气站场ESD系统使用情况 |
3.1.1 输气管理处输气站场ESD系统使用情况 |
3.1.2 输气管理处ESD系统故障问题统计 |
3.2 输气管理处输气站场ESD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气站场ESD系统备用电源增设方案研究 |
4.1 负荷分类及负荷计算 |
4.1.1 负荷分类 |
4.1.2 负荷计算 |
4.2 供电系统改造方案 |
4.3 电源 |
4.3.1 市电电源 |
4.3.2 UPS电源 |
4.4 高频开关电源配电箱 |
4.4.1 开关箱系统构成 |
4.4.2 开关箱内主要设备功能 |
4.4.3 开关箱内主要设备容量配置 |
4.5 配电线路敷设方式 |
4.6 防雷、防浪涌及接地 |
4.6.1 防雷保护 |
4.6.2 防浪涌保护 |
4.6.3 接地系统 |
4.7 电力设备抗震 |
4.8 仪表自控系统设计 |
4.8.1 设计范围及推荐方案 |
4.8.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8.3 站控系统改造 |
4.8.4 控制室及仪表供电、接地 |
4.9 主要设备选型 |
4.9.1 电气设备选型 |
4.9.2 仪表选型 |
4.10 主要工程量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输气站场备用电源无缝切换技术研发 |
5.1 输气站场备用电源无缝切换技术方案 |
5.1.1 使用现状 |
5.1.2 方案比对 |
5.2 输气站场备用电源无缝切换技术改造 |
5.2.1 改造方案 |
5.2.2 改造后设备运行情况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输气站场ESD系统直流电压测试系统的研发 |
6.1 直流电压测试仪的研发方案 |
6.2 直流电压测试仪的性能测试 |
6.3 直流电压测试系统的改造 |
6.3.1 改造方案 |
6.3.2 改造实施过程 |
6.3.3 改造后设备运行情况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频开关电源箱数据单 |
附录A.1 专用技术要求 |
附录A.1.1 说明 |
附录A.1.2 各站场SIS (ESD)系统设备功耗及外电源 |
附录A.2 数据表 |
附录A.2.1 开关电源箱设计数据 |
附录A.2.2 蓄电池设计数据 |
附录B 三台站等19个站场电缆走向平面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建筑消防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防火设计中供配电系统的设计 |
1 当总容量不大于15m3, 且直埋于建筑附近、面向油罐一面4.0m范围内的建筑外墙为防火墙时, 储罐与建筑的防火间距不限; |
1 在进入建筑物前和设备间内的管道上均应设置自动和手动切断阀; |
1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避难走道、避难层 (间) ; |
2 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和建筑面积大于200m2的营业厅、餐厅、演播室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
2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避难层 (间) , 不应低于3.0 lx;对于病房楼或手术部的避难间, 不应低于10.0lx; |
3 总建筑面积大于5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商店; |
4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
5 座位数超过1 500个的电影院、剧场, 座位数超过3 000个的体育馆、会堂或礼堂; |
6 车站、码头建筑和民用机场航站楼中建筑面积大于3 000m2的候车、候船厅和航站楼的公共区。 |
(5)调度自动化机房UPS电源系统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UPS系统概述 |
2.1 市电供电缺陷 |
2.2 UPS概念 |
2.3 UPS分类 |
2.3.1 在线式UPS |
2.3.2 后备式UPS |
2.3.3 在线互动式UPS |
2.4 冗余UPS |
2.4.1 并联冗余UPS |
2.4.2 分布冗余UPS |
2.4.3 两种冗余方式的比较 |
2.5 蓄电池概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UPS改造实践 |
3.1 现状与特性 |
3.1.1 现状介绍 |
3.1.2 特性及限制条件 |
3.2 方案确定 |
3.2.1 计算及参数 |
3.2.2 冗余方案 |
3.2.3 方案可靠性评价 |
3.3 改造实施 |
3.3.1 准备及配套工作 |
3.3.2 施工过程 |
3.3.3 设备割接 |
3.4 运行状况及要求 |
3.5 后续问题解决 |
3.5.1 单电源设备供电冗余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语及展望 |
4.1 结语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磷酸铁锂电池在川西高原基站场景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磷酸铁锂电池 |
2.1 基本工作原理 |
2.2 优点 |
2.3 电池管理系统 (BMS) |
3 高原基站场景对电池的影响 |
3.1 高原基站的地理气象条件 |
3.2 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参数 |
