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行业报充分发挥优势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冯璐[1](2021)在《行业报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文中指出随着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行业报关注度不足、影响力减弱等问题日益显现。为走出新发展之路,行业报要认清自身优势,融合新兴媒体扩大传播优势,要优化人才配置,融合技术学习释放人才活力,要丰富传播渠道,创新新闻产品满足多样化阅读需求,与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在媒体融合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刘峰[2](2021)在《融媒体时代行业报如何创新提升影响力》文中研究指明数字技术和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与新媒体相比,报业表现出来的滞后性越来越突出,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于对融媒体时代行业报如何创新提升影响力的研究,成为现在行业报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阐述了融媒体时代行业报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其次明确了行业报具有的权威性;最后提出了提升行业报影响力的具体措施。
滕红真[3](2021)在《融媒体时代行业报吸引受众的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融媒体发展迅猛,行业类报纸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媒体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巩固并扩大受众群,是行业报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结合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文认为只有深耕行业、提供优质内容,注重运营思维、做精新媒体平台,强化服务意识、实现多元互动,才能吸引受众注意,并将注意力转化为影响力,建成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郭人旗[4](2020)在《融媒体视域下行业报记者站新闻报道实践思考——以《中国文化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融媒体环境下,行业报记者站以报道当地行业中心工作、新闻事件、政策资讯等作为主要报道任务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顺应新的传播需求,需积极转变思路,充分发挥记者站"接地气"优势,加强选题内容策划,做好深度报道,达到"聚人气"的传播效果。
刘昊[5](2020)在《行业报转型与记者转型的若干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毋庸讳言,媒介融合是传统纸媒转型的必由之路。以专业性着称的行业报在转型之路上有着其独特的天然优势,行业报内容的专业性和质量依旧是其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的优势所在。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传统纸媒代表之一的行业报在转型之路仍然存在传统报人思维模式的固化守旧、渠道内容建设的匮乏、缺乏长效的盈利模式等困境,为此笔者认为,行业报等传统纸媒需提升融媒体整合水平、融媒体服务水平、加大融媒体人才建设等措施摆脱融合困境。行业报编辑记者转型需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多平台传播的变化。
刘一庆[6](2020)在《纸媒采编离职原因调查及管理对策 ——以A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与日渐普及,新媒体也乘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日益成长,传统媒体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严峻考验,稳定的信息传播的媒体格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过去在传统媒体中形成的、以采编人员为主导的格局面临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失现象。媒体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影响内容质量的是采编部门。目前,在媒体融合时期,报社面临巨大变革,纸媒从业人员——尤其是采编人员离职现象日益成为业界常态。业界和学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些思考,试图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但对不同报业的个体采编人员而言,有些对策显然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本文以传统媒体党报A行业报作为研究对象,它在不断调整、力求适应社会媒体转型的同时,也面临采编人员日益流失的问题。本文首先以媒体人力资源概念及相关管理理论为立论基础。