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放射性惰性气体37Ar的监测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核查体系中现场视察(OSI)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为在理论上考察地下核爆炸后37Ar泄漏到地表的时间及泄漏量,本文先考虑核爆炸后实现理想封闭场景,将核试验场区抽象为多孔介质,在不考虑37Ar在基岩中的吸附、解吸的情况下,利用多孔介质渗流模型,建立渗流——温度耦合方程,对理想场区地下核爆炸产生的37Ar在地层中的输运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37Ar泄漏到地表的时间及变化量。其次考虑核爆炸后未能实现理想封闭,地层中产生较多的裂隙形成裂隙网络,核爆炸产生的气体通过裂隙网络向地表输运。计算结果可为OSI惰性气体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下核爆炸监测中应用的有效性评价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导论1.1 相关背景1.2 前人已作过的卓有成效的工作1.2.1 基于平板裂缝的渗流模型1.2.2 基于分形维数平板的扩散模型1.2.3 基于多孔介质的渗流模型1.3 本文研究工作参考文献37Ar在地层中输运现象简介'>2 地下核爆炸及37Ar在地层中输运现象简介2.1 核装置起爆后各时间段效应2.2 中子与围岩介质作用2.3 力学冲击波作用效果2.3.1 地下核爆后空腔的形成2.3.2 冲击波对岩石破坏的分区效应37Ar在地层中输运过程的描述'>2.437Ar在地层中输运过程的描述3 当前流体渗流计算的几种模型3.1 均匀多孔介质模型3.1.1 基于实验的Darcy渗流定律3.1.2 Darcy渗流定律适用范围3.2 裂隙介质模型3.3 离散裂隙模型简介及算例展示3.3.1 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基本假定3.3.2 Monte-Carlo方法生成随机裂隙网络3.3.3 裂隙网络中流体运动的求解方法及算例参考文献4 利用等效连续介质模型计算4.1 物理模型的建立及其数学方程4.1.1 物理模型的建立4.1.2 输运过程的控制方程4.2 计算参数4.2.1 渗流场物性参数的获得4.2.2 渗流初始条件4.3 数值方法及求解方法4.3.1 离散方程的导出4.3.2 边界条件推导4.4 网格划分4.4.1 划分依据4.4.2 网格格点数目的选择参考文献5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计算结果及结果讨论5.1 两种场地介质计算结果比较5.1.1 两种场地介质10小时内各物理量的变化5.1.2 两种场地介质100小时内各物理量的变化5.1.3 两种场地介质1000小时内各物理量的变化5.1.4 地表上方零点放射性随时间的变化37Ar和133Xe渗流计算结果对比'>5.1.537Ar和133Xe渗流计算结果对比5.2 利用一维模型计算地表放射性近似分布5.2.1 花岗岩介质地面各监测点5.2.2 冲积土介质地面各监测点6 利用离散裂隙模型进行计算的初步探索37Ar在离散裂隙介质中的输运模型'>6.137Ar在离散裂隙介质中的输运模型6.2 裂隙网络的生成及方程导出6.3 算例及结果讨论6.4 结论及存在问题7 总结及后续工作7.1 本文工作的总结7.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8 附录8.1 五对角矩阵的追赶求解8.2 利用磨光算子对非连续曲线进行光滑化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地下核试验论文; 全面禁核试论文; 多孔介质论文; 气体渗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