3.3 海拔高度的影响 |
3.4 温度的影响 |
4 案例 |
4.1 蓄电池组配置 |
4.2 蓄电池对比测试 |
5 结束语 |
(7)绥江县电信网络系统改造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电信通讯基础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主要设计内容 |
第2章 绥江新址电信城域网设计 |
2.1 绥江新址电信本地管网设计 |
2.2 绥江新址电信终端用户组网模式的设计 |
2.3 城域网目标网络结构 |
2.4 城域网业务及网络需求分析 |
2.4.1 业务定性分析 |
2.4.2 业务定量分析 |
2.5 网络发展目标及数据网络建设方案 |
2.6 传输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2.7 传输网络建设原则 |
2.7.1 业务预测考虑的主要因素 |
2.7.2 设备制式选择 |
2.8 传输网络建设方案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绥江电信通信线路网络复建设计 |
3.1 通信线路网络现状 |
3.2 通信线路网络建设原则 |
3.2.1 光缆的选择及指标要求 |
3.2.2 光缆接头盒主要技术性能 |
3.2.3 杆路安装的设计要求 |
3.3 电缆的选择及指标要求 |
3.3.1 电缆的配盘 |
3.3.2 电缆接续、接头封焊的设计要求 |
3.3.3 防雷防电接地指标 |
3.4 通信线路网络建设方案 |
3.4.1 光缆网络建设方案 |
3.4.2 电缆网络建设方案 |
3.4.3 驻地网建设方案 |
3.4.4 杆路网络建设方案 |
3.4.5 主县城通信网络的复建 |
3.4.6 乡镇通信网络的复建 |
3.4.7 主县城天网系统的复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绥江电信 CDMA 网络复建初步设计 |
4.1 绥江电信无线接入网络的现状 |
4.2 绥江电信无线网络建设的目标 |
4.2.1 无线网络建设容量目标 |
4.2.2 无线网络建设共建共享目标 |
4.2.3 无线网络建设设备选型目标 |
4.2.4 频率扩展目标 |
4.3 绥江电信迁复建无线网络基础配套的设计 |
4.3.1 无线网络铁塔的设计 |
4.3.2 无线网络机房空调系统的设计 |
4.3.3 无线网络机房监控与消防系统的设计 |
4.4 绥江电信无线接入网建设方案 |
4.5 CDMA 网络复建信号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绥江电信机房的设计方案 |
5.1 绥江新址电信端局机房设计方案 |
5.2 绥江新址电信端局机房电源系统和防雷接地设计方案 |
5.2.1 电信端局机房电源系统平面布置 |
5.2.2 电信端局机房电源系统建设原则 |
5.2.3 电源系统建设方案 |
5.3 绥江新址电信基站机房设计方案 |
5.3.1 电信基站机房平面布置 |
5.3.2 电信基站机房电源设备配置原则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高层建筑消防供电照明防火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
1.1.1 高层建筑火灾案例 |
1.1.2 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
1.1.3 高层建筑电气事故诱发火灾的原因 |
1.2 工程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高层建筑消防电源的选择及供电方式 |
2.1 高层建筑消防电源的选择和确定 |
2.1.1 消防用电设备 |
2.1.2 电力负荷分级及其供电要求 |
2.1.3 规范对高层建筑消防负荷的供电要求 |
2.1.4 消防电源的构成 |
2.1.5 柴油发电机的设置原则和要求 |
2.2 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方式 |
第三章 本工程消防系统供电方案设计及系统图 |
3.1 本工程消防负荷量统计 |
3.1.1 消防负荷量统计原则 |
3.1.2 消防负荷统计 |
3.2 本工程消防电源选择确定 |
3.2.1 消防电源确定原则 |
3.2.2 消防电源回路数确定 |
3.2.3 消防电源类型确定 |
3.2.4 消防电源容量和柴油发电机容量的确定 |
3.3 本工程消防系统供电方案 |
第四章 高层建筑防火电线电缆的应用 |
4.1 电线电缆引发火灾的原因 |
4.2 电线电缆火灾危险性 |
4.3 防火电线电缆的选用 |
4.3.1 规范对高层建筑防火电线电缆使用的要求 |
4.3.2 防火电线电缆概述 |
4.3.3 防火电线电缆的选用原则 |
4.3.4 本工程防火电线电缆的选用 |
4.4 电线电缆的分类、型号和选用原则 |
4.4.1 电线电缆的分类、型号与使用 |
4.4.2 电线电缆选择原则 |
4.4.3 本工程部分消防负荷配电箱的进线选择 |
4.5 电线电缆的敷设方式及敷设方法 |
4.6 高层建筑缆线的电气防火封堵 |
第五章 常见的低压开关电器的选用 |
5.1 低压开关电器的分类 |
5.2 低压开关电器的选择原则 |
5.3 本工程部分消防负荷配电箱电源进线处低压断路器的选择 |
第六章 火灾应急照明及照明灯具 |
6.1 火灾应急照明的作用 |
6.2 火灾应急照明的分类 |
6.3 火灾应急照明电源的选择 |
6.3.1 火灾应急照明电源种类 |
6.3.2 火灾应急电源转换时间 |
6.3.3 火灾应急照明持续时间 |
6.4 照明灯具 |
6.5 本工程应急照明设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充电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背景 |