其次,在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纸媒人离职分析及管理对策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及访谈法,分析纸媒体采编人员离职原因各项数据及访谈内容,对A报社采编人离职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最后,通过对离职原因的分析,了解采编人员的诉求,本着合理配置报社内采编人力资源的理念,探索修改和完善A报社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使A报在留住、用好采编人才的同时,也为其他与A报业处境类似的报业媒体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张胜国[7](2020)在《《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河北工人报》为例,采用读者群结构和读者群拓展的观察视角考察了《河北工人报》的读者群,为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读者群拓展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具体来看,本论文以《河北工人报》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从该报的历史发展轨迹及近五年发行数据、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方式入手,探寻研究该报读者群的结构、属性、特征和阅读特点,结合全国报业发展现状,依据工人报刊的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背景,提出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扶植、且主要依靠新闻产品自身力量推动该报读者群拓展的新策略。这对于推动工人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报、完成自身职责、对于丰富和完善受众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本次论文,通过初步揭示该报发行边界及组成维度、读者群基本结构、读者群基本属性、读者群阅读需求特征、影响该报读者群阅读需求满足和评价体验的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包括读者群拓展思路方向方法在内的具体拓展策略等流程的研究,为实现本论文研究的最终目标:遵循新闻传播受众理论、并期待能够为丰富和发展受众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次研究取得了新的发现。研究发现:(1)本课题在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中,尚未发现先例,所获数据和分析及研究的视角,对工人报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该报读者群中,除产业工人目标读者核心受众外,也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读者。(3)工人读报的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工人报刊不能有效到达工会会员和工人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4)读者属性特征和阅读需求特征均受到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改变。(5)工人报虽有体制资源可以维持生存,但发展空间会被挤压,内容取向重新定位成为发展的主要问题。(6)工人报刊核心受众存在一定特殊性质,要充分注意到场域和惯习的影响,其报纸文本也需参考场域规则作出调整,注重受众评价提升、关注核心受众诉求回应、调整文本语态,将成为推动该报在尊重新闻规律前提下实现稳健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泓娟[8](2019)在《新媒体视域下行业报的创新发展研究——以《中国食品报》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日益丰富,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加接地气,更加不拘一格,作为传统媒体的行业报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及其创新思维,将其融合到行业报为行业服务的过程中是行业报能否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多年的发展,行业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采编队伍的新闻素养与所报道行业的专业知识形成行业报编辑记者的极大优势,如何在新媒体形式下,发挥这一优势,将行业报打造成新媒体下的网红媒体,是行业报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张学霞[9](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周莹[10](2019)在《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文中提出在传播学领域,着名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传媒的三种功能,分别为监视环境、协调关系和传播知识。将这三种功能放在健康传播领域中,大众传媒则扮演着三种角色:社会健康环境的监视者,政府健康政策制定的推动者,医学健康知识的普及者。健康传播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次性,因而其也就有不同的研究领域。本文根据学者张自力的总结,从大众健康传播媒介与效果研究这一方向对《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总结我国专业健康类的卫生行业报在传递健康信息、监视社会健康环境、推动政府制定健康政策方面做的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并应如何改进。本文在健康传播视角下,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健康报》2000年至2018年抑郁症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首先对《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新闻报道的传播特征和抑郁症患者形象的呈现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新闻报道在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措施建议四个方面的功能效果,得出影响其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媒体因素、政治因素,总结《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最后,对卫生行业报在健康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和其中的不足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在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在不同阶段报道数量有所不同,总体上呈现出从起源、高峰到平缓的趋势,且这种变化趋势与当时的卫生工作政策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健康报》对抑郁症议题未保持常态关注。