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教学与朗读

试谈语文教学与朗读

关键词:朗读;语感;理解;语文教学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书是要读的,朗读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古时蒙童入学,先要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再接着把“四书”“五经”也读得倒背如流。古人尚且重视“读”,何况今人?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教师特别重视诵读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有人对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评价道:余老师的课堂总是以他那独具特色的各种形式的“读”和浑然天成的课堂结构打动我们。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把能听到“琅琅书声”称为一种享受,一点也不过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成了课堂上被人遗忘的角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伯氏长庆集》)朱高认为“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训学其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新课程标准还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各年段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就是指出声的“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朗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口语表达

朱自清说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周搌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

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求学生准确,语音和断句准确。要做到“七不”即“不读错”“不唱读”“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不颠倒”“不拖腔”。读时要流利,语句流畅,语气连贯,语速适中。节奏得当,要传情,要以准确的情感来表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长期训练,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口语的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发言、回答问题时声小语低,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往往读的能力较差。所以,若想“说”好,还得先“读”好。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会“说”的弱点,在教学中,笔者从读准字音入手,让他们读书时放声朗读,这样一遍一遍由浅入深,不断加强训练,学生读和说上口了,声音洪亮了,口齿也比原来清晰了。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对培养学生语感起关键性作用是不可置疑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道出了在朗读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掌握语音的缓慢,语气的轻重,大大提高对语感的培养,从而产生一种美好体验。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如朱自清的《春》,就需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用反复的修辞,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后半句的“来了”“近了”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喜悦的心情。一句朗读处理得当有助于对学生对全文感情的把握,更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中学课本中有不少优美的抒情文,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述能力。

三、朗读可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读不是单一、机械的行为,教师要引导,使学生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领悟其含义,把蕴藏在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浮出水面。当然,学生也可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用自己的口替作者说话,能更真切理解文章更深刻,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能在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也能更好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有些文章,与其多“讲”不如多“读”,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作品。譬如在我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无需过多的讲解,他们自然能领会出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如教《春》一课,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并理解了其中的感情。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到考试的影响,语文教学忽略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因此缺乏琅琅的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兴趣索然,造成语文一大缺憾。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是古人对学堂的描写。没有读书声,何言学堂?由此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重视朗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情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且通过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了智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理解课文,并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联想和想象不是单纯的重复呈现,而是经过调整加工,重组之后的新的形象。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所谓的“弦外之音”吧,这都会给读者留下再造、再想象的余地以及产生美的愉悦。让朗读回归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志公.漫谈语文教学[M].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罗良芳.朗读的作用[N].攀枝花大学学报,

[3]顾传之.还是要依照传统搞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

[4]刘国正.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南坑镇妙泉学校337237)

标签:;  ;  ;  

试谈语文教学与朗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