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英(贵港市港北区登龙桥小学广西贵港537100)
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学生在自己看。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而不是用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那么,如何进行语文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2.优化课堂提问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就谈不上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了。因此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提问,其意义非同一般。那么究竟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
2.1提问要明确目的性;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2.2提问要具有整体性;一堂课的提问,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散兵游泳那样零敲碎打,而应围绕中心问题,从分散走向综合,把散珠连成珠串,使各种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一气呵成。比如在教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时,我用三个问题贯穿全文,“课文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哪几件事?”“这些事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理由?”三个问题巧妙地贯穿全文,既体现了问题的深度,又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前两个问题,由外到内,第三个问题则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2.3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字即启发诱导的意思。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提问要能引起思维,激发想象与联想。例如我以前在教《坐井观天》后,我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认为没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认为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有位老师在教学《翠鸟》时,学生提出:“‘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老师启发:“翠鸟比较小,身长15厘米左右,和大人的拳头差不多。小巧是说翠鸟身体小而且灵巧。玲珑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物体精巧细致,一个指灵活敏捷。这里应当怎么讲?”经过这样启发,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学得灵活,学得扎实。
2.4提问应兼有艺术性;课堂提问的艺术。其实质是教师揭示出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意义,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等等,从而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更能营造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有两位教师教《燕子飞回来了》这一课中“飞过”一词,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飞过”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词义却不一样。前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点出了三个“飞过”,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意思,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后一位教师所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当课文第一次出现“飞过”时,稍微点拨了一下,“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你们阅读时注意了没有?找出来,结合句子思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因此,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个人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虽然多属即兴,却源自教师个人的良好素养。教师要努力通过评价语言与学生沟通情感,消除师生关系的心理障碍,让情感交流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评价激活语文课堂。不过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活动时还停留在一种概括性评价上,如为了鼓励学生,滥用“太好了”、“真不错”、“你真棒”等形式单一的语言评价学生,开始学生还感到新鲜,时间一长,这种评价就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流为一种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运用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优秀学生,要通过激励,引导他们向着新的目标努力。比如“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比得上播音员了,希望你继续努力!”“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啊!”“真是个金点子!”对于一般的学生则要通过激励,引导他们步入先进的行列,可以这样进行评价:“回答得不错,如果能考虑得再全面一些,就更令人佩服了!”“真不简单,想不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竟然能想得这么深刻,这样下去,一定会成为我班的优秀学生”……对于后进生,在教学中更要处处关心、信任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希望。在提问后我常用“我相信你一定能正确回答!”“大胆些,你能行!”等进行激励。一旦答对了则可说:“瞧,我说的吧,你一定能行的”“真不简单,答的这么全面!”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同时也促进课堂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4.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崔峦老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就曾提到:“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还应把阅读和品词品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因素,抓好每篇课文中写作知识的渗透。教师要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加强读写训练,这样就能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多读、多写和多思考的机会,不断提高作文能力。
如教学《开国大典》时,学习会场、典礼、阅兵式、游行的段落组合和表达方式后,让学生写一个运动会的场面。另外,文章最后一段写群众游行,先写广场上的礼花,灯火交相辉映,再写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城楼经过的情形,最后讲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在熟练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烟花、彩旗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和观众的表现等,通过动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教学双向性很强的艺术。阅读教学必须从教与学这两个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学”;“学”和谐的促进“教”。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从而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