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现状与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赖润民[1](2021)在《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文中指出背景:在中医学中,冠心病主要属“胸痹心痛病”、“厥(真)心痛”等范畴,文献记载与临床实践均证实了中医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其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的特点不失为现代精准医学的雏形体现。然而,中医证候的辨证诊断多基于医师的主观判断,且条目繁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研究者广泛探索了中医证候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以期拓宽中医证候内涵、提高中医辨证客观性;更有研究者在血瘀证和冠心病血瘀证领域开拓创新,在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纳入客观指标,为制订中西医结合的证候诊断标准树立了成功典范。那么,是否能够通过精简中医症状,结合客观指标,构建稳定性冠心病各基本证型的简化辨证方法,以降低临床稳定性冠心病辨证门槛,为广大医师、尤其中医理论基础较薄弱的西医医师、西学中医师提供简明的辨证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基于前期文献调研,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并利用大样本数据,以现有最新且权威的诊断标准为基准,对此简化辨证方案进行评价,以期为将来构建稳定性冠心病简化辨证标准提供一定依据。研究一: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要素简化方案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目的: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稳定性冠心病各基本证型的中医症状和相关客观指标进行筛选,以构建初步的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方法:基于前期文献检索和调研建立条目池,根据各条目出现频数进行初筛,并制作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对条目进行主观筛选。通过计算专家权威系数、格朗巴赫系数以反映问卷可信度,计算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反映专家们对总体指标的意见协调程度,计算各条目的平均得分(x)、满分比(K)、变异系数(CV)以对条目进行综合筛选。结果:第一、第二轮专家咨询回收率为96.9%和100%,回收问卷有效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Cr)为0.975,提示咨询专家权威程度较高;第一、第二轮咨询的格朗巴赫系数α分别为0.967、0.959,提示问卷结果可信度较高。第一、第二轮咨询的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327、0.366(P<0.001),提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良好。经两轮专家咨询后形成共41个条目的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其中血瘀证8个条目、痰浊证5个条目、气滞证6个条目、气虚证7个条目、阴虚证6个条目、阳虚证9个条目。结论:本研究咨询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均较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较好。研究结果显示各专家对于中医症状条目意见的一致性较高,而对于客观指标条目意见的一致性相对较差,侧面反映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共识较少的现状。研究二: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目的:利用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检验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中各指标与证候诊断的相关性,构建最终的简化辨证方案,并整体评价方案的诊断效能。方法:利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2018-1-4171)课题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病例数据,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中医临床术语发布平台对中医术语进行统一,根据《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诊断标准》中的赋值及计分规则对纳入病例进行证型诊断,以是否诊断为某一证型作为二分类结局,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各证型的简化辨证方案模型,进行相关性、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一致性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与评价。结果:1.基于血瘀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指标为:胸痛位置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其它血栓、栓塞、梗死影像学指征或病史。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3.6%,Kappa值为0.52。2.基于痰浊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指标为:胸闷+舌苔厚腻+痰多+合并高脂血症。模型AUC为0.906,敏感性为80.7%,特异性为87.7%,Kappa 值为 0.59。3.基于气滞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指标为:胁胀或痛+急躁易怒+合并焦虑。模型AUC为0.811,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66.9%,Kappa值为 0.06。4.基于气虚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指标为:乏力+气短+劳力型心绞痛。模型AUC为0.954,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2.3%,Kappa值为0.73。5.基于阴虚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自变量为:盗汗+口干+合并糖尿病。模型AUC为0.817,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78.5%,Kappa值为0.19。6.基于阳虚证简化辨证方案所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纳入的自变量为:畏寒+乏力+BNP或NT-proBNP升高。模型AUC为0.801,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6.6%,Kappa 值为 0.17。7.各证型简化辨证方案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血瘀证:46.2%和97.9%,痰浊证57.4%和95.6%,气滞证11.5%和94.3%,气虚证70.6%和97.2%,阴虚证24.5%和 93.2%,阳虚证 21.9%和 92.3%。结论:大部分简化辨证方案的诊断准确度较好,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差异较大,提示中医指标对诊断某一证型的敏感性较高,而过度简化辨证方案将损失诊断模型的特异性。部分证候如气滞证、阴虚证未能找到更为合适的客观指标以辅助诊断,仍需要证候客观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血瘀证、痰浊证和气虚证简化辨证方案各方面模型参数较高,值得进一步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验证和评价。综上,本课题经文献调研,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基于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并初步评价了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探索了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可行性和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为其进一步在临床检验、评价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朴晶竹[2](2020)在《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文中提出目的:以现代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以临床医疗核心主体-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开展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药护患不同的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提出改进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以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与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对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法:咨询临床药学及中药临床药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合理用药方面的专家及医院领导,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制定研究方案及调研体系框架,并修改完善调研问卷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问卷设计、专家论证、预调研等工作,以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及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等内容展开调研。