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NSAIDs溶解性研究及控/缓释系统的构建与性能评价

几种NSAIDs溶解性研究及控/缓释系统的构建与性能评价

论文摘要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又称为解热镇痛抗炎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药物之一。随着大量新的NSAIDs问世,出现了许多溶解性差的药物(如:Valdecoxib和Rofecoxib),给口服、注射以及局部用药的组方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溶解性差的药物的助溶研究,成为当今药物组方研究领域的热点。为了选择一种合适的介质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在多种增溶剂(助溶剂、表面活性剂及亲水性有机物)中对其溶解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开发含有Valdecoxib和Rofecoxib的口服、注射及局部用药的组方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乙醇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助溶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效果较好的表面活性剂,二者都可以显著提高Valdecoxib在水中的溶解度。在乙醇浓度一定的条件下,Valdecoxi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乙醇浓度在0-80%范围内,Valdecoxib的溶解度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乙醇浓度80%-100%范围内,Valdecoxib的溶解度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所有乙醇浓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GtrO)均为负值,表明:乙醇对Valdecoxib的增溶作用为自发产生过程。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实验表明:在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一定的条件下,Valdecoxi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Valdecoxib的溶解度随着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浓度的增加而近似线性提高。丙三醇、丙二醇及聚乙二醇400三种助溶剂参与下,在25℃、30℃和35℃时,Valdecoxib溶解度随着在水中助溶剂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大。Valdecoxib在聚乙二醇400+水混合体系中比在丙三醇+水、丙二醇+水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高。在25℃、30℃和35℃温度条件下,三种助溶剂的增溶力分别为:1.1、1.5和1.8倍;2.6、2.8和2.9倍;3.0、3.5和3.9倍。四种亲水性有机物(PEG 4000,PEG 6000、PEG 8000和PEG 10000)增溶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同一种PEG,Valdecoxib溶解度随着二元混合体系中PEG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随着二元混合体系的温度的升高而增大。PEG的分子量高低影响Valdecoxib的增溶作用,在所有实验的PEG中,PEG 4000比PEG 6000、PEG 8000以及PEG10000显示了较强的增溶潜力。在25℃、30℃和35℃温度条件下,所有的PEG+水混合体系的⊿GtrO均为负值,说明:PEG对Valdecoxib的增溶作用为自发产生的过程。在PEG 4000+水混合体系的⊿GtrO比其它PEG+水混合体系下降了更大的程度,说明:PEG 4000+水混合体系比其它PEG+水混合体系增溶作用进行得更加顺利。在25、30和35℃时,研究Rofecoxib在亲水性有机物(甘露醇、PVP K30、尿素、PEG4000和PEG6000)+水混合体系中的溶解性。除甘露醇外,其它所有的亲水性有机物对Rofecoxib的溶解度都有提高作用,且随着亲水性有机物的浓度的增加,其溶解度增大;随着二元混合体系温度的升高,Rofecoxib的溶解度增大。在所有实验的亲水性有机物中,尿素比其它基质显示了更高的增溶潜力。所有混合体系的⊿GtrO均为负值,说明:Rofecoxib增溶作用自发产生的属性。尿素+水混合体系中的⊿GtrO比其它基质+水混合体系降低程度更大,说明前者比后者增溶作用进行得更加顺利。在25、30和35℃时,Rofecoxib的溶解度随着助溶剂(丙三醇、丙二醇、乙醇)和表面活性剂(Span 20、Tween 80、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Rofecoxib在乙醇+水混合体系中比在丙三醇+水、丙二醇+水混合体系中的溶解度高。在25、30和35℃时,丙三醇、丙二醇和乙醇的增溶力分别为:0.81、0.87和0.88;2.2、2.3和2.4;3.4、3.6和3.8。对于表面活性剂来说,在25、30和35℃时,十二烷基硫酸钠比Span 20和Tween 80显示了更好的增溶效果。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是药物的重要特性,其影响药物释放、输送以及在胃肠道的吸收速度。SDs技术可以使药物的微粒减小到接近分子水平,并可以使药物从晶体转变成或局部地变为无定形态,或者局部地增加药物的饱和溶解度。溶解性差药物的SDs研究,为开发口服和局部用药的组方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采用熔融法制备Valdecoxib+PEG的SDs实验表明:利用PEG 4000制备的Valdecoxib的SDs,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速率,其溶解速率随SDs中的PEG 4000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FTIR显示:SDs中的药物稳定,药物与PEG之间没有发生明确的化学反应。DSC和XRD谱图说明:SDs中的Valdecoxib呈无定形态。SEM图显示了Valdecoxib、SDs和valdecoxib-PEG 4000的物理混合物表面结构以及表面的细微变化。通过制备Rofecoxib+尿素的SDs,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速率,并随着SDs中的尿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实验结果表明:SDs以及Rofecoxib+尿素的物理混合物中的Rofecoxib的平均溶出时间(MDT)都减少。红外光谱研究表明,SDs中的药物稳定性好,且没有与尿素发生化学反应。DSC和XRD表明:Rofecoxib在SDs中呈无定形态。扫描电镜表征了Rofecoxib、SDs和Rofecoxib+尿素物理混合物表面形态及其表面的细微变化。Rofecoxib+PEG 4000制备的SDs实验表明:随着SDs中PEG 4000的浓度的增加,Rofecoxib的溶解速率提高,其MDT明显减少。FTIR证实:SDs中的Rofecoxib是稳定的,两者之间没有发生明确的化学反应。DSC和XRD分析表明:SDs中的Rofecoxib呈无定形态。SEM图对比显示:SDs表面发生了明确的细微变化。