在消息来源的使用上,多以医生、专家为主,随着时间阶段的发展,患者本人和医生专家的消息来源都逐渐增多,体现出《健康报》十分重视其健康信息的权威性,但总体上忽略了患者本人的声音,造成抑郁症患者失语。在通讯类型的新闻报道中,不可辨别的消息来源使用最多,体现出《健康报》在追求专业、权威的基础上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在报道类型方面,《健康报》多使用通讯形式进行报道。在新闻框架的选择上,《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新闻报道多使用片段式框架,且所有新闻主题的报道框架均常使用片段式框架。这意味着《健康报》报道抑郁症议题时常把事件发生原因归于个人或组织。在报道主题方面,《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最常出现抑郁症相关知识这一主题,抑郁症现状和个人案例较少,说明《健康报》报道主题的选择与其专业的卫生行业报这一属性有关。在情感倾向上,《健康报》与其他报纸研究类似,都以中性基调为主,基本保持了中立、客观。《健康报》在抑郁症患者形象的呈现上,男女比例均衡但与实际情况不符,多是青年、中年形象,职业身份方面学生出现最多,患者患病程度多为中度和重度,且多伴有非极端负面行为。经过分析,《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框架总体上意义解释模糊浅显,归因推论比较详细,道德评估较为客观,但措施建议尚未到位。影响《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因素主要有其卫生行业报的专业性和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综上所述,《健康报》未能持续关注抑郁症议题,在消息来源的使用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对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存在刻板印象,同时,抑郁症患者在报道中出现失语。为使《健康报》能更好地承担起卫生行业报的社会职责,《健康报》可以增加对抑郁症议题的关注度,规范使用消息来源,对抑郁症坚持科学报道,同时给抑郁症患者更多的话语权。根据研究可发现,我国的卫生行业报在健康传播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在健康知识的普及方面做得较好,但在推动政府健康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健康环境的监视方面仍有待加强。
二、关于行业报充分发挥优势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行业报充分发挥优势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报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融媒时代行业报转型提升的必然性 |
(一)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 |
(二)技术迭代、受众阅读方式改变倒逼转型 |
二、关于行业报转型提升路径的思考 |
(一)认清自身优势,融合新媒体扩大传播优势 |
(二)优化人才配置,融合技术学习释放人才活力 |
(三)丰富传播渠道,创新产品满足多样化阅读需求 |
三、结语 |
(2)融媒体时代行业报如何创新提升影响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融媒体时代的行业报特征 |
(一)融媒体时代特点 |
(二)融媒体时代行业报发展现状 |
二、行业报的权威性 |
三、提升行业报影响力的措施 |
(一)促进媒体融合 |
(二)培养融媒体人才 |
(三)提升社会品牌影响力 |
四、结语 |
(3)融媒体时代行业报吸引受众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业报满足受众自我实现需求的必要性 |
二、行业报吸引受众的策略 |
(一)权威、深度、监督、可读——优质内容吸引受众 |
1. 发挥专业优势,生产权威内容 |
2. 坚持深度原创,增强传播效果 |
3. 要做监督性报道,体现媒体价值 |
4. 创新话语方式,讲好行业故事 |
(二)精准、集约、引领、融合——做强平台吸引受众 |
1. 精心制作精准发布,催化融合质变 |
2. 集约发展注重运营,做好渠道管理 |
3. 打造“主流网红”,占领舆论阵地 |
4. 发挥融媒体矩阵作用,实现真正融合 |
(三)开放、共享、服务——多元互动吸引受众 |
1. 吸引受众参与,丰富传播内容 |
2. 强化社交功能,激发媒体生机 |
3. 提供多种服务,拓展发展空间 |
结语 |
(4)融媒体视域下行业报记者站新闻报道实践思考——以《中国文化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筹帷幄”——加强选题策划的“顶层设计” |
二、“多兵团集中作战”——建立新闻报道的联动机制 |
三、鼓舞士气——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 |
四、后勤保障——打造一支有质量的队伍 |
(5)行业报转型与记者转型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报等传统纸媒在媒体融合转型中面临的困境 |
1.1纸媒思维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改变 |
1.2缺少技术基因 |
1.3新媒体业务缺少盈利模式 |
1.4组织、流程设定不科学 |
1.5渠道、内容建设存在瓶颈 |
2.行业报等传统纸媒转型的策略 |
2.1以融媒体整合报道提升影响力、传播力与话语权 |
2.2以融媒体服务手段拓展经营范围,提升盈利水平 |
2.3加强综合影响力平台建设 |
3.行业报编辑记者转型的要求 |
3.1在内容制作上记者转型的要求变化 |
3.2传播平台上的记者转型要求变化 |
结语 |
(6)纸媒采编离职原因调查及管理对策 ——以A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传统媒体人员离职原因研究的现状 |
1.3.2 国内外传媒机构人力资源的管理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概念 |
2.1 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