医药护问卷以网络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患者问卷以现场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回收医药护问卷2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469份,问卷有效率100%;回收患者问卷1272份,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问卷有效率88.44%;回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100%;三套问卷共回收4246份,其中有效问卷4099份。调研发现:(1)中药临床药师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毕业专业以中药学为主,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而直接从业,缺乏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与思维及临床实践技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有限。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②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由于中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公众对中药临床药师认知度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药学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中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有待加强,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3)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需求度高,期望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疗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医药护患不同主体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科室呈现差异性。(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方法与模式尚待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刚刚起步,目前培训效果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个别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有待加强,带教组设置有待规范,培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待丰富,临床实践安排不足,没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等。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医、药、护、患展开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息量大,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确保了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调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基于调研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薛志鹏[3](2020)在《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已经在相关的共识和指南中得到推荐,尤其是早中期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却较混乱且标准不一,不同文献报道的疗效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缺乏较为一致的、系统的疗效评价方法,进一步导致了临床与科学研究可重复性不高,且疗效之间难以横向比较,降低了原始研究之间的数据利用,不利于中医药的循证发展及为证据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核心指标集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的解决临床实践中疗效评价结局指标选择的问题,它规范了特定疾病或特定病种必须测量的最小结局指标集合,既能有效的简化试验方案的设计,降低实施过程中的偏倚风险,又能增强临床研究的实用性。基于此,我们将核心指标集理念引入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中,开展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工作,形成临床可行性高的疗效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反应度的临床验证,旨在规范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提高原始研究的数据利用和向证据决策转化时的质量。研究目的1基于核心指标集“最重要、标准化、共识性”的理念,建立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临床评价指标进行验证;3通过横断面和回顾性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影像评价指标进行验证。方法1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首先,通过文献的系统评价,检索2015年—2017年中英文数据库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提取原始文献中的结局指标,并进行规范化术语表达,按结局指标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其次,设计德尔菲问卷调查,通过两轮德尔菲医师问卷和一轮患者问卷对结局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筛选,集中,获得关键利益相关群体对于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选择的意见与观点;最后,通过面对面的共识会议,确定最终构成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及测量方法,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以2018年9月—2019年12月因实际病情需要自愿采用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23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评价指标的得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测量所需时间,对临床评价指标的效标效度、反应度进行验证。3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影像评价指标的验证分为两部分:(1)一致性验证: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231髋)患者的X线,对其进行等距抽样,选择6名骨科医师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和同一观察者的复测一致性验证;(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已接受人工关节置换,且置换前进行保关节治疗至少2年的病例X线片进行动态观察,由一名高级职称医师对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及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变化进行评分,观察其动态变化并探索置换前的X线片与人工关节置换的关系。结果1 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1.1 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本研究共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文献共11697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3828篇,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剔除综述、病案报道、动物实验等不符合要求文献,对1207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纳入411篇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提取的149个结局指标按照症状体征评价,远期结局,生活质量,影像学评价,安全性事件,中医指标评价,满意度评价,理化指标评价,住院时间评价,手术相关评价10个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并依据原始清单设计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德尔菲问卷。