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制度变迁论文-郭萍

新闻制度变迁论文-郭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闻制度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变迁,思考

新闻制度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郭萍[1](2012)在《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变迁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舆论监督不仅代表媒体的社会良知,还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昭示着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进程,因此对我国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而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制度的发展变迁、变迁中所带来的问题,指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在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发展改进,思考并研究其现实出路。(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2年07期)

蒋慰慧,郑涵[2](2011)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变迁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继续推进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创新,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深化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体制结构转型的同时,如何重构体制内的组织逻辑,发掘现有新闻舆论监督机制的巨大潜力,这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在最近十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政治变革的历史性语境下,讨论当前中国新闻舆论监督体制内的制度建设问题,提出主流新闻传媒与基层民主自治相结合的设想。(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1年03期)

张兢[3](2010)在《新闻制度变迁的叁种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我国大陆新闻制度变迁实际,对新闻制度变迁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按照政府在新闻制度变迁过程中行为方式的不同,本文将新闻制度变迁方式区分为政府退出型变迁、政府推动型变迁和强制型变迁叁种,对叁种变迁方式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对未来中国新闻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了初步预测。(本文来源于《当代传播》期刊2010年01期)

陈国强[4](2007)在《制度变迁与新闻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制度变迁角度,历时地研究了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发展历程,认为,1978-1985是第一阶段,电视体育作为电视领域中的一支新军而独立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体育新闻初具规模、渐成气候。1986-1995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高潮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1995-2006为第叁阶段,体育频道的成立是其开端。通过梳理叁个阶段的各自特点,解答了“知其然”的问题。同时,从中央与地方、国营与民营、外资与中资、有线与无线、免费与付费五组视角共时地观察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现状与格局,得出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政策支持、受众支应、赛事支撑、技术支援和专业支配合力推动的发展模式,解释了“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序章框定了电视体育新闻和制度变迁这两个关键词,并进行了本论文的相关研究综述,说明了研究意图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一阶段进行梳理。这一阶段,从业者已经自觉地把一些新闻理论内化为一种理念并身体力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而言,这一阶段从业者对体育电视属性及其功能的研究尚停留在表浅水平,比较多地从宣传的角度研究电视转播的特点,忽视乃至漠视对电视传播信息的规律的研究。随着1985年2个地方电视台体育部的建立,电视体育作为电视领域中的一支新军而独立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第二章对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二阶段进行梳理。1989年,中央电视台率先开设《体育新闻》,这是体育新闻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1990年亚运会是中国电视体育新闻一次整体的、集体的亮相。1990年亚运会既是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第一阶段力量储备的爆发,同时也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1992年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电视业被定性为第叁产业。在一些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从业者已经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地寻求更大的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第叁章对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叁阶段进行梳理。随着专业体育频道的出现,电视体育新闻显示了勃勃生机,并结出了累累硕果。2001年广电系统的集团化专业化对中国电视体育新闻来说是个从初步专业化到逐步专业化的过程。电视体育从业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探索出了几种模式。2008年的奥运会刺激着电视台加大投入,同时,体育频道也面临一些问题。第四章对从五组视角观察中国电视体育新闻。从中央和地方的角度看,双方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既有各自利益,更有共同利益。从国营和民营角度看,民营机构或社会力量的进入,可以优化电视产业的资源配置,发挥体制外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外资和中资的角度看,外资频道是目前电视体育新闻的重要力量和中介渠道,它具备了中国对外传播的物理基础和现实条件。从有线和无线角度看,两者在播出的体育节目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从付费和免费角度看,政府和产业部门应该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满足受众多元化要求。第五章探讨了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发展模式。政策、受众、赛事和技术都是外部的激励因子,而从业者的专业努力则是串联这些外部因子,使之产生合力的因素。因此,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发展模式是政策支持、受众支应、赛事支撑、技术支援和专业支配合力推动下的发展模式。处于核心居中的从业者“上”(政策支持)“下”(受众支应)呼应、“左”(赛事支撑)“右”(技术支援)逢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从制变迁角度,对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30年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划分了叁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历史背景、成因分析。其次,从五组不同的视角,即中央与地方、国营与民营、外资与中资、有线与无线、免费与付费,观察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格局。第叁,探讨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发展模式,认为政策支持、赛事支撑、受众支应、技术支援,从业者支配共同推动其发展。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对中外电视体育新闻比较稍显不足。这主要是搜寻相关国外电视体育画面资料不太容易,在后续研究中希望有所改进。(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7-06-10)