2.2 报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
第3章 A社发展概况及采编离职现状 |
3.1 行业报发展概况及A社发展概况 |
3.1.1 行业报市场发展概况 |
3.1.2 行业报A报发展概况 |
3.1.3 A社采编管理体系概况 |
3.2 A社采编人员离职现状 |
第4章 A社采编人员离职原因调查及分析 |
4.1 调查问卷与访谈设计及发放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访谈设计 |
4.2 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 |
4.2.1 受访离职人员基本情况 |
4.2.2 离职因素分析 |
4.3 离职原因结论 |
4.3.1 报社环境不舒适 |
4.3.2 考评体制不合理 |
4.3.3 激励体系不健全 |
4.3.4 培训机制不完善 |
4.3.5 行业焦虑待缓解 |
第5章 A社采编人员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环境建设 |
5.1.1 硬件环境建设 |
5.1.2 文化软环境建设 |
5.2 优化考核体系 |
5.3 完善激励制度 |
5.3.1 完善物质激励制度 |
5.3.2 完善精神激励制度 |
5.4 加强培训力度 |
5.4.1 转变采编培训方式 |
5.4.2 加强人才储备管理 |
5.4.3 筑牢政治、思想底线 |
5.5 消除行业前景疑虑 |
5.5.1 纸媒消亡为时尚早 |
5.5.2 行业报纸发展评估 |
5.6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引导动员、团结教育产业工人队伍是党在新时期交付的一项时代课题 |
1.1.2 汇聚力量、凝聚共识是当代媒介的根本职责 |
1.1.3 党的群团改革工作大局要求群团媒介迭代升级 |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全国报业、行业报、工人报发展研究现状 |
1.3.2 全国读者群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受众 |
1.5.2 读者及衍生概念 |
1.5.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及衍生概念 |
第二章 《河北工人报》制作发行现状和读者调查 |
2.1 报纸制作生产系统现状 |
2.1.1 读者对象现状 |
2.1.2 新闻传播内容现状 |
2.1.3 报纸水准和风格特色现状 |
2.1.4 报纸整体规模现状 |
2.2 报纸发行销售系统现状 |
2.2.1 发行现状 |
2.2.2 发行边界界定 |
2.2.3 发行边界内尚未覆盖的空白区域 |
2.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调查 |
2.3.1 调查样本选择 |
2.3.2 实施调查获取数据 |
第三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分析 |
3.1 《河北工人报》读者总体分布概况 |
3.2 《河北工人报》样本读者构成及占比 |
3.2.1 性别构成:男性读者占比高达60.05% |
3.2.2 年龄构成:40 岁以上读者占比为64.47% |
3.2.3 学历构成: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56.65% |
3.2.4 事业构成:成长、成熟、保守期约为81.62% |
3.2.5 工龄构成:10 年工龄及以上占比为68.04% |
3.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落特点 |
3.3.1 产业工人读者亚群:占比最大阅报最强 |
3.3.2 机关事业读者:均衡稳定 |
3.3.3 新建民企读者:以决策和管理层为主 |
3.3.4 劳模和省级离退休老同志读者:贡献口碑价值 |
3.3.5 农业合作社读者:渴求身份认同 |
3.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特征 |
3.4.1 结构受到群体归属、利益、规范的显着影响 |
3.4.2 结构与范式的党报及行业报读者群差别显着 |
3.5 研究该报读者群结构的意义 |
第四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
4.1 《河北工人报》读者“基础阅读需求”特点 |
4.1.1 媒介影响:网络和手机媒介影响最大 |
4.1.2 触报途径:单位订阅占比过半 |
4.1.3 读者类型:老读者占比58.48%、忠诚读者为36.89% |
4.1.4 阅读方式:选择纸媒阅读占比为80.15% |
4.1.5 专版设置:赞同设置的读者为54.75% |
4.1.6 订阅倾向:位列省级纸媒第三 |
4.2 《河北工人报》读者“阅读情况”特点 |
4.2.1 阅读习惯:习惯在单位阅读占比最高 |
4.2.2 阅读时间:上班时间阅报占比为64.74% |
4.2.3 阅读时长:近七成读者为0.5-1 小时 |
4.2.4 阅读方式:大致浏览和重点阅读成主要方式 |
4.3 《河北工人报》读者“读者评价”特点 |
4.3.1 该报认可评价:读者中63.79%的人选择不喜欢和一般 |
4.3.2 版面呈现评价: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读者占比没有过半 |
4.3.3 新闻类型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新闻类型 |
4.3.4 报纸专栏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报纸专栏 |
4.3.5 该报发展评价:读者提出发展建议最多的七个栏目 |
4.3.6 广告制作评价:不满意读者占比超过满意读者占比 |
4.3.7 该报信息评价:一般和不满意的占比为59.87% |
4.3.8 该报功能评价:该报读者渴盼的《河北工人报》具有的功能 |
4.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
4.5 研究该报读者群阅读属性的意义 |
第五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的困难和问题 |
5.1 潜在读者总体覆盖率偏低 |
5.2 新闻及信息结构不利于拓展中青年潜在读者 |
5.3 读者群拓展在非国有经济领域存在“天生缺陷”难题 |
5.4 读者对报纸整体认可不足一半 |
5.5 报纸新闻信息含量明显偏低 |
5.6 专版专刊办刊质量明显偏低 |
5.7 信息呈现和承载栏目吻合度较差 |
5.8 该报新媒体对读者群拓展的拉升作用尚待提高 |
第六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策略 |