1.2 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两轮临床医师问卷调查:第一轮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7份,回复率为91.8%。采用Likert评分9分制对每项结局进行评价,将重要性评分均值≥4分的结局指标反馈给专家,共27个,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Harris评分、影像稳定率(综合X线、CT、MRI)、股骨头生存时间、MRI坏死范围、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中医证候积分、跛行、行走能力、SF-36量表、ARCO分期改变、BMD、不良反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MRI骨髓水肿、Harri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血浆粘度、有效率、成骨细胞计数、破骨细胞计数,且有20个结局指标的变异系数CV>15%,说明专家评分离散度较大;协调系数检验W=0.255(χ2=495.411,p<0.000),说明专家协调系数一般,对于结局指标的评分较不一致;第二轮调查开始前反馈第一轮结果,参照专家意见,调整问卷结构,继续调查。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0份,回复率为82.2%。根据50%的专家认为该结局指标非常重要(7—9分)且重要性评分均值≥7分的原则,共8个结局指标作为潜在核心结局指标进入共识会议阶段,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其中,变异系数CV均<15%,说明专家评分的离散度较小;且专家的协调系数W=0.504(χ2=237.995,p<0.000),一致性较好。患者问卷共调查103位,排名前10位的结局指标包括疼痛、关节活动、行走距离、跛行、影像学表现、上下楼梯、关节畸形、穿鞋袜、日常生活、扶拐。1.3共识会议确定疗效评价方法共识会议共两轮,第一轮投票共6个结局指标纳入核心指标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和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第二轮投票确定了测量标准和计分方式,形成了疗效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两部分,临床评价指标总分10分,包括VAS评分(0—10分,系数0.5),屈曲度数(0—10分,系数0.3)和行走距离(0—10分,系数0.2),分数越高,代表临床症状和体征越严重;影像评价指标总分10分,采用X线作为依据,包括股骨头形态(塌陷程度测量,0—3分,系数1),坏死面积(囊变范围测量,0—3分,系数1)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K-L分级测量,0—4分,系数1),分数越高,代表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越严重。2临床评价指标验证纳入2018年9月—2019年12月的231例经过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无需辅助工具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单侧发病148例,双侧发病且一侧稳定无症状83例,男151例,女80例,平均病程31.87±41.51月,年龄45.24±13.64岁。2.1效度检验通过与Harris评分的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评价指标的屈曲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活动度分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44、-0.768,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中的行走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功能分数,治疗前后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5、-0.753,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总分与Harris评分治疗前后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0.782、-0.767,与V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768,说明治疗前后总分与Harris评分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VAS评分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2反应度检验通过对临床评价指标中行走距离分数、VAS评分、屈曲度数和总分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行走距离评分降低,行走距离增加(p<0.000);VAS评分降低,疼痛减轻(p<0.000);屈曲度数评分降低,屈曲度数增加,活动范围增大(p<0.000);总分降低,整体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00)。Harris评分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与总分治疗后分数均明显提高(p<0.000),说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两评分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计算VAS评分、屈曲度数和临床指标总分进行治疗前后变化值,效应量和标准化反应均数的计算,得出其效应量分别为2.43,0.86,1.96,标准化反应均数分别为2.01,0.91,2.12,不论是分项还是临床指标总分间均具有较好的反应度。3影像评价指标验证3.1一致性验证对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单髋的X线片中抽样获得的47张进行独立性评价。统计不同医师间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864、0.714和0.727,表明不同医师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6位医师经过2周后再次对同一批编号的X线片进行影像指标独立性评价。统计同一医师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3个指标重复测量的加权kappa值,均在0.7以上水平,同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在我科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且置换前曾接受保髋治疗至少2年的20髋的X线片进行动态评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股骨头形态的塌陷程度越严重(p<0.000);股骨头坏死的囊变范围缩小(p<0.000),骨关节炎严重程度逐渐增加(p<0.000)。置换前最后一次影像评价总分平均值为5.95±0.887分,股骨头形态平均值2.85±0.366分,坏死面积平均值0.15±0.366分,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平均值2.95±0.759分,即说明一般影像塌陷超过4mm,囊变区域几乎修复,骨关节炎发生在3级及以上程度,建议从影像学考虑人工关节置换。结论1 本研究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医师和患者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和最终的面对面共识会议,建立了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分为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临床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屈曲度数和行走距离;影像评价指标采用髋关节X线片,包括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2经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证明了临床评价指标各分项与总分间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反应度,且操作时间短,结局指标选择及权重系数设置合理,建议作为中间指标,用于近期或较短测量时点的疗效评价。3经过不同观察者间和同一观察者的重复测量,影像评价指标各项内容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证明其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准确可靠。且从影像学角度为人工关节置换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此,建议作为次要终点结局指标进行动态观察或较长观察周期内的疗效评价。