1.2 动力蓄电池发展 |
1.3 动力锂电池特性分析 |
1.3.1 充电特性 |
1.3.2 放电特性 |
1.3.3 温度特性 |
1.4 锂电池充电器的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充电器系统方案剖析 |
2.1 系统的结构 |
2.2 系统的设计目标 |
2.3 硬件设计分析 |
2.3.1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2.3.2 电源电路 |
2.3.3 保护电路 |
2.3.4 充电均衡 |
2.3.5 显示部分 |
2.4 软件设计分析 |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PFC 设计 |
3.2 电源设计 |
3.2.1 电路拓扑类型 |
3.2.2 变压器的设计 |
3.2.3 反馈环路的设计 |
3.2.4 PWM 控制的设计 |
3.2.5 辅助电源设计 |
3.3 保护电路设计 |
3.3.1 防反接保护电路 |
3.3.2 过流、短路保护电路 |
3.3.3 温度保护 |
3.4 充电均衡电路设计 |
3.4.1 分流均衡 |
3.4.2 能量双向传递均衡 |
3.4.3 能量转换均衡法 |
3.5 充电补偿电路设计 |
3.5.1 锂离子电池充电情况分析 |
3.5.2 充电器中的脉动电流补偿电路设计 |
3.6 PCB 布线注意事项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第五章 电路仿真实验结果 |
5.1 PFC 电路的仿真结果 |
5.2 开关电路的仿真结果 |
5.3 均衡电路的仿真结果 |
5.4 脉动电流补偿电路实验仿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金融大厦设计分析(供电及照明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工程概述 |
1.1 设计要求 |
1.2 设计内容 |
1.3 图纸内容及要求 |
第二章 金融大厦照明系统设计 |
2.1 照明设计基本知识 |
2.1.1 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
2.1.2 照明的目的 |
2.2 照明方式和种类 |
2.2.1 照明方式 |
2.2.2 照明种类 |
2.2.3 值班照明 |
2.2.4 警卫照明 |
2.2.5 障碍照明 |
2.3 照明质量 |
2.3.1 照度水平 |
2.3.2 照度均匀度 |
2.3.3 亮度分布 |
2.3.4 眩光 |
2.4 灯具的布置 |
2.4.1 普通照明灯具的布置 |
2.4.2 金融大厦灯具布置实例 |
2.5 照度计算 |
2.5.1 利用系数法 |
2.5.2 单位容量法 |
2.5.3 本工程照明设计的照度计算和灯具布置 |
2.6 应急照明设计的研究 |
2.6.1 应急照明介绍 |
2.6.2 应急照明设计 |
2.6.3 应急照明供电 |
2.6.4 本工程应急照明设计 |
第三章 金融大厦供配电系统设计 |
3.1 供配电系统设计的概述 |
3.1.1 供配电设计要求 |
3.1.2 负荷等级 |
3.2 照明供电 |
3.2.1 照明对供电质量的要求 |
3.2.2 系统电源电压等级的确定 |
3.2.3 照明供电方式 |
3.3 负荷计算和其他系统数据统计 |
3.3.1 负荷计算 |
3.3.2 尖峰电流计算和无功补偿计算 |
3.3.3 供电系统的功率损耗 |
3.3.4 短路电流计算 |
3.4 设备的选择和导线及选择 |
3.4.1 高压电气设备选择 |
3.4.2 低压断路器的选择 |
3.4.3 导线及选择 |
3.5 金融大厦供电部分设计内容 |
3.5.1 负荷等级 |
3.5.2 变配电室 |
3.5.3 变配电系统 |
3.5.4 本工程的部分负荷计算和空开,导线的确定 |
3.5.5 本工程供电设计其他内容 |
第四章 金融大厦防雷与接地 |
4.1 建筑物防雷分类 |
4.2 金融大厦防雷设计 |
4.3 金融大厦基础接地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容量不同的两个蓄电池不要合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服务平台智能微网控制策略研究[D]. 胡治辉.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站场ESD系统备用电源切换技术及电磁阀测试仪研究[D]. 刘力升.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9)
- [4]建筑消防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 张文才.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16(02)
- [5]调度自动化机房UPS电源系统改造实践[D]. 赖亚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6]磷酸铁锂电池在川西高原基站场景的应用探讨[J]. 叶红建,江殊.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5(02)
- [7]绥江县电信网络系统改造方案设计[D]. 张晶桦. 湖南大学, 2014(09)
- [8]高层建筑消防供电照明防火设计与研究[D]. 蔡丽敏. 长安大学, 2014(03)
- [9]电动自行车用锂电池充电器设计[D]. 李燕.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0)
- [10]金融大厦设计分析(供电及照明部分)[D]. 潘坚. 长安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