张兢[5](2006)在《论政府在我国新闻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社会博弈的基本规则。作为合法使用强制力的政治组织,政府有权利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存在,其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在国家的效用函数中,既有物质利益的计算,也有非物质利益——诸如政治稳定、统治轶序、社会威望等——的权衡。政府的效用函数决定(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06年06期)

张新华[6](2005)在《制度变迁的动因和后果——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我国新闻发言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变迁的动因和后果,认为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信息发布机制,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同时指出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不利后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张兢[7](2005)在《中国新闻制度变迁:动力、方式与未来趋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制度变迁是一个头绪多、涉及面广的问题,本文试图借鉴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成果,对建国以来中国大陆新闻制度变迁的脉络以及为什么如此变迁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本文首先对建国后中国新闻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层次新闻制度的变化情况,本文将建国以后中国新闻制度区分为高度集中型新闻制度(1949—1978年)、过渡型新闻制度(1978—1992)和宏观调控型新闻制度(1992年至今)叁个阶段。以下,本文着重回答中国新闻制度为什么如此变迁这一问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中国新闻制度为什么发生变迁?(2)、谁推动了中国新闻制度的变迁?(3)、中国新闻制度以怎样的方式变迁?(4)、中国新闻制度变迁的未来趋向如何?本文认为,行为主体对制度不均衡产生的潜在利益的不懈追求,是中国新闻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之所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叁个原因使中国新闻制度出现不均衡:(1)、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制度安排的改变。(2)、媒介产品要素和媒介产品价格的变动。(3)、技术和观念的改变。推动中国新闻制度变迁的主体有二:一是新闻媒体,二是政府。新闻媒体是具体制度变迁的发动者和践行者。政府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变迁方面的作用显着。政府在中国新闻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具体制度变迁的柔性导引,二是对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变迁的刚性控制。政府的这种作用决定了中国新闻制度变迁的方式。本文据此将中国新闻制度变迁方式区分为政府退出型制度变迁、政府推动型制度变迁和政府强制型制度变迁叁种方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新闻制度变迁将在政治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持续互动中渐进式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强制色彩鲜明的政府强制型制度变迁将会逐渐退至边缘,政府退出型制度变迁和政府推动型制度变迁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新闻制度变迁的主导方式。但是,由于新闻制度更多地依赖和受制于政治制度,所以中国新闻制度变迁将会经历一个更为曲折、反复的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5-05-01)

秦志希,岳璐[8](2004)在《制度变迁视野中的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新闻业娱乐化趋势凸显,根据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美国新闻娱乐化最初的表现是传统的编辑经营分离的制度被打破,整合营销的市场理念进入新闻的编辑制作过程。美国新闻业的娱乐化现象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是消费文化以及新闻业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化合产物。(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新闻制度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继续推进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创新,加强新闻舆论监督,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深化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体制结构转型的同时,如何重构体制内的组织逻辑,发掘现有新闻舆论监督机制的巨大潜力,这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在最近十余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政治变革的历史性语境下,讨论当前中国新闻舆论监督体制内的制度建设问题,提出主流新闻传媒与基层民主自治相结合的设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闻制度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郭萍.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变迁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2

[2].蒋慰慧,郑涵.中国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变迁再思考[J].当代传播.2011

[3].张兢.新闻制度变迁的叁种方式[J].当代传播.2010

[4].陈国强.制度变迁与新闻实践[D].复旦大学.2007

[5].张兢.论政府在我国新闻制度变迁中的作用[J].新闻界.2006

[6].张新华.制度变迁的动因和后果——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我国新闻发言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

[7].张兢.中国新闻制度变迁:动力、方式与未来趋向[D].西北大学.2005

[8].秦志希,岳璐.制度变迁视野中的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标签:;  ;  ;  ;  

新闻制度变迁论文-郭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