吴晓飞[4](2020)在《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生化指标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非肝肾亏虚患者的影像学、血清生化等代谢物指标,分析两组人群的差异,探讨现代医学技术检测下中医肝肾亏虚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为中医肝肾亏虚证候辨证提供客观依据,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09月在本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肝肾亏虚型患者40例为实验组,非肝肾亏虚型患者40例为对照组。2.基于影像系统测量两组腰椎椎体高度、椎间盘厚度、黄韧带厚度、竖脊肌和多裂肌面积及其信号强度,关节突间距离及关节突信号强度,椎间盘、小关节、椎旁肌、椎体终板的退变分级,并对退变程度进行赋值评分;收集两组的中医证候分布、血清学等代谢物指标。3.对比两组影像学、血清学等代谢物、中医证候特点的差异,分析肝肾亏虚证候与椎体及椎旁附件退变的相关性,初步分析代谢指标对肝肾亏虚证候的影响。结果:1.肝肾亏虚组年龄多在60岁以上,非肝肾亏虚者基本在38岁以下,肝肾亏虚组病程明显较长。2.影像学:肝肾亏虚组以膨出为主,非肝肾亏虚组以突出为主;突出位置两组在横断面均以中央型为主,矢状面肝肾亏虚组突出全部在椎体间隙,非肝肾亏虚组存在少量突出游离于硬膜囊的情况;肝肾亏虚组突出节段分布较均衡,非肝肾亏虚组以L4/5、L5/S1为主;肝肾亏虚组大部分突出在3个以上节段,非肝肾亏虚组突出数量多在3个以内;突出最严重节段和责任节段均以L4/5、L5/S1为主。椎体及椎旁附件对比:椎体高度肝肾亏虚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信号强度肝肾亏虚组高于对照组,以L1-3椎体差异较明显;椎间盘厚度整体来说肝肾亏虚组低于对照组,信号强度肝肾亏虚组高于对照组;黄韧带厚度整体来说肝肾亏虚组低于对照组,信号强度肝肾亏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椎旁肌面积肝肾亏虚组低于对照组,以多裂肌较明显,信号强度竖脊肌、多裂肌均高于对照组;关节突间肝肾亏虚组上下关节突间距离明显较小,以L3/4、L4/5节段更明显,上下关节突信号强度肝肾亏虚组多高于非肝肾亏虚组。Pfirrmann椎间盘退变、Fujiwara小关节退变、Goutallier肌肉脂肪浸润两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肝肾亏虚组退变明显高于对照组;Modic椎体终板退变两组除L4外均存在差异,肝肾亏虚组也高于对照组。3.证候分布:肝肾亏虚组的病位主要为肝、肾、经络、筋骨、肌肤,病性主要为血瘀、阴虚、气虚、津亏、精亏;非肝肾亏虚组的症状体征较单一,主要的病位在筋骨、肌肤、经络,病性主要为气滞、血瘀,少量患者有痰、饮、湿、寒等病性出现。肝肾亏虚证候评分与影像学中椎体及椎旁附件退变均有正相关性关系。4.代谢产物中共检测81种代谢指标,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29种,差异频数大于10的代谢物有24种,异常值数量超过1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13项: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生化中的总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α2球蛋白、脂蛋白α;尿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凝血功能中的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差异代谢物中仅有总蛋白、α2球蛋白含量与肝肾亏虚证候评分存在相关关系。结论:1.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以退行性改变为主,主要表现为椎体高度的丢失和信号强度的改变,椎间盘、黄韧带高度的降低及信号强度的改变,椎旁肌面积的减少、肌肉脂肪化浸润及信号强度的变化,腰椎小关节主要变现为关节间隙的变小及小关节信号强度的改变。2.肝肾亏虚证候并非单独存在,肝肾亏虚其实是肝脾肾的阴虚为重。非肝肾亏虚患者证候多表现为气滞血瘀,另有少量寒湿、湿热证。3.肝肾亏虚证候评分与椎体及椎旁附件的退变均有正相关性关系。肝肾亏虚越严重则椎体及椎旁小关节、韧带、肌肉退变的也越严重。4.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差异代谢物中仅总蛋白、α2球蛋白与肝肾亏虚证候评分存在相关关系。代谢物可能揭示肝肾亏虚的本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建军[5](2019)在《功能磁共振应用于认知障碍虚、实证候及脑髓康干预疗效的神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一中医药领域功能磁共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及系统综述目的:揭示中医、中药领域功能磁共振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探讨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功能磁共振应用现状、问题及前景。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8年12月。按照统一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建立文献研究数据库,从论文量年度变化、文献来源及研究方向、载文期刊、作者发文数量、核心作者及团队研究方向及关键词聚类等六个方面分析总的研究趋势,基于Gephi进行作者及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可视化分析;同时对中医药临床疗效领域fMRI研究模态选择、参数报告、数据分析方式、影像靶点水平及临床研究质量、对象、干预措施、结果等进行系统综述。结果:(1)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在近10年得到显着的发展,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研究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在所纳入的141篇文献中,高达93.19%的研究者发表论文频次小于2,发表频次在3及以上的研究者仅有28人,高质量研究团队多集中在北京。(3)跨学科的研究态势是该领域最大的特点,中医药临床专家需要与影像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专家进行合作。(4)中医临床疗效fMRI研究共有47篇,其中27篇研究使用BOLD模态,13篇研究使用MRs模态,4项研究使用DTI模态,3篇研究同时使用2种或以上的模态。(5)随机对照研究25项(53.19%),但总体研究质量不高,采用恰当的随机化、分配隐藏、盲法及报告失访的研究分别占比32.00%、24.00%、40.00%及48.00%。(6)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数据处理方式均得到运用,但感兴趣区的选择存在较高的异质性,限制了 DTI和MRS研究结果的可比性。(7)由于临床研究质量不高和影像研究结果的异质性,需要谨慎解释研究结果。结论:中医药fMRI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科研力量地区分布不均衡,研究质量尚不尽如人意,跨学科研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脑科学背景技术的发展,在多模态融合、节点-环路-网络的靶点选择及数据分析方式等方面可进一步优化,并将显着提升中医药fMRI的研究质量,为阐释中医药科学问题、探索中医药原创性发现提供更可靠的证据。研究二静息态fMRI应用于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fMRI用于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虚实证候、脑髓康干预临床疗效的神经机制。方法:随机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服用脑髓康胶囊(粤ZB20111279),服用方法为每次3粒,一日三次;西药组服用尼莫地平片(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2285),用方法为每次40mg,一日三次,干预周期为6个月。招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以下均简称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入组时研究根据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量表(SDSVD)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虚证患者组(以下均简称虚证组)和实证患者组(以下均简称实证组)。采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Hachinski缺血量表(HI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等神经心理学资料。在深圳市中医院影像科GE MR750磁共振上采集普通结构像及功能影像数据,在MATLAB 2012b(http://www.mathworks.com/products/matlab/)环境下,应用基于 SPM(http://www.fil.ion.ucl.ac.uk/spm)和 DPABI 中的 DPARSF V3.0 Advanced edition(http://rfmri.org)工具进行图像预处理及计算比率低频振荡振幅(fALFF)。预处理具体包括:格式转换、时序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平滑、低频滤波及去漂移(计算 fALFF 时不做低频滤波)。运用 GRETNA v2.0(https://www.nitrc.org/projects/gretna)软件包计算脑网络指标。脑功能研究采用fALFF为指标;脑网络研究采用AAL模板将整个大脑划分为116个区域,提取每个区域内所有体素的时间序列平均值,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构建连接矩阵及二值矩阵。在0.05-0.40的稀疏度范围内计算全局拓扑指标:全局效应(Eglob)、局部效应(Eloc)、聚类系数(Cp)、特征路径长度(Lp)、标准化聚类系数(γ值)、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入值)及小世界属性(σ),同样的稀疏度范围内计算局部拓扑指标:节点效率(Ne)及节点强度(Dc)。利用基线数据在二个层次上比较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1)患者组vs对照组;(2)虚证组vs对照组、实证组vs对照组;利用纵向干预数据比较中药有效组vs无效组、西药有效组vs无效组在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将异常的功能影像学参数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MoCA积分及HAMD-17积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比,患者组fALFF值显着降低与升高的脑区分别为左侧额回、右侧小脑;虚证组分别为右侧额中回、右侧小脑;实证组分别左侧眶额区、左侧小脑;(2)虚证中肾精亏虚证与右侧小脑fALFF值呈正相关(r=0.557,P=0.000),与右侧额中回fALFF值呈负相关(r=-0.486,P=0.001);实证中痰浊阻窍证与左侧小脑fALFF值呈正相关(r=0.382,P=0.020),与左侧眶额回fALFF值呈负相关(r=-0.575,P=0.000);(3)在全局属性上,患者组、虚证组与对照组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证组在0.05-0.26稀疏度范围内“小世界”属性显着降低(P<0.05);(4)在局部属性上,节点强度和节点效率均能显着区分患者组和对照组、实证组和对照组,但节点效率不能有效区分虚证组与对照组,且在节点强度上仅表现为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额极上回及Vermis6节点强度增高,未出现节点强度下降的脑区;(5)治疗6个月后,中药组20例和西药组17例完成全部临床研究和影像检查。