以具有较高药物溶解速率的SDs(Rofecoxib:PEG 4000=1:10)为材料,采用直接压榨法制备Rofecoxib药片,药片硬度为8.1Kp。在相同剂量下,基于SDs制备的药片与常规药片相比,具有溶解速率高、产生抗炎作用快等优点。从而证实Rofecoxib+PEG 4000制备的SDs是一种效果好的药物载体。随着新的NSAIDs不断问世,也出现了不少半衰期短、副作用大的治疗药物。研究此类药物的控/缓释剂型成为当务之急。药物的控/缓释剂型比传统的剂型显示出更多的优点。在所有报道的控/缓释剂型中,由于微囊化技术和纳米胶囊技术自身的优良特性,此两项技术占据了研究主流。载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壳聚糖微球实验表明:交联的壳聚糖微球的平均直径为3.8-4.2μm,包封率为96.3-98.7%。壳聚糖微球呈规则球体,表面光滑。药物的结晶性和交联剂类型影响微球的表面形态。根据零级释放模型、一级释放模型、Higuchi模型、Korsmeyer模型和Kopcha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确定最适合的动力学模型是Higuchi动力学模型。实验同时表明载药壳聚糖缓释微球药物释放遵从斐克扩散定律(Fick’s law of diffusion)。以甜薯淀粉为壁材、双氯酚酸钠为芯材制备的淀粉载药微球实验表明:载药微球的平均直径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而略微增大,微球的平均直径为10.3-13.1μm。随着淀粉浓度的变化微球的收率没有太大变化,保持在65.2~70.1%之间。微球的载药效率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而略微减小,分别为:77.4%、72.3%和68.5%。在一定时间内,微球的药物释放累积量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或载药量的增加而减少。甜薯淀粉载药微球最合适的动力学模型是Higuchi动力学模型,微球药物释放遵从斐克扩散定律(Fick’s law of diffusion)。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前言
  • 0.1 NSAIDs的发展与分类
  • 0.2 Valdecoxib与Rofecoxib
  • 0.3 助溶剂、亲水性有机物与表面活性剂
  • 0.4 增溶剂添加技术与固态分散体技术
  • 0.5 双氯酚酸钠与对乙酰氨基酚
  • 0.6 壳聚糖与甜薯淀粉
  • 0.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乙醇和SLS对Valdecoxib溶解性影响的研究
  • 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与讨论
  • 1.3 结论
  • 参考文献
  • 2.丙二醇丙三醇及PEG400对Valdecoxib溶解性影响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结论
  • 参考文献
  • 3.PEG(4000,6000,8000,10000)对Valdecoxib溶解性影响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3 结论
  • 参考文献
  • 4.甘露纯、PVP、尿素、PEG(4000,6000)对Rofecoxib溶解性影响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5.乙醇、丙二醇、丙三醇、Span 20、Tween 80和SLS对Rofecoxib溶解性影响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6.PEG 4000固态分散体对Valdecoxib溶解速率的影响
  •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2.1 Valdecoxib的溶解度测定
  • 6.1.2.2 VPSD的制备
  • 6.1.2.3 VPPM的制备
  • 6.1.2.4 溶出行为研究
  • 6.1.2.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6.1.2.6 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 6.1.2.7 X-射线衍射光谱仪分析
  • 6.1.2.8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Valdecoxib的溶解性研究
  • 6.2.2 溶出行为研究
  • 6.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6.2.4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6.2.5 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 6.2.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6.3 结论
  • 参考文献
  • 7.尿素固态分散体对Rofecoxib溶解速率的影响
  • 7.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实验方法
  • 7.1.2.1 Rofecoxib的溶解性研究
  • 7.1.2.2 RUPM的制备
  • 7.1.2.3 RUSD的制备
  • 7.1.2.4 溶出行为研究
  • 7.1.2.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7.1.2.6 差示扫描热量测定
  • 7.1.2.7 X-射线衍射光谱仪分析
  • 7.1.2.8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Rofecoxib的溶解性研究
  • 7.2.2 溶出行为研究
  • 7.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7.2.4 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 7.2.5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7.2.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7.3 结论
  • 参考文献
  • 8.PEG 4000-Rofecoxib的固态分散体与基于固态分散体的药片性质研究
  • 8.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8.1.1 实验材料
  • 8.1.2 实验方法
  • 8.1.2.1 RPSD的制备
  • 8.1.2.2 RPSD的评价
  • 8.1.2.2.1 溶出行为研究
  • 8.1.2.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8.1.2.2.3 X-射线衍射光谱仪分析
  • 8.1.2.2.4 差示扫描热量测定
  • 8.1.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8.1.2.3 Rofecoxib的SDBT的制备
  • 8.1.2.4 Rofecoxib的SDBT的理化性质测定
  • 8.1.2.5 Rofecoxib的CT与SDBT的体内抗炎作用评价
  • 8.1.2.6 数据分析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RPSD溶出行为研究
