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张谷若《还乡》译本中的人物对话翻译研究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张谷若《还乡》译本中的人物对话翻译研究

论文摘要

张谷若是以研究翻译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著称于世的。他翻译了哈代的三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做到了名家名译,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他翻译的作品被香港有关译论家称为“译作的楷模”,为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谷若的翻译非常有特色。例如,以“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四字格与叠韵的应用,直译加注和方言对译。本文将主要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讨张谷若译本《还乡》中人物对话的翻译策略。小说中人物对话在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解释背景信息、推进故事发展以及创造整体美学效果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诺曼·佩奇(Norman Page)(1988:3)所说:“小说中的对话有助于发展情节、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人物及背景,这些是其他陈述方式做不到的。”本文首先简介了托马斯·哈代、张谷若及其《还乡》的中译本,然后对《还乡》中人物对话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表明《还乡》中的人物对话具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和幽默诙谐的特点,在反映英国文化,尤其是对“乡土作家”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研究方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还乡》中人物对话的翻译有助于提高英国文学翻译质量,从而令我们中国人更好地吸收英国人文科学与文学艺术的精华。据研究表明,有关小说对话翻译的文献寥寥无几,研究《还乡》中人物对话翻译的专著或文章更是少之又少。但也有一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引用不同领域的理论讨论了小说对话翻译,如归化、异化、异归均衡、功能对等、文学文体理论、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篇分析理论及美学等。本文采用莫里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符号意义三分法,以及陈宏薇(1998:66)教授提出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试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张译《还乡》中的人物对话翻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号学翻译法的核心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且强调一切社会符号都具有意义。功能相似的实现最终依赖于意义在目的语中的成功再现;再者,翻译即是翻译意义,意义的分类则变得至关重要。“意义相符”指的是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的相符。“功能相似”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交际功能以及元语言功能的相似。通过《还乡》张谷若译本中人物对话的分析,本文分别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方面对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标准进行了阐释。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张谷若对《还乡》中人物对话的翻译,论文总结出翻译指称意义时常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直译加注释及方言对译。言内意义指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上。《还乡》中人物对话的言内意义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针对原著中用典多、术语多、地方色彩浓厚的词汇特色,张译主要表现在反复、中文叠字和四字格的使用上:在句法层面则主要表现在排比句和简单句的使用上。语用意义指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还乡》中人物对话的语用意义主要包括联想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交意义三方面。总之,通过对《还乡》张谷若译本这一成功译作的系统研究,论文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要着眼于再现原文本的主要功能和意义。张老先生则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从而也充分体现了其“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之翻译思想。此外,由于翻译中信息的流失无法避免,只可最小化,本文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方面对张谷若的《还乡》译本中意义流失的起因进行了探讨。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0.1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 0.2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 0.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0.4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 1.1 Thomas Hardy and The Return
  • 1.1.1 A Brrief Introduction to Thomas Hardy
  • 1.1.2 The Background and Status of The Return in Literature
  • 1.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Zhang Guruo
  • 1.3 Studies on Zhang Guruo's Version of The Return
  • 1.4 Comments on Existing Studies
  • Chapter Two A Study of the Dialogues in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 2.1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Return
  • 2.2 The Linguistic Style of the Dialogues in The Return
  • 2.2.1 Colloquialism and Plainness
  • 2.2.2 Vividness and Individuation
  • 2.2.3 Richness and Colorfulness
  • 2.2.4 Humorousness
  • 2.2.5 Stylistic Markers
  • 2.3 Roles of the Dialogues in The Return
  • 2.3.1 The Role in Revealing Characters
  • 2.3.2 The Role in Helping Develop the Plot
  • 2.3.3 The Role in Depicting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 Chapter Thre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 3.1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semiotics
  • 3.1.1 Semiotics
  • 3.1.2 Sociosemiotics
  • 3.1.3 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 3.2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osemiotic Approach
  • 3.3 Meaning and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semiotics
  • 3.3.1 Meaning
  • 3.3.2 Function
  • 3.3.3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from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 Chapter Four 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Zhang Guruo's Translation of the Dialogues in The Return
  • 4.1 The Transfer of Designative Meaning
  •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 4.1.2 Free Translation
  • 4.1.3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
  • 4.1.4 Dialect-for-Dialect Translation
  • 4.1.5 Loss of Designative Meaning
  • 4.1.5.1 Loss for Lack of Culture-specific Referents
  • 4.1.5.2 Loss for Different Ways of Classification
  • 4.2 The Transfer of Linguistic Meaning
  • 4.2.1 The Lexical Level
  • 4.2.1.1 Repetition
  • 4.2.1.2 Reduplicated Words
  • 4.2.1.3 Four-character Combinations
  • 4.2.2 The Syntactic Level
  • 4.2.2.1 Parallelism
  • 4.2.2.2 Division
  • 4.2.3 Loss of Linguistic Meaning
  • 4.2.3.1 Loss for the Orthographic Barrier
  • 4.2.3.2 Loss for the Phonological Barrier
  • 4.2.3.3 Loss for the Grammatical Barrier
  • 4.3 The Transfer of Pragmatic Meaning
  • 4.3.1 The Transfer of Associative Meaning
  • 4.3.2 The Transfer of Affective Meaning
  • 4.3.3 The Transfer of Stylistic Meaning
  • 4.3.4 The Loss of Pragmatic Meaning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红星照耀中国》的译创解读[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社会符号学对汉语习语英译的解释——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7)
    • [3].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观照下《说园》译本中的意义迁移[J]. 青年文学家 2017(20)
    • [4].《翻译的艺术》[J]. 东方翻译 2011(06)
    • [5].浅析“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应用[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10)
    • [6].社会符号学视域下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J]. 四川戏剧 2015(04)
    • [7].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旅游文本英译的指导作用研究之我见——以上海博物馆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3(10)
    • [8].新疆旅游资料的社会符号学翻译视角[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10(01)
    • [9].从社会符号学视角看旅游文本的英译[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0)
    • [10].社会符号学视角下《朱子家训》的言内意义与审美功能[J]. 名作欣赏 2019(14)
    • [11].社会符号学的历史脉络及其发展梳理[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3)
    • [12].论《阿Q正传》西班牙语译本中言内意义的再现——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角度[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9(04)
    • [13].符号学下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言内意义[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3)
    • [14].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洛阳中国2009世界邮展展徽为例[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05)
    • [15].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探讨《红楼梦》英译本[J]. 作家天地 2020(10)
    • [16].《警幻仙姑赋》英译的社会符号学阐释[J]. 外国语文 2018(01)
    • [17].教科书人际意义的社会符号学探究[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6(06)
    • [18].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人物绰号的翻译[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9].基于社会符号学视角的奥运奖牌价值探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 [20].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读妈祖石雕像的再现意义[J]. 莆田学院学报 2009(06)
    • [21].简评《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红楼梦〉文化内容的英译》[J]. 中外企业家 2018(07)
    • [22].论社会符号学翻译观和语用翻译观的殊途同归[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3].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J]. 陇东学院学报 2017(02)
    • [24].翻译动机的社会符号学诠释[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05)
    • [25].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必要性[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05)
    • [26].社会符号学对汉语习语英译的解释——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7].社会符号学视域下公示语翻译研究[J]. 传播力研究 2018(22)
    • [28].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成都体育学院75周年校庆会徽为例[J]. 四川体育科学 2018(04)
    • [29].社会符号学视野中的视觉文本信息价值分析框架[J]. 符号与传媒 2018(01)
    • [30].社会符号学视域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2016(01)

    标签:;  ;  ;  ;  ;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张谷若《还乡》译本中的人物对话翻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