两组MoCA积分总有效率(80.00%vs 76.4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0.05),但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90.00%vs 58.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6)在局部脑功能层面,与无效患者相比,中药组有效患者表现为右侧额上回激活显着增加(p<0.05),西药组有效患者表现为右侧额中回激活显着增加(P<0.05);(7)在全局属性上,中药有效患者组、西药有效患者组与无效患者组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局部属性上,与无效相比,西药治疗有效患者在左侧眶额上回、右侧杏仁核、Vermis7、Vermis8及Vermis9节点效率高增高,在右侧三角部额下回节点效率降低(P均<0.05),且在右侧小脑下回及Vermis7节点强度升高,在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缘上回节点强度降低;中药治疗有效患者在左侧颞上回、右侧颞极中回节点效率增高,未出现节点效率下降的脑区;在左侧颞上回、右侧颞极上回、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右侧眶部额下回、右侧补充运动区节点强度增高,在右侧楔叶、右侧尾状核节点强度降低。结论:(1)虚、实证候在局部脑功能上表现为左右偏侧化差异,在全局网络拓扑属性上实证显着区别于虚证组,表现为小世界属性降低。本研究从局部脑功能和大尺度脑网络两个层面均能有效说明虚证与实证两种完全不同的临床表型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功能神经基础,这将对临床进一步纯化样本提供了影像依据,为从中医证候层面研究血管性认知障碍生物学亚型提供方法学基础;(2)相比于局部脑功能指标,脑网络拓扑指标能更精细地刻画中西药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的差别,且阳性脑区广泛分布于皮层上额顶叶、边缘系统及幕下小脑等多个脑区,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医药多靶点疗效提供了研究基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吕红玲,李潇,闵晓黎,俞桦[7](2012)在《中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认知现状分析及思考》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中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认知情况及探讨教学对策。方法:以问卷形式对106名中医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对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概念了解的占总数的0.94%,不了解的占总人数的90.60%;对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目的了解的占总人数的22.60%,不了解占总人数的77.40%;了解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对研究中医的意义的占总人数的83%,不了解的占总人数的17%;了解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对学习中医的意义的占总人数的67%,不了解的占总人数的33%。结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是使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在中医院校,应加相关的强师资培训并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培养人才,充分发挥其在中医研究中的优势。

魏秋实[8](2012)在《股骨头坏死证候学及中医药治疗适应症的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临床研究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规范化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针对临床上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并建立中医药保髋的适应症。第一部分股骨头坏死患者证候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规范化研究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从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中筛选常见病证之外的特征性临床辨证要点,结合统计学方法,建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中医证候及证型体系。方法:2008年7月~2011年10月,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骨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股骨头坏死患者532例,其中回顾性分析458例,前瞻性分析74例,平均年龄42.31±12.03岁,根据《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候流行病学临床病例调查表》进行调查,并采取74例前瞻性研究患者的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查,获得股骨头坏死证候分布特点,提取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初步筛选出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指标,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P值的大小作为衡量证候主次的标准,建立中医证型诊断模型,最后应用诊断性试验评价方法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验证。为股骨头坏死“病证同治”提供辨证基础。结果: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根据原始证型诊断标准,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2.67。(1)气滞血瘀型105例,常见于50-59岁,半体力劳动者,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分布比例较高,X线表现主要以“股骨头内硬化带不明显,头内密度不均”为特点,MRI所示关节积液程度以2级为主。经Pe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关节疼痛、X线示股骨头内硬化带不明显,头内密度不均、舌暗、关节刺痛、舌边有瘀斑、MRI示2级关节积液是气滞血瘀型的主要证候(P<0.01),痛处固定、关节活动受限、腹股沟区压痛、心烦、脉弦、苔白作为气滞血瘀型的次要证候(P<0.05),预测准确率为91.9%,Youden’s指数为0.684。(2)肾虚血瘀型222例,常见于16-29岁、≥70岁,半体力劳动者,多发于华中、华南、华东地区,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分布比例较高,以FPS-R C级疼痛为主,X线表现主要以“股骨头内存在连续硬化带”为特点,MRI所示骨髓水肿程度以0、2级为主,关节积液程度以0、1、3级为主。血清200/S、30/S、3/S、Arbe、EPT各指标计数值均高于其它两证型,具有统计学差异。经Pe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关节隐痛、X线示股骨头内存在连续硬化带、神疲乏力、MRI示2级骨髓水肿、苔白、潮热盗汗、脉细数是肾虚血瘀型的主要证候(P<0.01),关节沉重、失眠、腰膝酸软、MRI示3级关节积液、血清3/S↑、血清200/S↑是肾虚血瘀型的次要证候(P<0.05),预测准确率为79.7%,Youden’s指数为0.581。(3)痰瘀蕴结型205例,常见于40-69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者,多发于华南地区,在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中分布比例较高,以FPS-R D级疼痛为主,X线表现主要以“股骨头内存在硬化带+囊性改变”为特点,MRI所示骨髓水肿程度以1、3级为主,关节积液程度以1、3级为主。血清CHOL、TG、ApoB、LDL指标计数值增高,ApoA、HDL计数值降低。除LDL外,其余五个指标与气滞血瘀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ApoA、HDL与肾虚血瘀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经Pe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关节酸痛、行走乏力、关节沉重、舌淡胖、苔腻、X线示股骨头内存在硬化带+囊性改变、MRI示3级骨髓水肿是痰瘀蕴结型的主要证候(P<0.01),心烦、脉滑、MRI示1级关节积液、脉濡缓、血清ApoB↑、血清HDL↓是痰瘀蕴结型的次要证候(P<0.05),预测准确率为82.5%,Youden’s指数为0.630。