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饥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合流,反乌托邦,科技滥用,个人英雄主义
文化饥饿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明[1](2019)在《电影《饥饿游戏》中反乌托邦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饥饿游戏》是近年来反乌托邦文化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电影从反战和虚幻的视角,揭露了极权统治的罪恶和反抗压迫的必要性。《饥饿游戏》也从当前科技滥用和娱乐过度的角度,讽刺了人工智能的无节制发展会给未来的人类世界带来巨大劫难,甚至高科技会沦为统治阶层实施极权统治的工具;文化的多元性是当前美国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以《饥饿游戏》为代表的反乌托邦电影广受关注和喜爱。而文化合流背景下还是难以掩盖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传统,电影中女主人公凯特尼斯所具有的智慧及个人英雄主义表现,深刻地诠释出了多元文化合流对电影文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秋[2](2018)在《试析博歇尔特《面包》中饥饿书写的文化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之后,德国涌现出了一批描写战后废墟景象的作家,他们书写战争、饥饿,精神和身体的流离失所。其中博歇尔特的《面包》作为战后最出名的短篇小说,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纪录下了战后的饥饿场景,承载了战后的饥饿记忆。本文以《面包》为例,探讨了二战后饥饿书写的文化含义。(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5期)
雷金[3](2016)在《无底线直播凸显文化饥饿》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播流行于网络后,一下子便涌出来了大量的粗俗表演,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所谓“主播”为了火,有直播吃辣椒油的、啃猪头的、捅蚂蜂窝的、吃生牛肉的,有一口气干叁瓶白酒的,有吞烟头的,还有脱光了全身绑上鞭炮炸自己的……总之,为了博取眼球,怎样丑陋他们就怎样装(本文来源于《吉林日报》期刊2016-10-23)
吴雅萍[4](2016)在《张耒的饥饿诗及其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耒是北宋着名诗人,他的诗中对饥饿的描写比较多,其中可以划分为对自身、动物和他人的描写。从这些饥饿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饥饿的描写往往带有一种人文情怀。(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谭晓棠[5](2016)在《万花筒里的“阿比库”》一文中研究指出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作后殖民地文学“四大金刚”之一的本·奥克瑞(Ben Okri,1959-)是尼日利亚当代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饥饿的路》(The Famished Road,1991)以现代意识发掘本民族文化遗产,将异质文化元素融合到宏大的历史文本中,被公认为20世纪末非洲小说的扛鼎之作。该小说的主角“阿比库”(幽灵孩子)是非洲异质文化的表征。本文拟从形象、文化、空间叁个视角展开题旨,揭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共五个部分,由引言、正文叁章、结语组成。引言介绍作者、总括全文,梳理与评述国内外对奥克瑞《饥饿的路》的研究现状。正文包括叁章的相关论述。第一章比较以流浪汉形象为核心的西方文学与非洲文学模式。从人物形象塑造的维度入手,分析非洲本土形象“阿扎罗”与西方流浪汉“拉撒路”、返乡英雄“奥德修斯”的继承关系,结合流浪文学的身体流浪与精神漫游模式论证隐含在这一形象中的讽刺意味和对身份的追寻意识。第二章讨论以魔幻现实主义为手段构建的黑非洲美学。奥克瑞对生态和暴力的书写从现实主义视角再现了尼日利亚的生存现状,与现实相交融的魔幻因素则被打上深深的约鲁巴文化烙印。本章从表现手法切入,分析生态灾难和暴力困境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和规训意识,阐发与之相对应的原始宗教观和非理性思维,论述奥克瑞以黑非洲文化意识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有效策略。第叁章探讨异质文化杂糅所形成的第叁空间及其意义。借助霍米·巴巴第叁空间理论分析阿扎罗身上的杂糅性,论述奥克瑞对传统伊甘甘面具的戏仿、小说与西方文本、口头文学之间的互文,探讨文本中独特的审美空间。结语奥克瑞《饥饿的路》这部小说对流浪汉形象的继承体现了西方文学模式的变异,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凸显了黑非洲美学,对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杂糅、戏仿、互文构建了第叁空间,呈现出万花筒式的文化图式。奥克瑞通过文学形象、异质文化和第叁空间维度表达了他对当代尼日利亚生存现状的关注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呈现出对非洲独立文化属性的探索,寄托了作者对构建不同文化合理化交流和平等、协商的期许。(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赵光慧[6](2015)在《嘲笑鸟嘲笑了谁?——《饥饿游戏》的文化符号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的作品《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2008)叁部曲一经出版就获得了美国读者的认可,狮门影业公司紧随其后,于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上映了改编电影《饥饿游戏》(2012,票房6.91亿美元)、《星火燎原》(2013,公映叁周全球票房6.734亿美元)以及《嘲笑鸟》(上)(2014,超过7亿美元的超高票房荣登北美票房年度冠军)。~([1])(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5年22期)