  • 8.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8.2.3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 8.2.4 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 8.2.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8.2.6 Rofecoxib的CT与SDBT的性能研究
  • 8.2.7 Rofecoxib的CT与SDBT的抗炎作用
  • 8.3 结论
  • 参考文献
  • 9.载药壳聚糖控/缓释微球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 9.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9.1.1 实验材料
  • 9.1.2 实验方法
  • 9.1.2.1 不同交联剂交联的CS微球的制备
  • 9.1.2.2 CS微球载药效率
  • 9.1.2.3 CS微球载药微球粒经的测定
  • 9.1.2.4 CS微球表面形态的观察
  • 9.1.2.5 CS微球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CS微球的性质
  • 9.2.2 CS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与释放动力学模型
  • 9.3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甜薯淀粉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控/缓释性能的研究
  • 10.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0.1.1 实验材料
  • 10.1.2 实验方法
  • 10.1.2.1 SPS载药微球的制备
  • 10.1.2.2 SPS载药微球的粒径测定
  • 10.1.2.3 SPS载药微球的载药效率
  • 10.1.2.4 SPS载药微球的表面形态
  • 10.1.2.5 SPS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
  • 10.1.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10.2 结果与讨论
  • 10.2.1 SPS载药微球的特性
  • 10.2.2 SPS载药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特性
  • 10.3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时间和浓度变化研究酸、碱、盐的溶解性表[J]. 化学教学 2017(02)
    • [2].用变化的观点研究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应用[J]. 化学教学 2017(09)
    • [3].由一道考题引发的对溶解性表的教学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09)
    • [4].谨防误读《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J]. 中学化学 2017(03)
    • [5].重视问题生成 提升探究能力——以《物质的溶解性》教学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 2017(08)
    • [6].溶解性表对离子方程式书写产生的误导[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0(05)
    • [7].《附录Ⅰ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教学案例[J]. 新课程(下) 2019(06)
    • [8].静止水域中溶解性物质解吸模式初探[J]. 水力发电学报 2013(01)
    • [9].“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的教学资源开发[J]. 化学教育 2009(04)
    • [10].制剂新技术提高药物溶解性和渗透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兽药杂志 2017(09)
    • [11].“酸碱盐溶解性表”的解读和应用[J]. 甘肃教育 2009(21)
    • [12].解读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J]. 中学化学 2018(09)
    • [13].酸、碱、盐溶解性表新解析[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12(Z3)
    • [14].锌盐在不同缓蚀阻垢剂中的溶解性[J]. 当代化工 2012(05)
    • [15].“信息溶解性扩散”的特征及应对[J]. 中国国情国力 2009(03)
    • [16].次级房贷信息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溶解性扩散[J]. 消费导刊 2009(15)
    • [17].石蜡在基础溶剂中溶解性的研究[J]. 当代化工 2015(08)
    • [18].定量探究常见气体溶解性的创新实验——以二氧化碳为例[J].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0(Z2)
    • [19].“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J]. 化学教与学 2012(12)
    • [20].二氧化碳溶解性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J]. 考试周刊 2009(46)
    • [21].不同物理方法对啤酒糟蛋白溶解性的影响[J]. 粮油加工 2010(07)
    • [22].河流溶解性物质解吸研究进展与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12)
    • [23].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特性的研究进展[J]. 电力环境保护 2009(03)
    • [24].“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教学案例与反思[J]. 中学教学参考 2015(11)
    • [25].关于CuS在浓盐酸中溶解性的分析与讨论[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 [26].浅谈溶解性乙炔厂危险性和安全质量管理[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6(13)
    • [27].复合蛋白酶法提高谷朊粉溶解性研究[J]. 食品科技 2015(09)
    • [28].次氯酸钠溶液组织溶解性的实验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 2011(02)
    • [29].对中考科学试卷中“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商榷和改进[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3(12)
    • [30].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的溶解性及其表征方法[J]. 合成纤维工业 2013(05)

    标签:;  ;  ;  ;  

    几种NSAIDs溶解性研究及控/缓释系统的构建与性能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