结论: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学研究方法,初步筛查出股骨头坏死临床特征性因素,包括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与实验室特征性指标,并结合ONFH中医四诊内容,建立了宏观与微观指标相结合的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型诊断模型,提高了辨证论治的精确性,为临床疗效准确评价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及适应症的规范化研究目的:评估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对股骨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2009年6月~2011年5月,回顾性研究91例(133髋)股骨头坏死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38.81±11.99岁,平均随访14.04±6.77个月。其中气滞血瘀型31例,肾虚血瘀型37例,痰瘀蕴结型23例;ARCOI期11髋,Ⅱ期43髋(CT所示是否存在软骨下骨折,分为稳定Ⅱ期31髋,不稳定Ⅱ期12髋),Ⅲ期58髋,Ⅳ期21髋;通过FPS-R评分评估关节疼痛程度,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SF-36量表评价生存质量,影像学测量评价塌陷进展情况;以股骨头塌陷>4mm作为研究终点,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疼痛时间、坏死形态、坏死范围、坏死分期及坏死部位对中医药治疗后股骨头生存率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适应症。结果:至末次随访时,有7髋转为手术治疗。(1)中医药治疗前(133髋)和治疗后末次随访时(126髋)的各证型患者总体FPS-R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平均FPS-R评分从2.51±1.95下降到1.03±0.99。(2)治疗前(133髋)和治疗后末次随访时(126髋)各证型患者总体Harris评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平均Harris评分从81.04±13.79提高到88.61±8.91。85例126髋(除外转为手术的病例)服用中药治疗前与末次随访时各证型患者SF-36评分各维度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影像学进展评价:49例(59髋)出现了X线进展,其中治疗前无塌陷的54髋,治疗后有4例(4髋)塌陷<4mm,2例(3髋)塌陷≥4mm;治疗前塌陷的79髋,治疗后有19例(24髋)塌陷进展(<4mm),24例(28髋)塌陷进展(>-4mm)。①疼痛时间:<12个月治疗前无塌陷的40髋,治疗后有3髋出现影像学进展,进展率为7.5%,塌陷的31髋有16髋进展,进展率为51.6%;≥12个月的治疗前无塌陷的14髋有4髋进展,进展率为28.6%,塌陷的48髋有36髋进展,进展率为75%。②坏死形态:9髋中心型坏死,治疗前均无塌陷,治疗后无进展;周围型坏死治疗前无塌陷的45髋,治疗后有7髋出现影像学进展,进展率为15.6%,塌陷的79髋有52髋进展,进展率为65.8%。③坏死范围(体积百分比):≤30%治疗前无塌陷的30髋有1髋进展,进展率为3.3%,塌陷的13髋有6髋进展,进展率为46.2%;30-40%治疗前无塌陷的17髋有1髋进展,进展率为5.9%,塌陷的36髋有23髋进展,进展率为63.9%;≥40%治疗前无塌陷的7髋有5髋进展,进展率为71.4%,塌陷的30髋有23髋进展,进展率为76.7%。④坏死分期(ARCO分期):Ⅰ期11髋,治疗后无进展;稳定Ⅱ期31髋有3髋进展,进展率为9.7%;不稳定Ⅱ期12髋有4髋进展,进展率为33.3%;Ⅲ期58髋有41髋进展,进展率为70.7%;Ⅳ期21髋有11髋进展,进展率为52.4%。⑤坏死部位(JIC分型):A型3髋,治疗前均无塌陷,治疗后无进展;B型24髋,治疗前无塌陷,治疗后1髋进展,进展率为4.2%;C1型治疗前无塌陷的19髋有3髋进展,进展率为15.8%,塌陷的48髋有30髋进展,进展率为62.5%;C2型治疗前无塌陷的8髋有3髋进展,进展率为37.5%,塌陷的31髋有22髋进展,进展率为71.0%。(4)坏死股骨头的生存率(以股骨头塌陷>4mm作为观察终点):本组中医药治疗后共有26例31髋股骨头塌陷>4mm,平均失败时间是13.58±7.01个月(2-28个月)。随访至29个月(14.04±6.77个月)的生存率为76.7%,平均生存时间为22.99±0.86个月。经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疼痛时间、坏死范围(坏死区体积百分比)和坏死分期(ARCO分期)影响疗效是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①无痛、疼痛时间≤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个月的患髋生存率分别为100%、83.3%、80.0%、66.7%、66.1%:Log-rank检验X2=22.69,P<0.01,提示疼痛时间≥12个月时,中医药保髋疗效较差。②体积百分比≤30%、30-40%、≥40%的患髋生存率分别为93.0%、77.4%、56.8%;Log-rank检验X2=13.68,P<0.01。③ARCO I期、稳定Ⅱ期、不稳定Ⅱ期、Ⅲ期、Ⅳ期的的患髋生存率分别为100%、96.8%、75.0%、67.2%、61.9%;Log-rank检验x2=20.13,P<0.01。④JIC分型A型、B型、C1型、C2型的的患髋生存率分别为100%、95.8%、76.1%、64.1%;Log-rank检验x2=15.95,P<0.01。⑤中心型坏死、周围型坏死的患髋生存率分别为100%、75.0%,Log-rank检验X2=3.95,P<0.05。结论:合理选择适用范围,中医药治疗ONFH对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中医药保髋适应症:①前提条件:疼痛程度属于B级或以下,同时患髋Harris评分等级为优、良或可。②绝对适应症:中心型、JICA/B型坏死或无痛的ARCO Ⅰ期坏死,可不考虑疼痛时间、坏死范围、分期与形态。③ARCOⅡ期(稳定),发生ONFH后停止服用激素,若无痛,可不考虑坏死范围、疼痛时间、坏死部位与坏死形态,若发生疼痛,则视为头内不稳定,与ARCO Ⅱ期(不稳定)条件一致。④相对适应症:ARCO Ⅱ期(不稳定)、Ⅲ期或Ⅳ期,同时满足坏死体积百分比<40%、疼痛时间<12个月、坏死部位属于C1型。

张东友[9](2005)在《如何从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是在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置“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前提下于二十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中西医病证结合诊断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但其影响面远不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其它分支学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力度不够,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发展,提高学科的影响面,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就如何从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谈谈一些肤浅看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刘超,耿进朝,孙轶[10](2021)在《中医医院影像科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快速发展,其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影像科在中医医院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中医医院影像教学实习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结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放射科教研室多年来对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实习带教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找到更好的改进办法,使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在中医医院实习中取得更好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冠心病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概述
    1 冠心病单一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1.1 心血瘀阻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1.2 痰瘀互结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
        1.3 气滞血瘀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4 痰阻热蕴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5 气虚血瘀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6 气阴两虚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7 心肾阴虚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8 心肾阳虚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 冠心病证型中西医结合诊断性预测模型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要素简化方案的专家问卷调查研究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成立项目小组
        2.2 遴选咨询专家
        2.3 问卷条目的搜集和筛选
        2.3.1 中医症状条目的搜集
        2.3.2 客观指标条目的搜集
        2.4 问卷设计和制作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专家基本情况
        3.2 专家积极系数
