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祭不越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晋国,河渎崇祀,祭不越望
祭不越望论文文献综述
牛娜娜,谢耀亭[1](2015)在《晋国“祭不越望”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代命祀,祭不越望",山川祭祀的等级原则在夏商周叁代逐步形成。《左传》关于晋国山川神灵的记述,涉及河渎崇祀者有六条。属于祭祀范畴,并可考察"祭不越望"原则的只有叁条,分别是公元前636年,晋文公"沉玉于河";公元前555年,晋齐平阴会战,献子沉玉而济;公元前525年,晋请有事于洛与叁涂。详考晋国叁次祭祀活动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晋国对"祭不越望"原则由秉持走向破坏。这一原则的破坏不晚于公元前525年。(本文来源于《山西档案》期刊2015年04期)
李凯[2](2008)在《“祭不越望”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左传》中的"叁代命祀,祭不越望"不是叁代一贯的,它是西周时天子诸侯在祭祀权上的区别。天子祭祀的神灵没有局限在王畿范围内,这是叁代贯之的;西周以前,方国部落并没有清晰的"祭不越望"观念,西周建国才把"祭不越望"当成诸侯的祭祀规则,形成制度,折射出殷周之际社会结构的变革。周王室衰微,"祭不越望"之礼也随之废弛。(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焦继顺[3](2008)在《《楚辞·九歌·河伯》与“祭不越望”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伯》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以河伯的爱情生活为主题,描写了河伯和心爱的女神嬉水的欢乐。但就是这首诗却因为与中国传统礼制"祭不越望"原则不符,在文学史上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通过对历代《楚辞》研究者的观点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与上古礼仪制度的相关材料,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九歌》是国家祀典,其性质是屈原根据楚国国家祭典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组祭歌,《河伯》一篇也是根据国家需要才产生的。"祭不越望"原则,对《河伯》乃至《九歌》并不适用。(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08年04期)
焦继顺[4](2007)在《《楚辞·九歌·河伯》与“祭不越望”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伯》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以河伯的爱情生活为主题,描写了河伯和心爱的女神嬉水的欢乐。但就是这首诗却因为与中国传统礼制不符,在文学史上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的核心表面上看是《楚辞》中存在《河伯》一篇的合理性问题,实际上却牵涉到中国古代礼制与时人社会文化的接轨、对《楚辞》本身性质的认定两个大问题。在这两个母问题下还包含着若干子问题,二者又存在着一定的交叉,这对人们正确理解与解读文本形成了障碍。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矛盾的焦点是多枝的,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往往则侧重于一点,还没有从历史文化典籍,民俗,考古,文本本身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的有力度的文章出现。有鉴于此,笔者借鉴前贤成就与资料试图从问题的缘起入手,逐层加以分析,以求更好地解决此问题。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介《九歌·河伯》与“祭不越望”关系问题的产生,第二部分对历代《楚辞》研究者关于《九歌·河伯》与“祭不越望”关系的认识进行综述,并对其分类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要正确解读这一问题,必须解决楚人是否占有黄河流域的一部分土地的问题。而否定的结论,要求我们必须从《九歌》整体来考察这一问题。第叁部分从《九歌》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历代研究者关于此问题的认识进行综述,其次进行分类、评价,然后再利用出土文献对《九歌》性质作出合理判断。得出的结论是《九歌》是国家祀典,其性质是屈原根据楚国国家祭典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组祭歌。因此,《河伯》一篇也是根据国家需要才产生的。第四部分,对包含《河伯》的《九歌》,从其合理性上进行推断。从《楚辞》中所见的祖述、“昆仑”情结与忠君、爱国情怀;楚人与夏人的关系及楚人曾居于中原的证明;屈原生活时代秦楚关系的实质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九歌》,尤其是其中的《河伯》一篇,是楚怀王有事于河神,欲问鼎中原、建立霸业,祖述禹夏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祭不越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左传》中的"叁代命祀,祭不越望"不是叁代一贯的,它是西周时天子诸侯在祭祀权上的区别。天子祭祀的神灵没有局限在王畿范围内,这是叁代贯之的;西周以前,方国部落并没有清晰的"祭不越望"观念,西周建国才把"祭不越望"当成诸侯的祭祀规则,形成制度,折射出殷周之际社会结构的变革。周王室衰微,"祭不越望"之礼也随之废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祭不越望论文参考文献
[1].牛娜娜,谢耀亭.晋国“祭不越望”考论[J].山西档案.2015
[2].李凯.“祭不越望”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8
[3].焦继顺.《楚辞·九歌·河伯》与“祭不越望”辨[J].学术交流.2008
[4].焦继顺.《楚辞·九歌·河伯》与“祭不越望”辨[D].东北师范大学.2007