6.1 深耕传统渠道全面拓展读者 |
6.1.1 工会带动:实施“多订一份”工程 |
6.1.2 会员紧跟:实施“一个百分点”攻坚工程 |
6.1.3 职工自发订阅:实施“千分之一”带动工程 |
6.2 选择性接触塑造核心受众读者群 |
6.3 调适报纸语态生产群众喜闻乐见新闻产品 |
6.4 关注惯习和场域的影响满足受众阅读偏向 |
6.5 以专业性提升媒介品质实现受众能动选择 |
6.5.1 将基础新闻传播理念融入新闻产品生产全程 |
6.5.2 以专业传播技法生产新闻产品 |
6.5.3 以专业背景构建信源权威 |
6.5.4 以专业方式重构新闻产品双向传播属性 |
6.5.5 以专业标准重塑新闻价值 |
6.6 以社会责任获取读者群拓展的内核力量 |
6.7 分众传播是拓展读者群的有力工具 |
6.8 运用新媒体技术助推读者群拓展 |
6.8.1 运用移动终端迁移拓展读者群 |
6.8.2 用好大数据拓展高质量读者群 |
6.8.3 用好云计算促进读者媒介选择的形成 |
6.8.4 区块链技术提升生产流程质量促进读者生成 |
6.9 实施政府采购破解民企从业人员读报用报难题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新媒体视域下行业报的创新发展研究——以《中国食品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报的自身优势分析 |
1.1 植根于行业的优势 |
1.2 采编人员具备新闻业务能力及行业专业知识 |
1.3 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
2 新媒体对行业报发展的冲击 |
3 新媒体行业报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
3.1 利用抖音、网红等网络媒体转变传播方式 |
3.2 行业报的创新发展需当打造专业网红 |
4 结束语 |
(9)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当代启示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清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关于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 |
二、国外关于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理论依据 |
一、研究内容 |
二、理论依据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抽样及类目建构 |
一、抽样 |
二、类目建构 |
第二节 信度分析 |
一、信度 |
二、信度检测 |
第二章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传播特征分析 |
一、报道数量呈波动变化 |
二、消息来源以医生专家为主 |
三、报道类型以通讯为主 |
四、报道框架以片段式为主 |
五、主题内容以知识介绍为主 |
六、情感倾向以中立为主 |
第二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抑郁症患者形象呈现 |
一、患者年龄以青年中年为主 |
二、男女出现频率均匀 |
三、患者职业以学生居多 |
四、患病程度多为中度和重度 |
五、患者多处于治疗之中 |
六、患者行为大多为非极端负面行为 |
第三章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框架的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模糊浅显的意义解释 |
一、部分意义解释不到位 |
二、影响受众对抑郁症相关问题的认知与界定 |
第二节 详细呈现的归因推论 |
一、归因推论详细清晰 |
二、突出卫生行业报的专业优势 |
第三节 客观中立的道德评估 |
一、道德评估态度多为客观中立 |
二、有助于抑郁症患者获得社会支持 |
第四节 措施提出尚未到位 |
一、措施建议的提出不全面 |
二、影响媒体自身职能的发挥 |
第四章 健康传播视角下抑郁症议题报道的思考 |
第一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媒体因素:卫生行业报的专业性 |
二、政策因素: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问题 |
一、未能持续关注抑郁症议题 |
二、消息来源使用不规范 |
三、抑郁症及抑郁症患者的刻板印象 |
四、抑郁症患者的失语 |
第三节 《健康报》抑郁症议题报道的建议 |
一、保持对抑郁症的关注度 |
二、准确使用消息来源 |
三、对抑郁症坚持科学报道 |
四、给患者更多话语权 |
第四节 卫生行业报在健康传播中的角色实现 |
一、社会健康环境的监视者 |
二、政府健康政策制定的推动者 |
三、医学健康知识的普及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关于行业报充分发挥优势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行业报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J]. 冯璐. 新闻研究导刊, 2021(21)
- [2]融媒体时代行业报如何创新提升影响力[J]. 刘峰. 新闻文化建设, 2021(12)
- [3]融媒体时代行业报吸引受众的策略[J]. 滕红真. 新闻世界, 2021(06)
- [4]融媒体视域下行业报记者站新闻报道实践思考——以《中国文化报》为例[J]. 郭人旗. 新闻世界, 2020(12)
- [5]行业报转型与记者转型的若干思考[J]. 刘昊. 中国传媒科技, 2020(09)
- [6]纸媒采编离职原因调查及管理对策 ——以A社为例[D]. 刘一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5)
- [7]《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D]. 张胜国. 河北大学, 2020(08)
- [8]新媒体视域下行业报的创新发展研究——以《中国食品报》为例[J]. 高泓娟. 新媒体研究, 2019(23)
- [9]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健康传播视角下《健康报》抑郁症议题的报道研究[D]. 周莹.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大众传播论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 新闻专业论文; 自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