吴晓梅[7](2015)在《论后殖民时期的文化身份认同——以本·奥克瑞的小说《饥饿的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以后殖民时期的尼日利亚为背景,讲述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之后,依然无法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殖民主义思想以隐形方式悄然渗透于新独立国家的各个方面。通过分析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可以揭示出原宗主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对人们的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影响,以及殖民霸权对发展中国家和人民造成的伤害。(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5年08期)
吴敏[8](2015)在《《饥饿游戏》系列电影的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饥饿游戏》改编自着名作家苏珊·柯林斯的同名小说,影片以未来世界的北美洲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女主角凯特尼斯在"饥饿游戏"中通过重重残酷的考验,最终死里逃生的故事。与同类竞技逃生类主题影片相比,《饥饿游戏》独具匠心地弱化了刺激的场面,而是意蕴悠长地突出在生死边缘对生的渴望和苦求,唤起影迷们的好奇心,令影片更富有张力和韵味。电影中若隐若现地注入了许多关于现实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内涵,激发人们对生命和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5年09期)
李徽[9](2015)在《解读电影《饥饿游戏》中的文化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饥饿游戏》虽然是残酷的逃杀游戏,但在拍摄过程中,导演煞费苦心地选择淡化和模糊血腥暴力元素的手法,重点突出24人中的那1个人要活下来,而不是24人中的23人都要死去。影片对竞技场中画面的弱化处理虽使影片失去了不少令人屏息的刺激镜头,却使影片意味深长,极富张力,激发了影迷的好奇心,使影迷们在观影的紧张之余多了几分思考的空间。电影中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隐喻也处处可见。(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5年02期)
李麦逊[10](2014)在《中国文化饥饿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饥饿是我们畸形的和病态的国民性。饥饿一旦成为我们的基因,渗入我们的血脉,铸造了我们的人格,那么,我们对世界上的一切,就采取"吞下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吞下主义"会让人丧失理智,不管它能不能消化,先一口吞下再说,哪怕被撑死。有名言为证:"要死也落个饱死鬼"。既有饥饿的记忆,又有"民以食为天"的醍醐灌顶,中国人的味觉和肠胃系统异常敏感和发达,中国人的口腔一刻也难以停止运动。形(本文来源于《杂文月刊(文摘版)》期刊2014年11期)
文化饥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战之后,德国涌现出了一批描写战后废墟景象的作家,他们书写战争、饥饿,精神和身体的流离失所。其中博歇尔特的《面包》作为战后最出名的短篇小说,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纪录下了战后的饥饿场景,承载了战后的饥饿记忆。本文以《面包》为例,探讨了二战后饥饿书写的文化含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饥饿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秀明.电影《饥饿游戏》中反乌托邦文化研究[J].电影文学.2019
[2].张秋.试析博歇尔特《面包》中饥饿书写的文化含义[J].北方文学.2018
[3].雷金.无底线直播凸显文化饥饿[N].吉林日报.2016
[4].吴雅萍.张耒的饥饿诗及其文化阐释[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5].谭晓棠.万花筒里的“阿比库”[D].广西师范大学.2016
[6].赵光慧.嘲笑鸟嘲笑了谁?——《饥饿游戏》的文化符号解析[J].电影评介.2015
[7].吴晓梅.论后殖民时期的文化身份认同——以本·奥克瑞的小说《饥饿的路》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
[8].吴敏.《饥饿游戏》系列电影的文化内涵[J].电影文学.2015
[9].李徽.解读电影《饥饿游戏》中的文化隐喻[J].电影评介.2015
[10].李麦逊.中国文化饥饿基因[J].杂文月刊(文摘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