        3.3 问卷指标评价分析
        3.3.1 专家权威系数
        3.3.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3.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3.4 问卷信度系数
        3.4 基于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的条目筛选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2 简化辨证方案
        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4 原始数据处理与界定
        2.4.1 中医术语处理与中医证候判定
        2.4.2 简化辨证方案客观指标的判定
        2.5 评价方法
        2.5.1 相关性分析
        2.5.2 准确度、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
        2.5.3 一致性评价
        2.5.4 临床应用价值评价
        2.6 样本量计算
        2.6.1 Logistic回归的样本量计算
        2.6.2 诊断试验的样本量计算
        3 结果
        3.1 血瘀证简化辨证方案
        3.2 痰浊证简化辨证方案
        3.3 气滞证简化辨证方案
        3.4 气虚证简化辨证方案
        3.5 阴虚证简化辨证方案
        3.6 阳虚证简化辨证方案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要素简化方案专家意见咨询(第一轮)
    附录2: 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辨证要素简化方案专家意见咨询(第二轮)
个人简历

(2)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临床中药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研究
        1 临床中药学的起源
        2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
        3 临床中药学教育现状
        4 临床中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综述二、中药药学服务临床现状研究
        1 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现状
        2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方案设计
    第一节 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第一节 医药护调研结果分析
        1 医药护的一般情况
        2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4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5 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
    第二节 患者调研结果分析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 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
        3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接受情况及满意度
        4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调研结果分析
        1 学员的一般情况
        2 基地培训现状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 培训需求
        5 培训能力评估
        6 培训后工作现状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提升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
    1 加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2 拓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
    3 明确医药护患药学服务需求
    4 强化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概况、方法学及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诊治与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构建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结局指标清单
        1.2 德尔菲法实施
        1.3 共识会议过程
        1.4 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清单
        2.2 德尔菲调查问卷结果
        2.3 共识会议
        2.4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核心指标集构建的必要性
        3.2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质量与价值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分期标准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试验类型设计
        1.8 样本量计算
        1.9 治疗方案
        1.10 观察时间节点
        1.11 观察指标及采集方法
        1.12 统计分析
        1.13 伦理审查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效度检验
        2.3 反应度检验
        2.4 录入时间
    3 讨论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意义
        3.2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效度分析
        3.3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反应度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评价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致性评价
        2.2 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
    3 讨论
        3.1 影像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分析
        3.2 影像评价指标的动态观察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件

(4)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生化指标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分组与对照
    1.6 研究方法
    1.7 观测指标
    1.8 质量控制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影像学检查结果
    2.3 肝肾亏虚中医证候资料
    2.4 代谢物资料
3 分析与讨论
    3.1 中医证候学认识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3.2 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和代谢指标特点
    3.3 肝肾亏虚证候与影像学相关性分析
    3.4 肝肾亏虚与代谢产物的关系
    3.5 中医量化研究与精准医学
4.不足与展望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录
    附录1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调查量表
    附录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
    附录3 腰椎间盘突出症(肝肾亏虚型)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录4 生化指标登记表
8.中英文缩略词表
9.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10.致谢
11.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功能磁共振应用于认知障碍虚、实证候及脑髓康干预疗效的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fMRI研究的文献计量学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数据库的建立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发文量
        2.2 文献来源及研究方向
        2.3 发文期刊
        2.4 作者发文数量
        2.5 核心作者及团队研究方向
        2.6 关键词聚类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功能磁共振(fMRI)的运用:系统综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筛选、提取及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的一般情况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影像技术与指标
