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常规观测站日降水资料,运用关联矩阵分析方法,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温度场和环流系统的复杂网络。针对(1)传统的遥相关型研究仅考虑负相关,未考虑正相关,且多集中研究某一遥相关型,不能从整体上揭示了气候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2)遥相关指数主要通过SST或SLP的差值等进行定义,能够体现遥相关型信号的强弱,但不能体现遥相关型对气候系统作用的强弱;(3)对遥相关型的年代际配置特征及其与中国气候变化联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等科学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得到了以下一些主要结论:(1)概率统计角度揭示温度场内部的关联性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全球格点温度序列间既存在关联“噪声”,又存在真实关联;格点温度序列之间存在的关联既包括近邻或次近邻格点之间的短程关联,又包括如太平洋年代际涛动等远程格点之间的遥相关。关联系数的均值在1977年前后表现为两种不同变化态,对应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温度突变;关联系数的空间分布在两种尺度下都表现为沿纬向呈带状分布,赤道太平洋、赤道印度洋和赤道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是关联异常区域。关联性的研究为温度关联网络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2)温度场和环流系统内部关联作用的空间结构特征。构建了温度场和环流系统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量的引入为气候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提供了衡量指标。两种系统都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即系统中大量短程关联的存在保证了系统的结构稳定性,部分遥相关的存在提高了系统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网络的顶点度分布都表明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系统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环流系统关联网络则明确界定了两种系统的分界为南北纬27.5°附近。低纬度环流子系统顶点度较高且空间分布一致性较好,主要体现了全局耦合的性质,格点间主要以直接关联作用为主;中高纬度环流子系统顶点度相对较小,遥相关型对应的局部区域顶点度较高,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换而言之,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系统内格点间的作用机制存在很大差异。(3)遥相关型对环流系统空间结构的影响。建立气候系统空间结构复杂性衡量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遥相关型对系统结构影响的主次关系。北半球中高纬度系统中,滤除AO和NAO后,系统的短程连边和长程连边均显著减少,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显著增加,网络信息传递的效率显著减小。相比较而言AO的作用较NAO更大一下。PNA在北半球环流系统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型,其作用主要体现了中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的联系。对于南半球中高纬度系统而言,AAO的作用最强,滤除AAO网络的平均顶点度减少了45%,平均道路长则增加了34%,因此在南半球环流系统中AAO是要首要关注的对象;南极偶极子在200hPA和800hPa高度场中均存在,因此对应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遥相关型,它的存在对AAO及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4)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和遥相关型作用强弱指标体系的建立。网络的顶点度直接体现顶点作用的强弱,因此采用顶点度区域平均的方法,定义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温度关联指数(TPTI指数)和五种遥相关型作用指数,从而构建了一组新的指标体系。TPTI指数较以往通过SST距平值等的定义更深入的体现了该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的强弱。TPTI指数偏强的年份基本对应了强El nino年和La nina年,并将El nino年和La nina年分为强作用年和弱作用年,进一步说明气候系统中关键区域的信号强和作用强是未必等价的。春季和夏季TPTI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EOF第一模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4和-0.35,具有应用于夏季降水预测的潜在价值。五种遥相关型作用指数直接体现其在气候系统中作用的变化,并且根据各种指数的强弱变化确定中国夏季降水各个区域的主要相关因子。(5)遥相关型的年代际配置特征。PNA,NAO,AO,EUPA和WP五种显著的遥相关型年代际尺度的配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征:(1)作用中心的移动,NAO,EUPA和WP的作用中心在年代际尺度存在显著的移动的特征,且70年代中后期及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存在共同的跳跃过程。AO型在1976年以前作用较弱,80年代末期以来作用则显著增强;PNA型模态的空间分布则相对稳定,作用中心移动的特征较弱,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其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系统中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模态。(2)根据各种指数确定了不同时段北半球中高纬度起主导作用的主要遥相关型:1976年以前是PNA,EUPA和WP三种模态的配置为主导,1977年以后NAO的作用显著增强,五种模态共同作用,1985年以后AO的作用显著增强,其它模态的作用则相对较弱。70年代中期及90年代初期的气候突变可能与行星际尺度遥相关型的调整有联系。(6)多因子物理统计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从年代际尺度的角度分析了各种遥相关型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联系,将中国夏季降水分成10个不同区域,分别确定其主要的可能影响因子。从多因子配合作用的角度构建了夏季降水的多因子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模型,多因子结合,年代际尺度推导年际变率,通过历史经验信息判断相似等手段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夏季降水预测的新方法,2005年夏季降水的独立样本检验表明该方法具有应用于中国夏季降水预测的潜在可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 大气科学 2014(06)
- [2].东亚太平洋与欧亚遥相关型的相互配置及其气候影响[J]. 气象科学 2013(01)
- [3].北半球冬季欧亚遥相关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12(02)
- [4].中高纬度大气遥相关动力学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J]. 气象学报 2014(05)
- [5].晚秋与后冬间欧亚遥相关型波列反相现象探究[J]. 气象学报 2015(04)
- [6].冬季欧亚型遥相关候时间尺度异常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J]. 气象 2013(09)
- [7].冬季大气遥相关和海温关键区的复杂网络性质[J]. 物理学报 2014(04)
- [8].北半球秋季欧亚遥相关与华西秋雨的关系[J]. 气象科技 2017(03)
- [9].首届大气-海洋遥相关国际会议简介[J]. 气象科技 2008(06)
- [10].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对冬季欧亚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17(03)
- [11].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北半球冬季对流层遥相关的时空演变研究[J]. 大气科学 2012(02)
- [12].北半球500hPa高度场遥相关指数对我国草地螟成虫物候期与幼虫发生面积的影响[J]. 应用昆虫学报 2012(01)
- [13].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冬夏差异及其与温度场关系的探讨[J]. 大气科学 2009(03)
- [14].热带-热带外大气环球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再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15].华南6月降水异常及其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12(05)
- [16].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与区域尺度大气扰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5)
- [17].东亚夏季风异常大气环流遥相关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J]. 气象科学 2009(01)
- [18].冬季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03)
- [19].东亚及邻近地区海表潜热和水汽通量与中国大陆夏季降水量距平的遥相关性[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3(04)
- [20].北半球夏季EAP遥相关型的时空及环流特征研究[J].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04)
- [21].夏季亚洲-太平洋遥相关季节演变与大气环流和降水[J]. 气象学报 2012(05)
- [22].“热带西太平洋国际研讨会:ENSO成因和全球遥相关”在穗召开[J]. 地球科学进展 2008(02)
- [23].亚洲—太平洋季风区的遥相关研究[J]. 气象学报 2008(05)
- [24].印度夏季风的爆发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遥相关分析[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6)
- [25].初夏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种物理机制[J]. 气象学报 2009(03)
- [26].北极海冰与夏季欧亚遥相关型年际变化的联系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1)
- [27].夏季东亚高空急流与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的关系(英文)[J]. 气象科学 2015(06)
- [28].大气环流遥相关与高影响天气事件[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8(08)
- [29].大气遥相关型对北京——乌鲁木齐航线民航客机不同巡航高度燃油流量的影响机制[J]. 科技风 2020(30)
- [30].PJ和MnE遥相关型对东亚夏季气温的协同影响(英文)[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9(03)
标签:气候系统论文; 关联矩阵论文; 复杂网络论文; 顶点度论文; 集聚系数论文; 平均路径长度论文; 空间结构论文; 稳定性论文; 极端事件论文; 指数论文; 遥相关型作用指数论文; 年代际配置论文; 降水论文; 多因子物理统计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