        2.4 临床设计与研究质量
        2.5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3. 讨论
        3.1 不同影像模态的神经基础
        3.2 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中fMRI应用
        3.3 不同疾病的fMRI研究
        3.4 未来发展方向及展望
第三章 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虚、实证候的fMRI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及入组
        1.2 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1.3 终止、脱落及剔除标准
        1.4 知情同意与伦理
    2. 方法
        2.1 神经心理学测评
        2.2 神经影像学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2.3 评价指标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管理
        2.6 统计描述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mVCI-SSVD患者局部脑功能研究
        3.3 mVCI-SSVD患者虚、实证候局部脑功能研究
        3.4 mVCI-SSVD患者脑网络拓扑属性研究
        3.5 mVCI-SSVD患者虚、实证候脑网络拓扑属性研究
    4. 讨论
        4.1 mVCI-SSVD患者脑功能和脑网络
        4.2 虚证与实证mVCI-SSVD患者脑功能和脑网络
第四章 脑髓康干预皮层下小血管病所致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疗效fMRI探索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及入组
        1.2 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1.3 终止、脱落及剔除标准
        1.4 知情同意及伦理
    2. 方法
        2.1 随机化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神经心理学测评
        2.4 神经影像学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2.5 临床疗效判定
        2.6 fMRI评价指标
        2.7 质量控制
        2.8 数据管理
        2.9 统计描述与分析
        2.10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中药组和西药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
        3.2 治疗6个月临床疗效
        3.3 不同方案有效与无效患者局部脑功能组间比较
        3.4 不同方案有效与无效患者脑网络全局拓扑属性组间比较
        3.5 不同方案有效与无效患者脑网络局部拓扑属性组间比较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7)中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认知现状分析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影像诊断学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对理解中医及西医的相关内容有帮助。
    3.2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对中医研究的意义及学生学习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意义。
    3.3 中西医影像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3.4 展望:

(8)股骨头坏死证候学及中医药治疗适应症的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 发病率
        1.2 发病人群特征
        1.3 发病原因
        1.4 "Silent hi"p自然病史研究
    2 股骨头坏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统计结果
        2.3 讨论
    3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进展与评价
        3.1 辨证分型论治
        3.2 中成药治疗
        3.3 用药规律探讨
        3.4 药理学研究
第二部分 股骨头坏死患者证候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型规范化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的制定
        2.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ONFH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2 基线人口学情况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
        3.3 临床症状(FPS-R评分)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
        3.4 影像学特点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
        3.5 实验室理化指标与各证型之间的关系
        3.6 中医四诊内容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股骨头坏死(ONFH)的认识
        4.2 ONFH患者基线人口学情况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3 ONFH患者临床症状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4 ONFH患者影像学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5 ONFH患者实验室理化指标改变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4.6 ONFH患者中医四诊内容分析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及适应症规范化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评价方法
        2.3 随访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FPS-R疼痛评分
        3.2 Harris评分
        3.3 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评分)
        3.4 影像学进展情况
        3.5 股骨头生存率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
        4.2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4.3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适应症选择
    5 小结
结语
本课题的创新点、意义、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医医院影像科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医院影像科科室情况分析
二、望京医院影像科学员情况
三、科室应对现状的教学措施
四、针对教学实践现状的几点思考
    1. 学校方面:
    2. 教学医院方面:
    3. 影像教研室教师方面:

四、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简化辨证方案的构建与评价[D]. 赖润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D]. 朴晶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D]. 薛志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2)
  • [4]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生化指标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D]. 吴晓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功能磁共振应用于认知障碍虚、实证候及脑髓康干预疗效的神经机制研究[D]. 王建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中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认知现状分析及思考[J]. 吕红玲,李潇,闵晓黎,俞桦. 中国美容医学, 2012(18)
  • [8]股骨头坏死证候学及中医药治疗适应症的规范化研究[D]. 魏秋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9]如何从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A]. 张东友.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交流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 2005
  • [10]中医医院影像科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刘超,耿进朝,孙轶.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现状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